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
青海省文化建設的不斷發(fā)展,省內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七大以來,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文化服務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為了更好的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就必須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養(yǎng)青海省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青海省人民有著較高的公共文化需求,隨著人們對公共文化的深入了解,為了滿足省內人民的文化需求,急需加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诖?,本文將就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探討該體系的建立措施。
近些年來,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上取得了不少成就。相關部門在黨中央的支持下,按照惠及全民的原則,堅持公益文化建設,并鼓勵社會大眾積極參與,發(fā)揮現有文化設施的作用,并初步形成高效、快捷、便利的中國特色文化風景。全國上限建設的基層網點有6700多個,惠及超過一億人群。黨中央對文化產業(yè)的大力支持以及一系列部署,有利于縮短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表現了未來我國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大好前景?,F階段,無論是城市街頭還是社區(qū)、公園都能看到一些富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老百姓離文化活動越來越近,對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水漲船高。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產品以及服務間存在的矛盾,我們仍有大量的工作要落實。繼續(xù)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持在政府的帶領下,做到全員參與、全員共享的文化服務,加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措施,滿足人們需求,深入到文化建設工程內部中去。為了進一步加快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青海省人民政府下達了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向戶戶通的通知,推動免費開放一些基礎公共文化設施,如圖書館、省博物館等。
一、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近年來,在“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指引下,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緊抓國家西部大開發(fā)的戰(zhàn)略目標,不斷加強青海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前,全省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就,包括成立省級圖書館、省級文化館、鄉(xiāng)鎮(zhèn)文化館以及六百多家農牧民自辦劇團、民族歌舞團等等。
(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方面
為了加強青海省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發(fā)展惠民工程,省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獲得了突破性成就,有以下幾點:1.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為了使基層人民群眾能夠共享文化信息,全省建成了縣級支中心、鄉(xiāng)鎮(zhèn)基層服務點一千四百多個,與黨員群眾共建覆蓋了青海省的4千余個行政村基層服務點。2.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建立,全省建成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300多個,并且為其配發(fā)了音響設備。3.文化入村工程。為了讓文化入村進戶,我省為將近1500個村文化活動室配備了相應的書籍、音響制品,以及為民間的歌舞戲劇團、曲藝對、皮影戲社派發(fā)了不少服裝、音響等演出設備。4.文化基礎設備的安裝工程。我省對一些基礎文化工程加大了投資金額和力度,擴張、擴建了省內一些新華書店等文化場所工程,并且一些文化館按規(guī)定免費對基層人民開放。
(二)文化活動的開展
為了讓青海省人民都能體驗公共文化生活,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全省正逐漸形成以青海民族文化旅游節(jié)為基礎的州級文化節(jié),開展少數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和流動性文化服務。青海省有著地域面積大、人口相對分散、文化活動匱乏的特點,所以我省用將文藝活動送到家門口的方式,用各類小型文化演出、文化展覽等形式,豐富青海人們的文化生活。此外,每年都會開辦民族工藝品、美術品的展覽銷售活動,讓民族的特色文化產品能夠得以展示、銷售,促進民族之間文化藝術交流,開展民族技能培訓,讓部分群眾能夠借助民族技能走向文化致富道路。
(三)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的加強
為了不斷推進“人才興文”戰(zhàn)略,緊抓人才培訓、教育以及人才引進工作,能夠讓人才隊伍得到加強。當前,全省通過以下幾點措施不斷加強公共文化人才隊伍:1.通過培訓提高人才隊伍素質。省內多次舉辦“文化館、圖書館”內事業(yè)人員的文化培訓工作,還策劃了相應的文化編導培訓班,以提高人才隊伍工作能力和專業(yè)素質。2.組織人才間的交流。省內曾多次開辦以文化活動為主題的比賽,以提高公共文化人才的各項能力。3.建制度,抓改革。為了給公共文化的隊伍增添活力,我省不斷建立健全人才評價機制,采用競爭上崗的策略,提高相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4.吸引人才。用相對優(yōu)厚的待遇吸引人才能夠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去,用編外聘用的方式,吸引相關人才。
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措施
通過了解基礎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能夠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服務體系,逐漸建立各級文化服務的規(guī)范,將文化服務落實到家家戶戶中去,不缺位,也不失位,有以下舉措:
(一)加強對基層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了解
當前,省內基礎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不一,對此要加強了解,采取相應措施。1.文化需求的多樣性,文化產品呈現多樣性的特點,不管是傳統(tǒng)的圖書、看報、音樂,群眾的需求都在不斷轉變,看書不再停留在文學書籍,人們開始接觸閱讀法律讀物以學會維護權益;看報紙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生活新聞,還要分析時政、了解國家政策方針;音樂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磁帶和實體文化產品,還要接受外國音樂作品。2.文化活動形式的轉變。越來越多人開始不再滿足于成為“看客”,開始積極參與、互動,在互動中尋找歸屬感,人們開始走出家門,參與到社區(qū)秧歌隊、舞蹈隊。3.文化設施的多樣性。群眾文化服務需求發(fā)生轉變,不僅需要電影放映、送書等文化產品服務,還需要越來越多的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地?;诖?,相關部門應該考慮到群眾對文化需求的轉變,為其提供多種多樣展示舞臺。
(二)建立公益性文化事業(yè)評估考核機制
制定公共文化事業(yè)評估考核機制有利于及時了解文化服務基站,并解決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工作能夠按時高質量展開。此外,考核機制的建立,應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建立科學合理的事業(yè)評估考核指標,并且每年進行考核,最后,把考核評價作為省內地區(qū)公共文化發(fā)展建設、服務水平以及相關單位干部實績的標準。明確各個單位對于文化建設的發(fā)展目標與責任、服務質量、服務的具體內容等,將最終的績效評估和今后在該地區(qū)的資金投入相掛鉤,改變干不干好都無所謂的思想態(tài)度,幫助推動我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三)確定服務于產品的有效供給
在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應該建立相應的文化產品展示平臺和交易體系,如“民族文化旅游節(jié)”,其中,打造精品文化內容并將其作為文化傳播的龍頭,以互聯網、廣播影視、平面媒體為傳播渠道,建立信息服務場所,適當引進缺口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培養(yǎng),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正確的引導文化方向。為了確保服務能夠切實的優(yōu)質便民,可以使文化設施遍及縣、鄉(xiāng)、鎮(zhèn)以及街道社區(qū),推進公益文化設施的免費開放,增強文化服務的便利性,我省每年舉辦的各種文化服務,90%以上都是在社區(qū)進行,并且已經開始建立基礎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公共文化服務不斷發(fā)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省在不斷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加強了人們對公共文化的參與熱情與支持力度。此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既要堅持自己的文化特色,還要善用各種渠道,讓專家“把脈”,拓寬我們的思路,在研究中不斷推進,讓我省公共文化服務取得更好的發(fā)展。(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