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伊迪
摘要:我國高度重視反腐追贓工作,通過地區(qū)、部門的多方面努力,借助引渡、勸返等形式,效果顯著。在反腐追贓工作中,非定罪資產追繳屬于有效手段,以相關國際公約作為法律依據,可進一步提出訴訟程序。本文主要以非定罪資產域外追繳作為研究方向,通過具體分析相關法律文獻,優(yōu)化國際合作,提升域外資產追繳效果。
關鍵詞:非定罪資產域外追繳 反腐追贓 刑事沒收
引言
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由于腐敗罪犯流入境外而出現的腐敗資產轉移案件明顯增加。腐敗是全球各個國家均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國際社會致力于通過有效國際合作,實現對腐敗犯罪的打擊。目前,我國通過尋求國際司法協(xié)助,有效提升了反腐工作效果。但是總體而言,反腐追贓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因此,加強非定罪資產追繳法律研究,落實國際合作,可進一步預防資產流失,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1.非定罪資產域外追繳內涵
相關研究表明,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相關腐敗資產跨境轉移案件呈現明顯增加趨勢。以《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作為法律依據,各國通過加強國際合作,積極開展相關腐敗犯罪打擊行動,有效實現了對腐敗資產的追繳,落實腐敗犯罪防控。該公約屬于全球性法律文件,可為國際腐敗追贓工作提供指導作用。公約詳細規(guī)定了各項腐敗犯罪概念,以概念上完成了對腐敗犯罪的分類。既包括常規(guī)理解下的貪污腐敗行為,例如,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還包括相關犯罪行為,例如,洗錢、窩贓等。同時,相關公職、私營人員犯罪行為也涵蓋其中。腐敗資產是腐敗犯罪的重要產物,公約中對腐敗資產追回作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強調經有效國際合作,可將資產流入國中腐敗犯罪資產進行歸還,包括合法所有權下的財產、設備以及工具等。
2.非定罪資產域外追繳問題
2.1適用范圍問題
《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非定罪資產沒收程序適用范圍,但是規(guī)定概括性較強。兩高司法解釋雖然進一步完成了細化規(guī)定,但是整體而言,適用范圍仍以重大犯罪案件為主。結合現有規(guī)定,適用案件罪名主要集中在貪污賄賂、恐怖活動中。究其原因,其一為該兩類案件存在較高的逃匿率,其二為該兩類案件社會危害嚴重。國際上在非定罪資產沒收范圍中,進一步將毒品、洗錢犯罪納入其中,為有效與國際社會相連接,我國法律也保留了對上述犯罪行為的適用性。總體而言,在資產沒收程序適用范圍方面,我國存在范圍狹窄、彈性大等情況,在立法上相對較為模糊,概括性較強,造成資產追繳操作性相對較差。
2.2適用對象問題
在非定罪資產沒收程序中,參照《刑事訴訟法》,財物范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1)違法所得,(2)其他涉案財產?,F行法律進一步進行了解釋,將適用范圍劃分為違法所得、犯罪所用財務、孽息、違禁品等。域外國家通常將適用范圍分為三類,即犯罪過程中產生的違禁品,例如,毒品以及槍支彈藥等。還包括犯罪工具以及犯罪使用財務以及犯罪收益。由此可見,我國沒收程序財產適用范圍相對較為寬泛,存在一定的爭議。無論是廣義上犯罪行為制造財物,還是狹義上犯罪行為獲得收益,均未存在明確規(guī)定。其中,在“其他涉案財產”中,主要以原則性概括為主,范圍較為模糊。另外,在“犯罪所用財務”中,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并沒有明確說明犯罪預備、犯罪未遂階段是否包含在該概念內。同時,犯罪行為與財物的直接、間接關系也未做出具體詮釋,均需要進行進一步討論。
2.3證明制度問題
在非定罪資產沒收程序中并未存在明確關于證明對象的專門法條,目前,明對象的規(guī)定主要以《刑事訴訟法》作為依據,并參考兩高司法解釋為準,造成其概念在理論界存在嚴重爭議。首先,證明對象是否包括犯罪事實,我國法律并未給出明確解釋。同時,當犯罪事實處于待證階段,其適用范圍尚不明確。沒收財物范圍以及具體形式,也沒有明確說法。規(guī)定的模糊性,加大了我國在資產追繳工作方面的難度。
