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源,宗有智,張應(yīng)龍
(延安大學(xué) 體育學(xué)院,陜西 延安 716000)
陜北秧歌是流傳于陜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tǒng)舞蹈,它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綏德、米脂、延川等地,其中綏德和米脂的秧歌最具代表性。秧歌舞,又稱扭秧歌,秧歌扭起來時,有著活靈活現(xiàn)的腦袋,磅礴大氣的手臂,婀娜多姿的腰身,輕巧歡快的腳步,配合著深遠悠長的嗩吶聲,歡快奔放的鼓點子,清脆悅耳的大镲聲,扭出一副紅火熱鬧的場面。扭秧歌又被稱為“鬧秧歌”、“鬧紅火”、“鬧社火”。陜北秧歌主要分為三種角色[1],即傘頭、文、武身子和丑角,傘頭有男傘頭和女傘頭;文身子是指秧歌隊中的女秧歌手;武身子是指秧歌隊中的男秧歌手;丑角包括蠻婆蠻漢和跑驢。蠻婆蠻漢為兩男或者兩女,兩男時一人化妝為蠻婆形象,兩女時一人化妝為蠻漢形象。跑驢分為“騎驢人”和“趕驢人”,“騎驢人”為女性,“趕驢人”為男性。
陜北秧歌舞歷史悠久,相傳北宋時期已有,原名陽歌。北方地區(qū)認為秧歌起源于祭祀,《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笨芍砀枰彩怯糜诩漓牖顒印?942年,毛澤東發(fā)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提出利用和改造傳統(tǒng)秧歌,促進了陜北秧歌向新秧歌的轉(zhuǎn)變[2]。一大批的魯藝工作者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秧歌劇,例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十二把鐮刀》等。這些秧歌劇用于宣傳黨的政策,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同時來娛樂人們枯燥乏味的生活。在魯藝工作者的帶動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秧歌很快的在群眾間蔓延開來,陜北秧歌得到了飛速發(fā)展?,F(xiàn)代,陜北秧歌的娛樂性被無限放大,政治性減退,人們踏著音樂的節(jié)奏,不分彼此,成百上千的聚在一起扭秧歌。不單單只有這樣的大聯(lián)歡,陜北秧歌也被推到了華麗的舞臺中央,由原來的娛樂為主變?yōu)樾蕾p為主,從而陜北秧歌的審美文化特征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無論是表演者或者觀賞者都覺得陜北秧歌美,但是不能全面的分析具體美在何處。本文把陜北秧歌美的特征全面的羅列出來,對陜北秧歌的審美文化特征進行研究,為陜北秧歌更好的發(fā)展與傳承,為類似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同時豐富陜北民間藝術(shù)的研究視角。
民族服飾是指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一個民族的服飾承載著歷史,承載著文化,承載著美。服飾作為陜北秧歌的“門面”,會直接影響到秧歌的視覺效果。各個角色的服飾各不相同,但是從顏色、圖案、花紋的整體搭配又是那么的和諧,那么美。
傳統(tǒng)秧歌服飾講究“五彩衣”“五彩裙”“五彩袍”[3]。每個表演者從頭到腳必須用五色服飾打扮,頭上都要插五色紙花?!拔宀室隆睘槟薪欠?,“五彩裙”為女角服飾,“五彩袍”為丑角和其他角色服飾,所有服飾上必須用五色線繡制各種多姿的花云、花紋、圖案。本文主要研究新秧歌的服飾,基本是按照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服飾稍加美化,做到自然美與藝術(shù)美的統(tǒng)一。
