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流
◎《食光機:食物中的當代小史》
◎西門媚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誰控制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現(xiàn)在就控制了過去。”記得《一九八四》中的這句話的人很多,但恐怕沒幾個人記得喬治·奧威爾緊接著寫下的另外一句話:“雖然從其性質(zhì)來說,過去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卻從來沒有改變過?!?/p>
是的,過去從來沒有改變過,比如我們的味覺記憶。讀西門媚的新書《食光機》,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過往關于食物的故事。西門媚說七○年代的人有食物短缺的記憶,小時候食物掉到地上后,“呆呆地看一會兒,狠狠地踩過去,把它踩臟,踩碎”,“那種心理,像是一種占有的本能,惋惜自己失去了它,又通過踩碎來占有它”。我也是七零年代的人,但我占有的方式不是這樣,我的占有方式是迅速撿起來吃進肚子里。
我的故鄉(xiāng)太窮了。四川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我也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以自己生活在天府之國為榮,直到大學畢業(yè)我來成都后才知道,所謂的天府之國指的僅僅是成都平原一帶,而我的故鄉(xiāng)在川東北的大山之中。如果說四川是一個巨大的盆,我的故鄉(xiāng)就在盆沿上,一不小心就會掉到盆外。天府之國和我們毫無關系,我們連倉庫的看守都算不上。直到今天,母親還老是講她懷我姐姐那一年,缺油少肉,沒有別的蔬菜,只好靠滿滿一大缸的泡蘿卜葉下飯充饑。
西門媚書中描寫的那些場景我太熟悉了,鋁制飯盒、白糖拌飯、豆腐乳,蜂窩煤爐……這些都在我的生命中出現(xiàn)并留下過深刻的印記?,F(xiàn)在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可能已經(jīng)不知道這些了。當然,如果仔細一點,我們還是能在影視作品中察覺到點蛛絲馬跡,比如電視劇《焦裕祿》。焦裕祿剛到蘭考縣就趕上大批鄉(xiāng)民外出逃難,焦裕祿趕到現(xiàn)場,干部正在阻攔鄉(xiāng)親,理由是他們沒有政府簽發(fā)的逃荒證。但有多少人能意識到這個細節(jié)呢?慶幸的是,我們還有西門媚這樣秉筆直書的民間記憶,“在家里,我問母親,那張紙是什么意思。她說,是逃荒介紹信,最要緊的是上面的公章,沒有這個,連鄉(xiāng)都出不了,更不可能出省?!?/p>
《食光機》的副標題是“食物中的當代小史”。西門媚從上世紀七○年代開始寫起,十年為一段,寫食物的變化,從奶奶的紅薯干到街邊的“鬼飲食”,從手提串串到北京窗外冰凍的餃子,然后是小房子的煎蛋面和冬至夜的羊肉湯。時代在變化,食物也在變化,食物仿佛時代的晴雨表。大體而言,這四十年,食物在不斷豐富,人們的注意力逐漸從食物轉(zhuǎn)移了出來。視線不再局限于食物,這是一個進步。我們不是為了食物才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