《刑事訴訟法》中在證明標準方面規(guī)定較為模糊,最高解釋法規(guī)定,在非定罪資產沒收程序中,其證明標準應與《刑事訴訟法》具有一致性。因此,以刑事訴訟程序角度出發(fā),證明標準應為刑事證明標準。但是就實質而言,該程序訴訟主要對象為針對物,側重于對證明腐敗資產是否屬于腐敗犯罪收益、工具。而在國際上,與刑事定罪標準相比,大部分國家在資產沒收證明標準方面相對較為寬松。而應用刑事定罪標準,我國可實現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保障,但是犯罪分子逃匿行為屢見不鮮,增加了資產追繳難度。
3.非定罪資產域外追繳措施
3.1擴大適用范圍
總體而言,針對非定罪資產沒收程序,其適用范圍相對較為狹窄,多應用在重大貪污賄賂、恐怖活動犯罪行為中,同時,國際上相關沒收制度也多適用在毒品、腐敗犯罪、恐怖活動中。造成追繳工作實踐操作性相對較差。因此,我國應以國際社會法律程序作為參考,合理擴大相關沒收程序適用范圍。
以犯罪資產順利追回為核心,對非定罪資產沒收程序的評判應綜合考慮以下因素。(1)犯罪行為是否存在組織性、綜合性。在確定的情況下,可借助多種途徑,實現資產追繳。(2)案件本身是否具有高犯罪收益以及高犯罪資產。要求應優(yōu)化資產沒收程序適用性。(3)犯罪行為是否存在社會危害性。并通過資產追繳,予以嚴厲打擊。
以適用性展開對非定罪資產沒收程序研究,應依據國際社會相關規(guī)定,實現對法條的合理解釋,并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進一步擴大適用案件范圍,通過舉例方式,完成對案件的分類,包括重大洗錢罪、走私犯罪、腐敗犯罪等。這些犯罪行為具有較強的跨境性,收益較高,對社會危害十分嚴重,訴訟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犯罪分子潛逃情況,通過提高沒收程序適用性,進一步落實對資產的處理,能夠實現對重大犯罪的有效打擊。
3.2合理界定適用對象
依據現行法律,在犯罪收益沒收程序中,多以違法所得、涉案財產等概念界定為主,對適用對象性質、特征體現相對有所不足。同時,與國際社會相關“犯罪收益”概念也存在較大出入。因此,可進一步將國際社會相關概念引入到我國法律建設中,接軌國際社會犯罪收益獨立沒收程序,提升國際合作有效性。同時,在犯罪收益概念界定方面,可應用廣義上的含義,要求資產必須與犯罪相關,包含由犯罪行為以直接、間接形式產生的犯罪財物以及犯罪得到、產生的收益。另外,在沒收對象中,還包括在其他形勢下的犯罪收益,相關財產權益、股票、有價證券等,均涵蓋其內。
通過引入“犯罪收益”概念,可實現與國際社會在沒收程序上的有效連接,進一步完成了對犯罪收益適用對象的界定,提升了法律的靈活性,促進國際性犯罪打擊活動有效開展。
3.3優(yōu)化證明制度
依據《刑事訴訟法》,在非定罪資產沒收程序方面,證明制度規(guī)定尚不明確,多引用普通刑事案件證明規(guī)則,造成證明制度適用性相對較差。因此,強調應進一步健全相關證明制度,通過優(yōu)化證明標準,明確證明對象以及具體證明責任。
在證明對象方面,在犯罪收益沒收程序中,犯罪資產與行為關系處于核心地位。而在非定罪資產沒收中,對犯罪事實全面證明并不做要求,只需要完成對犯罪行為發(fā)生程度的證明即可。
在證明責任方面,刑事案件多以檢察機關證明責任負責,強調案件清楚,證據充分?;诜嵌ㄗ镔Y產沒收程序,不要求證明犯罪行為定罪,可通過降低無罪推定原則適用性,由被告、財產占有者對證明財產合法所有權進行承擔。
在證明標準方面,受到我國嚴苛刑事證明標準影響,在非定罪資產沒收程序中,存在舉證困難的情況。由于我國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已經將非定罪資產沒收程序納入其中,因此,當犯罪行為處于待證實階段,可借助排除合理懷疑作為證明標準,完成舉證。如果已經證實犯罪行為,可進一步應用相關發(fā)達國家“優(yōu)勢證明標準”,完成舉證,實現有效判決。
結論
以我國實際國情出發(fā),通過加強對非定罪資產追繳的研究,擴大法律適用范圍,并進一步界定適用對象,可促進我國與國際接軌,提升反腐追贓工作效果。健全資產分享與補償機制,在強化與國際合作的基礎上,相關工作人員應進一步提升資產追繳的針對性,加大相關法律研究力度,出臺更具有綜合性特點的法律,優(yōu)化資產追繳長效性。
參考文獻:
[1]趙亞新..我國境外腐敗犯罪資產追回的法律問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20.
[2]陸一仲..論我國犯罪資產境外追贓的法律障礙和制度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8.
[3]高婷..非定罪資產域外追繳的法律分析[D].湘潭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