傘頭服飾:頭扎白羊肚子手巾(額前系結(jié)),上身立領(lǐng)對襟盤扣褂,腰間系紅綢帶,下身寬松褲子,鞋為黑布鞋。傘頭是秧歌隊最重要的角色,負責(zé)領(lǐng)舞和領(lǐng)唱,所以服飾比較鮮明,會區(qū)別于文、武身子的服飾,大多以藍色、紅色、白色為主,這樣就突顯出傘頭的獨特與重要,成為整支秧歌隊的“一枝花”。
文身子服飾:上身立領(lǐng)斜襟花衫,衫邊裝飾有人造白毛,看起來像棉襖,背部有系帶,這樣就能體現(xiàn)出女性的唯美,下著百褶裙或中式褲子,衣服上會刺有“花開富貴”、“龍鳳呈祥”等圖案,服飾被點綴得越是光彩奪目,穿紅花鞋。服飾大多以紅色、綠色、粉色為主更是喜慶熱鬧。這樣的穿著更顯出陜北女子嫵媚動人。
武身子服飾:頭扎白羊肚子手巾(額前系結(jié)),上身立領(lǐng)對襟盤扣褂,外套馬甲,邊緣裝飾有人造白毛,下著寬松緊口褲或者燈籠褲,衣服上刺有各種剪紙或者生肖圖案,這樣的點綴質(zhì)樸大氣,腰間系紅綢帶,鞋為黑布鞋。服飾顏色多以白色、黃色、紅色、藍色為主。這樣的穿著更顯出陜北漢子的陽剛大氣,憨厚樸實。
丑角服飾:蠻婆,身穿彩色大褂,下著直筒寬松褲,褲腳綁腿帶,腰間系過膝的圍腰,鞋為黑布鞋。服飾顏色大多為紫色、暗紅色。蠻漢,頭扎白羊肚子手巾(腦后系結(jié)),身穿羊皮襖,扎腰帶,下著大襠褲,多為黑色,鞋為黑布鞋?!摆s驢人”,頭扎白羊肚子手巾(腦后系結(jié)),上衣多為暗黃色、黑色為主,中式褲子以黑色為主,鞋為黑布鞋?!膀T驢人”,頭裹絲巾,上穿領(lǐng)斜襟花衫,下著裙子,鞋為紅花鞋。
從遠處望去,在黃土地的映襯下,秧歌隊就好像黃土地里開出的絢麗花朵,扭起來的時候更像是在隨風(fēng)擺動,搖搖欲墜的花朵。整個隊伍服飾的搭配體現(xiàn)的是一種和諧美。走近一看,羊肚子手巾,羊皮襖,立領(lǐng)對襟盤扣褂,胸前秀的各種帶有陜北傳統(tǒng)文化的精美圖案,看的人也是眼花繚亂,美不勝收。單單只看陜北秧歌服飾,就能美的成為黃土高原上最耀眼的一抹“綠”。
道具是陜北秧歌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古代時期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現(xiàn)代意義的秧歌以娛樂和觀賞為主,迷信成分大大減少。
傘頭,一手持傘,一手持"虎撐",兩種道具都有吉祥的含義。傘,寓義庇護眾生,風(fēng)調(diào)雨順;虎撐與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有關(guān)。據(jù)說孫思邈曾為老虎治病,為便于觀察和治療,曾用一鐵圈撐開老虎的嘴,這鐵圈就叫"虎撐"。后來,虎撐演化為串鄉(xiāng)治病民間醫(yī)生手中發(fā)出聲響的"串鈴",成為民醫(yī)的標(biāo)志。它在傘頭的手中,則成為消災(zāi)卻病的象征物,又是指揮秧歌隊表演和變化隊形圖案的響器。也相傳過去傘頭手持一種叫“日照”的道具,指太陽神。傳統(tǒng)秧歌中,傘頭持的是燈籠傘道具,被群眾看作是天神賜予凡間的一種神權(quán)標(biāo)志。直到新秧歌運動時期,傘頭的道具被改為“鐮刀”,“斧頭”樣式,象征著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把“鐮刀”和“斧頭”用帶有大紅花的綢子綁到一起,大紅花外露于道具中央。現(xiàn)代傘頭的道具依然有“鐮刀”、“斧頭”樣式,也有裝飾十分精美的大花傘,大花傘由紅、黃、藍、祿、粉等一些亮色拼接而成,傘頂端會系有一朵大紅花,這樣的傘頭道具也十分大氣精美。傘頭手中的道具,則是秧歌表演中的最高權(quán)力象征。
文身子的道具有:紅綢、手絹、彩扇和綢扇。彩扇有單色和拼接色兩種,單色多以紅色、綠色和粉色為主,拼接色有紅綠搭配,有紅黃搭配,有紅黃藍搭配等。綢扇多以紅、黃、藍、綠等多色拼接而成。
武身子的道具有:紅綢、花傘?;▊愕纳室彩秦S富多彩,有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等多色拼接而成。
