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杰明·迪斯雷利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同時他還是一名作家,不僅產量頗豐,而且作品在當時也多為暢銷之作,然而后世的文學評論者卻對他的作品鮮有問津。近年來這一情況得以改觀,本文旨在對近年來國內外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政治小說研究現(xiàn)狀作一個簡要概述。
關鍵詞:本杰明·迪斯雷利 政治小說 綜述
一、作為政治家的小說家
近年來,不止一位政治家進入了文學研究者的研究視野,遠及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和他的“修辭術”、凱撒和他的散文作品,近至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他的回憶錄。然而,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哪一位政治家在文學的想象世界中獲得的成就可以和本杰明·迪斯雷利相提并論。
本杰明·迪斯雷利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早年當選下院議員并領導“青年英格蘭”運動,兩度出任英國首相。他還是知名小說家,從二十一歲出版的處女作《維維安·格雷》(1826)到七十七歲去世時仍在潛心創(chuàng)作的《弗肯尼特》(1881),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十一部小說,遠超當時維多利亞時期的兩位知名小說家——薩克雷和喬治·艾略特。就小說的影響力而言,其作品因較多關注維多利亞時期的公共生活而受到當時讀者的追捧和熱議。著名批評家斯蒂芬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迪斯雷利從政是英國文學的一大損失。遺憾的是,隨著維多利亞時代的落幕,迪斯雷利以及他的小說也逐漸走出了人們的視野。正如迪斯雷利小說的研究者施瓦茨在《迪斯雷利的小說》(Disraelis Fiction, 1979)中所談到的,20世紀文學批評迅速發(fā)展,文學研究者們翻出二流作家的作品來充當學位論文的研究材料,卻對迪斯雷利的小說鮮有問津。a
迪斯雷利的小說難以得到系統(tǒng)性研究,原因有二。其一,就小說本身而言,確實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例如,在敘事層中,敘事人經常中斷故事,以整章的篇幅發(fā)表政見;在故事層中,也經常借人物之口發(fā)表關于政治的論述。其二,迪斯雷利政治家和小說家的雙重身份客觀上使其作品更多地與政治問題產生勾連。傳記作家布萊克在其著作《迪斯雷利》中提到,就連迪斯雷利本人也承認在小說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將那些熱烈討論的政治觀點以某種文學形式記錄下來。b鑒于以上兩個原因,迪斯雷利的研究者們往往難以拋開其政治主張和政治家身份而單單論及其小說本身。
盡管迪斯雷利的作品受到的評論并不算豐富,甚至有時因迪斯雷利的政治家身份難以被文學評論家客觀細致地分析,但不能否認的是,從迪斯雷利開始,政治小說作為一個獨立的體裁被正式確立下來。20世紀以來,國外關于政治小說的專門性研究逐步增多,已經出現(xiàn)多部關于政治小說的研究專著。作為這一小說體裁的開創(chuàng)者,迪斯雷利自然也更多地走入了文學批評家的視野。本文旨在對近年來國內外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政治小說研究現(xiàn)狀作一個簡要概述。
二、對小說中表現(xiàn)出的政治思想的研究
作為政治小說的開創(chuàng)者,迪斯雷利的小說作品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著他的政治觀。例如,從他的早期作品中,讀者可以明顯感受到 “青年英格蘭”運動對小說人物塑造、情節(jié)發(fā)展甚至是主題確立的影響,即便是后期的成熟作品,也不可避免地與當時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帝國政策產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丹麥批評家勃蘭德斯說:“迪斯雷利對政治小說的形式發(fā)展具有獨創(chuàng)性,他可以借政治小說的形式,自由地發(fā)揮他的創(chuàng)造力和修辭方面的感染力,既可以娛樂讀者,又可以談論政治?!眂因此,后世批評家們對其小說的探討主要圍繞小說的政治性。
