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其坤
“類比是一種推理方法,根據(jù)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們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結(jié)論?!保ā稘h語大詞典》)考生要運用類比說理,首先要明確想說的道理,再精心選取類比物,并充分挖掘類比點,以論證自己的觀點。在類比說理過程中,主體事物只能是一個,而用于類比的諸如寓言、童話、典故、神話故事以及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等客體事物則可以是一個或多個。如《察今》一文就利用“循表夜涉”“刻舟求劍”“投嬰于江”這三個客體事例,形象地論證了“今世之主”一成不變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謬。
一、由人及人
由人及人是指用某人(現(xiàn)實中的人、歷史上的人物、文學中的人物形象)來類比另外的人。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以“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和齊王進行類比,“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兩者都有人“私”,有人“畏”,有人“有求”,這是他們的相同點。兩者之間可以進行類比推理:鄒忌以妻、妾、客對自己“私”“畏”“有求”的態(tài)度,得出自己被蒙蔽的結(jié)論;而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對齊王莫不“私”“畏”“有求”,可以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jié)論。這樣的說理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使齊王欣然納諫。
如高考佳作《任人唯親,任人唯賢》一文,開頭提出“感情的親疏遠近會對認識事物的正誤與深淺產(chǎn)生很大影響”的論點,接下來在主體部分展開論述:
《韓非子》中就有一個用感情來認識和判斷事物的典型事例。富人家的墻被雨淋壞了,他的兒子和鄰居家的一位老人都勸他修墻防盜,他都不以為意。后來丟了東西,他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懷疑鄰居家老人是賊。很簡單,兒子與他有血緣關(guān)系,于是他認為兒子料事如神,卻懷疑鄰居老人是賊。由此可見,只注重感情親疏而沒有理性思考是導致他對事物認識出現(xiàn)偏差的根本原因。在現(xiàn)代,有沒有韓非子筆下的“富人”呢?有!有些人喜歡“任人唯親”,他們在任用下屬時,不是考量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與自己的關(guān)系遠近,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些無德無能的人混入工作團隊,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卻被拒之門外。
作文以寓言中“富人”用感情來認識、判斷事物和今天有人任人唯親類比,從而揭示了應(yīng)拋開感情的親疏,做到公平、公正的主題。
再如佳作《“江南七怪”的組合魅力》中,考生看《射雕英雄傳》后提出了問題:“武功平平的‘江南七怪,何以在偌大江湖中占有一席之地?”由此生發(fā)思考,以“江南七怪”類比團隊協(xié)作,新奇有趣又耐人尋味。個體力量終究是有限的,要融入團隊,匯聚合力,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團隊成員有共同的價值追求,互相尊重,各司其職,才能相得益彰。這樣的思考給人啟發(fā)。
二、由物及人
由物及人的類比是指用某種事物來類比人類。王國梁在《走得再遠也要回家》中寫道:“‘燕子歸來尋舊壘,鳥兒飛得再遠,也忘不了舊巢。人也是一樣,走得再遠,心中永遠惦念著故鄉(xiāng)?!币匝嘧硬煌f巢類比人的故鄉(xiāng)之思,生動雋永。
高考佳作《器成還須久為功》一文,也運用了類比說理的方法:
近日,故宮博物院的家具館對外開放,許多參觀者第一次欣賞到宮廷紫檀家具的美麗。紫檀雖美,但它“五年一年輪,千年孕一木”,成材實屬不易?!笆陿淠?,百年樹人”,像樹木成材一樣,年輕人成長也需要過程,只有經(jīng)歷了磨煉和積淀,才能展露出風華。反觀當下,對“速成”的渴望涌動成一股潮流?!拔覉竺朔g速成班,一個月就能拿下口譯資格證”“我加了個減肥群,10天極速變苗條”“我剛買了明星快速養(yǎng)成手冊,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戀愛,急著看成效,人們唯恐落后于時代節(jié)拍的心理成了人生的“緊箍咒”。
考生由珍貴的紫檀木生長緩慢、成材不易,類推到人的成長也需要一個磨煉的過程,對現(xiàn)在人們追求速成的種種現(xiàn)象進行針砭。
再如,就下面的材料運用類比說理方法,寫一篇說理文。
公雞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個不亦樂乎。它忙忙碌碌地想找點食物,最后卻翻出了一顆珍珠。公雞說:“這個寶物盡管光彩奪目,對我卻毫無用處,還不如找到一顆麥粒,用它來填飽肚子。我用不著佩戴這個寶物,也不想用它來打扮自己,就讓人們?nèi)グ阉斪鲗氊惏?!”說罷,公雞把珍珠丟到一邊,繼續(xù)去翻找它的麥粒。
考生在作文時可以采用由物及人的類比法,先講“公雞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次說“公雞的智慧,在于明白擁有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終將是個包袱,甚至是禍患”;再論“公雞的智慧,在于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留給那些需要的人”。這樣寫,條分縷析,邏輯嚴密,層次清楚??忌挥凶屑殞徸x材料,準確把握材料寓意,才能自然而合理地生發(fā)出為人處世的智慧。結(jié)合材料,由物及人,立論自然準確而高遠,給人啟迪。
三、由物及物
由物及物是用物與物進行類比。如李泓冰在《為文明的損失拍手稱快實屬狹隘》一文中,以巴米揚大佛、巴西國家圖書館、圓明園和巴黎圣母院進行類比,闡明世界上任何地方文化遺產(chǎn)的滅失都讓人痛心疾首。還以希臘的巴特農(nóng)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競技場、中國的圓明園作類比,突出巴黎圣母院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這些都是屬于人類和世界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的互相尊重,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一個重要方面。秉承天下大同的情懷,深入地了解世界、寬廣地觀照世界、自信地對話世界,感同身受地珍惜與愛護一切文明成果,才是與今日中國相匹配的世界觀。”
高考佳作《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一文,也運用了類比來論證“普通話需要推廣,方言也要保護和傳承,兩者應(yīng)各美其美,和諧共存,如此方可美美與共”的道理:
水加水還是水,無味;鹽加鹽還是鹽,寡淡;若將鹽加入水中,則是一杯有味的鹽水。物如此,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關(guān)系亦是如此。
如今,普通話的地位日漸提高,而方言日漸沒落。然而,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僅漢族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地方方言。若只說普通話,雖通用又好聽,但猶如每日只吃一道菜、每日只穿一件衣,未免單一。普通話與方言是同根相生、和諧共存的關(guān)系,應(yīng)各美其美,然后才能美美與共。
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鹽溶于水則別有滋味,以此類比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關(guān)系,闡明普通話與方言應(yīng)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道理,讓讀者明白“普通話需要推廣,方言也要保護和傳承”,給人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