郝岳才
趙意空七十九齡肖像
六十五歲民國21年壬申(1932)1月23日,《醫(yī)學雜志》暫行停辦,改組山西中醫(yī)改進研究會。
3月間山西中醫(yī)改進研究會改組就緒,對理事會再次作調整,常務理事:時逸人。理事:釐規(guī)、劉蔭堂、張子仁、趙圖南。至此,趙意空不再擔任山西中醫(yī)改進研究會理事,但仍就職于醫(yī)會。1935年冬至日,為庚午秋趙熙所著《針灸要訣》一卷、《按摩十法》一卷、《針灸圖表》一卷、《針灸驗案》一卷擬合成四卷出版制序,落款為“1935年長至日上海趙意空序于太原中醫(yī)改進研究會”,此可為證。
4月出版的第六十四期《醫(yī)學雜志》登載了改組后理事表以及《本會現(xiàn)屆理事會研究暫行規(guī)則》等。
春末,為好友周玳建筑周氏宗祠撰《建筑周氏宗祠碑記》文,趙昌燮書篆。此碑文,文字書法合璧,成其時碑記精品,傳為佳話美談。碑記曰:
趙意空撰文趙鐵山書篆《建筑周氏宗祠碑記》局部
趙意空撰文趙鐵山書篆《建筑周氏宗祠碑記》
趙意空冊頁
古者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居室為后。良以宗,尊也;廟,貌也。先祖形貌之所在,子孫昭穆之所序,追遠之義,孝之本也。雁門周氏,世族也,而宗祠闕如,舉宗屢議修建,而屢困于資財。子梁先生毅然曰:河清難俟,道謀無成,族中吾較顯達,吾當獨任之耳。遂竭力摒擋,于民國二十年七月,購地址二十五畝三分,推定周璋、珰經理,張陸如、周文炳裹辦,鳩工庀材,開始建筑。計正庭三間,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配房各三間,大門三間,旗桿石獅對峙,門前丹楹刻桷,實實枚枚,于以妥先靈而明禋祠焉。并于祠內附設闔族小學校,器具悉備。所有地址,祠堂占用二畝,其余二十三畝作為護祠地,以十六畝為祠堂經常費,七畝為守祠人贍養(yǎng)費,四圍筑墻,東邊臨河,垛石壩以防水患。二十一年三月,祠宇落成,屬余記之。余因有感焉?!秱鳌啡眨喝说烙H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范氏義田收族也,千古高其義,而不知范公第行其心之所安,初不以義自居也。今子梁建祠尊祖敬宗也,設學收族也,意為既孝且義。而余謂子梁亦行其心之所安耳,豈以孝義自居哉?雖然世風日下,彝倫攸斁,使天下之人皆能如子梁之用心,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彼空言愛國者所宜三思也。
8月,與楊煥斗、董熾昌、杜仲明、郭懷章、鄒錫、王明道等同時解聘山西省立教育學院教職,離開學院。結束了自1927年9月,受聘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高等師范部,一直過渡到山西省立教育學院六年的評卷教師生涯。在教育學院六年問,與趙意空同時任教者(教員)計有:李泰棻(革癡)、馬小進(退之)、汪吟龍(衣云)、胡朝宗(改庵)、蘭承榮(向青)、田矅東(矅東)、喬萬選(子青)、張慶華(壽山)、宏瑞智(瑞智)、江隆(功甫)、馬甲鼎(立伯)、谷思愷(幼慈)、李忠(子貞)、劉衍慶(綿齋)、賈昭德(選之)。張友桐(筱琴)、常贊春(子襄)、郭象升(允叔),喬鶴仙(笙侶)、劉克篤(烈侯)、史頲慶(景蘇)、陳晉(錫康)、張淑琳(毅庵)、朱啟寰(君哲),趙效復(則軒),田九德(玉如),陳受中(乙和),黃麗泉(麗泉)、張元愷(舜琴)、張國棟(堯松)、張長(損庵),李振鄭(次亮),常乃惠(燕生)、趙青譽(燕亭)、張泳(復之)、張國瑞(靈庥)。與趙意空同事者(職員)計有:趙丕廉(芷青)、傅汝明(哲臣)、柯璜(定礎)、謝佩萱(樹堂)、陳獻書(玉冊)、崔銘臣(銘臣)、楊蘭階(沚生)、李樹恩(錫三)、李九卿(輔成)、李春華(實齋)、力尚文(郁周)、楊蘭第(芙生)、安紹基(程先)、郝建棵(樹侯)、璩聞善(得三)、路佐舫(輔之)、張斌(憲堂)。其中,趙意空與郭象升、常贊春、張友桐、馬甲鼎、柯璜等均為韜園詩社社友,且是重要成員。
