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心
《上味·過年》真是一組好看還“好吃”的文章,不先填飽肚子都沒勇氣看的那種。
“在中國,不管什么節(jié)日,人們都能把它變成一個吃美食的日子?!本W(wǎng)友們的總結既真實又精辟。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頭戲”的春節(jié),當然也不例外。進入臘月后,每次與母親視頻,她都要絮叨家里準備了哪些好吃的,臘魚、臘肉、香腸,今年還買了四只番鴨?!柏i是吃菜的,鴨是吃草的,魚是湖里野生的,城市里可吃不到。”她強調。大概是因為我在廣州待過,跟她灌輸過老廣那套“人工養(yǎng)的不如野生天然的”理念,她便記住了。
其實,不用這些美味“誘惑”,回家過年也是我理所當然的選擇。一則,中國人過年的最大期許就是闔家團圓。我們這代人,平時忙于工作,很少有機會陪父母家人,春節(jié)假期機會難得。二則,城市雖好,我也逐漸適應了其生活方式,但內心始終有種鄉(xiāng)愁,一到過年就會自發(fā)觸動。
但你也很難否認美味本身的魅力和吸引力。從小被美食喂大中國人,誰心里還沒一本關于吃的圖鑒呢,誰生活中還沒有過美食當前不知如何取舍的甜蜜糾結呢?
如今,城市大餐館、酒店的食物,已經(jīng)越來越趨同了,普遍追求清淡、原味;只有隱沒在城中村、小弄堂、郊區(qū)的蒼蠅館子、大排檔,或者農村的土灶大鍋,還在用煙熏火燎、煎烤烹炸,呈現(xiàn)野性十足的飲食人間。雖然在理性上,人人都知道前者更有利于健康,但偏偏人又是感性的動物,一個“好吃”就可以完勝任何借口。這真是讓人無奈又值得自嘲的現(xiàn)實。
求學、就業(yè)、旅游等機遇,大大拓展了現(xiàn)代人的生活圈。本地吃膩了,就去一個新地方嘗鮮。多年前,廣州到武漢的高鐵開通時,報紙用的標題大意就是“朝啖廣府茶,午食武昌魚”。如今,用“吃”給新開通的高鐵做標注,已成為媒體的常規(guī)操作。我們甚至都不需要走出平常的生活半徑,就能吃遍全國、吃遍天下,因為有了外賣。
對現(xiàn)在的國人來說,“吃”不僅是果腹的剛需,還帶有更豐富深層的內蘊。比如,一個愛吃、喜歡尋覓美食的人,大抵是熱愛生活的,是單純、樂觀、親和的。人們早已摒棄將追求口腹之欲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偏見,而是將能吃、會吃、會做飯作為一種實用技能。這是物質豐裕時代對人們的饋贈,也是人們用勤勞的雙手換來的幸福。
現(xiàn)在的過年,大人小孩當然不會像過去那么“饞”,但張羅一大桌子好吃的,仍是億萬中國人必不可少的流程。還有什么比美食更好的媒介,讓含蓄內斂的中國人傳情達意呢?在菜香酒香里,在家人圍繞的餐桌旁,在火鍋蒸騰的熱氣間,家的溫暖、陪伴的幸福、努力的意義、對未來的期許,在每個人心間釋放到最大值。再華麗復雜的表達,都不如那位上海阿姨所說的直抵人心:“當然是大團圓好啦?!?/p>
這是中國人才懂的關于“吃”和“家”的強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