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君,李文慶,王 偉,張 文,韋慶慧
(1.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yè)生態(tài)研究院, 內蒙古 牙克石 022150; 2.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烏爾旗漢林業(yè)局,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2159; 3.東北林業(yè)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白屈菜(ChelidoniummajusL.)是罌粟科白屈菜屬植物,又名地黃連、土黃連、八步緊、斷腸草、雄黃草等。其主要活性成分是生物堿,包括白屈菜堿、白屈菜紅堿、血根堿、小檗堿、黃連堿等。醫(yī)學領域的應用最早記載于《救荒本草》,曾收載于《中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1],具有鎮(zhèn)痛、止咳、利尿、解毒的功效。有研究表明白屈菜紅堿具有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抗菌、殺蟲等生物活性[2-4]。在介紹白屈菜在病蟲害上的生物防治應用的基礎上,探討其人工栽培技術,可為資源植物白屈菜的開發(fā)及可持續(xù)利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白屈菜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生物堿,對多種植物病蟲害都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生物防治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水稻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其病害嚴重影響糧食生產(chǎn)安全。由水稻黃單胞菌(Xanthomonasoryzae)引起的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主要危害水稻葉片,病斑初期為暗綠色水浸狀小斑,很快在葉脈間擴展為細條斑,呈黃褐色。該病發(fā)生程度會隨著水稻品種、氣候條件、種植密度、田間濕度等情況發(fā)生變化,持續(xù)暴雨、高密度、土地潮濕的情況下會使病害大量爆發(fā)。黎芳靖[5]研究發(fā)現(xiàn)小檗堿對水稻黃單胞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是0.015 mg/mL,本組[6]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白屈菜紅堿對細菌性條斑病菌的MIC可達0.007 5 mg/mL,低于小檗堿,可見,白屈菜紅堿對于細菌性條斑病菌的抑制活性更佳。
稻曲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稻綠核菌(Ustilaginoideavirens)引起的真菌病害。研究表明,稻綠核菌在水稻孕穗期到破口期之間侵入水稻的幼穎和花器,形成稻曲球[7]。稻曲病不僅造成水稻減產(chǎn),還產(chǎn)生對人畜有害的毒素,直接影響水稻的食用安全,已成為我國水稻主要的真菌病害之一。稻瘟病是由半知菌亞門梨孢霉(Magnaportheoryzae)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侵染水稻葉部和節(jié)部,發(fā)病后會造成不同程度減產(chǎn),甚至絕產(chǎn)[8-9]。水稻惡苗病由赤曲霉菌(Asperqillusruber)引起,染病較輕的植株通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并且籽粒不飽滿,染病嚴重的植株多在孕穗期便枯死,嚴重影響水稻產(chǎn)量[10]。
目前對稻曲病防治主要采用化學藥劑防治,胡茂林等[11]用5%苯醚甲環(huán)唑· 烯肟菌胺進行稻曲病菌的田間防效,防效率可達79.89%。長期、重復使用化學藥劑會導致抗藥性及高殘留。生物防治是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的有效方式,伏榮桃等[12]進行稻曲病菌的田間防效試驗發(fā)現(xiàn)2.5%紋曲寧和15.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防效在80.0%以上,防治效果與化學防治效果相當。本組試驗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白屈菜紅堿濃度為0.01 mg/mL時,對稻曲病菌、稻瘟病菌及水稻惡苗病菌的抑菌率分別為69.2%、26.7%和36.8%。Yuan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苦參堿濃度在0.1 mg/mL時對稻曲病菌的抑菌率僅為54.6%,對稻瘟病菌的抑菌率低于10%,氧化苦參堿濃度在0.1mg/mL時,對稻曲病菌抑菌率大于50%,但對水稻惡苗病菌無影響。對比白屈菜紅堿對三種水稻病害的抑菌作用,可見白屈菜紅堿具有用量少、作用廣譜的抑菌特點。
本組[9]在黑龍江省五常市水稻大田進行防治稻曲病的試驗中發(fā)現(xiàn),經(jīng)兩次噴灑白屈菜紅堿為原藥合成的可分散油懸藥劑后,清水對照組CK的病情指數(shù)為7.12,10%含量的處理組A的病情指數(shù)為5.68,防治效果為20.22%,20%含量的處理組B的病情指數(shù)為3.99,防治效果可達43.96%。從各指標分析看,藥劑對于稻曲病已具有一定的田間防治效果,20%含量的藥劑2000倍液噴灑后防治效果接近50%。
