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默觚》看魏源的王道政治觀

2020-01-17 12:39:59胡慧娥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魏源王道政治

胡慧娥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王道”是傳統(tǒng)儒家主張的一種理想政治統(tǒng)治模式,主張以仁義治天下,一般與“霸道”相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對此有諸多闡述,《尚書·洪范》篇有言:“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睆娬{(diào)為政者需以國事為重,大公無私,而不應(yīng)結(jié)黨營私,褊狹行事。《禮記·樂記》中亦云:“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悸,則王道備矣”,認為禮樂刑政皆備,即是王道。《史記》亦載有伊尹“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之事,即指伊尹向商湯諫言施行王道;又言“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說明孔子周游列國,以求實現(xiàn)“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但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不被采用。(《史記·殷本紀》,《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孔子向往周代之治,認為周以禮樂治天下,合乎仁政之理想。后孟子對仁政有進一步發(fā)揮,闡述“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統(tǒng)治者能使百姓養(yǎng)活生者,安葬死者,并無遺憾,則是王道的開始。(《孟子·梁惠王上》)后來宋儒構(gòu)建新儒學,常以上古三代之治為王道政治之標的,而三代以下則絕無王道之氣息。如二程曾言:“三代之治順理,兩漢以下皆把持天下?!保ā逗幽铣淌线z書》)朱熹更明說:秦以來千五百年間,“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朱子文集》)古代圣賢及諸多大儒對“王道”政治均有深刻闡述,不管是作為一種理想政治的追求目標,還是與現(xiàn)實“霸道”相抗衡的思想武器,“王道”往往成為傳統(tǒng)政治在道術(shù)與治術(shù)上均需關(guān)切的話題。魏源始終關(guān)注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不僅花大力氣撰著了《詩古微》《書古微》等詮釋經(jīng)典之作,重新開啟了晚清今文經(jīng)學講求微言大義的學術(shù)風氣,且寫出了一本系統(tǒng)思考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論理性著作——《默觚》,在其中即對傳統(tǒng)“王道”政治觀有創(chuàng)造性詮釋。

從已有研究成果看,學界對魏源的政治文化理念關(guān)注不多,更多的是專論其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等,較少闡述其思想背后的文化理念。稍有涉及者,也多是結(jié)合近代文化或湖湘地域文化等來談①。對《默觚》的研究,則主要集中于探討其所含哲學思想而非其他②。本文擬在既有研究的基礎(chǔ)上,以《默觚》為中心,結(jié)合其他相關(guān)著作,對魏源的王道政治理念作一考察。

一、魏源“王道”政治觀之思想內(nèi)涵

在魏源看來,王道之內(nèi)涵十分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王道純出乎道德;其二,王道是學古之道,但應(yīng)食筍去籜,懂得變易;其三,王道有近功,能產(chǎn)生實效,應(yīng)貫穿于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其四,王道亦是富民之道。

(一)王道純出乎道德

傳統(tǒng)儒家認為憑借“仁義”、“道德”治理天下的即為“王道”,而憑借武力、法制治理天下的即為“霸道”,用孟子的話說,則是“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孫丑上》)。漢代大儒劉向曾直接對比王霸之治,認為“三代不同道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又言:“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禮義”(《新序》),他將王霸并稱,但更傾心王道,以為王道既順人情,亦詢法度。魏源在此基礎(chǔ)上有進一步論說,他提出:“王伯之分,在其心不在其跡”[1]36,認為只要內(nèi)心純出乎道德,政治意圖是善,則事業(yè)功績就無南北懸殊,一切有益于治事民生者都應(yīng)著手去做,才能稱為“王者之治”。他強調(diào):“事功純乎道德……禮樂兵刑出于喜怒哀樂……然后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盵1]39又說:“禮樂征伐,先王治世之大物也,自天子出則王,自諸侯出則伯?!笨鬃又洞呵铩罚瑢ξ宀嘟o予肯定,魏源承此說,認為“五伯者,三王之罪人,中夏之功臣”[1]43,五伯“尊王攘夷”,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中華文化,“《詩》之錄二伯(即指齊桓公、晉文公,筆者注),與《春秋》之獎桓、文,皆所以延王跡于一線?!盵2]411“吾讀《詩》而知圣人存五伯以續(xù)王跡也?!盵2]443魏源對五伯“續(xù)王跡”之功甚為贊許,因其在某種程度上確保了“用夏變夷”,而非“以夷變夏”的局面。這說明魏源在傳統(tǒng)華夷之辨思想的基礎(chǔ),進一步區(qū)分了“王道”與“伯道”。他雖不排斥功利,但仍稱“五伯”為“三王之罪人”,堅信“禮樂勝則純乎道德,如春風之長萬物而不知”?!胺蛭┦箘?、利、名純出乎道德者,可以治天下矣?!盵1]43-44魏源對“王道”之理想始終念念于懷,再三感嘆“純粹道德”對于構(gòu)建王道政治的重要性,這是他對德治社會的推崇與信念。

