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平淡中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評2019年的中國史學史研究

2020-01-19 06:17
關鍵詞:歷史學史學學術

劉 江

(中國人民大學 書報資料中心,北京100872)

如果將北京大學史學系主任朱希祖在北大開設“中國史學概論”課程的1919年算作是中國史學史學科的開始(1)楊翼驤先生曾說:“首先在大學課堂上講授中國史學史的,應推北京大學史學系主任朱希祖先生?!币妼幉矗骸妒穼W史研究的今與昔:訪楊翼驤先生》,《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4期。中國史學史學科始于何時,學界有不同見解,這里采用楊先生的說法。,那么2019年則是中國史學史學科形成發(fā)展的100周年。從這個意義上說,總結2019年中國史學史研究狀況,似乎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意義。與往年的中國史學史研究情況相比,2019的中國史學史研究依然是出版了若干部專著、發(fā)表了數(shù)量可觀的研究專文、召開了數(shù)次規(guī)模不等的學術研討會,當然還包括幾組專題筆談和“產(chǎn)出”的年度學位論文?;仡櫋⒖偨Y該年度中國史學史的研究特點,我們大概可以用“平淡中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來概括,即在看似平淡的研究態(tài)勢中積累著研究厚度,在某些方面還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進展。本文主要以該年度出版的幾部中國史學史研究著作或教材、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在2019年全文轉(zhuǎn)載的論文和年度索引提示的論文為主,考察和評述本年度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情況和基本特點,或不免掛一漏萬,尚請方家指正(2)夏春濤的《2019年歷史理論研究綜述》一文中的“中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部分已有較為全面的介紹,并對本文多有啟發(fā)。見《史學理論研究》,2019年第2期。。

一、幾部中國史學史教材與專著的學術創(chuàng)新

2019年年初,從啟動立項開始歷經(jīng)10年打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史學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持該教材編寫的是資深中國史學史專家瞿林東,課題組成員有陳其泰、汪受寬、許殿才、向燕南、張越、李勇和江湄,均為長期從事中國史學史研究與教學的學者。該“教材”注重中國史學史的貫通意識,從先秦時期史學一直寫到在山東大學舉辦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2015年,包括中國古代史學、中國近代史學和新中國建立后至今的史學發(fā)展,是下限延續(xù)距今最近的中國史學史教材。除了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闡述各個時代史學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特征外,該“教材”積極充實了少數(shù)民族史學方面的內(nèi)容,著意體現(xiàn)多民族史學共同發(fā)展的中國史學史研究新理念,并在近現(xiàn)代中國史學史部分強調(diào)中外史學的交流與融通,突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fā)展過程。把這幾方面的內(nèi)容明確寫入適合本科教學的中國史學史教材中的作法,的確是中國史學史書寫的新嘗試和新突破,對于中國史學史研究和教學都有重要意義。

與中國史學史教學與研究關系密切的另一本書,是張越編著的《中國史學史研究入門》(3)張越:《中國史學史研究入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此前的同類著作大概只有1996年出版的《中國史學史研究述要》(4)《中國史學史研究述要》由楊翼驤審定、喬治忠和姜勝利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該書對中國史學史研究情況的介紹,截止于1987年。,“入門”補充了“述要”所及之后30多年來的研究狀況、學術資源、主要成果等的內(nèi)容,另有中國史學史概述、中國史學史研究的重點問題、中國史學史研究關鍵詞等專題,并在“導言”及相關部分闡述了作者對中國史學史學科理論與學科發(fā)展的反思。作為一本綜合闡述中國史學史學科知識的必備讀物,該書既可以作為學習中國史學史的入門書,也可視為了解最新中國史學史研究狀況的參考書。

