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2019年11月29日,“大圣遺音——鐘粹宮古琴藝術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開展。
文博圈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來不分淡旺季。原因很簡單:展覽精彩紛呈,讓人應接不暇。
從午門進入,沿階梯登上磚紅色的城樓,直達午門正殿與東西雁翅樓,這里有故宮的幾座常規(guī)展廳;再往里走,紫禁城東側的文華殿,名家書畫展一場接一場;最北側神武門城樓上的展廳,常常舉辦外國文化展;另外,鐘表館、珍寶館、青銅器館等成為故宮的常設展廳……從年初到年末,每座宮殿“各司其職”,大大小小的展覽排得井然有序。
2019年末,故宮博物院首次古琴文化展開展,為此,鐘粹宮特地新開了“古琴館”,新館開張,唐、宋、元、明、清五朝共11張古琴亮相。步入館中,雖是室內,卻隱隱然,有高山流水之意。
“大圣遺音”琴背面細節(jié)圖。
“大圣遺音”琴身細節(jié)圖。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在古漢語中,“琴”這個詞專指古琴,位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可見古琴在中國文化歷史中的特殊地位。
正因古琴獨特,幾乎每張古琴都有自己的專屬名。這次展出中,宋琴有“清籟”,明琴有“龍門風雨”,清琴有“萬壑松濤”“飛龍”“殘雷”。光聽這些琴名,就足以令人遐想琴聲。其中最負盛名的是一張中唐名琴——“大圣遺音”?!按笫ミz音”4個字最早出現在漢代蔡邕所著的《琴操》里。蔡邕精通音律,在他看來,“琴,兼三才而備九德,真大圣之遺音也”。據此次展覽籌展組成員劉國梁介紹,蔡邕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張理想古琴必須具備泛音、散音、按音3種基本音色,兼有“奇、古、透、靜、潤、圓、勻、清、芳”9種品德。由此可見,用這4個字命名,這張琴音色曠古。
展廳里,“大圣遺音”立于玻璃柜中,在暖黃色燈光下,盡顯溫潤而渾厚的氣度。這張琴琴面為桐木,紋直而密,呈栗殼色,局部有后補的零星朱漆,琴面肥厚,整體呈現出一個大弧度,卻絲毫不顯笨拙。故宮古琴專家鄭珉中曾評價它:“保持著盛唐時期的雄渾風貌”“是傳世唐琴的標準器”。
繞到背面觀察“大圣遺音”,上面的銘刻也有別于常琴。背面龍池(專指古琴底部的孔眼)上方刻“大圣遺音”,龍池兩側還有銘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前者書以行草,后者書以隸文,刻工生辣,都具有鮮明的大唐風格。細讀銘刻,鄭珉中認為,“大圣”絕非“士庶能有者”,彰顯皇家風范。四句短詩也不同凡響——此琴演奏起來,就像山溝染上濃濃的秋色,像明月印在清寒的江面,有時幽靜如天籟,有時發(fā)出巨響,令人震驚。
無論從琴名、外形,還是銘刻上看,“大圣遺音”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鄭珉中說,如果要把故宮88件古琴藏品做成集冊,選其中一張當“封面”,那一定是“大圣遺音”。
關于這把傳世古琴,發(fā)現的過程也頗具傳奇性。
古琴“大圣遺音”,保持著盛唐時的雄渾風貌。
1925年,遜位清皇室遷離紫禁城的第二年,清室善后委員會開始點查清宮中的物件,在養(yǎng)心殿找到了一把其貌不揚的古琴。當時“屋子漏雨,雨水給淋得跟個泥殼似的,琴面凝結了一層泥漿水銹,岳山(用以架弦的橫木)也掉了半拉”。點查清冊,委員會將它標記為 “破琴一張”,編入“崐字一零七號”載入報告。之后,這張“破琴”被棄置在原地無人問津。
直到22年后,王世襄先生發(fā)現了它。1947年,王世襄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在養(yǎng)心殿南庫房清理文物,他小心翼翼取出這張蒙塵古琴,擦拭干凈后,來了個全面檢查。只見琴面漆已脫落,破舊不堪,但腹款“至德丙申”4個字仍清晰可見。王世襄立刻意識到,這張琴來自中唐至德(唐肅宗李亨的年號)元年,又是清宮舊藏,必定彌足珍貴。它之所以沒和其他古琴一同歸入庫房保存,可能正是因為某位皇帝對它喜愛至極,才放在了自己的書房,親自保管。