(二)王道是學古之道

魏源還強調(diào)王道應(yīng)學古,“三代以上之天下,禮樂而已;三代以下之天下,賦役而已”,“甚哉功利之殃人,而王道不可一日熄”[1]43-44,其對三代仁治社會之贊賞由此可見。他于道光二年在順天鄉(xiāng)試墨卷答“居之無倦”題時,曾主張為政要以古、以常③。后又借越女論劍來評龔自珍之文曰:“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謠俗,逆風土,大者逆運會,所逆愈甚,則所復愈大。大則復于古,古則復于本。若君之學,謂能復于本乎?所不敢知,要其復于古也決矣?!盵3]他對龔自珍倡言復古、變革,是表認同的。鴉片戰(zhàn)爭后,他還明言:“后圣師前圣,后王師前王。”[4]即主張學習前圣、前王。魏源為治倡學古,是學古代仁治之理念,所謂“無三代以上之心則必俗”[1]49;為學倡復古,是想復興周公、孔子制禮作樂之用心,再現(xiàn)西漢諸儒委經(jīng)學于政事,講求微言大義之學術(shù)風氣。魏源著《詩古微》,即是要“由古訓聲音以進于東漢典章制度,此齊一變至魯也;由典章制度以進于西漢微言大義,此魯一變至道也”。[5]其著《書古微》,亦是同理,欲“闡西漢伏、孔、歐陽、夏侯之幽,使絕學復光大于世”,“魯一變至道”[6]。魏源的用意似為去古愈近,其治愈好,其學亦愈近圣人之道。學者賀廣如就注意到了這點,指出“凡是遇到東漢古文說法有別于西漢今古文之說者,默深便好像在回答是非題一般,合于西漢者是,異于西漢者非。”[7]當然,這一論說比較武斷,魏源在《詩古微》中,雖對鄭箋、衛(wèi)序批判甚多,但不是沒有肯定之處,有學者研究指出:魏源在“《毛詩》與三家詩的問題上,沒有太深的門戶之見?!盵8]此外,魏源并非像宋儒般主張“回向三代”,而是認為世易時移,三代回不去,封建不可復,故倡“君子學古之道,猶食筍而去其籜也”,也即今日所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意??傊?,魏源好古之意,在其《詩古微》《書古微》中有深刻體現(xiàn),是毋庸置疑的,而其意欲使“魯一變至道”,此“至道”于政治文化上講,即指上古“王道”政治無疑。

(三)王道有近功

魏源在崇德、學古的基礎(chǔ)上又提出王道有近功說。他認為孟子嚴分王伯、義利之辯,并非完全擯棄功用,而是認為實行王道,自會達至富強之效,所以“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強,無不富強之王道”;后儒則誤會孟子,不解古圣人之意,“以兵食歸之五伯,諱而不言”,一味“托玄虛之理,以政事為粗才”,若此只會造就腐儒,其“無用亦同于異端”[1]36。魏源還明言:“王道至纖至悉,井牧、徭役、兵賦,皆性命之精微流行其間。使其口心性,躬禮義,動言萬物一體,而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習,國計邊防之不問;一旦與人家國,上不足制國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蘇民困,……天下亦安用此無用之王道哉?”[1]36此處明確強調(diào)王道必然有用,王道必然有近功。他又曾言:“非令下如流水之原,不可為善政;非立效如時雨之降,不可以為圣功?!盵1]40只有政令暢通,“立效”卓著,才能成就“善政”“圣功”,這亦是強調(diào)功效對于治國理政的重要性。

此外,前述“王伯之分,在其心不在其跡”,除了重點強調(diào)一心為公、純乎道德外,還有一層涵義,就是王道亦需有“跡”,即指事功之體現(xiàn)。此論是魏源思想之一大關(guān)鍵處,在《詩古微》中亦有相關(guān)闡釋,如他借理、欲之分來類推王、伯之別,說:“理、欲同行而異情,王、伯同跡而異心。孟子說齊、梁以王道,皆不外乎勿違農(nóng)時,……故曰:王道至纖至悉。……使耕戰(zhàn)、盡地、治生,皆為小民謀其衣食,與孟子說齊、梁易田疇、薄稅斂者何異乎?”[2]592-593魏源認為王道、伯道均能顯事功,是謂有“同跡”者,只是心之出發(fā)點不同而已,這個“心”應(yīng)有兩重涵義,既指君臣是否有道德心,亦包括政府所實施之政策是否出于“公心”,以天下為公,以百姓為重。這涉及人的心理、政治制度等諸多方面,姑且不論,而魏源強調(diào)王道與事功為一體,則相當明確。

(四)王道是富民之道

除了說明王道應(yīng)崇德、學古、有近功等論理性內(nèi)涵外,魏源認為王道也應(yīng)包涵富民之道,能真正解決民生問題。他打破傳統(tǒng)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子路》)的理念,提出富民是安邦定國之一大旨歸。曾言:

儉,美德也;禁奢崇儉,美政也;然可以勵上,不可以律下;可以訓貧,不可以規(guī)富?!跽卟馗挥诿瘢┩也┺亩鸩怀鰬敉?,適足損有余以益不足,……天道惡積而喜散,王政喜均而惡偏,則知以儉守財,乃白圭、程鄭致富起家之計,非長民者訓俗博施之道也。[1]72-73

此論頗有深意,明言“禁奢崇儉”之美政,只能用來“勵上”即約束當政者,不能“訓貧”即針對老百姓。對于普通百姓,要時時提醒其不可安于貧窮,要鼓勵其多事生產(chǎn),致富裕之家。以儉守財,只是“起家之計”,而非“博施之道”,賢能富裕者自會博施濟眾,于社會大有裨益。他接著分析:“使人不暇顧廉恥,則國必衰;使人不敢顧家業(yè),則國必亡。善賦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葉而培其本根……《周官》保富之法,誠以富民一方之元氣,公家有大征發(fā)、大徒役皆依賴焉,大兵燹、大饑饉皆仰給焉?!释翢o富戶則國貧,土無中戶則國危,至下戶流亡而國非其國矣?!盵1]72魏源以為民富則國強,富戶愈多,就愈能維持國家之穩(wěn)定發(fā)展。藏富于民,即是王道之體現(xiàn),在特殊時期亦能“損有余以益不足”。這與《史記·貨殖列傳》所提“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之說一脈相承,均是為天下長治久安而謀,在今天看來仍不過時。魏源相信富戶好行德,能為政府分擔部分地方責任,而“散財任恤足為美俗仁里”[1]73,故他并不排斥商業(yè)、開礦等致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還凸顯出對“本富”(食)、“末富”(貨)同等重視的傾向[9]。后來為應(yīng)對嚴重經(jīng)濟危機,他甚至提出了“緩本急標”的觀念,說:“語金生粟死之訓,重本抑末之誼,則食先于貨。語今日緩本急標之法,則貨又先于食?!盵10]魏源把富民之道提升到國家政策的層面,是其卓越之處。

