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榮梅
“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有去處;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年豬;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舂粑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晚脹斑狗?!痹谙婺系乐莨懦牵贿M臘月,孩子們就說唱起過年的諺語,辭年、過年,可以說是孩子們的狂歡節(jié)。
“二十二,有去處”,就是準備過年禮物走親戚辭年,這是小孩子最喜歡的干活。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雖然物質(zhì)不夠豐富,但過年的儀式感特別強。母親是過年的總策劃,從臘月下旬起,就開始謀劃過年的一切大小事務,準備過年物質(zhì),指派兄弟姊妹們?nèi)ソo眾親辭年。
俗話說,娘親舅大。農(nóng)歷二十二開始,舅公、舅舅家,就是我們辭年的首要去處。辭年是臘月最早的儀式,是小孩子最積極參與的家事,興奮點是走親戚時不僅有好吃的東西,有打發(fā)的禮物,最要緊的是,親戚還會打發(fā)“掛掛錢”—— 一個一兩元的壓歲錢,有時包封里有三五元,就算是“巨款”。
辭年時,小孩子提一個竹籃或藤籃,母親準備的禮物不外乎一包紙包糖、一塊豬肉、一條活魚,或是緊俏的憑票購買的食品,如白糖、粉絲等。辭年時,親戚會打發(fā)各種土產(chǎn),臘肉、臘魚、紅薯干、柑橘,或是紅瓜子、花生等,而回禮最多的,就是各種粑粑。
“二十八,舂粑粑”。 舂粑粑,是過年的一種重要儀式。每年正月,鄉(xiāng)下舅舅姨媽家的表姊妹們到縣城拜年,最愛提一籃子打粑粑。粑粑大的有菜碗大,小的飯碗大,雪白細膩,還有帶點微黃的堿水粑粑,只有口杯大,加了稻草灰過濾水,帶有堿性。辭年的時候,有時正趕上親戚家舂粑粑,還可親見白白糯糯的打粑粑成型的過程。
主婦們篩選上好的糯米,浸泡,蒸熟,男人們用結(jié)實的雜木槌子,拌合著“嗨、嗨”的號子,在石碓里千搗萬捶。糯米舂得稠粘得像一匹白緞,在木槌子和石臼間堅韌纏綿,主婦便用她們的巧手,掐一團柔軟有勁道的糯米團,按成薄圓狀,攤曬在竹簸箕里,白白圓圓的打粑粑就成了。有的還在粑粑的圓心點上一點“大紅”顏料,就像美人痣一樣,添滿了喜氣與嫵媚。打粑粑用水缸或木盆泡了,隔天換清水,可以存放幾個月。
“二十三,送灶王?!睂τ谡乒芤患绎嬍车哪赣H來說,最注重的辭年儀式是送灶王。
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冊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煙火與柴米油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臘月二十三這天是“灶王爺上天”之日,他要去向玉皇大帝“述職”。因此,送灶王爺時畢恭畢敬,希望灶王爺能向玉帝多說好話,來年給自家增添食祿口福。送灶王,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母親說,舊時家家戶戶都會在灶房的北面或東設置灶神的神龕,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或?qū)⑸裣裰苯淤N在墻上。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灶王奶奶”,燃三炷香,供上果菜、酒食。
而在母親的眼里,灶王是個姑娘,她念叨說:“請火落姑娘保佑!”在湘南方言中,“火落”是指生火煮飯的地方,所以,要恭敬地向“火落姑娘”辭年,敬好“火落姑娘”。母親還不忘叮囑:大年三十的晚上,還要迎接“火落姑娘”從天上回來過年!傳說除夕夜灶神要引領諸神來人間過年,所以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接完灶神以后,才開始祭拜列祖列宗,舉杯吃團年飯。
近日讀《何紹基詩文集》有首《祭灶詞》, “歲將盡,辰維良。灶有祀,宜肅將。謹告?zhèn)?,無弗臧。陳于觚,尊于房。列桂酒,羅椒漿。缶者粟,匜者餭……”道州人何紹基將清代民間過年前家族祭灶王的莊重儀式感呈現(xiàn)眼前。長幼有序,服飾整肅,還有蹡蹡鑼鼓,燈盞燭火閃爍。長者念念有詞:“惟爾神,降福祥。佑于家,無札殃。機有布,倉有糧。園無竊,垣無疆。神之力,曷敢忘!”然后,一家老小有序地作揖進香祈福。
“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晚脹斑狗”。父親的重要辭年儀式,就是炸年貨。
農(nóng)歷二十九夜晚,廚房里的油炸儀式由父親主宰,小孩子不能攏邊,不能亂說話。廚房里一套齊全的廚具就很威武:一口大鐵鍋,一缸金黃閃亮的茶油,菜刀,鏟子,漏勺,大盆等等。灶膛上燒一大鍋茶油,茶油冒煙滾熱時,放進油鍋的食材先后順序也有講究,先咸后甜,先素后葷,最后才是腥的收尾:先是油炸糯米果子、花生米、檳榔芋、春卷、黃翹肉、胡蘿卜丸子,再是油炸豬肉、肉皮、釀豆腐丸子,最后是大草魚、小魚……過年的各種吃食準備得樣樣齊全,滿室生香。
團年飯的是大碗菜,也由父親掌勺。除夕之夜,團圓飯要爭先,開餐前鞭炮聲此起彼伏,于是,父親主廚的雞鴨魚肉、釀豆腐、火鍋、炸魚等十大碗隆重上桌。團年飯開席之前,桌上多擺幾雙碗筷、幾個酒杯,燃香燒紙,盛了酒,敬祖宗之后,才舉箸開席,搶先要吃一個金元寶(釀豆腐丸子)。
夜晚,酒足飯飽之后,一家人圍爐笑談,坐到深夜,叫做守歲,也叫“守田埂”。時鐘快指向12時了,家家戶戶打開大門,點燃鞭炮,頓時,滿街鞭炮炸響,將過年的氣氛推上了高潮。
《人人都愛三黃雞》。作者/ 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