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娟
在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采用問題來組織教學,通過教師的設問,學生的解答來貫穿整個閱讀過程。問答式教學雖然促進了師生間的雙向交流,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問題設置的順序依賴文章信息呈現(xiàn)的順序,易使學生呈現(xiàn)疲勞感;多數(shù)問題只是停留在搜索信息的表層上,學生缺乏思維的有效訓練。無論是教師的指導還是學生的閱讀,都旨在讓學生正確理解閱讀內容,分析文章結構,理清作者思路,實現(xiàn)對語篇的徹底理解。
語篇分析以篇章為基本單位,強調整體性原則,從篇章的整體出發(fā),先分析理解篇章結構,然后分析部分與部分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及邏輯思維的連貫,從而使學生有統(tǒng)覽全篇的能力。在掌握文本主題的同時,注重段落句子在表達篇章整體意義上所起的作用。避免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孤立學習語言的現(xiàn)象。語篇分析教學可以讓學生最大程度的獲取文章所傳遞的信息,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信息轉換方式
純文本形式呈現(xiàn)的信息往往頭緒太多,會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不利于他們接受處理好保存信息。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轉換手段,幫助學生將文本形式的內容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利于信息的加工和保存。在閱讀教學中常有的信息轉換手段有:結構圖,樹狀圖,網狀圖,流程圖,時間線,表格,圖片,簡筆畫等。這些手段通過直觀的視覺表像,將文章的主要內容,篇章結構,人物和時間的發(fā)展關系,分類關系語篇分析教學有別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它突出的特點是在閱讀教學中能夠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對語篇的綜合分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因此,語篇分析教學法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閱讀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
1.結構圖。
在學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每一段的次要點后,我設計以下任務,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語篇整體的邏輯結構,謀篇布局和組織形式。(活動)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1—para1? 2—para? ?3—para 3? ? 4— para 4
2.樹狀圖。
數(shù)狀圖的繪制能幫助學生清晰的勾勒出文章的框架和脈絡,直觀的梳理主要信息。樹狀圖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探尋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化繁為簡,從整體上幫助學生把握文章。
(活動)? Drawing a tree diagram
二、信息轉化在語篇分析中的積極作用。
1.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
閱讀教學是一個“信息輸入(閱讀)——信息轉換(加工)——信息輸出(運用)”的過程。其中,信息轉換過程即學生對信息的理解、加工,尤其關鍵。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快速捕捉信息和加工信息,并為以后的運用存儲更多的有效信息。信息轉換在語篇分析中的積極作用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查找文章的主旨大意,辨別主次信息和干擾信息,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推理的能力,加快閱讀速度,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2.語篇中關聯(lián)語義的理解。
文章中通常包含表面語義和深層含義,即關聯(lián)語義。關聯(lián)語義需要學生運用分析、推理得出。它是語篇意義中無形的一層網,看似短小精悍一篇文章,讀起來越格外有寓意。教師在輔導學生進行語篇分析的同時運用信息轉化,將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內涵,捕捉深層的語義關聯(lián),把握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有助于學生角色的轉換。
3.有助于學生角色的轉換。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滔滔不絕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現(xiàn)象,將得以改觀。合理的運用語篇分析理論,借助有效的信息轉換手段,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主動去思考分析,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教學氣氛也會活躍起來。
三、結語
語篇分析教學有別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它突出的特點是在閱讀教學中能夠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對語篇的綜合分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因此,語篇分析教學法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閱讀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