2019年中國史學史研究有明顯創(chuàng)新成果的領域還有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研究,最突出的成果是胡逢祥等著三卷本《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思潮與流派(1840—1949)》(5)胡逢祥等:《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思潮與流派(1840—1949)》,商務印書館,2019年。。這部著作的前身,是胡逢祥、張文建于1991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從那以后至今的近30年間,胡逢祥及其研究團隊一直沒有放棄從“思潮與流派”的角度總結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發(fā)展特征、梳理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學術譜系的努力。由于其間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研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fā)展,不僅眾多相關資料被發(fā)掘、發(fā)現(xiàn)和整理出版,而且從不同視角、用不同模式研究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的成果大量涌現(xiàn),相應地更增加了這個課題的研究難度。從許冠三在其《新史學九十年》中把近代史學分為考證學派、方法學派、史料學派、史觀學派等(6)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岳麓書社,2003年。,到王學典研究團隊深度論證的史觀派和史料派(或“新史學”與“新漢學”)(7)參見王學典、陳峰:《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王學典:《新史學與新漢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王學典:《近五十年的中國歷史學》,《歷史研究》,2004年第1期。,各家論說雖新見迭出,不同意見也隨之出現(xiàn)。怎樣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思潮和流派妥為劃分,眾多史家位屬何處,如何處理和評價具有不同特征的思潮與流派之間互為交叉相容的學術共性,諸如此類的問題均十分棘手?!吨袊F(xiàn)代史學思潮與流派(1840—1949)》將近現(xiàn)代中國史學劃分為經(jīng)世致用史學思潮、洋務思潮、新史學思潮、國粹主義史學思潮、現(xiàn)代科學實證思潮、新人文主義思潮、唯物史觀史學思潮、抗戰(zhàn)時期的民族主義史學思潮、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潮,考察各種史學思潮在社會時代與思想文化諸方面的成因,論述其學人群體與學術實踐,探究其學術路徑的流變與影響。影響廣泛者如科學實證思潮和民族主義史學思潮,則進行細化研究,前者具體分為科學方法派、古史辨派、新考證派,后者具體分為禹貢派、戰(zhàn)國策派、民族本位文化派;而對唯物史觀史學,則從社會史論戰(zhàn)、《食貨》與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fā)展壯大的縱向線索依次論及。作者顯然是在充分研究近現(xiàn)代中國史學不同思潮與流派的特點及其相互間的聯(lián)系、考量與平衡已有不同觀點的長處與偏頗的基礎上,通過這部著作,構成以思潮涵蓋流派、以流派充實思潮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發(fā)展的立體框架,更全面地展現(xiàn)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的真實樣態(tài),形成了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思潮與流派”更為成熟、全面的認識,使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另一部同樣值得重視的研究成果是趙慶云的《創(chuàng)榛辟莽:近代史研究所與史學發(fā)展》(8)趙慶云:《創(chuàng)榛辟莽:近代史研究所與史學發(fā)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該書以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第一個國家級歷史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為研究對象,梳理了近代史所的淵源脈絡與建所背景、人才集聚與科研活動、研究理念與學術著述、資料建設等方面的情況,考察了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間馬克思主義史學中的中國近代史學科的發(fā)展情況,以及與之相關的中國史學界的動態(tài)。作者嘗試通過一個研究實體探討新中國史學發(fā)展的研究方法,在同類研究中頗顯別具一格。值得稱道的是,該書著力挖掘、使用了大量的檔案、日記、口述史料,力求重返當時的時空語境,由此形成了鋪陳史實、注重分析、避免空論、不說套話的研究特點,從而使該書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義。該書也登上了2019年《新京報》人文社科年度閱讀推薦排行榜。作者于同年出版的另一本專著《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與史學》對范文瀾、劉大年、榮孟源等馬克思主義史家和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理論問題與相關學術活動作了深入分析(9)趙慶云:《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與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其特點亦與上書相近。

