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伍爾芙書寫與日常生活美學

2020-01-18 00:17:47周躍新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11期
關(guān)鍵詞:伍爾卡萊爾小說

周躍新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合肥 230036)

一、前言

在英國女作家伍爾芙于 1932 年為《好管家》雜志(Good Housekeeping)寫的一篇名為《大人物們的房子》(“Great Men’s Houses”)的文章中,伍爾芙強調(diào)日常生活里的性別化的身體經(jīng)驗。文中提到維多利亞時期大文豪卡萊爾(Thomas Carlyle,1795-1881)居住的位于倫敦切恩路五號的房子,伍爾芙看似輕松地介紹這棟偉大的歷史建筑,告訴讀者:花一小時在切恩路五號,絕對勝過你讀遍卡萊爾的所有傳記,還能幫你了解卡萊爾夫婦的生活。伍爾芙巨細靡遺地描述房子的室內(nèi)結(jié)構(gòu),要讀者跟她一起走到位于地下室的廚房,甚至還揶揄了一下福饒德(James Anthony Froud,1818-1894),說他做為卡萊爾的傳記作者,一定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小細節(jié),那就是卡萊爾夫婦一家用的每滴水,都要從廚房里的一口井,辛苦地用手打上來。除了廚房里的井之外,她還要我們注意壁爐,因為如果主人要洗熱水澡的話,女傭必須在爐柵里將裝滿水的鍋壺煮沸,然后提到三樓,把現(xiàn)在看來已陳舊缺角的黃浴缸注滿熱水。在這棟歷史建筑里,曾住了一對維多利亞時期最難搞的賢伉儷,還有一個名叫海倫的服侍他們的不幸女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女主人與女傭都在與灰塵、蛀蟲、污漬、寒冷作戰(zhàn),而偉大的卡萊爾,則躲在有天窗的頂上閣樓,埋頭于形而上的書寫與思考。

伍爾芙寫到:“因此,與其要說切恩路五號是住所還不如說它是戰(zhàn)場還比較貼切——一個勞動、花費精力、終身對抗的場景”。[1]換言之,卡萊爾在公領域的成就,是踩在日常生活里日復一日的唧筒抽水、生火洗刷打掃縫衣煮飯的陰性勞動身體上完成的。伍爾芙揭露了支撐形而上經(jīng)驗的隱而不見的形而下基礎;此外,將私領域的家事與公領域的戰(zhàn)場做連結(jié),也體現(xiàn)了伍爾芙極富批判性的日常生活美學。乍看之下,將家與戰(zhàn)場相比擬似乎有些不倫不類,然而,伍爾芙意欲借助這樣的比擬,瓦解傳統(tǒng)以性別關(guān)系所界定、階級化的公/私空間概念、以及雄渾/日常的美學經(jīng)驗。然而,在這篇文章里,伍爾芙并沒有在女主人與女傭彼此的關(guān)系上多作著墨,讓我們不禁懷疑,當伍爾芙抨擊卡萊爾拿女性的日常生活墊底,成就男性精英個人頓悟式的時刻時,對于屬于中上階級、一輩子不需要動手做家務、不需要從事身體勞動的本身,是否隱含了某種程度的自我批判?在此無意提供絕對的答案,只希望點出,伍爾芙的現(xiàn)代主義書寫,是一種兩層次 (形而上/形而下、抽象超驗/日?,嵥? 之間的辯證與互動,形而下的日常層次有如地心引力,牽引著形而上的詩意與思維活動,使主體不至于離地高飛、全然抽象化。如萊特(Alison Light)在《伍爾芙夫人與傭人們》(Mrs.Woolf and the Servants)一書指出,終其一生,伍爾芙不論在私領域的居家生活或公領域的作家身分,始終擺蕩于對獨立自主的渴求與必須深度依賴他人的體認,尤其當她在經(jīng)歷肉體與精神的病痛時感受特別深:“傭人的角色提醒伍爾芙,這種賦能自主的夢想,一個完全自動引導、自治的個體,依舊僅僅是個空想”。[2]創(chuàng)作的心智勞動,是不可能與社會物質(zhì)條件切斷二者互相建構(gòu)的依存關(guān)系。女性內(nèi)部的階級差異,更是個不可忽略的問題。在她的作品里,伍爾芙始終反省著充滿精英特權(quán)色彩的寫作活動,與自我形塑、女性主體、家務勞動的復雜關(guān)系。如何呈現(xiàn)出一個現(xiàn)代的女性主體,當這個主體是依賴著同樣身為她者的身體勞動而產(chǎn)生的呢?現(xiàn)代主體的形塑可以與他者切割嗎? 主體的獨立(autonomy)是否是一種假象呢?