驚喜之余,王世襄請來了當時的古琴修復專家管平湖先生。歷經數十日,管平湖根據唐琴風貌的特點,為這張琴配置了新的岳山、雁足等部件。古琴重新煥發(fā)光彩,遷入延禧宮庫房保存。這便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大圣遺音”。
1960年,管平湖的徒弟鄭珉中與考古學家顧鐵符為“大圣遺音”寫了一段鑒定意見:傳世最古之名琴,造型優(yōu)美別致,色彩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虬,銘刻精整富麗,不愧是一件天府奇珍,琴中之寶,定為國家“一級品甲”。
從“破琴一張”到“一級品甲”,“大圣遺音”成了逆襲國寶的典范。
制琴又稱斫(音同卓,用刀、斧砍的意思)琴。在當代傳世古琴中,公認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制作。而在唐朝,斫琴工藝又以西蜀最為拔尖。時間回溯到1300年前,“大圣遺音”就出自大唐西蜀的制琴世家。可以說,這張古琴承載了中國古代斫琴的最高技藝。
西蜀善斫琴,有個重要原因是,那里森林多,木材多?!对娊洝分袑憽耙瓮╄髌?,爰伐琴瑟”,說的是椅、桐、梓、漆4種木材,可以用來制成琴瑟等樂器,而蜀地歷來就盛產這幾種優(yōu)質琴材。另據《琴書大全》記載,仁壽年間(601年—605年),隋文帝之子楊秀被封為蜀王。他性情暴烈,生性殘忍,但有個雅好——愛琴。據說楊秀曾召四方工匠“造琴千面,散在人間”。上有所好,下有所興。蜀地出現了許多斫琴名匠。到了唐朝,很多有錢有勢的西蜀人家制琴成了規(guī)模,涌現了許多斫琴世家。
眾多斫琴世家中,最有名的一戶姓雷。從盛唐開元到晚唐開成年間,雷氏祖孫九人斫琴100多年,后人把這個家族稱為雷琴世家,所謂“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有個流傳至今的故事,足以說明雷氏技藝獨到。家族中有個叫雷威的,每到大風天,都要去峨眉山的松林之間,背手不動,雙目緊閉,聽大樹在狂風中發(fā)出的“嗡嗡”聲,由此判斷哪棵樹才是最好的斫琴木材。雷氏斫琴選材考究,技藝精湛,他們家的琴被尊稱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在歷朝歷代都是頂級國寶。
古琴制作步驟展示。
上圖:此次展出的宋琴“清籟”。下圖:此次展出的明琴“龍門風雨”。
文人墨客更以收藏一把雷琴為傲。宋代有個叫趙汴的人,從京城趕赴西蜀崇州任知縣,不帶妻兒,只帶一只鶴、一只烏龜還有一把雷琴——這就是他的全部家當。大文豪蘇軾家也藏有雷琴。蘇家不僅是詩文世家,也是音樂世家,蘇軾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彈琴的能手。有一回,一家人游山,就隨身帶了一張心愛的雷公琴。蘇軾在文中記載當日情形:“春服既成,從二三子游于泗之上,登桓山,如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p>
故宮藏品“大圣遺音”,正是這戶雷琴世家所制,其選材工藝自然非同凡響。除此之外,“大圣遺音”還見證了以“安史之亂”為背景的一段歷史插曲,不僅是技法精湛的藝術作品,也是承載歷史記憶的珍貴文物。
根據琴后“至德丙申”4個字,可以推斷這張琴誕生的年代為唐代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唐肅宗李亨繼位的第一年。再根據北宋陳旸《樂書》記載:“唐明皇返蜀,詔雷儼待詔襄陽?!碧菩谠凇鞍彩分畞y”中倉皇逃往蜀地,后來又回到長安。這期間,雷氏家族的第一代斫琴人雷儼奉詔入宮,負責斫琴?!按笫ミz音”很可能是唐玄宗為慶賀兒子唐肅宗繼位,命雷儼專門斫制的賀禮。自誕生起,這張琴就是宮中御品。
“大圣遺音”共存世兩把,一把藏于故宮,另一把曾由王世襄收藏。它們漆色、年款均相同,也都是唐代御用品,只是琴的形制不一樣。1948年,王世襄賣掉妻子的首飾,幾乎傾盡家產,才從民國古琴專家錫寶臣先生之孫章澤川手中換得這張琴。之后的幾十年,琴與人相伴左右。直到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因為“琴的另一位主人不在了”,才拿出來拍賣。這張古琴一共陪伴二老55年,被王世襄視為最重要、最珍愛的藏品。
