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州,35022) 汪舒云 汪海飚
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 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迅速蔓延。疫情肆虐之下,舉國同心,中西醫(yī)聯(lián)合共同抗疫,使得不斷攀升的確診和死亡病例呈現(xiàn)出控制態(tài)勢。隨著中醫(yī)藥療法在不同階段的參與,新冠肺炎治愈率不斷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眾焦慮和擔憂的情緒。目前,我國多地針對該病推出有關新冠肺炎的中醫(yī)治療方案,體現(xiàn)了“三因治宜”的治療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治療策略。
筆者溫習中醫(yī)經典,學習各家學術思想,認為本次疫情的病機以溫毒燥傷津血兼夾寒濕為主,主要表現(xiàn)為肺氣蘊閉,治療當疏利少陽、宣暢肺氣?,F(xiàn)不揣淺陋,簡述如下。
此次新冠肺炎發(fā)病的最大特點是發(fā)病迅速、傳播很快、傳染性極強。其次,病人大多具備相同主癥:發(fā)熱、咽痛、咳嗽、咯痰,繼而胸痛、氣喘。雖然初始僅以發(fā)熱、咳嗽或兼有消化道癥狀,但病情變化迅速,很快進入重癥期,常表現(xiàn)為壯熱、神昏或煩躁、暴喘甚至有呼吸衰竭。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也指出,重癥患者多在發(fā)病1周后出現(xiàn)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癥,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1]。這些特點與歷代醫(yī)家記載的“疫病”“瘟疫”等十分相似?!端貑枴窂娬{疫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素問·遺篇·刺法論》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薄秱摗ば颉酚浭觯骸坝嘧谧逅囟?,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泵鞔鷧怯挚稍凇稖匾哒摗分姓摷埃骸耙哒?,感天行之癘氣也……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鼻宕鷧蔷贤ㄔ凇稖夭l辨》中言:“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 這些論述在今天仍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素問·遺篇》對于疫病的發(fā)病有深刻論述,強調了自然因素、人體因素、毒邪因素,即天、人、邪三個方面的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指“天”氣交失守,為“天虛”,人體因素指人體正氣因素,臟腑虧虛,神失守位,為“人虛”,毒邪因素指具有傳染性的疫毒之氣,此三者合而生疫病。
1.“天”氣交失守
中醫(yī)認為,人秉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乃道器合一之物。自然環(huán)境和節(jié)氣的變更給人們提示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yǎng)生規(guī)律。葉天士所說的“春月受風,其氣已溫”,及吳鞠通所說的“風溫者,初春陽氣始生,厥陰行令,風夾溫也”,都是指此而言。若春季過暖或過寒,氣候變化失?;蚨緫磁?,都可導致風熱時邪形成。正如吳坤安《傷寒指掌》中所說:“凡天時晴燥,溫風過暖,感其氣者,即是風熱之邪?!敝赋隽吮静〉陌l(fā)生是在溫風過暖的條件下形成的,感受冬春季節(jié)的風熱時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2019年,中國農歷己亥歲末,陰土運,上半年厥陰風木司天,下半年少陽相火在泉。至2020庚子年初,陽金運。上半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冬春之交,相火與君火交替,濕土轉陽金,易導致痰火互搏,肺脾受害。
2.“人”正氣虧虛
人之病,多在于體質稟賦、飲食勞倦、七情六欲。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很大改變,葷素失調,嗜食肥甘厚膩,以致痰濁內生,阻礙氣機,氣機不暢,正氣不足,故衛(wèi)外之力弱。綜觀新冠肺炎之成因,亦與人體正氣不足有關。正氣不足,素體不強,或病后體弱,如腎精不足、經脈氣血不足,或有基礎病的中老年人是這次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
3.“毒”由外入侵
