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麗和 陳寶國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18 級碩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4;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 330006)
《萬病回春》是明代旴江醫(yī)家龔廷賢的著作。龔廷賢(1522—1619),字子才,號云林山人。江西金溪人,世代業(yè)醫(yī)。其年幼時攻讀舉子業(yè),后隨其父學醫(yī),醫(yī)名日顯,后治愈魯王張妃臌脹,被譽為“醫(yī)林狀元”,代表作《萬病回春》系統(tǒng)總結了其學術思想,在中醫(yī)內(nèi)外婦兒方面均有建樹。尤其在治療小兒驚風方面的思想具有很高的價值,值得研究。小兒驚風,又稱為“抽風”,是以抽搐、意識障礙為主癥的危重疾病,好發(fā)于1-5 歲兒童,具有發(fā)病急驟、進展迅速、病情兇險、危及小兒生命安全的特點。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小兒驚風多見于高熱驚厥,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手足口病引起的腦炎,劇烈吐瀉引起的電解質(zhì)紊亂所引起的搐搦等。中醫(yī)歷代醫(yī)家對此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靶后@風”之病名最早見于《玉訣》,刊載于《幼幼新書》?!队卓漆屩i·驚風》中說:“小兒之病,最重惟驚”,反映其兇險。元代曾世榮[1]《活幼心書·拾遺》所載小兒驚風“四證八候”。其言:“四證者,驚風痰熱是也。八候者,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是也?!痹诩姺钡陌Y狀中厘定了八個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癥狀,為小兒驚風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對于小兒驚風歷代醫(yī)家多有闡述,宋代錢乙在他的著作《小兒藥證直訣》第一次將小兒驚風明確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這樣的分類執(zhí)簡馭繁,有力地指導了臨床,后世醫(yī)家也多沿用這個分類方法?!度f病回春》[2]215所載小兒急驚風癥狀為:“牙關緊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搐搦顫動、口眉眼牽引…脈浮洪數(shù)緊?!甭@風[2]216的癥狀為:“肢體逆冷、口鼻氣微、手足瘛疭 、昏睡露睛?!毙杭?、慢驚風因都具有“風動”的特點,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常放在一起討論。龔氏通過自己多年的臨證,系統(tǒng)地總結了小兒驚風的癥狀,推動了其辨治理論的發(fā)展。
小兒急驚風的病因不外感受風邪、暑熱之邪、驚恐等。病機為外邪襲表,入里化熱,入肝經(jīng)而動風,熱擾心神,神機失靈而生風,熱盛煉液生痰,痰邪蒙蔽心包而引動肝風,驚恐傷腎,水不涵木,引起肝風內(nèi)動。總之病位主要在心肝二經(jīng),熱、痰、驚、風相互影響,發(fā)為急驚風。龔廷賢[2]215指出:“急驚屬肝,風邪、痰熱有余之癥也”。
慢驚風多見于急驚風妄用寒涼重鎮(zhèn)之品,脾氣、脾陽受損?;蛞驘岵?、吐瀉后,耗傷陰津,腎陰虧損,陰血不足??傊?,慢驚風病位在肝、脾、腎,以虛為主。脾胃受損,土虛木乘化風,陰血不足,水不涵木,筋失所養(yǎng)而生風。龔廷賢[2]216認為:“慢驚屬脾,中氣虛損不足之病也”。指出小兒慢驚多由于中氣不足所導致,為其定立補益大法形成了理論依據(jù)。
3.1 清熱發(fā)表法小兒驚風多從外來而起病,或者夾有表證。龔廷賢十分注重從表驅邪外出,使邪氣不至于深入臟腑,產(chǎn)生更嚴重的病變。汪受傳[3]認為欲解邪熱,總須肌表開疏,微汗常出,邪有去路,熱勢方能下降?!度f病回春》[2]215云:“急驚者,陽癥也,治宜解表,敗毒散主之?!彼幬锝M成:人參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茯苓、桔梗、川芎、枳殼、天麻、全蝎、僵蠶、白附子、地骨皮(各等分)、甘草(減半),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人參、羌活、獨活、柴胡皆可解表邪,天麻、全蝎、白附子、僵蠶可息風,共奏解表達邪,息風止驚之功,針對病機,組方嚴謹,療效卓著。
