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無論古琴藝術(shù)還是繪畫藝術(shù),在宋代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由于宋代皇室對文藝的推崇,當時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一般都通曉音律、喜好撫琴,并且常常琴會雅集,以琴為題材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蔚然成風。
宋代的繪畫作品受到當朝文人風氣影響,在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中著力把握琴與畫面的整體關(guān)系,以及琴與人的思想活動的聯(lián)系。以宋徽宗趙佶為代表的一批書畫大家在畫作中寄予“琴”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
趙佶的《聽琴圖》是宋朝人物畫的佳作,畫中撫琴的可能是畫家本人。畫中人物所坐的獸毛墊子描繪精細,毛長如金,凸顯出皇家日用品的華貴。琴桌尺寸較短,便于在園林中撫琴時移動。宋代文人士大夫?qū)⑦@個階層的思想精神融入撫琴之中,在強調(diào)禮治天下的時代,古琴藝術(shù)所倡導的和諧安定之意得以發(fā)揚。
宋代皇室對古琴情有獨鐘,無論皇帝出于政治的考慮,還是出于自身的喜好,都在極力推崇這門藝術(shù),尤以北宋太宗、徽宗最為突出。徽宗曾讓樂府制琴譜,專門建立“萬琴堂”,負責收藏天下名琴。
北宋 趙佶《聽琴圖》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馬遠《山徑春行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聽琴圖》畫面右上方有蔡京題詩。第一句“吟徵調(diào)商灶下桐”,講的是琴的主音和副主音是徵生商,“灶下桐”源自一個典故,指的是后漢時著名書法家蔡邕只要聽到鄰家灶中的火爆聲,就知道是最好的琴材,在這里借指和諧美妙的琴音。第二句“松間疑有入松風”,既說明松樹的生動,也比喻琴音的氣概。第三句“仰窺低審含情客”,是描繪聽者陶醉的神態(tài)。第四句“似聽無弦一弄中”,“無弦”來自陶淵明的古詩,據(jù)說他在酒醒時總以無弦琴為樂。這也反映了陶淵明超脫的心態(tài),在領(lǐng)會音樂的精神時,已經(jīng)忘卻物的具體形態(tài)。這四句詩是在稱贊畫面描繪的人物場景生動,同時也在頌揚宋徽宗深通琴道。
南宋著名畫家馬遠,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其人物勾描自然,花鳥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據(jù)記載,馬遠的人物畫數(shù)量不在少數(shù)。從現(xiàn)存畫作來看,他的人物畫造詣不次于其山水畫。從題材來講涉及比較廣泛,有古人先賢、文人雅士、農(nóng)民、漁人等。
馬遠的《山徑春行圖》是一幅人物與山水結(jié)合的佳作,畫家不拘泥于描繪人物撫琴活動的場景,而是從畫面的精神層面,尤其是琴在文人雅士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入手,更強調(diào)了畫中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狀態(tài)。畫中人物踏春行游,衣著及神態(tài)描繪細致,昂首捻須,姿態(tài)瀟灑。主角身后侍者懷抱主人的琴緊隨其后,整個畫面充滿動感。畫面以枯筆勾勒出一幅春花初放、楊柳吐新、草長鶯飛的早春景象。畫面右上方有宋寧宗御筆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鳖}畫詩句將人與景的關(guān)系巧妙融合,揮一揮衣袖觸碰到路邊的野花,野花便舞蹈起來,于是驚動了樹上停留的鳥兒。本是一幅清新幽遠之作,卻增添了不少生趣。在此圖中,琴既是主人會友出行時的娛樂工具,也是主人悠然心態(tài)的反映。
與馬遠同時成名的還有夏圭。他在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曾受皇帝賜金帶。他長于山水,亦能畫人物。他的《臨流撫琴圖》還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古琴本意,將人、琴、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處理得十分恰當。而這里的撫琴強調(diào)的是寫意,突出的是整個畫面的和諧氛圍。