上列山西省立教育學院的教師構成中,所謂儒宗派頗受重視,但也遭到其他派別或受到其他派別影響人們的嘲諷,比如連山西省立教育學院國文系畢業(yè)留校任職圖書館員的郝建棵(樹侯)在其“山西省立教育學院概況”一文中這樣介紹趙意空與于廷梁,“至于趙道人(蹈仁)、于圣人(廷梁,字次材),又都是郭所結識的詩文朋友”。但對于包括趙意空在內的儒宗派等同僚在學院的工作,郭象升曾經有這樣的評價:“我們這些人(指這個陣營)學問底子都差不多,所不同者,我還在繼續(xù)研究耳?!薄八^學問底子:①能文,也都有人請他們作傳狀碑志序跋一類的文言文;②能作古詩律詩;③記問之學,各有一套,思想性科學性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夠;④掌握考據(jù)校勘的方法技巧,自己運用有余,沒有足夠的方法傳授給學生;⑤編講義有一手,寫專題論文者很少?!币舱驗榻逃龑W院不拘一格選用評卷教師,“民國二十年南京教育部派余釗儉視察華北各大學,對山西教育學院學生的詩文寫作,頗加贊許。二十一年部督學戴夏檢查了一班的作文簿,當面說,他所看過的學校,對待寫作,沒有像這樣踏實的?!?/p>
是年6月出版的《山西佛教》雜志刊載趙意空《讀金剛經書后》。
6月至12月,趙意空經常出入于徐永昌府邸,為徐及其家人乃至同僚等高官診病。在徐永昌民國23年(1934年)日記中發(fā)現(xiàn)有六處趙意空診病情況的記錄:
6月29日:
吟(璧)病雖見輕,仍怕音響,微如昔年病。因即請趙意空先生來,渠年老心細,或能速愈并為余診視。
趙意空冊頁
趙意空小楷(傅青主先生小楷玄天上帝垂誡文垂訓文跋)
9月8日:
早紹戡來,言服趙意空藥大效。稍坐則話又如泉滂。因語□如不入醫(yī)院靜養(yǎng),慎勿再服藥,當決定三二日往住天主教醫(yī)院。
9月9日:
早間約趙意空來,囑其致意紹戡勿乘汽車,以其所到處多說話必多精神,當更興奮,并囑其轉告紹戡家人,當注重紹戡病,萬勿輕視,宜速歸勸入醫(yī)院。
9月13日:
早肖韓來談公事,尋趙意老亦來,手一函稿,謂將致紹戡者,詢余可否(勸其冷靜從醫(yī)生言,不然病日重,人將以瘋人待之)。
11月15日:
早間肖韓來略談公事。午飯后往大飯店回看紀子明,歸經西所,悉鬧漏血病,即請趙意空先生來診視之。
12月3日:
余近日腹略淺,午后請趙意空來診視。
是年,著成《說文解字注》十二冊與《說文部首音釋》一冊。其中,手書《說文部首音釋》,于每個部首下用反切注出讀音,填補了以往工篆書者只書《說文部首》而不顧音義的空白,廣受學界好評。吳連城評之:“意空先生以六十七歲的高齡,以小篆書寫《說文部首音釋》,工楷婉轉,一筆不茍??梢姇鴮憰r精力充沛,注意集中。雖不及鄧頑伯、吳大瀲、吳倉碩諸公蒼老古到,亦可與吾晉楊秋湄、常子襄、趙鐵山諸前輩齊驅并駕?!?h3>六十八歲 民國24年乙亥(1935)
四月,書“跋傅青主金剛經注”。
趙君法真假得明拓金剛經帖一部,為慧光和尚丐文衡山、王酉室諸名家分書者。帖之旁及頂,殊墨紛披,評注殆遍。每段多有贊語,注明“太原傅山贊”。注此經者多矣,考青主先生于獄中即研究此經,參以法華、楞嚴諸妙諦,詞旨、超拔,非凡夫所能道,不可不傳。因照錄一通,更正訛誤,排次于本句之下及眉端。病中匝月而畢,法真以之付梓印造。經文為陰騭之一端,況青主先生評注者乎!乙亥清和月,淞南趙意空識。