3.2 平肝息風法肝風內(nèi)動是小兒驚風的主要病理過程,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言“急驚由于熱甚風生,風在心肝”,因此平息肝風是治療此病的關鍵。方選:鉤藤散、鉤藤、人參、犀角(各五錢),全蝎、天麻(各二錢半),甘草(炙一錢半。)上銼一劑,水煎服。鉤藤、天麻、全蝎俱是息風良藥,犀角可清熱,可平肝,亦是平肝息風之良藥。肝風息,則驚風自至。嶺南名中醫(yī)林夏泉[4]運用“平肝瀉心”理論對小兒急驚風進行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3.3 清心豁痰法在小兒驚風的病變過程中,熱邪深入,煉液成痰,或乳食失調(diào),脾虛不運而生痰皆可導致痰邪痰邪蒙蔽心竅,心主神明,心竅蒙蔽可導致驚風。清心化痰亦是小兒驚風證治的關鍵。方選保生錠:牛黃(三錢)、天竺黃辰砂(各一兩), 雄黃(三錢)、麝香(五分)、片腦(五分)、琥珀(一兩)、珍珠(五錢)、大赭石(三錢)、蛇含石(三錢)、金銀箔(四帖) 、天麻、茯苓、人參(各三錢)、僵蠶、血竭(各五錢)、 遠志(去心,三錢)、陳皮、牛膽南星(各一兩),上為細末,用米粉糊為錠,辰砂為衣,用薄荷湯化下。方義:牛黃可清心豁痰、息風止痙,辰砂、片腦可清心、鎮(zhèn)驚,琥珀、珍珠可鎮(zhèn)驚安神,天竺黃、遠志、陳皮、茯苓可化痰,天麻、僵蠶可息風,全方配伍嚴謹,共奏清心豁痰,息風定驚之功。
3.4 和中補益法在急驚風后期,或者慢驚風時期,或者小兒素來體質(zhì)虛弱,出現(xiàn)“肢體逆冷、口鼻氣微、手足瘛疭、昏睡露睛”等虛損癥狀時,就不應一味攻伐。馮倩倩等[5]認為驚風不可一味使用重鎮(zhèn)之品,牛黃、麝香等辛香走竄之品。小兒臟腑柔弱,重鎮(zhèn)寒涼走竄等藥物會損傷正氣,引邪深入臟腑,加重病情。而應該將治療的重心放在補益中氣。方選醒脾散,藥物組成:人參、白術、白茯苓、木香、全蝎(去毒)、天麻、白附子(煨)、僵蠶(炒,各等分)、甘草(上銼)、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大棗、皆為補中氣之良藥,脾土旺,則肝木不能乘之,驚風自止。
小兒驚風屬于兒科古代四大要證“麻、痘、驚、疳”之一。麻、痘、疳現(xiàn)在已不多見。而小兒驚風仍然屬于兒科的常見重癥、急癥。與其他醫(yī)家不同,明代旴江醫(yī)家龔廷賢在治療小兒驚風重視補益脾胃,小兒稚陰稚陽,形體未充,不應妄投風藥,損傷正氣,病難痊愈。這一思想為小兒驚風的治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糾正他醫(yī)在治療驚風中妄投重鎮(zhèn)寒涼藥物的弊病。龔廷賢對于小兒驚風的診治做出了卓越貢獻,對于后世醫(yī)家治療此病多有啟發(fā)。張靜等[6]總結現(xiàn)代中醫(yī)治療此病多采用豁痰、清熱、鎮(zhèn)驚、息風、補脾、平肝瀉心等治法。此外閻兆君教授[7]認為小兒驚風應當從腎論治。他根據(jù)“腎為先天之本”來指導臨床,主張在常規(guī)治療之外,應當適當使用補腎陰、填腎精之品以利于患兒的預后。梁偉東[8]則根據(jù)小兒“體稟少陽”的特點主張除常規(guī)治法外,應使用小柴胡湯來梳理少陽樞機達到治本的目的。劉進錄[9]則認為“血行風自滅”,可以從血論治小兒驚風。上述醫(yī)家站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大大發(fā)展了治療小兒驚風的理論,推動了中醫(yī)的發(fā)展。同時,也證明了中醫(yī)在治療急癥方面確實有獨到之處。這也有力地回擊了中醫(yī)是“慢郎中”的偏見。中醫(yī)在古代治療急癥方面具有很多經(jīng)驗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發(fā)掘。中醫(yī)只有不斷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才能不斷前進,更好地為為患者驅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