臺灣學者劉龍心的《知識生產(chǎn)與傳播——近代中國史學的轉(zhuǎn)型》是一部深度討論中國傳統(tǒng)史學向近代史學轉(zhuǎn)型的專著(10)劉龍心:《知識生產(chǎn)與傳播——近代中國史學的轉(zhuǎn)型》,臺灣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作者依托近代意義的民族國家觀念所導致的近代中國歷史“知識生產(chǎn)”的轉(zhuǎn)變這一研究理念,結合中外學者關于民族國家問題的認知觀點和豐富的晚近文本史料,在民族國家框架下考察了中國史學轉(zhuǎn)型的種種特征,以此回答現(xiàn)代中國史學與傳統(tǒng)史學究竟有何不同和史學如何轉(zhuǎn)型這兩個核心問題,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國史學轉(zhuǎn)型的力作。

2019年還出版了董成龍的《武帝文教與史家筆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吳振漢的《明清之際的史家與明史學》(遠流出版社2019年版)以及數(shù)部以論文匯集編為一書的其他中國史學史論著,限于篇幅,暫不申述。總的來看,2019年的中國史學史研究在貫通的史學史撰述和史學史學科建設、近現(xiàn)代中國史學思潮與流派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近代中國史學轉(zhuǎn)型研究等方面,均出現(xiàn)了具有集大成或創(chuàng)新價值的教材和學術著作,成為年度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幾個亮點。

二、尋求突破的中國古代史學史研究

近年來,中國古代史學史研究在整體上呈波瀾不驚、探索發(fā)展的態(tài)勢。2019年的中國古代史學史研究雖仍然以穩(wěn)步前行為特征,但是也可窺見其尋求突破的努力和嘗試,這大約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轉(zhuǎn)換固有的課題意識,通過更新研究視角尋找新的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思路;二是從已有的課題意識中深入挖潛、尋求新的學術創(chuàng)獲。

舉例言之,從第一個方面來說,代表作是江湄的《怎樣認識10至13世紀中華世界的分裂與再統(tǒng)一》(11)江湄:《怎樣認識10至13世紀中華世界的分裂與再統(tǒng)一》,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8期。,該文通過對10至13世紀中華世界的分裂、重組與再造這一歷史周期的宏觀考察,悉心勾勒出傳統(tǒng)的“天下”觀念、“中國”意識所發(fā)生的重大變化的思想圖景,在充分理解中國歷史的“敘述之難”及呈現(xiàn)出的中國歷史和文明的多元性、豐富性、異質(zhì)性的基礎上,突出了“華夷之辨”和“各與正統(tǒng)”的新認知,梳理了近代至今從“漢化史觀”到“多元一體”視野下的民族觀的變化過程。該文的意義在于重新敘述和解釋“中國”作為一個政治、文化共同體的歷史形成以及重建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國”認同的歷史敘事,反映出中國史學史研究介入于大歷史、大問題中的學術優(yōu)勢與學術潛力,是為年度中國中國史學史研究的一個明顯突破。

中國古代史學經(jīng)過長期積累,形成了一套“言之成理”的史學話語體系,這成為近來古代史學話語體系考察的一個重要課題。劉開軍《中國古代史學理論話語體系的形成芻議》認為在中國古代史學理論話語的形成過程中,經(jīng)學影響與子學的滲透較為明顯,千年以來走過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歷程。處理好“今語”與“昔言”、本土與域外的關系,是當下重建中國特色史學話語體系的途徑之一(12)劉開軍:《中國古代史學理論話語體系的形成芻議》,《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9年第5期。。尤學工《“良史”與中國古代史學話語體系》認為古代史學話語中的“書法”和“不隱”是衡量“良史”的重要標準,“書法”由早期以“禮法”為核心的道德性認識逐步拓展到以“史才三長”為代表的學理性認識,“不隱”則由早期的“禮法”原則擴充到對“素心”“義理”“公心”與“史德”等的提倡。二者之間實際存在歷史認識中事實性認識和價值性認識的矛盾,這是古代史家無法真正解決的兩難困境(13)尤學工:《“良史”與中國古代史學話語體系》,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2期。。