以上即是魏源王道政治觀的基本內(nèi)涵,王道純出乎道德,王道應(yīng)學古,汲取古代圣君之治的精神因子,這與傳統(tǒng)的“內(nèi)圣”之道近似;王道有近功,應(yīng)體現(xiàn)于百姓日常生活中,以致富民之效,這與“外王”之道近似。因之,魏源對王道政治的理想建構(gòu),仍不脫儒家所提“內(nèi)圣外王”的模式,但在具體思考如何成就王道政治的問題時,魏源有了更多超越傳統(tǒng)的理念,有些已明顯帶有近代色彩。

二、魏源王道政治觀之實踐體系

王道政治既為理想之治道,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魏源比較完整地構(gòu)建了一個成就王道的實踐體系。其思考主要指向三個層面:即以人事為重,以制度為基,并懂得因時因勢而變。

(一)人事為重

人事方面,魏源多次論及人君與輔臣應(yīng)守之道。于人君(有時亦包括首輔大臣)言,魏源認為須具備四大素養(yǎng),即修德,用人,勤政,善斷。

1.修德。魏源對人主之德十分重視,以為履天位之君子,非性與天合,德足配天,即不足主百神而綱四方?!爸硕粦?zhàn)戰(zhàn)兢兢于上者,非人情者也?!彼偃龔娬{(diào)“人主修德之難”,需時時自我反省,自我警惕?!疤煜轮熗鞯乱?,亦倍于士庶乎!”人主為萬民敬仰,其德行更應(yīng)為天下之表率,即如《論語》所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比酥餍薜拢礊槿f民之福。

魏源在《默觚》中還強調(diào)“萬事莫不有本”,其中“本”之涵義即是“天道”、“德行”。他說:“以天為本,以天為歸。黃帝、堯、舜、文王、箕子、周公、仲尼、傅說,其生也自上天,其死也反上天。其生也教民,語必稱天,歸其所本,反其所自生,取舍于此?!盵11]5又說:“惟圣人君子,玩心于高明,嗇其精,崇其志,俯焉孳孳,日去人遠,去天近,耄而德業(yè)愈巍奐,卒能歸根復命以反于於穆之天?!盵11]33此處明確將圣人的德行與“天”相齊,雖有一定神秘色彩,但可知魏源將德業(yè)視為成就圣君的基礎(chǔ)要素,圣君德性完滿,能教民成德敬天,正是其能反本歸天的淵藪。魏源又言:“圣王之治,以事功銷禍亂,以道德銷事功;逆而泯之,不順而放之,……是謂返本復始之治?!盵1]72明言圣王之治,應(yīng)該以事功消除禍亂,以道德浸潤事功,自是強調(diào)人主修德的重要性。

2.養(yǎng)人、識人、用人。魏源認為:“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1]40,人主不能事無巨細皆親自過問,否則會導致心力交瘁,而百事皆荒,因之,需有一批能臣干將輔佐政事,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那么,如何才能得到這樣的人才輔政呢?首先,人主需善于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人才。魏源指出人主謙卑、寬容可以得人。“惟人君不以高危自處,而以謙卑育物為心,人人得而親近之,亦人人得而取給之?!瞬恼?,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盵1]57他還希望君主降低姿態(tài),平等待人,曾言:“天子者,眾人所積而成,……天子自視為眾人中之一人,斯視天下為天下之天下。”[1]45天子能視己身為百姓之普通一人,不再高高在上,人才當然會向其靠攏,為其效力。魏源又強調(diào)人主需虛懷若谷,心胸廣闊,曾引陸贄的話贊武則天“以寬得人”,又褒揚慶歷之寬政,認為“宋慶歷中培養(yǎng)之人材,數(shù)世用之不盡”。宋仁宗是魏源在《默觚》中頗為稱許的少數(shù)幾位君主之一,視為“豈弟之君”[1]40,從慶歷新政開始,出現(xiàn)了像范仲淹、歐陽修、包拯等正直又有才能的大臣,為后世培養(yǎng)人才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治風氣,魏源此論,雖有夸張,亦不無道理。

人主謙卑、寬容,這是培養(yǎng)人才、得人心的首要前提。此外,還需有育才之路徑,比如建學宮,修明堂,倡教育等。魏源詳細列舉文王、周公事跡進行論證。他盛贊文王造士求賢之圣功,謂“文王之辟雍、明堂、三靈同地,凡治岐之大政,皆行其中。……古今作人莫盛于文王,……文王之作人也,有造士之政焉,有求賢之政焉。造士之作人也密,求賢之作人也神。……文王一世所造之材,子孫數(shù)十世用之不盡?!币员儆捍髮W造士,以咨才、咨事、咨義、咨難,周訪四方之賢士,使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士人歸附,民心亦自會歸附④。魏源又贊周公之德,以為“周公得多士之心,先于得多方之心”,“為政不為巨室所慕而能為四方慕者寡矣!”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fā),……朝讀書百遍,暮見七十士?!缓罅磕芏谥?,授之田宅,又率以祀文王,……于是殷士憾見周公之晚也?!蔽涸锤袊@:古之得人家國者,先得其賢才,士心之歸如此,而民心有不景從者乎?……公一身所育之才,周家八百年用之不盡。魏源一贊文王,再贊周公,實乃以其為人主及首輔大臣善于養(yǎng)才育才之典范,借以告誡后世,即所謂“后之為人君者,其亦盍鑒于斯!”“后世為相者,其亦盍鑒于斯!”[1]57-58

除育才外,人主還需善于識人、用人。識人之標準,要看其是否有道德,知廉知恥,能否做到“大德不逾閑以為本”[1]62,還要看其是否有濟人利物之心。

魏源對清廉之人比較贊賞,曾言:“人有不為而后可以有為,……清廉之裨人國者豈淺乎!……能輕眾人所共貪者而后能為眾人之所服,……惟節(jié)儉然后能正直?!盵1]69-70認為節(jié)儉之人才必有正直之品格。然而清廉之外,魏源更強調(diào)有恥,明言:“但輕財色為有廉,并輕權(quán)勢為有恥;辭受取予不茍為有廉,進退出處不茍為有恥。孔、孟之學,言恥不言廉?!痹谒磥恚斏皇苓€比較容易,但不重權(quán)勢、進退出處不茍且才是真正懂得恥辱感的大才,所以孔孟之學“言恥不言廉”,人主應(yīng)細察之。