迪斯雷利小說的政治性在其19世紀40年代文學生涯巔峰時期(即三部曲時期)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因此國內外批評家對迪斯雷利小說中表現(xiàn)出的政治思想的發(fā)掘,主要集中于他的“青年英格蘭”三部曲——即《康寧斯比》《西比爾》和《坦克雷德》。這類研究結合“青年英格蘭”運動的政治主張,從王權、貴族及宗教三個不同角度切入,對小說主題、情節(jié)及人物塑造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羅杰斯在2002年的論文The Past is a Dream: The NeoFeudalism of Disraeli中指出“:許多研究者已經注意到迪斯雷利的‘ 青年英格蘭三部曲巧妙地將他的‘新封建主義政治主張轉化為19世紀公眾更易接受的術語?!眃還有一部分研究者從維多利亞時期的經濟社會狀況出發(fā),探討小說中體現(xiàn)的作者對當時流行的功利精神的批判態(tài)度。例如,在《英格蘭社會小說:1830—1850——狄更斯、迪斯雷利、蓋斯凱爾夫人與金斯利》(1973)中,卡扎米昂在反功利主義的語境中,把迪斯雷利的“三部曲”同其他幾位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認為這類社會小說頗具理想主義,反對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e
除三部曲之外,也有一些評論家關注到了迪斯雷利其他時期作品中體現(xiàn)的政治思想,但此類評論數(shù)量較少,甚至有時只是評論家在做其他評論時偶然提及。例如,波蘭學者Diniejko在其文章 Benjamin Disraelis The Young Duke as a Silver Fork-Novel With Social Commentary中提到:《年輕公爵》是迪斯雷利第一部帶有政治意味的小說作品,內容涉及對羅伯特·皮爾、格雷勛爵和惠靈頓公爵等當時政治家的評論。小說還包含了作者本人的政治見解,如對天主教解放運動的同情、英國貴族需要年輕人重新煥發(fā)青春活力等觀點。f加里·戴爾(Gary Dyer)也在其著作《英式諷刺與政治風格》中提到了迪斯雷利的另一部早期作品The voyage of Captain Popanilla,指出這部小說深受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記》以及塞繆爾·約翰遜、伏爾泰等人作品的影響,文中的部分人物和事件都有其現(xiàn)實原型。g
三、對小說自傳性的研究
迪斯雷利小說作品研究的另一個切入點是探究其作品中的自傳性。青年時期的迪斯雷利是 “青年英格蘭”運動的提倡者,當選下院的議員;中年及老年時期更是三度出任財政大臣,兩度位及英國首相。他的特殊身份引起了文學評論家對其個人經歷和身份認知的關注,將傳記研究與文本研究結合起來,這類研究大致有兩個走向。
其一是結合作家早年經歷對小說文本進行分析,探究迪斯雷利如何將個人的情感、意識投射到作品當中。最多提及的兩部自傳意味濃厚的作品是《維維安·格雷》和《康泰里尼·弗萊明》 。邁克爾·弗萊文在《本杰明·迪斯雷利:作為政治話語的小說》中談道:“小說《維維安·格雷》中,通過展現(xiàn)主人公的自我探索過程,作家迪斯雷利表達了對自我身份的迷茫、懷疑和探索過程;正如拜倫詩歌《查爾德·哈羅德》中不被世界所理解的彷徨者。h羅伯特·奧凱爾的論文《迪斯雷利早期作品的自傳性研究》除探討了小說中體現(xiàn)的“小說家的美學動機”和“政治家的實際動機”之外,著重考慮了迪斯雷利早期的小說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作者對自身的幻想。i
其二是圍繞迪斯雷利的猶太身份,探討其小說作品中體現(xiàn)的猶太性。對于迪斯雷利而言,一方面因其猶太人身份受英國政壇排擠,另一方面這一身份又令他難以忘懷。這種矛盾心理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并使其作品中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關于迪斯雷利作品中猶太性的研究主要見于對《阿爾洛伊歷險記》和《坦克雷德》兩部作品的探究以及對其他作品中的猶太人物角色的分析。施瓦茲在他的論文《迪斯雷利小說中的猶太觀》一文中談到, “阿爾洛伊的奇跡”暗示了迪斯雷利對他所繼承的猶太人遺產的致力追尋。阿爾洛伊代表了迪斯雷利在英國這個作為“外來”文化中建立猶太英雄主義和政治權力的夢想。
四、對小說藝術性的研究
也有批評家拋開政治、社會及作家等外在因素,深入分析文本的藝術表現(xiàn)力。斯比亞在《政治小說在英國和美國的發(fā)展》中提出:“迪斯雷利這些表達政治思想小說的成功并不完全在于其思想本身,而在于他既能讓讀者感到思想的力量,又能保持小說的感性、熱情的因素,而不超出小說的邊界。”! 0關于迪斯雷利小說藝術性的探討大致可以歸為兩個方向:其一,部分研究者從審美的角度對作品進行了宏觀分析,例如,施瓦茲發(fā)表于1971年的專著《迪斯雷利的小說》第一次將迪斯雷利的全部小說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從審美的角度分析了“三部曲”之間的主題聯(lián)系,認為三部作品擁有審美上和智力上的連續(xù)性! 1;其二,也有研究者關注小說作品微觀層面的文學張力,如布勞恩的《小說家迪斯雷利》將小說中的“政治”問題從“現(xiàn)實政治”提升到諸如民族性、英雄夢、崇高原則等層面上,頗具文學張力。! 2
五、國內學者對迪斯雷利的研究