二、瑣碎中見宏觀

從瑣碎與邊陲批判中心的自滿與主體獨立的虛妄,可以說是伍爾芙對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的解構(gòu)。換言之,貌似單調(diào)無趣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成為伍爾芙實踐類似薩依德(Edward Said)所謂對位閱讀(contrapuntal reading)的重要媒介。從古典音樂賦格曲中借來的專有名詞,對位法分析將原本囚禁在不同畛域、看似彼此沒有關(guān)系的二元兩造放在一起檢視,因此,對薩依德而言,小說、特別是19世紀英國小說開始跟帝國主義產(chǎn)生關(guān)系;看似屬于上層建筑的超驗文學生產(chǎn),被揭發(fā)其深植于下層建筑的物質(zhì)性;都會中心的繁華富裕,事實上倚賴的卻是看不見的另一個極端——殖民地的剝削。對位閱讀是一種人文學者的倫理責任,也是能夠幫助我們避免落入本質(zhì)主義的陷阱,強調(diào)閱讀與批判過程中的雙重視野;如此,小事(events)得以啟發(fā)大事件(Event)、平凡早已是非凡、生活世界(life-world)中我們可以看見形而上世界(metaphysical world)的孿生疊映。

在《卜涅特先生與布朗太太》(“Mr.Bennett and Mrs.Brown”),伍爾芙不用抽象形式來討論所謂文學風格、看世界的方式等感覺結(jié)構(gòu)的改變,而是另辟蹊徑,企圖向下牽引出更多生活世界、日常勞動、身體與世俗經(jīng)驗的交織,讓我們在大時代的巨變中看到日常生活的雙重疊映,將兩個世界之間的交織張力凸顯出來。文中,她把比她長一輩的卜涅特(Arnold Bennett)、威爾斯(H.G.Wells)、高爾斯華綏(John Galsworthy)稱為愛德華時代的作家,把與她同輩的喬伊斯、勞倫斯、福斯特與艾略特稱為喬治時代的作家。她指出,當 1910 年代左右開始寫小說的年輕人, 如果去向愛德華時代的作家請教如何寫小說的話,恰恰就像到制靴匠那兒去請他教你修鐘表,因為愛德華時代的作家沿襲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傳統(tǒng),無法表達人物──這個伍爾芙認為比情節(jié)設計、風格都還要重要的所謂小說書寫的核心。[3]而1910 年左右,又被她視為一個文化轉(zhuǎn)型的分水嶺,有趣的是,伍爾芙不用任何大論述來描寫時代交替的風云變化,她再次用一個看似無意義、十分家常(homely)的事件來比喻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巨變:“在大約 1910 年的十二月,人物性格(human character)改變了”。這個改變并不是發(fā)生在作家的書房里,也不是發(fā)生在大城市的街道上,而是發(fā)生在仆人勞動的廚房里。