是年5月31日徐永昌日記中有一處疑似趙意空診病情況記錄:“后午約趙先生來診視,處方擬降肝化痰實脾?!?/p>
冬至日,為庚午秋趙熙所著《針灸要訣》一卷、《按摩十法》一卷、《針灸圖表》一卷、《針灸驗案》一卷擬合成四卷出版作序。序文如下:
1919年山西太原成立醫(yī)會,予與趙緝庵先生,先后應聘入會,研究醫(yī)學,先生謂上古療疾,始而祈禱,而祝由,進而創(chuàng)按摩及針砭,至神農嘗百草,乃有藥物,故《內經》首《靈樞》于《素問》,誠以針灸一道,治病較捷,非深明十二經脈之流注,何能知氣血之升降出入,合天地之化育,運行不息哉。但當今針灸之學處于沉淪,于是殫精竭慮鉆研針灸,通過實踐,深知針灸與按摩之關系甚為密切,認為所撰《針灸傳真》書內雖提到針法,但欠詳細,又在臨床實踐中,著成《針灸要訣》《按摩十法》《針灸驗案》《針灸五彩經穴圖表》等書。此其晚年心血總結,教其子女,繼承家學,以期濟世活人之針灸學術發(fā)揚光大。此外其未刻著作尤多,均保存其故鄉(xiāng)夏屋山房中。希望將此著作分類出版。
1935年長至日上海趙意空序于太原中醫(yī)改進研究會
趙叟印
意空蹈仁印
趙意空楷書小品
按:長至日泛指冬至日與夏至日,但此處為冬至日無疑。韜園詩社詩友長至日皆指冬至日,賈景德《乙亥長至日李楓圃移樽淵照樓招飲感賦二律呈同座》(中有“九九消寒第一朝”句);所附郭允叔詩“楓圃移庖飲同人于淵照樓是日冬至漫成二律”皆如是。
2月,第八十七期《醫(yī)學雜志》為十五周年紀念特刊,發(fā)表《本刊十五周年紀念書感》,全文近八百字,闡述了在1929年“取消中醫(yī)議案”前后,中醫(yī)改進研究會、傳習所、附屬醫(yī)院在發(fā)展中遇到的極大社會壓力和對未來的思考。在研究會、傳習所、附屬醫(yī)院的共同發(fā)展中,當時的中西醫(yī)名士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與付出,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
隨文附有諸多國民政府要員,社會名流題寫的賀詞與寄語。
7月13日,書“傅青主先生小楷玄天上帝垂誡文垂訓文跋”。以淞南趙蹈仁題款,鈐“趙叟”朱文與“意空蹈仁”白文二印。
法真宗兄近年搜羅傅青主先生遺墨甚夥,所書佛典道經尤為工飭。先生固隱于道流而又精深佛典者,其楷法愈老愈工。此冊融冶二王、平原筆法于一壚,而得其神髓,令人嘆為觀止。二氏之學,愚素乏研求。真武何神,未敢妄談,惟于《傷寒論》注中解真武為北方司水之神,故后漢醫(yī)家假其名以鎮(zhèn)水,意者防自漢代講求黃老時乎?遠在李唐尊老聃為玄元皇帝,追封莊列為真人以前矣。
丙子小暑后五日,淞南趙蹈仁敬識。時年六十有九。
夏,以淞南趙蹈仁題款,書小楷“諸葛誡子書”兩幅。
夏秋之際,以“趙叟”與“意空蹈仁”題款,書有八幅冊頁。
按:《山西通志》第四十三卷“新聞出版志·出版篇”,對山西官書局有如下記載:
“清光緒年間成立的山西溶文書局,民國初始正式改稱山西官書局。該書局先后由原雁門道尹許海瀾、山西省民政廳長孟元文、原山西省政府秘書方聞領導負責經營。至民國23年(1934),經山西省政府批準,將書局改名為‘山西書局,書局負責人為趙法真(又名趙正楷,原任山西省政府秘書)?!?/p>