再從第二個方面來說,向燕南《從表彰鄉(xiāng)賢到漢宋門戶:明清學術思潮與鄭樵接受史之分析》一改以往就鄭樵論鄭樵的研究思路,而是通過分析明清時期學術思潮的不同特點來討論人們對鄭樵的接受歷程。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鄭樵的接受程度與評判標準的變化,反映出學術經(jīng)典的評判受各種因素影響的特點(14)向燕南:《從表彰鄉(xiāng)賢到漢宋門戶:明清學術思潮與鄭樵接受史之分析》,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8期。。何曉明《“于前史為中流砥柱,于后學為蠶叢開山”:章學誠史學思想的歷史地位》從“學術理路的不同特質(zhì)”的角度,對章學誠史學思想中所論述的“圓而神”的撰述和“方以智”的記注兩大宗門再作分析,突出其重視史學研究價值性判斷和事實性判斷的雙重特征(15)何曉明:《“于前史為中流砥柱,于后學為蠶叢開山”:章學誠史學思想的歷史地位》,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7期。。劉海波《“志在避禍”——錢大昕〈史通〉解讀析論》認為錢大昕對劉知幾“疑古惑經(jīng)”的動機在于“避禍”的推測迥異于傳統(tǒng)觀點,但此種推測并不符合劉知幾的本意。錢大昕之所以發(fā)出與四庫館臣不同的聲音,實則是為私家史學代言而與官方史學暗中展開競爭的表現(xiàn)(16)劉海波:《“志在避禍”:錢大昕〈史通〉解讀析論》,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4期。。

以上成果表明,以往以史家史著為基礎、以時代和社會為背景的古代史學史研究模式固然有其自身特點,但是不能固守單一研究模式。走出狹義的史學史研究范圍,在跨領域研究中發(fā)揮史學史研究的特點,追蹤大歷史和大問題,從史學自身的學術特質(zhì)發(fā)掘具體問題研究的新思路,從相關人文學科與史學的關系中梳理影響史學發(fā)展的各種學術因素,是決定未來中國古代史學史研究能否進一步深化的關鍵。

三、步入深耕階段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研究

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研究經(jīng)過學者多年的努力,已有大批論著問世,逐漸步入深耕階段。中國近代史學的真正展開,大概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從對近代史家的初步研究到對近代史學發(fā)展歷程的梳理,從對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的重點研究到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評價問題的關注,中國近代史學史研究逐漸走向深入。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隨著近代學人的日記、書信及檔案等原始材料的不斷出現(xiàn),進入21世紀后,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研究更加受到重視。2019年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研究,除了前文述及的幾部重要學術專著外,還發(fā)表了一批頗具水準的學術論文,概括而言,拓展研究領域和對史家的研究繼續(xù)深化是兩個主要特點。

鄒振環(huán)《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與近代史學新領域的拓展》通過闡述《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一書的內(nèi)涵和價值,提出“中國翻譯史學史”及創(chuàng)建中國翻譯史學史學科的理論構想。作者認為,中國翻譯史學史應涉及中國翻譯史學科的歸屬、原理和方法、學術研究史和學科發(fā)展史、研究的對象和范圍等方面?!爸袊g史學史”概念的提出,不僅豐富了文化史的內(nèi)涵,更對中國史學史的發(fā)展起了啟發(fā)性的重要作用,開辟了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新領域(17)鄒振環(huán):《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與近代史學新領域的拓展》,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5期。。李政君《中國史學近代轉(zhuǎn)型視閾下的“社會史”書寫及其演變》梳理了20世紀前半期中國史家對“社會史”的認識,探討了“社會史”書寫演變與中國史學近代轉(zhuǎn)型的關聯(lián)(18)李政君:《中國史學近代轉(zhuǎn)型視閾下的“社會史”書寫及其演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9期。。鄭善慶《20世紀40年代史學著作的評判標準問題:以審查意見為中心的探討》以獲獎成果的評判標準為研究對象,通過審查意見探討了20世紀40年代史學著作在獨創(chuàng)性、發(fā)明性方面的基本要求,并結合評審人的個人脾性、學術品味、治學去向和學術趣味性,分析了影響評審的各種復雜因素(19)鄭善慶:《20世紀40年代史學著作的評判標準問題:以審查意見為中心的探討》,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6期。。李孝遷《觀念旅行:〈史學原論〉在中國的接受》則從接受史的角度,詳細考察了法國史家朗格諾瓦、瑟諾博司合著《史學原論》在民國史學界的流布情況,指出了這本在近代中國史壇接受和借鑒西方史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學著作被國人重視和忽略的相關內(nèi)容,以及由此而對中國史學發(fā)展走向所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20)李孝遷《觀念旅行:〈史學原論〉在中國的接受》,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5期。。從這些論文可以看到,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研究者正在積極拓展研究領域、轉(zhuǎn)換課題意識,使研究視角更趨多元,研究內(nèi)容更加豐富。