煙草是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2016~2017年連續(xù)2年稅利過萬億[14]。由煙草角斑病菌(Pseudomonassyingaepv.tabaci)引起的煙草葉部病害——角斑病嚴重影響著以用葉為主的煙草的品質,病斑互相融合,導致煙葉整張枯黃,失去收烤價值,一旦爆發(fā)流行,易造成絕產(chǎn)。煙草生產(chǎn)中常用的農藥有40%噻唑鋅懸浮劑和6%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陳宇飛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40%噻唑鋅懸浮劑對于煙草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效為64%左右,6%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的二次防效為53.7%。程璐[16]在煙草田間試驗中發(fā)現(xiàn)6%春雷霉素的防效為61.47%。
本組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煙草基地大田進行煙草角斑病防治試驗發(fā)現(xiàn),以白屈菜紅堿為原藥制得的可分散油懸殺菌劑經(jīng)兩次噴灑后,防治效果明顯,清水對照組CK的病情指數(shù)為50.22,10%含量的處理組A的病情指數(shù)為22.56,防治效果為55.08%,20%含量的處理組B的病情指數(shù)為13.39,防治效果可達73.34%,均高于常用農藥的防效,經(jīng)二次用藥后保證了煙草的產(chǎn)量。
范海延等[17]發(fā)現(xiàn)白屈菜紅堿提取物濃度為0.1 mg/mL時,對甜瓜枯萎病病菌的抑制率高達81.7%,對黃瓜枯萎病菌、辣椒炭疽病菌、西瓜枯萎病菌、茄子黃萎病菌的抑菌率達70.0%以上,對葡萄炭疽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和西葫蘆菌核病菌的抑菌率均達到50.0%以上。劉麗華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白屈菜紅堿處理后的菜青蟲體內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過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過氧化氫酶(Catalase,CAT)活力均高于無藥對照蟲體,而在處理后期,SOD、POD和CAT保護酶活力均減小,且低于對照,蟲體通過提高保護酶活性,以降低外界毒害的影響,白屈菜紅堿破壞了蟲體內自由基的產(chǎn)生與清除之間的平衡,自身的防御能力下降,從而影響其生理代謝機制,蟲害防治作用顯著。石廣亮[19]發(fā)現(xiàn)白屈菜氯仿提取物和水煎劑提取物分別對大腸桿菌 ATCC 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及其二者的耐藥株都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抑制作用,其 MIC均在30 mg/mL以下。
白屈菜通常采用種子繁殖,春天播種[20-21],也可溫度低時在溫室進行育苗,溫度適宜時再移栽至室外。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是一種高分子的有機化合物,Heydecker等發(fā)現(xiàn)用PEG處理可以增強種子活力,促進種子萌發(fā),提高出苗整齊度等[22]。陳瑛等發(fā)現(xiàn)通過PEG處理有助于細胞膜重新組織和排列,并有利于種子內部的生物化學變化,可促進RNA以及蛋白質的合成等[23]。PEG處理過程中要控制好濃度才能滿足種子吸水膨脹,“啟動”種子萌發(fā)程序。本組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PEG溶液的濃度20%的時候最合適,光照和黑暗交替條件下浸種時間16 h萌發(fā)情況最佳[24]。
處理后的種子與黑土混合,均勻灑在1 m2的育苗紙板內,28℃溫室培養(yǎng)。第一次澆水要充分,之后定期澆灌即可。一個月后移栽至林場試驗田,罩遮蔭網(wǎng),定期澆水。
2.3.1 選地
白屈菜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一般土壤均可生長,但干旱、粘重土壤不適宜種植。可以選擇土壤肥沃、質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塊進行栽培,有利于白屈菜植株生長發(fā)育[25]。
2.3.2 整地
選好地點,除草,翻地至土壤疏松,整平,做30 cm寬壟[24]。若土地瘠薄,可結合整地施農家肥,以改善土壤性質,增強土壤肥力,減少病害[26]。
2.3.3 移栽
將育苗紙板分離成一個個小杯,放置在壟中,種植間隔10 cm。開花前澆水2~3次,施肥,罩遮陰網(wǎng),定期除草[24]。
由于白屈菜是全草入藥,不需要間苗、定苗,如為保證產(chǎn)量,可適量拔除過密的植株。孫桂杰多年栽培觀察,整個生長期內尚未發(fā)現(xiàn)病蟲害,無需防治[25]。
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人工栽培白屈菜中白屈菜紅堿含量高于野生白屈菜植株,且根中含量高于莖葉[24]。根據(jù)采收時間的不同,白屈菜紅堿的含量也有所不同,根據(jù)各地氣候,選擇在種子成熟時收獲。如在黑龍江可以選擇在8月至9月采收。采集的植株需置于陰涼處,晾曬前敲打掉根上的泥土,有序的鋪在苫布上陰干,定期翻動防止植株腐爛。晾干后置于陰涼干燥處保存。
白屈菜作為資源植物,得以開發(fā)和可持續(xù)利用的物質基礎就在于它含有的生物堿,如何提高這些生物堿的應用價值及保證白屈菜植株的產(chǎn)量至關重要。人工栽培是擴大產(chǎn)量的有效方法,對于滿足中藥資源開發(fā)利用及科研需求至關重要。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表明,白屈菜紅堿是一種潛在的植物源農藥原藥,對于病蟲害防治及人工栽培技術的應用將為植物源農藥的開發(fā)、加工生產(chǎn)提供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