魏源還強調(diào)大才需有“濟人利物”之心,言:“帝王利民,即所以利國也;大臣利國,即所以利家也;士庶人利人,即所以利己也。自王公大人下至馬庸沽保,未有終日濟人利物其心而不要天之祐者;自王公大人下至馬庸沽保,未有終日自私自利其心而不為天人之所惡者?!盵1]62存濟人利物之心,天必祐之,而自私自利者,天人皆厭惡之。他又以歷史上諸多為奸臣陷害之良臣,如董仲舒、京房、顏真卿、韓愈等為例,強調(diào)這些杰出人士雖遭遇坎坷,但終因其有濟人利物之心,而為上天所佑,“適以成其功名……成其忠義,爭光日月”[1]63。盡管這一論說表明魏源有神秘的天命思想,但也可看出他對“濟人利物”之大才的推崇。

在用人方面,魏源亦有獨特的闡述,提出“小人”也可因才為用。曾言:“天下小人不可盡誅,小人之有才者尤不能不用,但止可驅(qū)策于邊疆而不可用于腹心密勿之地?!盵1]56不唯如此,魏源對最為痛恨之鄉(xiāng)愿,在用世方面亦有兩說:“有不可臨大節(jié)而可佐承平之鄉(xiāng)愿,孔光、馮道、范質(zhì),平時不失為賢相”[1]61,以為孔光、馮道、范質(zhì)之流雖大節(jié)有虧,但其才可當承平之賢相。他真正憂心的是亡天下七患中之最甚者——“鄙夫”,因“鄙夫胸中,除富貴而外不知國計民生為何事,除私黨而外不知人材為何物……以養(yǎng)癰貽患為守舊章,以緘默固寵為保明哲,人主被其薰陶漸摩,亦潛化于痿痹不仁而莫之覺?!时煞蛑χ我?,猶鄉(xiāng)愿之害德也?!盵1]65魏源認為人主要能洞燭忠奸,對于小人中有才而德稍差者,只要其能堅持道德底線,則可因才為用,將其用于邊疆之地,甚或可以用為干城,人主需特別防患的是身邊之有才無德之“鄙夫”,這種人只會惑主亂政,需加以遠離或清除。

此外,魏源還提出用人需注意干城、腹心之辨,才臣、能臣之別。他說:“有大賢,有中賢,有小賢;小賢君役,中賢君弼,大賢君師??筛沙钦卟豢蔀楹贸?,可好仇者不可為腹心?!盵11]16他將賢才分成大、中、小三種,大賢可以為君師,中賢可以輔君弼,小賢則只能被君主役使。“干城”指保衛(wèi)國家的大將,“好仇”指好同伴,好幫手,“腹心”則指能與君主相互信任,有吁咈之交之心腹大臣。人主需量才為用。魏源還借《詩經(jīng)》中言,將人才分為“大猷”、“遠猷”、“壯猷”,意旨類似?!按箝唷敝改軟Q斷大事之人,“遠猷”指能將利害施及百十年后之人,“壯猷”則指能出非常之策,能立破格之功、出奇冒險之人[1]52。人君能識別各種人才,并能因才授命,自能建立良好之統(tǒng)治秩序。魏源又謂:“小事不糊涂之謂能,大事不糊涂之謂才”,將人才分為才臣、能臣兩種,并說:“才臣疏節(jié)闊目,往往不可小知;能臣又近燭有余,遠猷不足,可以佐承平,不可以勝大變?!敝挥袑ⅰ安懦加糜趶R堂,而能臣供其臂指”,才能“兩得之”[1]53-54。魏源強調(diào)人才之不同,即是提醒人主用人之不易。

3.勤政。人主作為一國之主,人臣作為直接行政者,均應(yīng)“勤政”。在魏源看來,“勤政”有兩層涵義,一是要“勤于訪問”,一是要“勤于政事”?!扒谠L問”的工夫作足了,“勤政”才會有成效。魏源常以《皇皇者華》之詩說明此理。他說:“為此詩者,其知治天下乎!一章曰‘周爰咨諏’,二章曰‘周爰咨謀’,三章曰‘周爰咨度’,四章曰‘周爰咨詢’。世固有負蒼生之望,為道德之宗,起而應(yīng)事,望實并損者,何哉?以匡居之虛理驗諸實事,其效者十不三四;以一己之意見質(zhì)諸人人,其合者十不五六。古今異宜,南北異俗,自非設(shè)身處地,烏能隨盂水為方圓也?”有道德、負眾望,應(yīng)事而起之人亦會遭遇損傷挫折,原因可能就在于缺乏調(diào)查研究,未曾四處咨詢,多方打探,所以魏源認為:“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訪問始,勤訪問,必自其無事之日始?!盵1]35-36后來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對俄國彼得大帝微服私訪于歐洲列國,親自學習了解其先進之處給予大力贊賞,即是有“勤訪問”之理在⑤。

“勤于政事”則指人君(包括大臣們)在位需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勵精圖治,以“使民無事”,天下太平。因此,“堯步、舜趨、禹馳、湯驟,世愈降則愈勞?!薄对姟吩唬骸懊衲灰?,我獨不敢休!”“是以夙夜匪懈,山甫之佐中興;夙興夜寐,衛(wèi)武之相王室?!盵1]41

魏源曾肯定黃、老無為思想“可治天下”[12],《默觚》中亦有文稱“主好要而百事詳”[1]40,人主抓大放小,垂拱而治,不擾民,不違時,是為人主之德,但在此又言“勤政”,是否矛盾呢?其實不然,黃、老“無為思想”能有治天下之效,往往是在改朝換代或歷經(jīng)大變之際,如魏源所言,“秦湯方燠,九州為爐,故漢初曹參、蓋公沐之清風而清靜以治”。而在承平日久之世,則需矯正各種荒政積習,當然只能“勤政”,否則,“以清譚清靜為無事,有不轉(zhuǎn)多事者乎?”[1]41終日無事,必會導致矛盾叢生,而轉(zhuǎn)成“多事”之秋。用今日語說,如果為官圖“清靜無事”,即是“懶政”思想,是為官場之蠹蟲。

