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2月16日文章,原題: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美國和歐洲說的不是同一種語言 美國人來勢洶洶。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防長警告盟國是時候“認識到中國的威脅了”。美國務(wù)卿宣布西方正“贏得”與中國的沖突。而特朗普政府一名高官稱,若歐洲不以“我們對決他們”的眼光來看中國,將“不得要領(lǐng)”。民主黨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稱華為是一種“陰險的侵略形式”……但在慕安會上,這些警告大多被(歐洲)置若罔聞。
有關(guān)中國的所有小組討論都暴露出,華盛頓和歐洲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是各說各話。只要這種情況不改變,想制定應對中國崛起的跨大西洋共同對策,將是非常困難甚或不可能的。
自特朗普上任并使美國從《巴黎協(xié)定》和伊朗核協(xié)議退出以來,跨大西洋的信任不斷減弱。他一再聲稱,歐洲要比中國壞得多,這種態(tài)度與要求歐洲同美聯(lián)手對付中國的言辭相矛盾。
在慕尼黑,美國官員幾乎承認,他們一再威脅對選擇華為的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限制情報共享其實是嚇唬人的。這更強化了對美國政策雜亂無章的印象。東道主禮貌地傾聽了美國關(guān)于中國的警告。但即使是會議主持人、德國資深外交官沃爾夫?qū)ひ列粮褚踩滩蛔》瘩g美國的輪番指摘,提醒聽眾中國目前在抗擊大規(guī)模疫情,這對整個世界都具有影響,“我認為中國理應得到一些同情、合作,一些支持和鼓勵的言語,而不是只有批評?!?/p>
歐洲和美國確實對他們不喜歡中國近來的某些方面存在共識,比如中國市場并未如承諾的那樣開放。雙方還采取了更嚴政策回應中國的一連串投資。但對于如何定義與中國的競爭,他們意見不一。若想超越目前對中國的松散合作并制定出在慕尼黑熱議的跨大西洋議程,這將是至關(guān)重要的。
首先是美國人要淡化“要么支持我們要么與我們作對”的言論。正如德國綠黨資深中國觀察家萊因哈德·比蒂科弗所言,華盛頓官員與歐洲人談?wù)撝袊鴷r仍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做派,“他們越是頤指氣使,歐洲人越是不聽”。
制定一項共同、連貫和堅定的對華政策,也需要歐洲方面努力。自歐盟宣布中國為“系統(tǒng)性競爭對手”以來,歐洲對華統(tǒng)一政策的勢頭停頓了。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明確表示,除非歐洲做好充分準備,否則與美國很難取得大進展。▲(作者諾亞·巴爾金,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