對近代中國史家的研究,既是中國近代史學史研究的基礎內(nèi)容,也是影響評估中國近代史學研究深入與否的主要標準之一。在相關史料不斷出現(xiàn)的情況下,深入研究近代史家一直是本學科的研究熱點。徐國利《陳寅恪“以詩文證史”史學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指出陳寅恪不僅在理論上闡發(fā)了詩詞和小說的史料價值,而且提出了“以詩證史”和“以小說證史”的治史方法,并在史學研究中大量運用,為中國現(xiàn)代史學利用文學作品研究歷史提供了重要范式,促進了“以詩文證史”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21)徐國利:《陳寅恪“以詩文證史”史學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5期。。周少川《與時共奮:陳垣對20世紀中國史學的貢獻與影響》總結了陳垣的史學貢獻和影響,認為陳垣學術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努力建設以中華歷史文化為本的民族化史學、推動對史料的不斷發(fā)掘與整理研究、以科學精神促進歷史考證學的發(fā)展、為歷史學開辟新領域和新學科、倡導刻苦治學與嚴謹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學風等方面(22)周少川:《與時共奮:陳垣對20世紀中國史學的貢獻與影響》,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9期。。楊釗《齊思和的中國史博士論文與哈佛大學的美國史學術傳統(tǒng)》以齊思和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為對象,探討該論文的問題意識來源、使用的核心史料、主要內(nèi)容觀點、研究方法上的特色以及由此而確立的他的學術地位等,體現(xiàn)了哈佛大學的美國史學術傳統(tǒng)如何影響中國留美學者,從而實現(xiàn)重要的知識轉(zhuǎn)型的過程(23)楊釗:《齊思和的中國史博士論文與哈佛大學的美國史學術傳統(tǒng)》,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7期。。毛瑞方《向達的中西交通史研究之路》通過梳理向達的中西交通史研究緣起和研究過程,總結了向達的學術成就,也展現(xiàn)了20世紀中西學術交流中催生的中西交通史研究這一新領域的基本情況(24)毛瑞方:《向達的中西交通史研究之路》,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6期。。張凱《今古分合與“國史”敘述:以柳詒徵、蒙文通為中心》認為柳詒徵、蒙文通的學術立場有著鮮明的經(jīng)今古文學色彩,他們都注重發(fā)掘與轉(zhuǎn)化傳統(tǒng)經(jīng)史之學,以“國史”重建學統(tǒng),具有整合義理價值、經(jīng)史傳統(tǒng)與文明歷程的特征(25)張凱:《今古分合與“國史”敘述:以柳詒徵、蒙文通為中心》,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12期。。朱洪斌《劉節(jié)的大學生活側(cè)影及其學術思想之趨向》對一直以來研究較為薄弱的史學家劉節(jié)的教育背景、生活經(jīng)歷、社會活動作了專門研究,并就此闡述了劉節(jié)的治學特點:既為學術,也為理念的治學宗旨;兼具考據(jù)求實與哲學思辨的治史風格。作者通過對劉節(jié)其人其學的解讀,從一個側(cè)面闡釋了劉節(jié)所為人稱道的學術風骨的形成淵源(26)朱洪斌:《劉節(jié)的大學生活側(cè)影及其學術思想之趨向》,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12期。。