“山西官書局(山西書局)出版的圖書,木刻本有:司馬光《資治通鑒》294卷……鉛印本有:傅山著《西漢書姓名韻》《東漢書姓名韻》《評注金剛經》,段成己弟兄著《二妙集》《秋水集》,徐繼畬《瀛寰志略》。影印本有:傅山《傅青主先生小楷千字文真跡》《傅青主先生小楷金剛經真跡》《傅青主書楷篆二體蓮花經》《傅青主先生小楷曾子問》《傅青主先生小楷佩觿集》,傅山《霜紅龕集墨寶》一、二集……山西官書局(山西書局)書刊用紙大都為毛邊紙,少量用南紙。”“山西官書局(山西書局)為編輯、印刷、發(fā)行的綜合出版機構,駐地在太原市橋頭街路南二樓,樓下的圖書營業(yè)部,不僅出售圖書,也出售其他文化用品,如報刊、紙張等。”
趙正楷(1902-1996),字法真,生于崞縣南懷化耕讀之家,山西大學法科畢業(yè)名列第一,保送省村政處任編輯,歷任山西日報地方版編務,山西公報館主任,經理山西書局、太原日報,又任山西公營事業(yè)董事會主任干事,對山西的經濟文化建設卓有建樹。民國37年(1948)冬遷臺灣創(chuàng)辦新竹煤礦,退休前任臺堿安順廠副廠長。退休后編著有《徐永昌傳》等,在臺灣是德高望重、閱歷豐富的知名人士。陳存恭教授采寫的《趙正楷先生訪問記錄》,被列為臺灣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第48冊。
從趙正楷任職山西書局(溶文書局)后,出版了大量傅山著述,特別是影印大量傅山書法墨寶。從諸多文化界名人的題跋分析,趙意空此間與文化界交往者甚多,計有趙正楷、常贊春、趙戴文、孫奐侖、趙昌燮、崔廷獻、樸齋、滄海粟、張煒、姜思嘉等同道。
趙意空家族成員合影
是年居住太原后營坊街五柳居新建院內。拍攝有一張全家福合影存世。合影中共有17人(含小孩),照片中對13人均有指認,且有“此像1936年攝于太原后營坊街五柳居新建院內”字樣。照片說明者為趙意空侄子趙馴(福址之子)。居中戴眼鏡髭須圓珠筆標注“四伯”者即趙意空,趙意空右圓珠筆標注“父親”者即福址,趙意空左圓珠筆標注“六叔”者即福塤。后排圓珠筆標注“郭氏”“心如”者即趙意空妻妾,妻郭氏,妾“王心如”。圓珠筆標注“大哥”“大嫂”者,即趙意空子趙驤(福址子過繼)與兒媳(吳庚三女),在趙意空與福址中間站立者“小辛”,為趙驤之子、趙意空之孫趙延潔,小辛乃其乳名。
是年,趙意空仍行醫(yī)。且一直為徐永昌家診病,甚至有他事也登門。
徐永昌日記中有三處趙意空診病情況的記錄:
6月19日:
“午后請趙意空來診視,紹戡適來,請其明晚代請額王及紀子明、趙芷青等?!?/p>
6月22日:
“日來遇冷遇熱皆不適,甚如發(fā)燒然,試之溫度表,又孔(恐)過高,趙先生謂有內熱,另處方服之?!?/p>
8月2日:
“早郭悔吾來談久之,哲仙、崇岳、宇周及趙意翁來,尊光、均一、虛心來,述次隴、育庚、正翁之笑事?!?h3>七十歲 民國26年丁丑(1937)
按:是年7月,《醫(yī)學雜志》???,16年間出刊96期。研究會也同時停止運作。研讀民國8年、18年、24年太原城區(qū)老地圖,均有中醫(yī)改進研究會。其中,民國8年(1919年)地圖只標“中醫(yī)改進研究會”,也印證1919年僅是中醫(yī)改進研究會的創(chuàng)建之始,1918年地圖則明確標明“中醫(yī)改進研究會”與“醫(yī)?!薄搬t(yī)院”,位于新民北正街,即現(xiàn)在的山醫(yī)大二院位置。“民國24年(1935年)太原市城關街巷詳圖”則在同一位置列有“中醫(yī)研究會”“川至醫(yī)院”“川至醫(yī)學學?!?。中醫(yī)改進研究會可分為兩個階段,1919.4—1930.12;1930.12—1937.8。前一階段代表人物為趙意空與楊百城,主張“改進中醫(yī)及藥學,使能成一高等有統(tǒng)系之學術”;后一階段代表人物為時逸人,主張“改進中醫(yī)及藥學,發(fā)揚古義,融貫新知,使能成一高等有統(tǒng)系之學術”,強調了“發(fā)揚古義”與“融貫新知”。伴隨著時逸人對中醫(yī)改進研究會的改組縮編,特別是所屬醫(yī)院與學校的改組私立,研究會本身漸遭削弱。
