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
今年8月,上海Costco開張,一度擠到爆炸,顧客為了飛天茅臺幾乎打破頭。幾個月過去,雖然現(xiàn)在上海Costco不復(fù)之前的擁擠,但已經(jīng)成為上海旅游的購物景點。我沒有去過上海Costco,不知道那里有什么必殺商品,但我在美國逛Costco必買的三大件,估計上海沒有。
我去到Costco,首先不是進商店,而是去他們家的加油站加油。加油站是美國Costco的神器,這里的油價比其他品牌加油站的油一加侖便宜50美分左右,根據(jù)Business Insider的報道,這里的油價確實是全美最便宜的,所以很多美國人是為了加油才辦的會員卡。
Costco的理念就是讓美國人一周來一次Costco就夠了,加了油,買齊一周的東西,然后在這里吃飯回家,所以他們在兩頭讓利,鎖定顧客在這里購物。除了油價幾乎是賠本賺吆喝外,Costco店內(nèi)餐廳的熱狗也是二十年沒漲過價,一直固定在1.5美元(約10元人民幣),一個熱狗一杯飲料,成年人能夠吃飽。如此便宜的一頓飯,不要說美國,在北京都很難找到了。
另外兩種必買的商品是Costco自有品牌的廁紙,以及Costco自有品牌的純凈水。廁紙是20美元一件,和其他超市如沃爾瑪?shù)荣u的價格相當(dāng),但卷紙本身厚了一倍有余,非常劃算。根據(jù)統(tǒng)計,Costco每年銷售10億卷廁紙,約4億美元,占其總收入的0.4%。Costco的純凈水平均下來是1.3元人民幣一瓶,在美國也是便宜得不可思議的價格,很多顧客一次買幾百瓶,用來代替桶裝水。無論在Costco哪家店,廁紙和純凈水都擺在最深處,想買就要橫跨整個店面,其間避免不了買其他商品。所謂鎮(zhèn)店之寶,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除了這些自有品牌,Costco其他東西也確實便宜,這得益于他們控制品類總量,有著強大的議價能力。但如果不是自有品牌,生產(chǎn)商又不愿意壓低價格在Costco售賣,這家店就會搞一些旁門左道,從灰色市場進貨。很多品牌方和制造商根本不知道Costco的便宜貨是從哪兒弄來的,有時候是真是假都不知道。所以Costco也經(jīng)常攤上官司。瑞士著名手表品牌歐米茄就狀告過Costco,因為Costco從海外低價區(qū)收購尾貨運到美國賣,擾亂美國區(qū)的定價,所以在Costco會看到低價瑞士豪華手表,但這些表基本是沒有官方認(rèn)可的無保產(chǎn)品。
2008年,聯(lián)邦第九巡回法院判歐米茄敗訴,案件上訴到最高法院。2010年4月,最高法院以5比4維持了第九巡回法院的判決。判決理由非常美帝,歐米茄起訴援引的是美國法律的首次銷售原則,認(rèn)為他們沒有授權(quán)給Costco,Costco從其他地方進貨銷售就是非法的。但第九巡回法院認(rèn)為,首次銷售原則只適合在美國制造的商品,瑞士人就此灰溜溜退堂。
最高法院的判決給Costco的灰色銷售大開綠燈。之后碰到這種事,品牌方唯一能應(yīng)對的方法就是自己花錢清空Costco的存貨,然后想辦法找到灰色上線,切斷貨源。由于灰色市場非常復(fù)雜,這種方法往往不能奏效。
能夠快速壯大的企業(yè)往往都負(fù)有道德原罪,如沃爾瑪員工的超低工資,如微信早期的交友功能,又如Costco的灰色市場,這家超市洶涌的人潮中埋著深深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