四、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受到重視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以往的近現(xiàn)代史學史研究對馬克思主義史學重視不夠。進入2019年,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已經(jīng)受到更多學者的重視,人們不僅客觀評價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和史家,而且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有明顯進展。2019年7月,由《中共黨史研究》編輯部和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學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一屆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組稿工作坊”在上海舉辦,與會學者對當前中國馬克思主史學史研究狀況作了深入探討。吳志軍撰寫的《“第一屆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組稿工作坊”綜述》較為詳盡地歸納總結了與會學者的觀點(27)吳志軍:《“第一屆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組稿工作坊”綜述》,《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8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中國馬克思史學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最新研究趨向。文章認為,目前從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的外部環(huán)境十分有利,史學史研究者理應調(diào)整思路,做好規(guī)劃,有所作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要將重心放在更多學術史實的發(fā)掘與探討上,在研究中更多地用史料說話;應當重新科學地界定“馬克思主義史學”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厘清“唯物史觀史學”“中共史學”等概念的異同之處,這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的一個前置性問題,宜拓展到唯物史觀語境脈絡下的所有史家,從而擴大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的學術版圖;用20世紀整體歷史的大變動和大轉(zhuǎn)折的多重視角重新發(fā)現(xiàn)、認識、理解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fā)展變化;從靜態(tài)的文本分析轉(zhuǎn)向動態(tài)的“語境追蹤”、重視“敘事”的重要性是重建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問題意識”的重要維度;高度彰顯馬克思主義史學與社會現(xiàn)實密切互動的歷史圖景,以時代關切為中心重新建構與闡述馬克思主義史家觀點及其文本的歷史脈絡,把政治關懷與學術研究統(tǒng)一起來,促進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進步;深入研讀馬克思主義原典著作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深刻理解和評析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學理基礎;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評價標準應全面考量學術、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因素,超越那種單純政治層面意義上的維護和辯解。以上諸種認識,說明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有著十分可觀的拓展空間,也預示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前景。

2019年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重點討論了新中國成立70年和改革開放40年來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相關問題。如于沛《馬克思歷史理論中國形態(tài)的構建(1949—2019)》闡述了馬克思歷史理論中國形態(tài)的構建過程,即馬克思歷史理論中國化、民族化、實踐化的過程。作者認為,構建馬克思歷史理論中國形態(tài)的實踐,貫穿于整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的學術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它與新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同呼吸、共命運,與之風雨同舟。20世紀80年代,在思想解放潮流激蕩下產(chǎn)生的史學反思和史學變革,使中國史學面臨著方向性的改革,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的“分水嶺”(28)于沛:《馬克思歷史理論中國形態(tài)的構建(1949—2019)》,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9期。。陳峰《走出“史學危機”:20世紀8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反省與重塑》從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史的脈絡中重新審視了20世紀80年代“史學危機”問題的討論,深刻反思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作者指出,這場討論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沖破教條主義束縛,擺脫以往單一的革命史研究模式,馬克思主義史學開始從經(jīng)學向科學回歸,逐漸形成了多元、開放、自由的史學格局和氣氛(29)陳峰:《走出“史學危機”:20世紀8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反省與重塑》,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9期。。儲著武《歷史科學研究工作十二年遠景規(guī)劃草案(初稿)研究》以該“遠景規(guī)劃草案”的原始記錄為材料,考察了1956年中國史學界“十二年歷史科學規(guī)劃”的出臺背景、規(guī)劃內(nèi)容、通過情況及學界對該規(guī)劃的評價分析等問題,有助于人們了解“十七年”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主導地位確立的情況(30)儲著武:《歷史科學研究工作十二年遠景規(guī)劃草案(初稿)研究》,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7期。。此外,張宇龍《論王鍾翰與馬克思主義史學》(31)張宇龍:《論王鍾翰與馬克思主義史學》,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11期。和卜憲群《林甘泉史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32)卜憲群:《林甘泉史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2期。分別對王鍾翰由考證史家轉(zhuǎn)變?yōu)轳R克思主義史家和林甘泉史學研究的理論方法的特點作了分析和總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史家學的研究。