是年柯璜六十歲,居晉三十載,征詩,趙意空贈七絕四首,載于柯璜《綠天齋師友贈詩錄》。
杏花似火柳如絲,正是龐公上冢時;
伊郁吟懷無著處,多君遙遞雨中詩。
棄官設帳古幽并,桃李春風大有情;
晉用楚材三十載,門生門下見門生。
朝朝揮灑墨盈盤,疑有龍蛇走筆端;
書到興酣神會處,渾忘杜宇報春闌。
憶昔韜園同見招,雞群鶴立想豐標;
諸賢投贈詩三百,寄語衰翁許續(xù)貂。
柯璜《綠天齋師友贈詩錄》后記中記曰:“一、所錄贈詩從六十歲起到八十歲止。二、內中錄詩以見贈前后為序?!贝硕l看出,書中所錄,1937年以前者存留174人之作。趙意空與柯璜均為韜園詩社詩友,同職山西省立教育學院,上列四首七絕,充分表達了二人的友誼。
按:柯璜(1876—1963),字定礎,號綠天野人,桐嶼鄉(xiāng)人。清末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前身譯學館,光緒三十年(1904)任山西大學堂中齋圖畫習字教員。他篤信孔子儒學,曾參與創(chuàng)立宗圣會,辦《來復周刊》,撰《孔學十年大事記》。抗戰(zhàn)期間,寓居四川重慶歌樂山,鬻字賣畫??箲?zhàn)勝利,留在重慶,為藝術教育奔走呼號。1949年春,與美術、教育界知名人士辦蜀中藝術專科學校,被推舉為校長。1951年,蜀中藝專與西南美專合并為重慶藝專,柯任校長。后藝專并入西南師院美術系,任西南師院籌備主任,并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西南區(qū)美協(xié)主席、重慶市文史館副館長、政協(xié)四川省常務委員。1957年,回山西太原定居,任省美協(xié)主席,全國政協(xié)二、三屆委員,政協(xié)山西省副主席。1963年11月卒于太原,終年87歲。
是年趙意空于太原淪陷前南行,趙城侯村避難在前,逃難西安在后。賈景德丁丑年《平陽雜詩五十首》自注可證,其中有“張五衡玉詩狂酒更狂,意空落筆不尋常。生離死別都無奈,關塞楓林總斷腸。意空流寓趙城,近避西安?!睆奶闲械拇_切時間與路徑已難以找到相關記載,但從“川至醫(yī)?!蹦线w的記載中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1989年第5期《山西文史資料》載有樊玉琦《川至醫(yī)專與川至醫(yī)院》一文。文中,“抗戰(zhàn)南遷后的川至醫(yī)專”一節(jié)中講述,1937年“七七事變”后,隨著太原的淪陷,川至醫(yī)專教職員南遷晉南后離散,學生1-6班已畢業(yè),在校生7-11班正放暑假,12月在臨汾成立民族革命大學,在新絳縣以川至醫(yī)專搬遷學生為主,建立民大醫(yī)學院,戰(zhàn)時培養(yǎng)軍醫(yī)。又從臨汾招收新生一個班約40人。1938年3月臨汾失陷,學校西渡至陜西三原縣,改名山西川至醫(yī)學院,招生12、13兩個班,每班20-30人。1938年7月,川至醫(yī)學院接二戰(zhàn)區(qū)命令,由三原縣遷往宜川秋林鎮(zhèn)。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侵華占領太原前,中醫(yī)改進研究會的一些人員也一同南遷晉南后再至陜西,趙意空即在此間暫避趙城侯村,形勢惡化后再南行回到鄉(xiāng)寧,最后僅三人回到西安。
趙意空楷書小品