4.善斷。在魏源看來,人主除了需修德、善于用人以及勤政外,還需善斷。其言曰,人主“當以達聰為獨斷,而不以臆決為獨斷也”[1]51,即是希望人主能乾綱獨斷,不胡亂施政,還應(yīng)“賞罰于眾人所及見”,“令下如流水”,即“可為善政”[1]40,均強調(diào)人君要善斷如流,賞罰分明。前述人主要有識人用人之明,即是人主“善斷”之一大表征。此點魏源在《圣武記》《道光洋艘征撫記》中亦有反復說明,《圣武記》中對前期開創(chuàng)龍興之圣君親臨戰(zhàn)事、指揮若定、所向披靡之情勢多有贊譽,對康、雍、乾等圣主善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蕩平多種叛亂之事亦頗為稱許;反之,在《道光洋艘征撫記》中,對道光優(yōu)柔寡斷的品性頗有微詞,視為鴉片戰(zhàn)爭失敗受辱的重要原因。

除了上述幾點外,魏源還提出人君要善于納諫,化民成俗,以詩禮樂之教來引導士風、民風等,這些亦可為王道政治提供人事上之借鑒。傳統(tǒng)士人在國家瀕危、社會矛盾凸顯之際,往往會針對統(tǒng)治者咨發(fā)議論,闡揚黃、老無為思想,佛家思想等,甚至會有激烈之“無君無治”論[13].魏源已然覺察其時社會諸多弊病,只是其始終以儒學治世為目標,而對政治建設(shè)之信心仍具,故有“王道政治”之理想追求,進而提出制度改善之方案,此為魏源卓于同時代人處。

(二)制度為基

除了要重視人事外,魏源還認為制度保障是確保王道實施的基本條件。魏源于制度建設(shè)之發(fā)明先聲者,有學者認為主要體現(xiàn)于“文人中流”參政理念的提出,其對于中國現(xiàn)代國家的建制有導源性作用[14]。然魏源除了對文人參政制度有深入思考外,其圍繞“王道政治”之實施,對立法之制、用人之制及諫諍制度等之構(gòu)建亦提出了宏觀思考。

1.立法之制。魏源雖很重視人治,但并未忽略法治。他知曉后世是“以征伐統(tǒng)禮樂,……征伐勝則純乎威力,如夏日威天下而不得不循其法”[1]43,在無法回向三代圣王之治的郡縣制社會,循法而治是不得已之統(tǒng)治方略,亦是適應(yīng)時代發(fā)展之必然需要。因此魏源言:“莊生喜言上古,上古之風必不可復,……宋儒專言三代,三代井田、封建、選舉必不可復”[1]49,這是魏源對后世之用法緣由的分析。

魏源又說:“為國家厘細務(wù)百,不若定大計一;為國家得能吏百,不若得碩輔一?!盵1]37“定大計”即指國家施政方針,必要彰顯于國法或諭旨之中,而在傳統(tǒng)專制時代,諭旨即具有法律功效;“碩輔”是指首輔大臣,得一碩輔,勝過得百能吏,因魏源相信碩輔必能使良法付諸實行,所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離婁上》)良法美意與應(yīng)世人才兼?zhèn)洌拍艹删蜕浦?,法律自古是治國理政之先導,魏源重法之精神顯而易見。

魏源既重德性修為,又知法律亦為不可少之政治抓手,故每每言法,必強調(diào)關(guān)鍵在得人,惟其如此,則有“法古”而不輕言變法之意。其言曰:“法令,治之具也,而非所以治也?!硬惠p為變法之議,而惟去法外之弊,弊去而法仍復其初矣。不汲汲求立法,而惟求用法之人,得其人自能立法矣?!盵1]46魏源常言“無為而治”,“弊不極不更,時不至不乘”[15],均講不輕言變法,以免擾民違時,導致亂政。

魏源重法之理念,大體如上,他希望在位者善于借鑒古有之法,不輕易更弦易轍,使善法彰顯其效,而專力于去法外之弊,在適當范圍內(nèi)予以調(diào)整修訂,于此而言,相比給魏源以“改革先鋒”的名號來說,稱其為漸進改良之保守者,似更為恰當。當然,隨著漕運、河工、鹽政等弊病日益嚴峻,魏源亦提出“弊極而更”的變革思想,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他針對內(nèi)憂外患的緊張局勢,而產(chǎn)生了全面改革的理念,不過變革之后,對新的法規(guī)制度的重建,亦是魏源所特別關(guān)注的。他及時總結(jié)經(jīng)驗,撰寫了大量有關(guān)漕運、河工、鹽政等改革的文章,并系統(tǒng)編撰了《淮北票鹽志略》,鴉片戰(zhàn)爭后所著《圣武記》《海國圖志》等,亦是為了汲取戰(zhàn)爭失敗的教訓,提出應(yīng)對之法。

2.用人之制。魏源在人事方面論及養(yǎng)人、識人、用人之法。在制度層面,亦自有見解:一是倡貢舉制,二是培養(yǎng)專門人才,三是主張育才于城邑。

魏源認為:后世之事,勝于三代者三大端:文帝廢肉刑,三代酷而后世仁;柳子非封建,三代私而后世公;世族變?yōu)樨暸e,……至宋、明而始盡變其轍焉,雖所以教之未盡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則三代私而后世公也[1]59-60。魏源將后世之用人制與郡縣制相提并論,以為均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且指出這種用人制到宋、明時代已發(fā)展比較完善,他后來研究明史,指出“明代之得,在于清仕途,培士氣”,相反清代之失恰在于“舉天下之人才盡出于無用之一途”[16],即是對明代的用人制度深表贊許,而清代則需借鑒前朝之經(jīng)驗,加以整頓。