丑角的道具有:蠻婆的道具是大煙袋鍋和手絹;蠻漢的道具是小煙袋鍋;“趕驢人”的道具是趕驢鞭;“騎驢人”的道具是毛驢。豐富多彩的道具,在這群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群眾手中紛繁飛舞,千變?nèi)f化,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陜北秧歌在表演時每個演員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感情變化即興的表演,或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動作的基本特征突出在“扭”、“擺”、“走”[4],這個過程完全按照人體自然運動的規(guī)律稍加美化,形成以腰、胯為主動,腿部像走路,兩臂自然擺動的動作形象?!芭ぁ眲屿`活自如,剛?cè)岵?;“擺”動由肩、胸帶動雙臂的擺,抒發(fā)情感是頭部微擺搖晃;“走”動時體現(xiàn)出的美和“帥”勁,舞至盡興時會升華為跑、跳。陜北秧歌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和感染力,一個動作可以表達多種情感,有的粗獷矯健、有的細膩瀟灑、有的輕盈飄逸、有的詼諧幽默,從整體上使人能夠感受到一種熱烈、質(zhì)樸、優(yōu)美、健康的藝術(shù)享受。
傘頭是秧歌隊的領(lǐng)頭人物,手持道具,英姿颯爽的站到隊伍最前頭,陜北人意氣風(fēng)發(fā)、積極向上的勁頭就能展現(xiàn)出來。秧歌扭起來后,精致的道具在他們手里就像有了生命,上下蹦跳,左右亂擺,畫出一道道優(yōu)美的曲線;腳下輕巧靈活的步伐,走的如此矯健,身體會隨著步伐扭動起來,扭得如此俏麗。通過傘頭的動作能看出陜北人爽朗直率、簡單大氣的性格。
文身子是秧歌隊中“柔”的代表?!芭ぁ焙汀皵[”是他們的特色,他們身體的扭動,胯部的擺動,沒有像現(xiàn)代舞蹈那種勁爆和大幅度擺動,他們的動作在幅度和尺度上都不是很大,但做出的動作就是那樣得恰如其分。扇子、手絹在他們手里能“柔”出花來,婀娜的身姿,輕盈的步伐,把陜北秧歌的“柔”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武身子是秧歌隊中“剛”的代表。他們的動作舒展大方,磅礴大氣,比文身子的動作幅度要大得多,夸張得多,在視覺上明顯與文身子區(qū)分開來,體現(xiàn)出武身子的陽剛之美。雄壯的體魄是支撐他們完成動作的根本,也正是陜北漢子熱愛生活,積極勞作的體現(xiàn)。他們把生活與秧歌融為一體,秧歌中的每一個動作也正是他們生活常態(tài)的體現(xiàn)。
丑角是秧歌隊中“滑稽”的代表。蠻婆蠻漢具有超強的模仿力,從年齡來講,表演者年齡偏小,要模仿比自己年齡大十歲到二十歲的蠻婆蠻漢;從性別來講,如果表演者同為女性,那么就需要有一人來扮演男性,如果表演者同為男性,那么就需要有一人來扮演女性。表演者不會受到年齡和性別的影響,模仿的惟妙惟肖,生動風(fēng)趣。同為女性或者同為男性就是為了表演方便,因為表演時會出現(xiàn)“揪耳朵”“打耳光”“摟抱”“假親嘴”等滑稽動作,表演者把動作在夸張化,表演更是讓人捧腹大笑。跑驢,表演的是少夫少妻在路途當(dāng)中發(fā)生了矛盾與沖突,通過肢體語言表現(xiàn)出他們生動有趣的故事。丑角表演的正是陜北人真實的生活,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辛勤勞作的陜北人就是在生活中尋找他們快樂的源泉,在滑稽的背后你能看到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細膩的呵護與關(guān)愛,在滑稽美的背后你能看到親情美。
傘頭的大方,文身子的柔美,武身子的陽剛,丑角的滑稽,單獨看各有千秋,整體看雜而不亂,猶如交響樂一樣優(yōu)美和諧。陜北這塊鋪滿歲月痕跡的黃土地上,有著一群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陜北人,他們用每一個動作詮釋著對美好生活的感悟與理解。