伍爾芙的這個例子乍看下是使人發(fā)笑的,然而她繼續(xù)指出,廚子性格的變化,反映了人與人的一切關(guān)系──主仆、夫婦、父母與孩子之間──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而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一旦發(fā)生了變化,信仰、行為、政治和文學也隨之而變。換言之,從最家常、最不登大雅之堂的廚房,伍爾芙瞥見了那些遠庖廚的知識分子(男性)所忽略的現(xiàn)代性日常經(jīng)驗,更為精準地把握時代變遷的脈搏。 她的瑣碎政治顛覆了二元對立,從微觀中巧妙牽勾出宏觀;此外,伍爾芙也指出一個重點,那就是現(xiàn)代小說,必須認真考慮居家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不能再將之視為女人家的瑣事而嗤之以鼻。接著她講了一個一次由里奇蒙特( Richmond) 到滑鐵盧(Waterloo)的旅行故事,借由它來說明人物性格到底是什么意思,在這火車旅程中, 她所巧遇的一位平凡勞動婦女(伍爾芙稱她為布朗太太)被她拿來彰顯所謂的角色在書寫小說里扮演的重要性。布朗太太象征著日常性的無限可能,因此伍爾芙呼吁作家必須從他們不食人間煙火的蓮花寶座上下來。于是,從象征日常生活本身的布朗太太身上,我們看到了現(xiàn)代主義的雙重疊映,日常平凡與先鋒創(chuàng)新的二元對立在這里被神奇地崩塌了。我們甚至可以說,伍爾芙對觀察日?,嵥榈南矏?,與她致力發(fā)掘各種邊緣性的女性主義精神有很大的關(guān)系。

三、虛與實的辯證

當面對已除魅(disenchanted)的現(xiàn)代世界,小說家的責任,是如何在日常生活里發(fā)掘“布朗太太”,以期從日常生活里的卑微人物與尋常事物中,瞥見現(xiàn)代生活的精髓。在《狹窄的藝術(shù)之橋》(“The Narrow Bridge of Art”)(1927)一文中,伍爾芙思索語言與現(xiàn)代生活的關(guān)系,什么樣的語言,得以反映現(xiàn)代生活的多樣性?當宏大敘述與史詩性的整體經(jīng)驗逐漸消逝凋萎之際,怎么樣的表現(xiàn)方式可以傳遞出現(xiàn)代性零散、瑣碎、捍格、沖突的精髓?文中她將散文體與詩歌體做了鮮明的對比,散文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guān)系,使它在美學的標準里被歸類在較乏味(prosaic)、缺乏創(chuàng)造性、較形而下的范疇,相形之下,詩則是屬于較高等的形而上。然而,伍爾芙為散文體辯護,認為它承受了底層世俗與庶民勞動世界的污名。當然,詩歌總是壓倒一切地站在美這一邊。它總是堅持某些權(quán)利,如韻腳、格律和詩的措辭之類。詩歌從不習慣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目標效勞。散文把一切世俗差事都扛在肩上:它答復信件,支付賬單,撰寫文章,登臺演講,如此褒散文貶詩體的文學宣言,從文字以空靈詩意著稱的伍爾芙口中宣稱,的確頗令人訝異,其偏重形而下經(jīng)驗事物、抨擊形而上超經(jīng)驗事物的論點乍看之下似乎與另一篇著名的文學宣言《現(xiàn)代小說》(“Modern Fiction”)(1919)歧異,實則不然?!冬F(xiàn)代小說》這篇文章通常被引來驗證伍爾芙重靈輕肉、重虛輕實的文學傾向,文中她稱卜涅特、威爾斯、高爾斯華綏為唯物主義者(materialists),批評他們之所以令人失望的理由,乃是因為他們關(guān)心肉體(the body)而非心靈(the spirit),接著她贊許喬伊斯:“與這些我們稱之為唯物主義者的作家相比,喬伊斯先生是唯靈的(spiritual)”。在這篇文章里,伍爾芙認為愛德華時代的作家和喬治時代的作家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無法描繪所謂的生活(life)──這個最重要的東西(the essential thing )。