山西中醫(yī)改進研究會(山西川至醫(yī)學專科學校)
從1919年4月入職山西中醫(yī)改進研究會,到1937年8月離職,在職18載有余,趙意空編輯《醫(yī)學雜志》并兼職醫(yī)校(從山西醫(yī)學傳習所到醫(yī)學??茖W校)教員11年的經歷看,不僅致力于中醫(yī)學術與教學,而且接觸了諸多民國中醫(yī)界名流名醫(yī),在《醫(yī)學雜志》(1—83期)發(fā)表論文逾10篇者計有:
楊煥文(67)、楊星垣(64)、張錫純(61)、費澤堯(46)、沈仲圭(44)、張壽頤(40)、薛復初(34)、張治河(33)、張汝偉(33)、徐世長(33)、黃國材(33)、程哲(31)、張山雷(29)、王熾(27)、楊永超(26)、周鎮(zhèn)(24)、袁復初(23)、喬尚謙(22)、劉蔚楚(22)、徐相任(20)、張國華(18)、張文元(17)、周小農(14)、米煥章(14)、高思潛(14)、李思侗(13)、陳蓮峰(13)、鄒趾痕(12)、楊燧照(12)、田爾康(12)、盧育和(12)、張汝濟(11)、魏宗岱(10)、孫景淵(10)、胡天宗(10)、薄桂堂(10)等。
此外,焦易堂、黃竹齋、張栗庵、施今墨、冉雪峰、惲鐵樵、何廉臣、曹秉章、謝觀、陸淵雷等中醫(yī)名家,也均有學術觀點發(fā)見于《醫(yī)學雜志》。
上列民國中醫(yī)界名流名醫(yī)中,有的與趙意空直接來往,交流醫(yī)術;有的書信往來,切磋學術??梢哉f,趙意空見證了民國年問中醫(yī)學發(fā)展的歷程,所編《醫(yī)學雜志》即是見證這一歷程的載體。
立秋(農歷七月十三)時到長安,冬至洛川。曾拜會駐扎于洛川石家莊一帶的第二戰(zhàn)區(qū)炮兵司令部司令,也是趙意空在中醫(yī)改進研究
會間老友周玳。有詩相贈,發(fā)于軍事委員會后方勤務部與后方勤務半月刊社編輯的《后方勤務半月刊》12-13期合刊。
周玳與趙意空詩:
意空攜眷來洛川,曾治此土兩三年,
今昔情形雖有異,紳民愛戴仍如前。
趙意空先生來洛川,居數(shù)日,相敘甚歡,有感而作此詩。(十一月二十一日)
趙意空和詩:
《北征過洛述懷并答周將軍》
曾聞韓范鎮(zhèn)鄜延,今見將軍繼昔賢;
患難相依憐我老,炳然高誼薄云天。
北征鄜洛道途難,三十年前舊宰官;
民物全非城郭在,儼如遼鶴唳天寒。
按:抗戰(zhàn)初期,周玳以炮兵司令兼兵站總監(jiān),繼任河防司令。后因病修養(yǎng),脫離軍籍。新修《洛川縣志》記載:周玳為第二戰(zhàn)區(qū)炮兵司令部司令,駐防石家莊一帶,不負城防責任。1936年2月《醫(yī)學雜志》創(chuàng)刊十五周年之際,周玳時任晉綏軍炮兵司令,曾為山西中醫(yī)改進研究會及雜志題詞。
上年至是年寓洛川前,離晉后歸秦,先人長安再到洛川,隨行者二人,乃郭氏與王心如。其余家小二十余口俱在鄉(xiāng)寧。民國33年《洛川縣志》卷十一《吏治志》中收錄有趙意空與洛川相關詩作18首,其中前5首為光緒三十三年任縣令時舊作,后13首詩作即是年洛川避難間新作,皆由清拔貢洛川人韓廷俊(時任教育局長,也是民國33年《洛川縣志》的主要纂者,縣志后有其三篇跋文)收入縣志。這13首詩作是:《戊寅冬避難重到洛川》《北征》《移寓東井郵》《贈王斌臣克賢》《野望》《歲暮感懷》《郵望》《春分》《山郵》《飛災》《己卯立秋》《中秋夜即事》《石莊砦》。這些詩作可以復原趙意空1937年7月離晉后的路徑與落腳地,即1938年立秋時到長安,冬再走洛川。從詩中可見,到1940年初的近三年間寓居洛川。
1937年7月離晉返秦后,在洛川縣與政界、軍界,西安中醫(yī)界多有交往。