“疫癘”又稱“疫毒”。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謂疫癘病“皆由一歲之內節(jié)氣不和,寒暑乖候”。明代吳又可《溫疫論》認為:“夫寒熱溫涼,乃四時之長,因風雨陰晴,稍為損益,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疫者,感天地之戾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 邪從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是為半表半里?!币陨险撌龆贾赋?,疫毒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此次新冠肺炎的發(fā)生就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呼吸道傳染疾病,病位明確。葉天士《溫熱論》開宗名義講:“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薄胺沃鳉庵餍l(wèi),心主血主營。”外感溫熱之邪,未能及時表散,邪蘊于肺,肺氣蘊閉,氣不布津,聚液生痰。
分析全國多地對新冠肺炎制定的三因治宜中醫(yī)治療方案,可看出各階段新冠肺炎的主要癥狀如下:(1)多伴發(fā)熱。雖然患者以發(fā)熱為主要癥狀,但大多身熱不揚,多不伴惡寒,無壯熱或煩熱,也有部分病例不發(fā)熱;(2)干咳,痰少,咽喉不利;(3)乏力、倦怠突出;(4)多伴消化道癥狀,食欲差,甚至出現(xiàn)一些惡心、大便溏瀉等消化道癥狀;(5)口干,口苦,不欲飲;(6)舌質多暗或邊尖稍紅,80%的患者舌苔表現(xiàn)為厚膩[2]。這說明兩陽外襲之下,太陽表證則迅速化火化熱,不但更易肺氣蘊閉,還易內陷心包,邪擾肝經,出現(xiàn)急性心包膜炎、肝實質性損害。
1.肺氣蘊閉是新冠肺炎重要的病機特點
本次疫情國內始發(fā)于江城武漢,又屆冬令,濕邪易與寒合,疫毒、風溫、飲食不當及正氣不足等因素導致疾病侵襲肺衛(wèi),肺失清肅,則煉液為痰,痰熱壅肺,肺絡瘀阻更加重肺氣蘊閉,極易內陷心包,甚至邪擾肝經,可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1]。諸多醫(yī)家總結臨床觀察的確診病例的四診信息,發(fā)現(xiàn)本次疫癘之邪病因以濕邪為主,病位以上焦為主,核心病機為“濕、熱、毒、瘀、虛”,在疾病演化過程中表現(xiàn)出濕毒淫肺、壅肺、閉肺,存在發(fā)病的階段性規(guī)律。筆者認為,以上結論對新冠肺炎的病機分析總結很準確,但在此基礎上,尤其要重視“肺氣蘊閉”這一病機。
2.肺氣蘊閉以致少陽樞機不利
肺主氣,司呼吸,邪毒入侵,首先犯肺。初期可表現(xiàn)為寒濕疫毒,郁阻于肺,多以發(fā)熱、干咳、咽痛、乏力為主要表現(xiàn)。肺氣蘊閉,氣機不能升降,導致氣滯血瘀,陽氣虛脫,而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嚴重后,將使氣不達腎,氣失所根,則肺氣欲絕;肺朝百脈、主治節(jié),肺氣滯則血脈瘀,心主血脈,心血瘀阻,久則勢必出現(xiàn)心陽虛衰,兩者相重疊,很快就出現(xiàn)急性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熱毒與氣滯膠結損傷血脈,導致血不循經,出現(xiàn)瘀血癥,即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隨著疾病的不斷演化,肺氣不足,正氣必虛,此時病邪已離太陽之表,又未到陽明之里,即在半表半里之間,可出現(xiàn)正邪交爭、樞機不利的少陽病證。從病位而言,《傷寒論》已明確指出,太陽主表,為外邪初受之處,少陽為樞機,司里外之開闔,陽明主里??芍?,太陽后是少陽,少陽后方是陽明,少陽為太陽與陽明之樞機,因外邪熾盛,若能疏利少陽,使氣機開闔條暢,則治療舉重若輕,抑或可稱太陽與少陽并重。從臟腑功能而言,膽與肝互為表里,同司疏泄,邪犯少陽膽腑病證與肺關系密切。肺與肝的生理聯(lián)系體現(xiàn)在氣機升降的調節(jié)方面。肝主升發(fā),肺主肅降以調和全身氣機,若肺氣不足,則肝肺升降制約失常,既可因肺失清肅燥熱內盛傷及肝陰,又可因肝氣郁結化火或肝氣上逆而耗傷肺陰,使肺氣不得肅降。這樣正邪紛爭,形成往來寒熱。痰熱內擾之下,痰瘀亦容易化熱,熱灼陰液,陰液不足,毒邪內陷,必將加快病情惡化。邪陷厥陰,則肝、腦損害加重,出現(xiàn)中毒性腦病、急性肝功能損害,以致出現(xiàn)內閉、驚風而使人失明、失聰,甚至死亡。另外,肺與大腸相表里,輕者可出現(xiàn)乏力和胃腸功能紊亂等胃腸道不適癥狀,重者則可出現(xiàn)腑實證或脾陽衰微的中毒性腸麻痹。目前研究表明,肺和腸道菌群有著同步變化規(guī)律[3]。本病后期,正不勝邪,則必致肺脾氣虛、正虛邪戀之癥,而使病情遷延難愈,使病邪容易快速入里致心包炎等危重病癥而導致死亡。由此可見,少陽樞機不利在新冠肺炎病程演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關于本病的治療,初期以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為法,進展期治以芳香化濁宣肺、清營涼血解毒,極期為內閉外脫,肺化源已絕,屬危重癥,急則治其標,治以開閉固脫、解毒救逆。各期雖然轉化迅速,但依然有跡可循,是以疏利少陽樞機顯得尤為重要。
1.疏利少陽、宣暢肺氣與清肺排毒湯