魏源又以為人才各有專長,所以用人者,當“取人之長,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惟盡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長而后能收人之長”[1]52,這是說用人需識得其長短處,用其所長。他又以史實作論證:“虞廷五臣皆圣人之材,而明刑、教稼、治水、典胄,終身不易其官”,虞廷五臣皆為專門人才,終身不改其官職,因此能各安其位,各盡其職,天下太平。又舉孔門四科為例,曰:“孔子用世,必不使游、夏司繁劇而由、求典文章,必不使曾、冉專對使命而宰、贛師保坐論”[1]37。如此因材施教,因才為用,方是古道。鴉片戰(zhàn)爭后魏源倡練水兵水勇,培養(yǎng)專門人才,即是此理論之具體實踐。

魏源還主張育才需在城邑,而非鄉(xiāng)野?!俺侵性欢?,人萃則氣萃,氣萃斯材藪焉;野外曰鄙,人渙則氣渙,氣渙斯材少焉?!搅种畾怆m清,而禮樂不在,師友無資,……是以青衿必于城闕,議論必于鄉(xiāng)校,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多而學易成?!蔽涸凑J為人材集聚于都,而非野,求學之人宜于城邑中訪師問友而學,求才之人亦應(yīng)于城邑中求取,“圣王求士與士之求道,固不在野而于城邑也?!盵1]60魏源一生師友頗多,受師友影響甚大,而大都是于京城或地方城邑結(jié)識相交的,故此論應(yīng)是其切身體會之言。

3.諫諍制度。魏源還特別重視諫諍制度的完善。他始終認為“眾智”勝過“獨智”,“眾議參同”必會好于“閉戶造車”,他說:“未有學而不資于問者”,“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絕世之資,必不如專門之夙習也;獨得之見,必不如眾議之參同也。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合四十九人之智,智于堯、禹,……道固無盡臧,人固無盡益也。是以《鹿鳴》得食而相呼,《伐木》同聲而求友。”他既認為咨詢眾人之議很重要,又特別強調(diào)實地調(diào)查之作用,“古今異宜,南北異俗,自非設(shè)身處地,烏能隨盂水為方圓也?自非眾議參同,烏能閉戶造車,出門合轍也?”[1]35-36咨訪眾議,實地調(diào)查,其目的都是為了使“下情得以上達”,也即要廣開言路,使統(tǒng)治者能時刻了解民情,不能成為閉目塞聽之主,這就需要有良好的諫諍制度。他以慣常的歷史方法分析后世諫諍制度的弊?。骸肮艧o諫諍之官,人人皆諫官也;不惟廣受天下之言,亦所以廣收天下之才。自后世立諫官,而人之無言責者始不得盡其言;自諫官不選天下英才,惟取諸科目資格,……知者不必言,言者不必知,自諫官之設(shè)始也;張一目之羅以求禽,張一面之網(wǎng)以覬鱗,自諫官之設(shè)始也。古圣之聽言也,不問其疏近,并不問其公私,而惟其理之是非,即有吁有咈,未聞以其吁咈而罪之也,是謂‘不以人廢言’;瞽史、百工、庶人、芻蕘皆得進言,未聞工、瞽、芻蕘一言可采,即擢以崇高之位,是謂‘不以言舉人’。不以言舉人,故能明試以功而廣收天下之人;不以人廢言,故能敷奏以言而廣聞天下之言?!盵1]67-68魏源此論深刻,將言官、人才與治世三者緊密相聯(lián),相信朝堂有吁咈之風,“不以人廢言”,亦“不以言舉人”,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諫諍制度。他強調(diào)只有通上下之情,才能知曉人才之高下,政治之得失。但即使如此,亦還會有遺憾:“更有懷才抱道之士,君相不知,臣下亦不知者,更有國家之大利大害,上下非有心壅之,而實亦無人深悉之者,更何如哉?”[1]65-66魏源的這一問相當深刻有力,認為人才被遺落,國家利弊無人深察,這是最可怕的事。后來鴉片戰(zhàn)事起,不幸如他所言,朝野上下幾乎無人深察其時之形勢,而自己的清醒判斷又不得為用,正是人才被遺落的悲哀。

如上所述,魏源為成就“王道政治”而于人事、制度方面均有相當深入而富建設(shè)性的思考,此外,他還認為“王道”并非一成不變,需隨時勢的發(fā)展不斷提出適時應(yīng)對之策,如此才能確?!巴醯馈闭嬲龑崿F(xiàn)。

(三)時勢變革為要

人事、制度而外,魏源以為成就王道之治還有一個關(guān)鍵要素,即為治者需因時因勢而變,懂得急民之所用,利民之所需。

他說:“惟圣人時乘六龍以御天,潛龍飛躍,無有定在,時惠、時夷、時尹而非惠、夷、尹也;有時似老、似墨、似楊而非老、墨、楊也?!ト酥翁煜?,更何可得哉!”[11]28又言:“求治太速,疾惡太嚴,革弊太盡,亦有激而反之者矣;用人太驟,聽言太輕,處己太峻,亦有能發(fā)不能收之者矣。兼黃、老、申、韓之所長而去其所短,斯治國之庖丁乎!”[1]45魏源強調(diào)圣人之治并非有一成不變之法,而是根據(jù)時勢變化來采取相應(yīng)對策,又明言需吸收諸子百家之長,以申明“趁勢而為”之功用。前述魏源認為后世勝于三代之處在于廢肉刑、行郡縣以及貢舉取材三點,皆是以時勢變化為準地,后世情形已不同于三代,故政治制度也應(yīng)有異。魏源還明言:“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天下事,人情所不便者變可復,人情所群便者變則不可復。……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是以……五帝不襲禮,三王不沿樂?!对姟吩?‘物其有矣,維其時矣?!又疄橹我玻瑹o三代以上之心則必俗,不知三代以下之情勢則必迂?!盵1]49一切物事人情,均需以時勢發(fā)展為應(yīng)變之則,如若固步自封,或好高騖遠,皆不合天道、天命,必然遭遇挫折失敗。因之,魏源還曾極力表彰“造命”君子,就是認為這是能依時勢而改變命運之人,“……人定勝天,既可轉(zhuǎn)貴富壽為貧賤夭,則貧賤夭亦可轉(zhuǎn)為貴富壽?!硖煊烂旎晕?,此造命之君子,豈天所拘者乎?”[11]21強調(diào)“人定勝天”,“造化自我”,明確打破了傳統(tǒng)神秘的命定論思想,倡言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這種“造命”,自然是要依勢而造、依時而成才行。不依時勢、無所顧忌之人,則只能成為“恃命之小人”,無足道哉。