年初,從洛川返西安,居住西安舊宅。趙意空在趙玉青創(chuàng)辦之“中華針灸醫(yī)學婦女研究會”行醫(yī)。
是年為趙玉青《針灸傳真精義》制序,落款為“趙意空序于西安中華針灸醫(yī)學婦女研究會”。
趙壽毛《趙氏祖?zhèn)麽樉陌茨髡妗返谑捻撚腥缦掳凑Z:
“按:1943年為《針灸傳真精義》作序的著名中醫(yī)還有李閣宸序于西京國醫(yī)分館、張君孚序于西京國醫(yī)分館、趙意空序于西安中華針灸醫(yī)學婦女研究會、張之杰序于山西大學法學院和1948年時逸人志序于華北國醫(yī)學院。本書因篇幅有限而略之。”
居西安舊居,冬至日,再為趙彩藍《針灸傳真精義》制序。
從序文中“無何,三晉淪陷。予只身去太原,所有書籍,蕩盡無存,彩藍奉母挈弟,避難關中,異地相逢不勝慎惻,詢悉緝翁已歸道山”等句可以看出,趙意空1937年太原淪陷前離開后,曾冒險回到太原,但所有書籍蕩盡無存。此次返并的確切時間已難以考究。
是年三月,拍攝肖像。照片下方有毛筆小楷親書“趙意空七十九齡肖像丙戌三月”。
作者與趙延羨、趙延來
三月,病故于西安舊宅,葬于瓦胡同村墳塋。其一生娶妻三房,先妻亡故后續(xù)弦郭氏,復納妾王心如。但三房妻妾均未有生養(yǎng),過繼五弟福址長子與三女為子女,子趙驤娶吳庚三女,女適韓光恒。孫趙延潔,乳名小辛,三十年代中期生人,由郭氏養(yǎng)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甘肅省教育出版社任編輯。育有二女。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醫(yī)中藥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1985年1月1日,在全國興起新一輪地方志修志高潮之際,鄉(xiāng)寧縣志編纂委員會豎版簡體重排印民國《鄉(xiāng)寧縣志》3000冊。
1999年10月,柴建國主編的《山西書法通鑒》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趙意空及其書法收入其中。第三編《所見山西書人印鑒選錄》中,收有趙圻年“趙叟”“意空蹈仁”朱、白文印各一枚。
2005年12月14日,山西中醫(yī)學院從清徐縣收得趙意空編輯之《醫(yī)學雜志》創(chuàng)刊號至86期,品相完好,成為山西中醫(yī)學院圖書館鎮(zhèn)館之寶。
2010年7月,鄉(xiāng)寧縣文化研究會整理鄉(xiāng)幫文獻,匯集文獻資料,印刷出版《趙圻年詩文選》。收錄詩歌208首,但其目錄中少列5首,分別是:第16頁《樊山以一字兩音兩解,如秤秤釘釘之類,屬對即呈一解》,第43頁《八月杪行縣至西船窩歸途登高俯瞰龍門歌以紀之》,第69頁《以羅兩峰畫梅贈空山人山人報以詩且索丁南羽所繪人物并以相贈因和一首》,第81頁《和甫吟海兩君沒二年矣癸丑九月朔偕空山人再祭于豐樂亭》,第89頁《正月三日小集非吾廬去年今日座中三客已亡其二感賦》。第115頁之前均取自民國《意空詩選》卷一、二。后4首詞《無題(水調歌頭)》《菩薩蠻》《沁園春》《何滿子》,也取自《意空詩選》,但其中有《一萼紅》,僅存詞牌名而無有內容。另外16首,《甲寅三祭二楊》至《酬張衡玉畫梅》,均錄自民國《鄉(xiāng)寧縣志》卷十六《詩選下》?!吨鼐诺悄仙健穭t錄自民國《鄉(xiāng)寧縣志》卷五《山川考》。民國《鄉(xiāng)寧縣志》所錄趙意空31首詩中,計有《挽空山人山人以九月朔葬》與《秋暮度郭家坂》二詩《趙圻年詩文選》未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