少陽為三陽之樞,一旦邪犯少陽,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少陽是必守之地,穩(wěn)少陽則內安。少陽穩(wěn),則里邪與外邪不能搏結,勢則弱三分。
治療新冠肺炎并發(fā)癥的關鍵是宣暢肺氣。少陽是樞機,樞機利則升降存,有升降則肺氣蘊閉之癥就不會或延遲出現(xiàn)。少陽開闔有度則可避免肺氣蘊閉進一步發(fā)展。其后危重病癥就不易出現(xiàn),諸癥漸解。在開宣肺氣的治療中,痰熱作為病理產物也須兼顧,加強清瀉痰火,痰去則邪無所依,痰火清則肺氣利。
清肺排毒湯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治方案(試行第六版)》的主要推薦方劑,適用于輕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結合實際情況合理使用?;A方劑為麻黃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澤瀉9g,豬苓9g,白術9g,茯苓15g,柴胡16g,黃芩9g,姜半夏9g,生姜9g,紫苑9g,冬花9g,射干9g,細辛6g,山藥12g,枳實6g,陳皮6g,藿香9g[1],與上述思考路徑吻合。
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柴胡疏木,輕清升散,疏邪透表。黃芩苦寒清火,善清少陽相火。柴芩合用,共解少陽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結消痞,能開結痰,豁濁氣以還清,助柴芩攻邪為用。黨參能補久虛,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加姜棗助少陽生發(fā)之氣,使邪無內向性也。穩(wěn)少陽后,急當清泄肺中痰熱而宣肺氣。肺氣宣則咳喘渴熱自退。方用麻杏石甘湯。麻黃宣肺而泄熱,是“火郁發(fā)之”之意。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使宣肺不助熱,清肺不留邪,肺氣肅降有權。
2.清肺排毒湯的臨證加減要點
有部分地區(qū)用藥指南在清肺排毒湯加減時采用了桔梗、丹參,筆者非常贊同,桔梗為舟楫之藥,稟天初春稚陽之木氣,入足少陽膽經,味辛有小毒,得地西方陰慘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該藥開宣肺氣,祛痰,排膿,專療肺疾?!端幮哉摗费裕骸敖酃O迪眩鞣螝?,氣促咳逆?!薄渡褶r本草經》言其主治胸脅痛如刀刺,腹?jié)M,腸鳴幽幽,驚恐悸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指出,桔梗主治胸脅痛如刀刺,腹?jié)M,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谷,治喉咽痛,下蠱毒。李中梓《雷公炮制藥性解》言其主肺熱氣奔,痰嗽鼻塞,清喉利膈,能載諸藥入肺。胸者肺之分也,脅者膽之分也,膽氣不升,肺氣不降,則滯于胸脅,痛如刀刺矣。桔梗辛溫,則扶蘇條達,遂其生發(fā)之性,復其果敢之職,而驚恐悸自平也。肺與大腸為表里,桔梗辛以益肺,肺通調水道,則濕熱行而腸鳴自止,可見開宣肺氣,調暢少陽對該病治療的重要性。
丹參一味,功同四物,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痰瘀同源,自然能化瘀而祛痰,針對肺炎的痰瘀是有的放矢。同時,現(xiàn)代藥理研究又表明,丹參有類似兒茶酚氨及酮替芬類作用,可減少支氣管分泌物,改善通氣及換氣功能。同時,丹參有明顯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穩(wěn)定細胞膜及線粒體膜的作用,因此,對抗組織缺氧有明顯作用,而這正是支氣管肺炎引發(fā)并發(fā)癥的主因[4]。兩種醫(yī)學對藥品選擇也如此的吻合,這是少見的。
總之,該病始于感受疫癘之氣,屬于中醫(yī)“疫病”“瘟疫”范疇。從運氣理論看,己亥歲末少陽相火在泉,庚子之初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值此冬春之際,君相交替,痰火互搏,易致肺脾受損。同時,城市化大量人口密集,亦是疫病發(fā)生蔓延迅速的重要因素。此時若外有非時之感流行,內有正氣不足之內虛,則外邪易侵人體。邪正相搏,首先犯肺,痰熱互結而致肺氣蘊閉,甚則逆?zhèn)餍陌?,而見心包膜炎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在本病的治療方面,講究理法方藥一脈相承,又當遵循緩急之法。早期當以預防為主,“不治已病治未病”。輕癥以中醫(yī)治療為主,疏利少陽、宣暢肺氣為大法。少陽穩(wěn),則內熱外邪不易搏結而出現(xiàn)并發(fā)癥。若病情加重出現(xiàn)并發(fā)癥,以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為主。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要把疏利少陽、宣暢肺氣、護陽為本、平衡陰陽的思想貫徹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