魏源于王道政治之內(nèi)涵及如何成就之的思考大抵如上所述,他從小受傳統(tǒng)文化之浸潤甚深,前期受宋儒影響很大,故有“王道政治”之理念,有些觀點在其他論著中,亦每每有回應(yīng),因此,簡單稱魏源為“功利儒家”絕不符合事實,其仁民愛物之心,濟人利物之意,在在可見,一切政治之作為,必以“民命”為依歸,其始終持有“仁心仁政”之王道理想政治理念,當無疑義。

三、魏源王道政治觀之現(xiàn)代啟示

魏源之王道政治觀既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又注重對當下政治形勢的考察,而顯現(xiàn)出重道德、倡學古、盡人事、倡變革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其思想的先進性與深刻洞察力,有些思考在今天看來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一)“王道有近功”說助推現(xiàn)代化進程的發(fā)展

魏源對于王道政治的理解,不僅強調(diào)其道德性,亦強調(diào)其事功性,所謂“王道純出乎道德”,且“王道”有近功。因德性涵養(yǎng)是儒家歷來對王道之治的基本要求,并不出奇,但魏源同時又強調(diào)事功,則在某種程度上是種創(chuàng)見。有學者提出魏源受湘學影響,其學術(shù)思想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將“道”的人文關(guān)懷與“學”的知識追求、“治”的經(jīng)世情懷統(tǒng)一起來,從而達到儒家人文理想的境界——道、學、治的統(tǒng)一。由于治事、經(jīng)世的目標總是以社會功用來體現(xiàn)的,因此進一步強化了經(jīng)學在社會功利性方面的作用,魏源所言的“道”包含有更多的社會功利的內(nèi)容和特征[17]。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魏源之王道理念并非空中樓閣,而是十分關(guān)注社會功用,以經(jīng)術(shù)為治術(shù),倡通經(jīng)致用,這一思想可以助推現(xiàn)代化進程的發(fā)展。每興一事,都應(yīng)盡量體現(xiàn)其成效,特別是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當下,雖然我國疫情已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但仍不能放松警惕,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外防輸入,內(nèi)防擴散,確保社會恢復良序運轉(zhuǎn),全年各項目標任務(wù)得到圓滿實現(xiàn)。因此,任何超前或因循之論都是不切實際的,“王道有近功”說提醒我們那些真正體現(xiàn)民意、產(chǎn)生實功的惠民利民舉措才是真正的現(xiàn)代“王道”,這也是今年兩會精神的核心要旨。

(二)“富民之道”涵泳“人民至上”觀

魏源于經(jīng)濟建設(shè)上卓有遠見,《默觚》中所提藏富于民、富戶利于安邦等理念既符合當時歷史發(fā)展要求,對今日亦具啟示意義。他提出天下有本富末富之分,強調(diào)“勿違農(nóng)時”之善政,是為“重本”之經(jīng)濟政策,但也關(guān)注“末富”,即商業(yè)經(jīng)濟,認為商人能以儉守財,致富起家,則于國于民均有大利,因富民為“一方之元氣,公家有大征發(fā)、大徒役皆依賴焉,大兵燹、大饑饉皆仰給焉”,且說:“土無富戶則國貧,土無中戶則國危,至下戶流亡而國非其國矣?!盵1]72這即是將富民思想提到了國家存亡的高度,以后洋務(wù)運動打出“自強”、“求富”的旗幟,早期維新思想家鄭觀應(yīng)提出“商戰(zhàn)”說,應(yīng)該都是沿著魏源的思路在走。今年兩會凸顯“人民至上”的理念,穩(wěn)就業(yè)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從根本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chǔ)。魏源強調(diào)國強必先富民,這即是為“人民至上”觀提供了生動的思想和文化源泉。

(三)魏源人才觀的現(xiàn)代啟示

魏源于人才問題上有頗多卓越見解。首先,他提出官員應(yīng)知廉知恥,有濟人利物之心,只有在位者具備良好的素養(yǎng),社會政治風氣才可能實現(xiàn)健康發(fā)展的態(tài)勢。其次,魏源又主張人才有干城、腹心之辨,才臣、能臣之別,即使是小人,亦有可用之處,“天下小人不可盡誅,小人之有才者尤不能不用?!盵1]56現(xiàn)今,隨著科學與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知識分類越來越細,專門人才充任各個領(lǐng)域,至德之君子已難以企求,但若設(shè)置道德底線,使各種專門人才既能安于其位,各盡其才,又能修德?lián)P善,存濟人利物之心,則必于社會之發(fā)展大有裨益。復次,魏源強調(diào)“育才于城邑”,認為城邑是薈聚人才之場所,“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多而學易成?!盵1]60城邑既能吸引人才,薈聚人氣,則是為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建設(shè)之重心所在,這與近代城市建設(shè)、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之理念亦很契合。

(四)魏源思想有一定的民主啟蒙色彩

魏源認為人主要“自視為眾人中之一人”,“天子者,眾人所積而成,……天子自視為眾人中之一人,斯視天下為天下之天下。”[1]45將天子與眾人相提并論,必得視百姓為最重要之社會組織成員,體現(xiàn)了樸素的平等觀念。此論對于近代之民權(quán)、民主理念,不無啟發(fā)。魏源批判后世諫官制度,有違上古時代采風納言之良好諫制,而主張言論自由,認為人主要“受光于天下照四方”[1]68,廣納天下之言,才能真正實現(xiàn)“天下有道,庶人不議”之良好局面,這亦蘊含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對于我們今日民主政治、人民政權(quán)的建設(shè)具有一定啟示意義。

