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平,馬正文(通訊作者)
(1.甘肅省積石山縣寨子溝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2.甘肅省積石山縣銀川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731707)
犢牛大腸桿菌病是由特定的病原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是初生犢牛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特征是敗血型和白痢型。我們在長期的基層門診治療工作中,對該病的防治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和方法,現(xiàn)介紹于后。
病原性大腸桿菌進入消化道,先耐過機體的抗菌作用,然后通過下列機制發(fā)病。腸毒素有兩種,一種不耐熱叫熱敏性毒素(LT),一種耐熱叫熱穩(wěn)定性毒素(ST)。能破壞水分正常吸收和排泄的動態(tài)平衡,使體內水分向腸腔排泄。吸著素屬K抗原L 類,有凝集某些動物紅細胞的特性。能使細菌吸附在小腸前端絨毛上皮,擴大了細菌的活動范圍,使毒素充分發(fā)揮致病作用。溶血素屬外毒素,能使巨噬細胞溶解死亡,損害粘膜細胞,加強吸著毒素的作用。水腫神經(jīng)素不耐熱,能造成腸毒血癥,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水腫和運動神經(jīng)障礙。內毒素耐熱,引起內毒素血癥、休克。此外,還會引起過敏反應。初生仔畜免受大腸桿菌侵害主要依賴初乳抗體。腸道局部免疫性和分泌抗體,能防止特異菌株對腸道感染。而防止敗血癥主要賴于體液內免疫抗體。由于幼畜生長期的不同和病原菌的致病機制差異,而引起不同的疾病。
敗血型發(fā)生于3 日齡以內的犢牛,出現(xiàn)發(fā)熱,不吃奶,精神沉郁,間有水樣瀉痢,急劇脫水,1-2 日內死亡。白痢型多發(fā)生于1-2 周齡犢牛,排出灰白色或黃色酸臭糊狀痢便,間混有凝乳塊,凝血塊,脫落粘膜上皮和氣泡,腹痛,肛門失禁。病程4 日左右。腸毒血型先興奮不安,后沉郁昏迷,死前多有腹瀉。
3.1 防制措施:自繁自養(yǎng),必須引進時要隔離觀察。加強飼養(yǎng)管理,作好衛(wèi)生消毒和分娩消毒。進行藥物預防,產(chǎn)后5 分鐘給藥、10-20 天給藥、斷奶后給藥,也可臨產(chǎn)前給母畜注射藥物。仔畜生后盡早喂初乳,一周齡鍛煉開食,斷奶逐漸進行。給母畜飼喂含有低蛋白質、低能量和富含復合物易消化的飼料。
3.2 治療:土霉素、金霉素、鏈霉素、新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痢菌凈、敵菌凈、敵菌靈等都有抑菌作用。配合收斂止瀉、助消化以及緩瀉藥治療。必要時結合補糖補水、強心利尿等對癥療法。中藥:《和劑局方》載參苓白術散:黨參45g,白術45g,茯苓 45g,炙甘草 45g 山藥 45g,扁豆 60g,蓮肉 30g,桔梗 30g,薏苡仁30g,砂仁30g,混合后,水煎 30分鐘溫后自由飲用。主治:脾胃氣虛而挾濕之證。證見精神倦怠,體瘦毛焦,四肢無力,泄瀉,草谷不消,食欲不振,脈緩弱。
2019 年10 月30 日,積石山縣銀川鄉(xiāng)陽坡村馬某飼養(yǎng)的一頭6 個月的西門塔爾母牛,于28日發(fā)生過感冒,后因飼喂不當而發(fā)生腹瀉,故前來求治。檢查:精神不振,被毛粗亂,體溫41.2℃,脈搏 78 次 /min,呼吸 64 次 /min,瘤胃蠕動音弱而響亮,檢查時出現(xiàn)了瀉糞如湯的糞便,有惡臭味。西藥:土霉素片每次20 片。中藥:參苓白術散加味:黨參 25g,白術 25g,茯苓 45g,炙甘草 45g,山藥 45g,扁豆 60g,蓮肉 30g,桔梗 30g,薏苡仁30g,砂仁 30g,加黃芪 30g。共為末,水煎 30 分鐘,溫后混入捻細的土霉素片一次灌服。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連用7 劑后,基本痊愈,按畜主要求再按原方取5 劑,同法服之。后經(jīng)追訪,治愈后再未復發(fā)。用同法治療該類病畜319 例,治愈308例。
5.1 本病應與胃潰瘍、胃腸炎、痢疾等疾病加以區(qū)別。
5.2 應與某些傳染病、中毒病等加以區(qū)別。
5.3 中獸醫(yī)對本病的治療效果顯著,經(jīng)濟實惠,簡便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