五、反思與進路: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前瞻

中國史學史研究已經(jīng)走過了百年歷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中國史學史研究正在不斷走向深入?;仡櫼酝哌^的研究道路,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是新世紀以來史學史研究者特別關注的問題。瞿林東、喬治忠、吳懷祺、朱政惠、胡逢祥、李振宏、姜勝利、張越、周文玖、羅炳良、汪高鑫、王記錄、趙梅春、楊艷秋、錢茂偉等史學史研究者都曾撰文反思20初世紀以來中國史學史研究存在的問題,探討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路徑。瞿林東先生認為中國史學史研究必須要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開拓新路,加強理論研究、專題研究和比較研究(33)瞿林東:《試論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新路向》,《天津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王記錄認為中國史學史研究要想創(chuàng)新,必須內(nèi)省,找出以往中國史學史研究的缺陷、問題、矛盾和悖謬,在新的問題意識及理論視閾的觀照下,重新思考中國史學史發(fā)展中的問題,重新展開對史學史的書寫,在研究旨趣的變革、理論與方法論的建設、當代意識的增強、編纂方式的改變等問題上取得突破(34)王記錄:《回歸與變革:中國史學史研究及學科發(fā)展趨向》,《史學月刊》,2012年第8期。。楊艷秋也提出對史學史學科進行反思,指出史學史研究者要在檢討與自省中完善自身學科體系,在與其他史學學科的交流對話中共同發(fā)展,在史學批評尤其是當代史學批評中引導史學史的自我反省,在世界史學發(fā)展的視野中開創(chuàng)未來(35)楊艷秋:《進路:“反思”特質(zhì)的中國史學史研究》,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9年第11期。。喬治忠則在分析了中國近代史學史研究存在的問題時提出,民國時期成名的史學家大多在思想、立場與認識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即使其中的杰出者也難免在學術觀點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認識偏頗、論斷失誤、見解訛謬等問題,因此史學研究的評論應如實、全面和科學、公允,不應丟失唯物辯證法的批判性(36)喬治忠:《中國近代史學研究值得反思的一個問題》,《河北學刊》,2019年第5期。。反思是為了發(fā)展,2019年中國史學史研究所展現(xiàn)的力圖創(chuàng)新的風貌,正是不斷反思的結果。

總之,2019年的中國史學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無論在中國古代史學史還是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方面,無論是在貫通性研究還是專題研究和史家研究方面,或有所突破,或穩(wěn)步推進,或蓄勢待發(fā),與歷史學的其他研究一起, 促進了新時代中國歷史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繁榮。

猜你喜歡
歷史學史學學術
學術是公器,不是公地
學術動態(tài)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史學漫畫館
“竜林”文化與民族社會歷史學(下篇)
史學漫畫館
史學研究縱橫談(三)
創(chuàng)新需要學術爭鳴
史學研究縱橫談(上)
軍事歷史和軍事歷史學簡說
鹿邑县| 庆元县| 阆中市| 刚察县| 商城县| 南通市| 西贡区| 武平县| 泽库县| 高平市| 罗定市| 太原市| 宁都县| 泸水县| 寿阳县| 朝阳市| 福安市| 大悟县| 宣汉县| 金堂县| 泽库县| 富平县| 赤壁市| 南靖县| 邳州市| 宜兴市| 五家渠市| 萨迦县| 芦山县| 凤台县| 博客| 渝北区| 塔河县| 宁南县| 依兰县| 荃湾区| 泸溪县| 丘北县| 庆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