中國的古琴文化源遠流長。古人制琴的故事,可以從上古神話說起。相傳有一天,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伏羲看見神鳥鳳凰停在一棵梧桐樹上,想將這棵樹做成一種樂器。他命人砍下樹干,又把木頭陰干,借了女媧的一根頭發(fā)絲,將其做成一把弦琴。到舜帝時,古琴變?yōu)槲逑?,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p>
后來周朝建立,文王因為懷念精通音律的長子伯邑考,為古琴加了一根弦,于是有了六弦琴。周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奏出更激昂的樂曲,又加了一根琴弦。七弦琴由此成形。也是在這一時期,用以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禮樂”(禮儀與祭祀用的音樂)被大肆推行?!皹方獭贝篌w形成系統(tǒng),而古琴就是這個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到了春秋,涌現了許多有關古琴的故事。楚國有把琴叫“繞梁”,“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說的就是它。當時楚莊王愛琴,有人投其所好,搜羅到這把琴送給他。得此琴后,楚莊王焚香沐浴,撫琴而奏,日日陶醉琴樂之中,不理朝政。直到王妃樊姬提醒,楚莊王才幡然醒悟,命人把琴錘成數段。一代名琴自此絕響。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也被后人津津樂道。故事里的琴師俞伯牙撫琴之聲如高山流水。某天,俞伯牙遇到樵夫鐘子期,子期聽到伯牙的彈奏,感嘆道,這琴聲“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摔琴絕弦,終生不彈,留下來一曲《高山流水》。
往后,文人與古琴的結合更加緊密了。兩漢時,文人雅士紛紛參與古琴創(chuàng)作,留下了大量的琴賦、琴論。相傳蔡邕曾在烈火中搶救出一段焦木,做了一把琴,彈奏起來聲音不一般。因為琴尾有被燒焦的痕跡,故取名“焦尾”。而蔡邕女兒蔡文姬自己作曲,她創(chuàng)作的琴譜《胡笳十八拍》,成為千古絕唱。
隋唐時期,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斫琴工藝發(fā)展迅猛,涌現出西蜀雷氏這樣的世家,更留下了不少寫琴的雅句。劉禹錫《陋室銘》中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白居易寫琴:“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惫湃私钃崆僮屗季w遠離世事塵囂,尋找內心寧靜。
還有兩位大文豪,曾為一張古琴“斗詩”。雷琴“九霄環(huán)佩”流傳至宋朝時,蘇軾在琴足上方用楷書刻了一首小詩:“靄靄春風細,瑯瑯環(huán)佩音。垂簾新燕語,滄?;堃?。”還留下自己的簽名“蘇軾記?!秉S庭堅則在琴上題刻了八個字:“超跡蒼霄,逍遙太極?!?/p>
以琴修身的古人,將與琴有關的元素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次展覽中,為配合古琴展出,故宮博物院還從文物庫房里拿出一系列相關文物。漢代陶瓷撫琴傭、神人撫琴跳舞紋鏡等文物,將琴文化的縱深從唐代回溯至漢代。明清文物展柜中,各種御用的琴式盒、竹雕聽琴圖香筒、歙石琴式硯、黃玉琴式鎮(zhèn)紙、乾隆皇帝御筆再題樂律全書冊等一一亮相。
自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對古琴的研究從未間斷。為更好地繼承這一中國文化傳統(tǒng),幾代琴人四處奔走。2003年,中國的古琴藝術終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回溯中華千年文明,以“大圣遺音”為代表的中國古琴,承載著輝煌文化,更是一部民族歷史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