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基于開源硬件的創(chuàng)客教育多數(shù)逐漸在中小學課堂落地。現(xiàn)有的創(chuàng)客課程,多數(shù)是基于硬件基礎教學,部分是基于項目展開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很容易讓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知識,但零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思維的構建,也不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因此,筆者嘗試在教學中結合真實的生活情境,系統(tǒng)梳理機器人結構、傳感、控制、動力等知識點,讓機器人學習變得更接地氣,更有趣,也更有意義。
情境學習的教學特點和價值
研究對象是機器人課程初學者(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使用產(chǎn)品為Makeblock的mbot系列,教學模式主要是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采用情境學習的方法,其教學特點和價值如下:
(1)對所學的知識追根尋源,即補充背景知識、基礎知識,讓學生明白這一知識“從何而來”,理論支撐是什么;通過學習掌握必要的理論,同時也讓教材內容變得有溫度,有情感,更能體現(xiàn)課堂內容的趣味性。
(2)對所學的知識設置情境,即設置真實情境,讓學生明白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到哪里去”,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以達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的目的。
(3)所學的知識系統(tǒng)化,即設置合理的知識框架,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遷移,讓教學內容更有意義。學生所學習的機器人課程不是碎片化的一條一條的指令,而是有組織、有結構的系統(tǒng)知識。
起點:了解學生“在哪里”
要想讓效果事半功倍,必須做到知己知彼,機器人教學也是如此。這就需要教師在了解小學生的特性、掌握聽課學生的信息技術現(xiàn)狀以及學生基礎知識儲備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設計情境學習的知識框架、項目式推進的教學策略以及最終的教學方案和評價體系。
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在課程建設初期,就通過查閱各學科的課標,訪談教師、學生及問卷調查的方法,獲取學生的基本情況。知道了學生“在哪里”,再按照年級劃分知識類型,最后形成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的機器人課程,明確學生未來的水平,設計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保證機器人學習科學、有效地開展。
實踐:情境化教學來保障
情境學習是一種學習目標明確、以學生為中心、需要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運用該學習方法,可讓學生聚焦于真實情境中的真實問題,開展跨學科的探究活動。在機器人課程的學習中,前期的學習主要包括元器件和編程知識的學習,在學生掌握后,教師退回幕后,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生活經(jīng)驗,自由分組、分工、討論、探索、實踐、分享,而教師只需要闡述合作要求,給予指導性的建議和評價。具體實施辦法如下。
1.設置情境“目標”
課程揉合了機器人結構、傳感、控制、動力等知識點,設置了繽紛光電、美妙的聲音、神奇的傳感世界、控制和動力、綜合實踐五個教學單元,如第二單元“美妙的聲音”聯(lián)系生活情境設置四個學時,分別為:《我的小車會唱歌》主要是蜂鳴器、音樂常識及基礎幾何結構的學習;《智能旗桿》主要是學習揚聲器、滑輪的使用及音樂截取的方法;《仿真小車》主要是模擬生活中小車發(fā)動、轉彎、剎車等來學習音樂下載、馬達的使用和多程序調用;《課外閱讀》補充音樂下載、截取、合并的方法。
2.情境中“合作”
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形式,四人一組,分別擔任項目經(jīng)理、工程師、程序員、演說家的角色。項目經(jīng)理負責整個項目工作的協(xié)調,靈活配置有效資源;工程師負責外觀和結構的設計,需要與程序員保持有效溝通;程序員需要明確項目任務的目標,完成電路的構建和程序的調試,配合工程師完成整個項目的制作;演說家主要搜集過程性圖片、拍照、錄制視頻、制作PPT,用文字稿或者視頻形式,闡明本次項目的設計意圖、實施過程和解決方案。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小組成員不是固定不變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多采用兩人小組制,目的是讓每個學生親身體驗各個角色的工作職責,掌握傳統(tǒng)的基本技能。在單元的項目任務和后期活動中,采用四人小組合作。學生通過自我管理的方式,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項目的制作,這不僅能提高小組工作效率,還能彌補個人能力的不足。
3.情境中“試錯”
在探索學習前,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并給學生提供一些實際的操作建議和指導,讓學生知道“從哪兒來”“如何做”“到哪兒去”。探索中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因為學習中的掙扎與糾結往往會帶給他們更多的回報,讓他們產(chǎn)生更多的觀察體會,領悟到更多領域的知識,同時還會有更強烈的成就感。作為教師,也要善于運用學生嘗試中的錯誤進行教學,并給他們提供適當?shù)膸椭苊鈱W生因為屢次失敗喪失探索的熱情。
比如在《我的遙控我做主》中,任務一是通過上、下、左、右四個按鍵,控制小車前進、后退、左拐、右拐;任務二是通過小隊PK過“S”彎。
學生根據(jù)生活體驗實現(xiàn)任務一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并列的“如果…那么…”語句,通常呈現(xiàn)以下兩種情況:
寫“程序1”(如圖1)的學生將程序上傳后小車紋絲不動,卻一直找不到錯誤的根源,寫“程序2”(如圖2)的小組上傳程序后發(fā)現(xiàn)可以執(zhí)行,但進入“S”彎后小車容易碰壁。為了幫助學生尋找問題的癥結,教師只需要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嘗試,但在探索中多數(shù)小組用“程序3”(如下頁圖3)完成本次任務,極少小組能夠想到用“程序4”即嵌套的方法(如下頁圖4)來實現(xiàn)。
4.針對性分享評價
對學生來說,他們在探索發(fā)現(xiàn)并動手完成后往往有很多體會想表達,學生也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創(chuàng)作的樂趣、過程的艱辛以及成功的喜悅。這個時候如果教師根據(jù)評價標準,如創(chuàng)意實用性、結構合理性、技術科學性、美觀程度、團隊協(xié)作、分享表達等,設計一個分享框架,學生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這樣不但增加可信度和科學性,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饋:課后拓展提升,實現(xiàn)學生“去哪里”
由于學生學習程度參差不齊,如果課堂目標要求單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練習中,教師可以結合課堂知識及生活經(jīng)驗,設置開放性拓展任務,讓學生完成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以及提升。比如第三單元“燈帶”的學習,在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后,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改進燈帶的程序做出呼吸燈(全部燈亮度的漸亮漸暗)、流水燈(從左到右逐個亮起再逐個熄掉)、五彩燈(從左到右逐個亮起不同顏色再逐個熄掉),并根據(jù)燈帶效果的不同結合生活體驗制作相應作品(警示燈、幸運大轉盤、裝飾燈)。
這種在真實情境中依托學生基礎知識、結合學生生活體驗設計課程框架的學習方式是理性與情感并存的、鮮活而有溫度的。在真實情境中結合生活體驗開展學習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進入”知識,“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再)形成”和“(再)發(fā)展”,在實踐中掌握機器人的系統(tǒng)知識和技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在實際生活場景中應用提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完成知識的建構,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享表達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電化教育專項課題成果”“STEAM理念下小學高年級機器人課程開發(fā)與實踐 【2018】-JKGHDHZX-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