(五)時勢變革觀的重要啟示

魏源還明確提出了應(yīng)時而起、待勢而發(fā)之時勢觀、變革說,他倡導“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又主張“造化自我”、“人定勝天”之思想。他親身參加了漕運、鹽政、河工等急務(wù)的改革,曾精準預(yù)測黃河必然改道,“人力縱不改,河亦必自改之?!盵18]鴉片戰(zhàn)爭前后他對世界形勢更有深刻洞察,在舉國昏昏之際,他已然意識到西方各國的強大,曾作比較論說:“承平既久,人滿為患,奸宄日作,財用匱乏,一切便宜茍且,比于剜肉醫(yī)瘡,勢如養(yǎng)癰,終必潰敗。彼昏不知,方籍口庶哉之嘆,生聚之謀,而不知時勢迥殊,后之轍非前之跡也。歐羅巴人極意搜求新地,得片土即經(jīng)營墾拓,遂使萬古窮荒之僻島,畢獻精華。壯哉!”[19]直陳朝廷昏昧不知時勢迥殊之理,導致潰敗,而西方各國則銳意進取,拓展新地,國力日強。正是有如此清醒的認知,他才在戰(zhàn)后系統(tǒng)提出了“師夷制夷”的思想?,F(xiàn)今中國已步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guān)鍵時期,必然面臨更多挑戰(zhàn)與困難,我們更應(yīng)懂得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抓住機遇,化挑戰(zhàn)為動力,變機遇為勝勢。

綜上所述,《默觚》諸文及相關(guān)論著,體現(xiàn)了魏源對王道政治的深入思考,這既是魏源對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系統(tǒng)詮釋,也是其終身追求的理想治道。他后來在《海國圖志》中稱贊瑞士為“西土之桃花源”[20],又肯定北美洲以“部落代君長,其章程可垂奕世而無弊”[21],這并非是魏源真正理解了西方民主政治內(nèi)涵而發(fā)出的感慨,平心而論,恐怕其贊美更多的是以中國古代王道政治為參照物。只是其為解決內(nèi)憂外患的諸多問題,積極倡言“師夷”說,開放觀等,客觀上引領(lǐng)了“向西方學習”的潮流,最終導致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開啟,而消解了“王者之治”的統(tǒng)治模式,這是魏源所未能預(yù)料得到的了。

注釋:

①有關(guān)魏源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M].臺北:大立出版社,1984.翁瑞廷.魏源的政治思想[M].臺北:聯(lián)亞出版社,1983.Jane Kate Leonard(珍妮·凱特·黎奧娜).魏源和中國海上世界的重新發(fā)現(xiàn)[M].哈佛大學出版社,1984.李漢武.魏源傳[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8.李瑚.魏源研究[M].北京:朝華出版社,2008.黃勇軍.外在斷裂與內(nèi)在延續(x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雙重變奏視閾下的魏源與魏源政治思想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5.孔飛力.中國現(xiàn)代國家的起源[M].陳兼,陳之宏,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這些成果主要探討魏源的海防思想、改革思想、經(jīng)世思想等,孔飛力的研究涉及魏源的文人中流參政理念,值得參考。

學界對魏源文化思想與觀念的研究不多,只有少數(shù)幾篇論文,參閱:民哲.紀念魏源逝世130周年——中國近代文化史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J].求索,1988(1).漢林.魏源研究的新進展——紀念魏源誕辰200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求索,1994(6).陳勝粦.魏源的歷史地位[N].光明日報,1994-10-24.周秋光,許效正.論魏源的思想發(fā)展對中國近代文化的影響[J].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10).陳邵桂.魏源與資產(chǎn)階級政治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J].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10).李占領(lǐng).魏源文化思想析論[J].固原師專學報,1995(2).鄭勝強.從中國近代文化發(fā)展歷程看魏源精神[J].求索,1995(5).劉興邦.魏源與湖南文化傳統(tǒng)——兼論魏源“經(jīng)世致用”思想[J].湘潭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3).王耀龍.魏源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1999(1).熊呂茂,李小婧.論魏源的文化思想[J].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1).

②參閱:湖南省魏源詩文注釋組.魏源詩文選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陳先初.湘籍近現(xiàn)代文化名人:哲學家卷[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李浩淼.魏源《默觚》哲學思想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5.

③道光二年魏源順天鄉(xiāng)試墨卷全文,可參閱:熊焰.魏源年譜新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39-140.

④魏源對士人的政治功用頗為重視,有學者曾論證魏源提出的“文人中流”參政觀是現(xiàn)代國家建制構(gòu)成的重要因素。參閱:孔飛力.中國現(xiàn)代國家的起源[M].陳兼,陳之宏,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27-49.

⑤《海國圖志·俄羅斯國總記》中有云:“……比達王(即指彼得大帝,筆者注)聰明奇杰,離其國都,微行游于巖士達覽(即是阿姆斯特丹,今荷蘭首都,筆者注)等處船廠火器局講習工藝,旋國傳授。所造火器戰(zhàn)艦,反優(yōu)于他國,加以訓兵練陣,紀律精嚴。迨至近日,……其興勃然,遂為歐羅巴最雄大國?!盵M]//源全集:第六冊.長沙:岳麓書社,1457-1458.

猜你喜歡
魏源王道政治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青年生活(2020年27期)2020-07-30 13:26:54
論魏源早期理學思想及其轉(zhuǎn)變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0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傲邦雖有效 幸福是王道
漫畫
讀書(2014年11期)2014-09-10 07:22:44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魏源對西漢四家詩的評說
安平县| 磐安县| 邹平县| 长葛市| 阿鲁科尔沁旗| 江城| 赣榆县| 临江市| 靖远县| 河间市| 临城县| 宁强县| 电白县| 新河县| 红安县| 西丰县| 绵竹市| 彝良县| 南投市| 塔河县| 高淳县| 兰溪市| 三明市| 宁晋县| 千阳县| 离岛区| 绥德县| 四川省| 新建县| 江山市| 南华县| 临江市| 延安市| 曲阜市| 哈尔滨市| 米脂县| 老河口市| 兴文县| 奇台县| 兴安盟|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