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翀
1998年,衛(wèi)生部為提高廣大群眾對高血壓危害的認識、動員全社會都來參與高血壓預防和控制工作、普及高血壓防治知識,決定將每年的10月8日定為“全國高血壓日”。2019年10月8日是第22個“全國高血壓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18歲以上知曉血壓”,以促進18歲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監(jiān)測血壓為重點,提高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
年輕人也要關注血壓
按照最親高血壓標準,將收縮壓/舒張壓140/90毫米汞柱修改為130/80毫米汞柱;130~139/80~89毫米汞柱被定義為1級高血壓。
為驗證我國居民血壓處于130~139/80~89毫米汞柱時心血管病的風險是否顯著增加,我國醫(yī)學專家進行了一項針對性研究。研究人員選取了全國21441名年齡超過35歲,且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居民,進行了長達20年的隨訪。
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按照高血壓的新標準,1級高血壓患者占比25.8%。中青年(35~59歲)中,與血壓低于120/80毫米汞柱的人相比,血壓在120~129/<80毫米汞柱的人,心血管病風險未見顯著增加,但血壓處于130~139/80~89毫米汞柱,即被新定義為1級高血壓患者,總心血管疾病發(fā)病風險增加78%,其中冠心病增加77%,卒中增加79%;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增加1.5倍。
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中青年居民血壓在130~139/80~89毫米汞柱者,在15年后有65%進展為140/90毫米汞柱,也就是既往定義的高血壓。這些人的心血管病風險比血壓一直低于130/80毫米汞柱者,增加了3.1倍。但對于超過60歲的居民來說,血壓為130~139/80~89毫米汞柱,并沒有明顯增加心血管病風險。
由此,研究者得出結論,中青年血壓達到130~139/80~89毫米汞柱時,進展為心血管疾病和發(fā)生心血管病的風險均顯著增加。
研究人員認為,不論130~139/80~89毫米汞柱被定義為1級高血壓,還是高血壓前期或正常高值血壓,中青年人都需要意識到這是預警信號,并積極改變生活方式,對升高的血壓進行干預,包括低鹽飲食、控制體重、戒煙、限制飲酒、增加運動和減輕精神壓力。
很多人家里都有血壓計,但好多人在測量血壓時存在誤區(qū)。
1. 為什么每次測的血壓不同,以哪次為準?
在不同時間、狀態(tài)、體位下測量的血壓本身就可能存在差別。由于解剖結構的差異,雙上肢血壓也可能存在一定差異。
目前認為,雙上肢的收縮或舒張壓差異在10~20毫米汞柱內(nèi)屬于正常范圍。正確測量方法是:
選擇早晚兩個血壓高峰時段測量,測量前應安靜休息5分鐘;
選擇舒適坐位,上臂與心臟處于同一水平;
首次應測量雙上臂肘部血壓(不建議用腕式血壓計),選擇較高的一側作為標準,以后均測量這一側;
測量2~3次,每次間隔1~2分鐘,取相近兩次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并記錄。
2.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什么很多說法不一樣?
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血壓測量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家庭血壓測量值判斷標準不同于診室血壓,家庭血壓讀數(shù)≥135/85mmHg被認定為高血壓。
發(fā)病年齡越早,血壓水平越高,持續(xù)時間越長,高血壓對身體損傷越大,因此年輕人更不能忽視血壓檢查。建議18歲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監(jiān)測血壓,至少每年測量1次血壓,關注血壓變化。
對年輕人來說,高血壓以預防為主,平時多了解,多學習有關血壓管理的知識,保持良好生活作息習慣。而對一些不幸已經(jīng)變成高血壓患者的伙伴們,就要在生活中特別注意這些問題: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和全谷類。
限制鹽(調(diào)料、半成食品)、糖(甜飲料、精制谷類)、油(油炸、下館子的過油菜、零食糕點)的攝入。
可以雞肉魚肉替代豬牛羊肉;植物油替代動物脂肪;原味堅果、低脂牛奶、低脂舒化奶和純酸奶替代含鹽、糖的零食和其他飲料。
戒煙限酒。
堅持運動既達到減重的目的,還可以強健血管,保存活力??勺龅捻椖堪ㄗ黾覄?、步行、游泳、打太極拳、廣場舞等。一日至少30分鐘,一周數(shù)日。
管住嘴,邁開腿,循序漸進,切勿操之過急(慢慢來,才不宜放棄),慢慢地將體重減下來。
責編/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