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愚公移山》是一篇經典文言文,講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神而將山移走的故事。自1914 年入選教材《國文讀本》以來,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始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如何教授《愚公移山》才能彰顯課文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眾多一線教師紛紛進行探討,致力于尋求文言文教學的新突破。在哈爾濱市第九屆“燭光杯”教學展示活動中所呈現出的《愚公移山》一課,執(zhí)教老師以突破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為新時期的文言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談到語文教育要“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貴能驗諸身。為教縱詳密,一僅一隅陳,貴能令三反,觸處能引申”。也就是說,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教師應合理運用,教材和教師的講解即使再詳密也只是一些例子,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以《愚公移山》為例,多數教師依舊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模式。盡管錢夢龍、郭初陽等先驅者早已為《愚公移山》提供了一個基本完整的教學范式,但教學相長,對于教學方法的探究始終都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路。
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主動發(fā)現語文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授《愚公移山》一課時,執(zhí)教老師通過聽讀課文使學生感知文章,以學生所發(fā)現的愚公要移山這件事為基礎,提出了“愚公在移山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解決?結果如何?”三個問題,并將此作為學生學習本課的整體框架。這樣的教學,從整體上改變了傳統(tǒng)以“師”為中心的觀點,在教學觀念上逐漸達成了以“生”為本的轉型。學生參與了課堂的建構,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教師作為引導者適當補充,既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路徑,又培養(yǎng)了其處理信息的能力。
學法指導已成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關注的重要方面,同時,語文學法指導也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在分析《愚公移山》的文本環(huán)節(jié)中,執(zhí)教老師以第一段為例,在多媒體上明確了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方法:1.對照注釋,疏通文義;2.圈點勾畫重要字詞,尋找文言現象;3.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的理解。學生依此自主探究,理清課文大意,找出古今異義詞,并從文章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對第一段的作用和意義進行闡述。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是作為輔助者而存在。同時,為了使學生對所采取的學習方法進行關注,教師用回憶概括的方式將以上三步進行總結,并繼續(xù)分組探究文章的二、三、四段。教學生知識不如教學生如何去學知識,本課表面上是教學生學習《愚公移山》,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法指導課使得教師在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自主學習文言文方法的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最大的發(fā)展空間。
文言文是古代進行書面表達的外在形式,是千年文化與思想的結晶,也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年來,針對文言文教學該教“言”還是“文”的問題存在著諸多爭議,文言相悖的現象如何有效地解決成了很多教育工作者頭疼的難題。其實,對于文言文來說,“言”為骨骼,“文”為血液。因此因言釋義或以文悟言皆不可取,文言教學中最關鍵的還是要做到“言”與“文”的和諧統(tǒng)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文言文以及閱讀教學的要求是這樣表述的: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能有自己的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反觀文言文教學實際,文言偏廢的現象依然存在。幸運的是,奔赴在教育前線的錢夢龍、郭初陽、徐立峰等名師用自己的教育實際給文言文教學的轉型提供了范例。同樣教授《愚公移山》,此次“燭光杯”上所展示的《愚公移山》一課的教學也繼承前人,做到了知識學習與文化傳承的結合。
師:河曲智叟的話與“其妻獻疑曰”一句在結構上很是相似,但是你們能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嗎?
生:態(tài)度不同,妻子是贊同的語氣而智叟所說的“汝之不惠”是諷刺的語氣。
師:“甚矣,汝之不惠”是一個倒裝句,那為什么要把程度副詞提前呢?
生:提前的目的是為了強調,意思是你太不聰慧了。
師:還有哪句話能夠表現?
生:“以殘年余力……”
師:為什么愚公堅定自己移山一定會成功?
生:看到了人力無窮,愚公深明可移之理。
師:綜上所述,愚公愚嗎?有大智慧的人表面愚蠢,這叫什么?
生:大智若愚。
師:都說愚公精神,那么你們覺得愚公身上的哪些精神感動了你?
從上述教學片段可以看出,本課從語言入手,在學習文言句式的同時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品味文章背后的文化價值。采取將文言文中的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進行巧妙整合的方式,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又樹立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寓言于文,達到文言共生的效果。
語文作為青少年學習的基礎學科,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關鍵的作用。語文教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的把握之外,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核心,同時也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更好地處理問題的基本要素?,F今社會,文言文雖已不再是社會的主流,但人類的文明與智慧卻在文言文中被更好地體現。因此,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現代文學作品的專屬,屬于閱讀教學類文本的文言文同樣承載著拓展思維的任務。
在教學《愚公移山》的過程中,執(zhí)教老師巧妙地設置了一個預設問題:“在朗讀時,大家發(fā)現音頻內容有讀錯字的情況嗎?”這個問題在講到對應段落時自然地呈現,學生也十分聰慧地回答:“曾,讀成了céng?!苯處熾S即強調“曾不能毀山之一毛”中的“曾”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于“連……都……”或“竟”“竟然”。在教學過程中,這樣的突擊性的提問方式成功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課堂不再是一味地接受。實際教學中批判性閱讀教學的缺失直接導致了當代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薄弱,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倘若滲入語文課堂,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考方式,提高學生的辯論性思維能力。
如今,語文教學要立足實際、聯(lián)系生活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教學語文不再是為了應付一份答卷,完成一個標準,其作用是讓學生能游刃有余地運用語文知識思考日常問題、處理生活事務。以《愚公移山》為例,執(zhí)教老師讓學生對課文情境進行描繪,思考人物品格。根據對課文內容的自主判斷分角色朗讀,讀后由學生進行評點,指出不到位的地方,說出理由并再次示范朗讀。讀與評的過程即是思考人物性格姿態(tài)的過程,這樣閱讀體會的方式使學生對文章內容及人物形象有了直觀的理解。此外,在本課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老師以“有人說,結尾還是靠神力移走大山不夠理想。如果讓你來寫這個故事,你會如何安排文章的結尾呢?”為中心引發(fā)學生立足生活實際,激勵學生拓展思維進行思考。就文言文教學實際來看,這類問題的提出不僅將學生的目光從文本引入生活實際,也讓他們積極開展思維活動,競相表達自己的看法:“愚公的子孫最終完成了移山大業(yè)”“愚公感動了智叟,智叟呼吁大家?guī)椭薰粕健钡取W生的回答使得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產生強烈的碰撞,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充滿生成性的、實用性的文言課堂就此產生。
文言文教學已處于語文教學的深水區(qū),沿襲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艱難前進。以《愚公移山》一課為例,可看出如今一線的語文教師們已經把目光投向文言文教學,力求突破以往的教學方式,尋找一種新型而又實用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少而精的指導點撥,使學生學會獨立學習,逐漸具有批判性閱讀的思維。這種教學方式,是現今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在課程開發(fā)、課堂教學實際中孜孜不倦的追求。雖然在探索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每一步的突破都將化為文言文教學前進的動力,每一點努力都將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帶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