高原紅是陜北人臉上最大的特點,所以在妝容里是必不可少的,突顯的非常明顯,而對于蠻婆蠻漢來說更是夸張,會畫成黑紅色,有的甚至是黑色都不為過,這樣更是增添了一份喜感。傘頭和武身子除了腮紅之外會畫紅色的口紅,簡單樸素的妝容更接地氣,顯示出秧歌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紅紅的腮紅增添了幾分可愛,一條麻花大辮顯得十分端莊漂亮,頭發(fā)間適當(dāng)?shù)臅逵行〗q花,紅紅的口紅使雙唇更加性感,眼妝精致鮮艷,眊眼眼明亮閃爍,文身子的妝容突顯的就是陜北女子的賢惠,溫柔,漂亮,美麗,大方。丑角的妝容最為夸張。蠻婆如戲劇中媒婆模樣,腦后梳纂,插銀簪,下巴或者嘴角偏上的地方會有一顆明顯的大痣;蠻漢嘴唇上方貼有外翹的小胡子,為了增添更大的喜感,有些蠻漢會將鼻子和眼睛的地方涂成白色,這樣的妝容加上他們的體態(tài),在沒有表演的時候就足以把人逗樂;跑驢注重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所以在妝容上比較簡單。
每個妝容都與角色是如此的貼切,火辣辣的妝容藝術(shù)美正是陜北人熱情奔放的生活態(tài)度。
陜北秧歌的隊形圖案,是秧歌表演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那豐富多變的隊形、氣勢浩大的場面、優(yōu)美精致的圖案,使你能夠了解到勞動和才能,感受到勞動人民對美的藝術(shù)追求與渴望。
隊形是體現(xiàn)一個傘頭能力的標(biāo)志,在傘頭的帶領(lǐng)下,文、武身子都會隨著傘頭的路線行進,要走出一個什么樣的圖案,傘頭在自己的腦海中要有表象的呈現(xiàn),接下來就是“定角”,傘頭一定要找對方向,測量好距離,然后“定角”,這個“角”是呈現(xiàn)出一個完美圖案的關(guān)鍵,文、武身子必須要經(jīng)過這個“角”,不能隨意的改動位置,不然會導(dǎo)致圖案的美觀性。從隊形名稱上劃分,有反映軍事戰(zhàn)陣的“長蛇陣”“八卦陣”“四方陣”等;有折射宇宙認識觀的“天地牌”“陰用太極”等;有崇尚美好生活的“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慶壽八仙”等;有描繪動植物形態(tài)的“五馬盤槽”“螞蜂窩”“卷菜心”等;有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編籬笆”“拉抽屜”“卷墊席”等,這些圖案都強調(diào)外圓內(nèi)方,對稱平衡的原則。陜北勞動人民善于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總結(jié),從名稱上我們就能形象的想象出秧歌隊扭出的圖案,充分彰顯出人民群眾追求方正、完美的觀念。
音樂是整個秧歌表演的靈魂,是聽覺最具體的表現(xiàn)對象,要突出旋律的韻律美與和諧感。它不僅起到烘托氣氛,控制節(jié)奏的作用,而且是表演者內(nèi)心的情感流露,同時帶動著觀賞者的情緒。陜北秧歌中常用到的樂器有:嗩吶、大鼓、大镲、小镲、鑼五種。
2.1.1 悠揚高亢的嗩吶聲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
在陜北秧歌中吹奏嗩吶的人被稱為“吹手”,一般有兩支嗩吶,一支為上手,吹高聲主旋律;一支為下手,也叫“拉筒筒”,吹奏低聲部。兩支嗩吶音色明亮圓潤,相互和諧統(tǒng)一,氣氛熱烈、委婉流暢。“吹手”常年在外的演出,風(fēng)吹日曬,使他們的皮膚有些黝黑,黝黑中又能看到淡淡的“高原紅”。吹起嗩吶來,圓鼓鼓的腮幫子會隨著氣口的變化忽大忽小,整個人的身體也會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扭動起來,搖頭晃腦,眉飛色舞,整個人的精氣神一下子就釋放了出來,一個“吹手”就是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欣賞過后,回味無窮。嗩吶的聲音高亢明亮,蕩氣回腸,一曲出來,能響徹整個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一聽就會使人感受到陜北高原風(fēng)土人情的質(zhì)樸和壯美。常用的曲牌有:《大擺隊》《大開門》《小開門》《柳青娘》《催鼓令》等。
