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鷹
我很難說出自己的全部履歷,只有沉淀于心底的一些“感情片段”。為什么單單記住了它們,幾乎沒有什么道理。我相信人生不是條平直的線,只是幾個凹凸的點,幾個對人的性格和命運起重要作用的點。
1944年農(nóng)歷二月十七黎明,在天津鼓樓醫(yī)院,我被醫(yī)生用產(chǎn)鉗夾著腦袋強拉到這個陌生世界。對此種暴力行為我以沉默表示抗議,醫(yī)生卻非得以看到我啼哭為快,倒提著人家的雙腳打人家脊背。剛出世還沒犯錯誤先挨一頓打,我委屈地哇哇大哭,這是外婆講的故事。
我第一眼看到的世界是顛倒的。
初次認識母親,我已經(jīng)五歲了。山東外婆家“一明兩暗”的房子,不知為什么我在光著屁溜兒睡午覺。姥姥叫醒我催我穿衣服:“快,你媽媽在叫門呢!媽媽回來了!”我赤腳跳下炕,穿過堂屋,躲進東屋說什么也不肯出來了。姥姥給我穿上衣服把我拉進堂屋,我看見了一位穿著灰軍裝坐在躺椅上的大肚子孕婦,旁邊還有一個小女孩,姥姥說是我的妹妹。這種對母親的生疏感似乎跟了我一輩子。
初次看見電燈,是在1950年。六歲半的我,跟隨外祖父母去天津投奔我的父母。當旅客們喊“到了”的時候,我從車窗探出頭望見一片燈海。從此,天津在我心中成為最明亮的地方。
初次穿上花裙子,對于一個農(nóng)村小丫來說簡直是灰姑娘坐上了金馬車。我要上小學了,爸爸給我買來了一件深藍底子橘紅色大花兒的連衣裙,圓圓的領子,兩肩有乍翅兒的燈籠袖。
50年代初的人們管連衣裙叫俄語的“布拉吉”,我穿上它高興地蹦跳著叫喊:“布拉吉!布拉吉!”至于第一次進學堂的情形記不大清楚了,但那布拉吉布料上的小核桃紋兒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8歲時,父母離婚,我住在寄宿學校。有一天我想爸爸了,跑到他工作的學校去看他,不料碰上了他和繼母的婚禮。這種事對我來說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一個人一輩子遇到一次這樣的事情也就夠了。大約一年后的一個周末,我從寄宿學?;氐郊?,媽媽讓我管一個陌生男人叫爸爸。盡管我感激她沒有叫我回來參加她的婚禮,但我還是只能叫這個人為“叔叔”。我二十五歲時初為人婦,在“回門”路上,新婚丈夫說我們應該進門叫爸爸媽媽。于是,我第一次叫了繼父一聲“爸爸”……
1959年8月3日,滂沱大雨,15歲的我扛著行李初次獨自走向社會。在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歡迎新學員的會場,我看到別人都不戴紅領巾,第一次摘下了紅領巾,藏在了衣袋里。經(jīng)歷了那場大雨的洗禮,我第一次產(chǎn)生了自己是個大人的感覺。
1962年的冬天,病房窗外樹枝上積著白雪。我因胸膜炎住院時,第一次被告知我患了風濕性心臟病。在沒住院之前,因病情危重,媽媽以為我的小命要完了,把我的生父找來,生父和繼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見了面。暖日照得雪樹滴著淚珠,我萬念俱灰。但我畢竟只有18歲,窗外的樹枝綻滿桃花時,我又振作起來了。
1968年的夏天,我跟在一群復員軍人后面去參加他們的聚會。望著前面一個高個子的背影,他魁梧的脊背把舊軍裝撐出一道道橫褶。我初次意識到,在陌生人和丈夫之間,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初為人母是在1969年的初冬,我生下了一個白嫩的女兒。產(chǎn)期過后不久,我又生下了一個“女兒”——處女作獨幕喜劇《計劃計劃》。這兩個“第一次”出現(xiàn)在同年,是我人生的輝煌。轉年夏天,該劇爆響,久演不衰。從此,我改行成為劇院里的專業(yè)編劇。
第一次領到的稿費,只有30元。《計劃計劃》公演七年以后才有機會發(fā)表劇本,“文革”以后剛恢復了稿酬制度。我們夫妻每月只有80多元工資收入,拖著一雙兒女處于貧困的低谷。收到郵局匯款單那天,狂風刮黃了天。那所郵局很遠,我勸丈夫:“明天風小了再去吧!”他還是冒著飛沙走石騎車去了,在以后的幾十年中收到的稿酬次數(shù)已經(jīng)記不清了,再未超過那第一次的喜悅。
初次應邀去北京電影廠寫劇本,一住就是幾個月。有一次忽感不適去醫(yī)務室看病,因我穿得寒酸,大夫在登記時問我:“你是來干活的園藝工人嗎?”
第一次赴京領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那是1982年春天,《金鹿兒》為我馱來的榮耀。臨出發(fā)前,忽然發(fā)現(xiàn)因為陰天洗了兩天的衣服仍未干,而那件咖啡色加厚針織滌綸西服上衣是我唯一的“逛衣”,其他衣服更加破舊不堪。我只好穿著半干的衣服上了路,后來有個算命先生說我是水命。轉年春天,我又進京領了《明姑娘》榮獲的全國獎,但它引起的激動就遠遠不如第一次了??磥砦疫@人永遠追求初次印象的新鮮感覺,有此心理素質的人大概能夠永遠保持一顆童心。
1982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又一個轉折點。我調到天津作家協(xié)會,開始了職業(yè)作家的生涯。原先以為找到了沒有寫作任務壓身的輕松和自由,豈料從此陷入了強迫自己,超過自己的文學馬拉松,十幾年來寫出了兩百多萬字的作品。
我仍然不斷追求著“第一次”“第一個”:
《明姑娘》,是全國第一個描寫殘疾人生活命運的小說和電影。
《東方女性》(1983),是全國第一個正面反映感情危機和“第三者”問題的愛情小說。
《楓林晚》(1984),是全國第一個涉獵老人題材的中篇小說。
連續(xù)電視劇《喬遷》(1989),我第一次充當了制片人兼編劇。
電影《啟明星》(1992),我和謝晉導演啟用了十六名智力殘疾兒童演電影,這在世界上尚屬首例。
…………
今年春天的一個明媚的中午,有人按門鈴。開門一看,是女兒的大學同學。她在利順德大飯店工作,手里提著漂亮的蛋糕盒,是女兒從上海打長途請她幫忙訂了送來。我在驚喜之余這才記起來,這是我步入知天命之年的第一天!
新的起點開始了,我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有無數(shù)個“第一次”在前方招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