迄今國內研究迪斯雷利小說的專題論文并不多,共有三篇。殷企平先生發(fā)表于2003年的論文《一段“進步”的歷史——淺談迪斯雷利的小說》,運用雷蒙·威廉斯關于小說書寫歷史的理論來觀照小說,看到小說表現(xiàn)了一種與占據正統(tǒng)地位的進步史觀截然不同的歷史,指出了對迪斯雷利作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3趙明、李增的《論迪斯雷利小說中的猶太教情節(jié)》和《雜糅身份下的自我探尋》,前者著重分析了其小說中表現(xiàn)的對猶太教既信仰又背離的糾結心理。! 4后者基于社會認同和身份焦慮等相關理論,對迪斯雷利小說中的自我探尋主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5管南異的《進退之間——本杰明·迪思累利的“青年英格蘭三部曲”研究》是唯一一篇系統(tǒng)研究迪斯雷利小說的專著,運用威廉斯的“情感結構”對迪斯雷利用小說書寫的歷史及其所表露的情感結構做了研究。! 6
ak Schwarz, Daniel R, Disraelis Fiction, Macmillan, London(1979).
b Blake, Robert, Disraeli, Methuen & CO LTD, London(1974).
c Brandes, Georg , Lord Beaconsfield: A Study, Mrs. George Sturge (trans.), Scribner, New York(1880).
d Shannon L.Rogers.“The Past is a Dream: The Neo-Feudalism of Disraeli” ,Victorian Review, Vol.28. No.2(2002), pp.65-95(2002).
e Cazamian, Louis , The Social Novel in England 1830-1850-Dicken, Disraeli, Mrs. Gaskell, Kingsley, Martin Fido( trans). Routledge, London(1973)
f Diniejko, Andrzej. "Benjamin Disraelis The Young Duke as a Silver Fork-Novel With Social Commentary". victorianweb. org. Retrieved 8 November ,2017.
g Dyer, Gary ,British Satire and Politics of Style, 1789-1832(ebook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563574. Retrieved 30 November ,2017.
h Michael Flavin. Benjamin Disraeli: The Novel as Political Discourse, Brighton: Sussex Academic Press
i Robert OKell, “The Autobiographical Nature of Disraelis Early Fiction”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Vol. 31, No. 3 (Dec., 1976), pp. 253-284 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 Speare, Morris Edmund , The Political Novel—Its Development in England and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24).
l Braun,Thom.DisraelitheNovelist,London:GeorgeAllen&Unw in,1981.
m 殷企平:《一段“進步”的歷史——淺談狄思累利的小說》,《外國文學評論》 2003年第3期,第 105—111頁。
n 趙明、李增:《論迪斯雷利小說中的猶太教情節(jié)》,《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年第4期。
o 趙明、李增:《雜糅身份下的自我探尋》,《文藝爭鳴》2006年。
p 管南異:《進退之間: 本杰明·狄思累利的 “青年英格蘭”三部曲研究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基金項目: 本文系太原工業(yè)學院2017年院級青年基金資助項目“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早期政治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RQ01
作 者: 李欣,太原工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西方文論與英美文學。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