2.1.2 熱情奔放的大鼓聲
在古代,鼓不僅用于祭祀、樂舞,它還用于打擊敵人、驅(qū)除猛獸,并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鼓的應(yīng)用范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鼓的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fā)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jīng)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fā)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陜北秧歌中使用的則是大鼓,大鼓聲是控制整個秧歌隊節(jié)奏的核心。鼓點時而快,時而慢,時而密,時而舒,鼓手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能打出適合演員情緒的節(jié)奏,才能游刃有余的控制著整個秧歌隊。鼓面中心的鼓音低沉厚重,越到邊緣越是高亢堅實,鼓手會根據(jù)表演劇情的變化不斷的調(diào)整鼓音,遠遠地聽見是那樣的張弛有度,激情盎然。常用的鼓譜有:“長流水”“新家什”“底槌”“勝利戰(zhàn)鼓”“單起槌”“雙起槌”“硬三槌”“花五槌”“鳳凰三點頭”九種。
2.1.3 不可或缺的其他樂器聲
大镲配合大鼓的重音,小镲填充大鼓的輕音,鑼和小镲的節(jié)奏幾乎相同,演奏時一定要注意彼此之間的配合,力求強弱對比明顯、節(jié)奏和諧統(tǒng)一,在深沉渾厚的鼓聲中,讓人們能聽到清新悠揚的嗩吶聲,那別有一番神韻。
唱秧歌是陜北秧歌表演中一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唱詞是民間口頭性文學(xué)的特征,語言精練,生動形象,主要的演唱者為傘頭,其他表演者為伴唱和合唱。演唱有兩個特點:一、固定的曲調(diào),一般為四句,傘頭領(lǐng)唱四句,眾表演者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二、唱詞不固定,由傘頭根據(jù)環(huán)境、地點、場合等因素即興創(chuàng)編,創(chuàng)編的歌詞更是應(yīng)時應(yīng)景,優(yōu)美生動。陜北秧歌唱詞主要分為三種:一、敬神謁廟時演唱的祭祀類唱詞;二、吉慶類唱詞;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唱吉慶話,一般在“沿門子”、大場表演時演唱的秧歌詞,傘頭即興的演唱,歌詞以夸贊、祝福、為主,也有諷刺類型;三、比藝類唱詞;一般用于兩支秧歌隊相遇時的較量,有比藝對歌和互問互答兩種形式。
本文從視覺美和聽覺美去研究陜北秧歌的審美特征。視覺美包括:含有地域特色的服飾、別具一格的道具、粗獷豪放的動作、熱情火辣的妝容、靈活多變的隊形,在黃土地的映襯下整體的搭配顯得如此光彩奪目,陜北秧歌的視覺美特征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聽覺美包括:和諧統(tǒng)一的音樂美和形象生動的唱詞美。音樂美包括:悠揚高亢的嗩吶、熱情奔放的大鼓、不可或缺的其他樂器,和諧統(tǒng)一的音樂夾雜著傘頭的唱詞給人以轟然一體的聽覺美感。視覺與聽覺結(jié)合在一起更是給人一種和諧、舒適、享受的美感。
延安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