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超,王露萍,許爾長,張?zhí)m芳
(川北醫(yī)學院第二臨床醫(yī)學院燒傷整形美容科,四川 南充 637000)
瘢痕疙瘩,又稱瘢痕瘤,是皮膚損傷愈合后的異常瘢痕組織,呈過度增長,伴有條索狀、瘤狀改變,周圍組織浸潤,治療后常易復發(fā)[1]。瘢痕疙瘩是皮膚科常見病癥,也是皮膚科及整形外科領域的難題。目前尚無針對瘢痕疙瘩特異性的有效治療方法。臨床上常采用曲安奈德注射療法,但療效不顯著且并發(fā)癥多[2]。近年來,激光治療瘢痕疙瘩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可以明顯抑制瘢痕疙瘩的復發(fā)。瘢痕疙瘩的生成主要與成纖維細胞的生成有關,國內外研究發(fā)現(xiàn),瘢痕疙瘩組織表皮與真皮微血管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tor,VEGF)過度表達,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對人成纖維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3],理論上應用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來阻斷新生血管的形成將成為治療瘢痕疙瘩的新策略。本研究旨在探究激光聯(lián)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對瘢痕疙瘩的治療效果。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在南充市中心醫(yī)院就診的瘢痕疙瘩患者80例。納入標準:(1)年齡:12~ 75歲;(2)確診瘢痕疙瘩且瘢痕疙瘩已經(jīng)形成超過6個月;(3)未接受藥物及其他治療;(4)瘢痕疙瘩面積<20 cm2;(5)排除有近期外科手術、創(chuàng)傷、急性感染、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等疾病,年齡< 12歲,年齡> 75歲,妊娠哺乳期婦女;(6)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分組評估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利用溫哥華瘢痕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瘢痕疙瘩進行嚴重程度評分[4],1 ~ 5分為輕度,6 ~10分為中度,10分以上為重度。對所有瘢痕疙瘩患者采用柔軟帶方格面積紙(0.5 cm×0.5 cm)覆蓋疙瘩表面測算面積(超過半格算一個單位面積,未超過半格舍去),計算瘢痕疙瘩治療前及治療后面積。
1.2.2 治療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進行二氧化碳點陣激光治療。對照組給予曲安奈德注射液1 ~ 2 mg·cm-2瘢痕內注射治療,每2周治療1次,完成6次治療;觀察組給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0.1 ~ 0.2 mg·cm-2瘢痕內注射,每2周治療1次,完成6次治療。兩組患者均門診治療,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瘢痕面積、嚴重程度評分、不良反應以及治療后3個月、6個月的復發(fā)情況。根據(jù)患者自覺癥狀、瘢痕的生長速度和厚度確定最終治療療效標準。治愈:痛癢癥狀消失,皮損全部變平或稍隆起2 mm,隨訪一年以上無復發(fā);有效:痛癢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皮損有70% ~ 80%變軟變平,治療結束后隨訪1年未復發(fā);無效:痛癢癥狀有所減輕,或無變化或己達到有效標準,但在一年內又復發(fā)。治療總有效率為治愈率與有效率之和。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或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
觀察組與對照組于治療前在性別、年齡、病程、瘢痕面積、嚴重程度評分方面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一般資料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the treatment
觀察組治療后瘢痕面積較治療前減少(4.5±0.3)cm2,對照組瘢痕面積較治療前減少(3.2±0.5)cm2,二者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嚴重程度評分比較(3.6±1.2 vs 5.1±1.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5% vs 15%)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 < 0.05);二者在治療3個月后復發(fā)率相似,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治療后6個月復發(fā)率,觀察組(5%)與對照組(20%)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 < 0.05)。詳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評估指標比較Tab 2 Comparison of post-treatm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觀察組40例患者中治愈31例,顯效9例,無效0例;對照組中治愈18例,顯效21例,無效1例。二者比較P < 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瘢痕疙瘩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存在的治療方法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激光治療法、手術切除法、放射治療法、注射療法、中醫(yī)中藥療法等,均有一定的療效。但由于每一種治療方法的原理機制不同[5-8],目前沒有任何單獨一種療法可以治愈瘢痕疙瘩,因此,選擇聯(lián)合多種療法治療瘢痕疙瘩廣泛應用于臨床。
本研究中二氧化碳點陣激光屬于一種新型激光治療模式,是一種微創(chuàng)激光技術,主要采用選擇性局灶光熱作用,在皮膚上形成熱損傷顯微處理區(qū),相對于傳統(tǒng)的連續(xù)性熱損傷,恢復更加迅速[9];光熱作用形成的熱量能刺激結締組織的重組,達到皮膚重塑的目的[10];二氧化碳點陣激光作為一種高能點陣激光,穿透的深度恰好是皮膚表層的厚度,可以氣化瘢痕疙瘩中的色素,改善皮膚色澤[11],二氧化碳點陣激光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皮膚美容整形領域,副作用少,效果確切,在本研究中作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基本治療方法。
本研究中對照組選用的曲安奈德屬類固醇藥物。類固醇藥物局部注射治療瘢痕疙瘩治療效果確切,是目前國內外治療瘢痕疙瘩最常用、最有效的藥物。類固醇藥物局部注射可以抑制成纖維細胞的轉錄,抑制膠原合成和成纖維細胞的增殖[12];也可以抑制局部炎癥反應,從而達到止癢效果,同時加速膠原降解和成纖維細胞變性壞死,使瘢痕疙瘩萎縮變平,達到治療效果[13]。臨床上常用的類固醇藥物有曲安奈德、倍他米松等,因藥物的種類、藥量、治療療程國內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加上患者選擇的不同,薈萃國內外研究發(fā)現(xiàn),其治療的有效率為50% ~ 100%,復發(fā)率也達到50%[14]。長期應用類固醇激素也帶來很多副作用,如骨質疏松、血糖升高、庫欣綜合征、消化道出血、高血壓等[15]。因此聯(lián)合應用其他治療方法或尋找類固醇藥物的替代品成為當前瘢痕疙瘩治療研究的熱點。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瘢痕疙瘩的本質是一種皮膚良性腫瘤[16-17],主要由成纖維細胞、膠原纖維和新生血管構成[18]。研究表明,腫瘤的生長啟動是由VEGF誘發(fā),并參與了腫瘤的生長,在瘢痕疙瘩的形成過程中,VEGF起關鍵作用[19-20]。有研究[21]發(fā)現(xiàn)VEGF及其受體的過度表達可能與瘢痕疙瘩侵襲性生長有關,成纖維細胞異常表達VEGF可以刺激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分裂來體現(xiàn)瘢痕疙瘩的生長,阻斷VEGF對瘢痕疙瘩的臨床治療有積極意義。應用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來阻斷新生血管的形成將成為治療瘢痕疙瘩的新策略。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治療瘢痕疙瘩的療效要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類固醇藥物曲安奈德,且治療過程中副反應及6個月后復發(fā)率也較類固醇藥物低(P < 0.05)。由于本研究中納入的樣本量較少,代表性相對較差,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是否能替代類固醇藥物治療瘢痕疙瘩,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