伍爾芙在《現(xiàn)代小說》中所指的心靈活動,是迥異于純?nèi)幌胂?、?nèi)在、或精神層面屬于虛的范疇,而是需要落腳于再尋常也不過的星期一或星期二的日常生活。愛德華時代的作家之所以無法真實描摹生活,是因為無法跳脫出傳統(tǒng)小說技法里情節(jié)布局和敘述的桎梏,無法捕捉生活的千變?nèi)f化與隨意不可測性:生活并不是一連串對稱排列的馬車燈;生活是一圈光輪,一只半透明的外殼,我們的意識自始至終被它包圍著。在《現(xiàn)代小說》這篇意識流寫作宣言中,是伍爾芙日常生活美學中的虛實辯證,物質(zhì)世界必須經(jīng)由意識的滲透才有意義,反之亦然;從實到虛,從虛到實,她信手拈來,宛如花崗巖與七彩虹的美妙辯證。我們必須注意的是,當她談到關(guān)于現(xiàn)代小說如何呈顯出與傳統(tǒng)寫實主義不同的人物幽微變幻的心靈活動時,骨子里卻同時受到日常生活反超驗力量的向下牽引。

然而,這個虛與實的辯證,在某些極端的歷史時刻下,我們還是會發(fā)現(xiàn)伍爾芙贊揚實的穩(wěn)當與可靠、感嘆虛的無常與無情。在《墻上的斑點》(“The Mark on the Wall”)這篇實驗性短篇小說里,壁爐上方白墻黑黑的一點,究竟是顆釘子, 是一小片玫瑰葉子,還是木頭間的裂縫?成了敘述者發(fā)想的點,一直到小說的最后, 有個男人打斷了敘述者的思緒,說要出去買份報紙,“雖然報紙沒什么好買的……沒什么新聞??蓯旱膽?zhàn)爭;該死的戰(zhàn)爭!盡管如此,我不懂墻上怎么會有只蝸?!薄Wx者才嚇了一大跳,如此居家的瑣碎書寫竟是鑲嵌在歐戰(zhàn)其間。1917 年七月這篇短篇出版時,歐戰(zhàn)方酣,英軍死亡人數(shù)不斷攀升,然而,伍爾芙不正面寫戰(zhàn)爭或鼓吹愛國主義,而是寫日常生活一個瑣碎淺薄至極的“墻上的斑點”,如此邊緣化深度大歷史,導致許多評論家批評伍爾芙自我耽溺而不嚴肅正面地來書寫歷史事件。然而,看似表面的日常生活起居與觀察,仔細分析卻頗具洞見。

對于小說中的敘述者而言,墻上斑點的實體性(substantiality),有種使人放心的可靠感,當她專注看著這個點的時候,“我覺得我仿佛在汪洋中抓到一片厚板(a plank);我感到現(xiàn)實的一種滿足感”。 敘述者繼續(xù)形容這個墻上斑點做為居家日常物件的可信賴性,如同夜半時分從惡夢驚醒,打開燈,崇拜五斗柜,崇拜固體性(solidity),崇拜現(xiàn)實,崇拜這個做為證明除了我們存在之外還有的客觀存在世界(impersonal world)。日常現(xiàn)實與瑣碎物件的具體性,在面臨所謂一個巨大變動(a vast upheaval of matter),如戰(zhàn)爭時,反而更顯珍貴,如救生圈般的“厚板”,在歷經(jīng)存有噩夢時,非存有的物件,反而可以提供一個溫暖的倚靠與依偎。[4]另一個關(guān)于對非存有實體性的著迷,體現(xiàn)在 1920 年出版的短篇故事《固體物件》(“Solid Objects”)。小說描寫主角約翰(John)和朋友查爾斯(Charles)某天在海濱散步,走到一半停下來用手指深掘沙粒,竟然取出一片讓約翰著迷不已的玻璃狀物體,從此他對棄置物的迷戀漸漸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最后甚至迫使自己放棄從政之路,變成了班雅明所謂的拾荒者,余生鐘情于搜集廢棄物。藉著描繪約翰的手深進沙堆過程的摩擦觸感,及眸中閃過的專屬兒童的清澈雪亮的眼神,伍爾芙召喚出一個經(jīng)由碰觸看似尋常的殘骸碎片(它就只不過是玻璃制品),而達到穿梭時空重回童年的驚異瞬間。醉心于這個物件的顏色與材質(zhì),驚嘆其物質(zhì)性的可感可觸,它使他滿足;它使他迷惑;它是如此堅硬、如此全神貫注(concentrated),與朦朧的海與薄霧模糊的岸相比,它是如此明確的一個物件,由此可知,虛(朦朧的海與薄霧模糊的岸)與實(堅硬、 全神貫注、明確)的兩個感知世界,約翰選擇了后者;然而,廢棄物之所以令約翰著迷,是因為其中蘊含著一種辯證沖突:一種平凡中存在非凡、單調(diào)中孕育神奇的張力。這篇小說可以解讀為戰(zhàn)后對回歸可感物質(zhì)世界的渴望,但聰明的伍爾芙在描繪物件的平凡與形而下色彩時,也不忘其與形而上詩意或隱喻世界之間的交織張力,故呈現(xiàn)出她既具體又詩意、既平凡又非凡的獨特現(xiàn)代主義美學。