南宋 夏圭《臨流撫琴圖》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松蔭會琴圖》
元代雖沒有宋代的制琴名家眾多,但依然不乏愛琴之士。在元代,北方畫家依然沿襲傳統(tǒng),借經(jīng)濟文化的優(yōu)勢,在院體繪畫衰微的情況下,寫意畫創(chuàng)作不斷出新。隨著科舉的廢除,漢族文人的精力逐漸投入到文藝創(chuàng)作中,當時的隱逸風氣更造就了繪畫蒼茫沉郁的風格。
趙孟頫是元代文人畫家的代表,其博學多才,善詩文、工書法、精繪藝、通律呂,被稱為“元人冠冕”。他的《松蔭會琴圖》風格秉承了北宋青綠山水畫風,水畔石邊、古松虬曲。圖上有馮子振跋:“……虞博士過訪,攜示趙子昂會琴圖,相與口差賞……”圖中部右側(cè)有“郭衢附鑒定”款并跋。琴與山水共為精神的載體,其本身又都是精神審美的對象。月下?lián)崆?,臨流動操,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古代文人便是以這樣的方式吸納山水品格入琴,并借琴將他們的精神揮入丘壑林澤。
元代畫家王振鵬擅界畫,所作宮室“尺寸層迭,皆以準繩為則。殆猶修內(nèi)司法式,分秒不得逾越”。其傳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圖》卷,描繪了伯牙為鐘子期彈琴。畫中伯牙與子期的舉止神情刻畫生動,衣紋筆細流利,精謹生動,實為元代人物畫的代表作。卷末署“王振鵬”款。卷尾有元人馮子振、趙聲、張原浞題記。這是一幅人物故事畫,畫中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描繪的是俞伯牙與鐘子期兩位知心朋友間深厚的友誼。畫中的俞伯牙,面目清秀、蓄長髯,披衣敞懷,端坐石上,雙手撫琴;子期正坐在他對面,身著長袍,低頭靜心諦聽,兩人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作者用生動、準確的筆墨刻畫了兩個主要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內(nèi)心活動,彈琴者的專注與聽琴者的入神都躍然紙上。畫面中對三位侍童的描繪不僅使整個畫面層次變得豐富,也通過次要人物神態(tài)的描繪進一步映射了二位主人公之間的深厚友誼。
元 王振鵬《伯牙鼓琴圖》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具有鮮明的文人畫特征,伯牙與子期的故事用儒者與雅士之間的賞曲雅會來表達,是典型的文人精神生活的表達。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對人物心理的描繪,除兩位主角外,侍童手中所捧博山爐(彈琴焚香)、根形爐架等,無不散發(fā)著古雅的士人氣息。古琴演奏最講究禮儀,這些禮儀不僅體現(xiàn)在器物用品及其擺放形式上,同時也是文人精神修養(yǎng)境界的表達。明代楊表正的《彈琴雜說》中提到撫琴的禮儀:“如要鼓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稱圣人之器。然后與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綠綺新聲》中也有“衣冠不肅、毀形異服”不宜彈。
繪畫技法上,王振鵬繼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畫法,線條挺拔有力、富有彈性,既連綿不斷,又有輕重、粗細、緩急、頓挫的變化。畫中部分衣帽用淡墨渲染,石塊略加皴擦,這些豐富而簡潔的表現(xiàn)手法使畫面富有變化而含蓄,明快而不失單調(diào)。根據(jù)畫上所鈐印章可知,該圖在元朝時為魯國長公主祥哥剌吉(元仁宗之姐)所收藏,清初歸著名收藏家梁清標所有,乾隆時入內(nèi)府,著錄于《石渠寶笈》。
宋元時期的繪畫不可避免地受到理學與心學的影響,不僅影響了同代的一大批士人,同時也與這一時期的繪畫美學思想相表里。宋元繪畫的一個顯著的分界是從刻畫到表現(xiàn),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變化,而古琴在這里成為折射人文心態(tài)的一個符號。
(注:本文作者系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