四、結(jié)語

在她的書寫中,伍爾芙時時提醒我們形而上/形而下、虛/實、精神/物質(zhì)、先驗性/內(nèi)在性、公/私、雄渾/日?;ハ酀B透與唇齒相依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是必要的,也是一種倫理學之必要。同樣的,當伊格頓(Terry Eagleton)在討論文化(culture)這個詞匯時,追溯它的字源,發(fā)現(xiàn)我們習慣視之為抽象心靈思辯活動的文化,其背后隱藏的原初的物質(zhì)勞動基礎。伊格頓指出,文化的辭源與農(nóng)事(husbandry)有關(guān),犁刀(“coulter”) 這個字與文化同源,意指的是犁頭的刀身,于是,當培根寫道:“心智的陶冶與澆灌”(“the culture and manurance of minds”),即已暗示了糞便和優(yōu)越心智之間的猶疑不定。這種與糞尿幾乎同構(gòu)的文化聯(lián)想,點出了肥沃、再生、創(chuàng)造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當現(xiàn)代性開啟了關(guān)于文化的各種辯論,文化(包括大眾文化與民間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親密關(guān)系引起了一些崇尚高雅文化評論家的各種焦慮與恐懼時,伍爾芙呈現(xiàn)出一種非精英式的平民態(tài)度,她并非潔癖式地完全排斥商品及流行文化,同時也保留了對自己階級特權(quán)的高度自覺及反省力,她作品中對勞動女性、年老身體的敏感度,伴隨著對居家、日常物件、平民百姓、瑣碎物質(zhì)與形而下領域的細微觀察,成就了她獨特的日常生活文化美學,而她探索日常生活中隱含能動性的企圖,也使她成了后現(xiàn)代文化研究理論家如狄瑟鐸、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等人的先驅(qū)。

猜你喜歡
伍爾卡萊爾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微言大義
檢察風云(2022年14期)2022-07-17 12:41:29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獨立電影《蛋糕》的女性形象剖析
電影文學(2017年6期)2017-11-16 02:20:28
弗吉尼亞·伍爾芙《到燈塔去》的成長主題解讀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
空間構(gòu)建視野下弗吉尼亞·伍爾芙作品解讀
短篇小說(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2
Virginia Woolf——A Creative Genius with Elegance and Yet Mad 弗吉尼亞?伍爾芙——優(yōu)雅與瘋癲集于一身的創(chuàng)作奇才
辜負之后, 別再辜負
知識窗(2010年8期)2010-05-14 09:07:49
宁阳县| 洪泽县| 怀仁县| 台北市| 双桥区| 陵川县| 固始县| 双柏县| 密云县| 海伦市| 武平县| 高州市| 益阳市| 工布江达县| 临清市| 连州市| 溆浦县| 安溪县| 霍山县| 潜山县| 曲沃县| 沙湾县| 海南省| 北票市| 丰原市| 怀化市| 清丰县| 文山县| 靖宇县| 都匀市| 宁武县| 枣庄市| 门头沟区| 临沭县| 福贡县| 绍兴市| 天等县| 邵东县| 综艺| 改则县|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