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栩
8月20日,美國前副總統拜登正式代表民主黨參加2020年總統大選,在11月3日大選中與特朗普對決。受新冠肺炎疫情、經濟狀況不佳,以及由警察暴力執(zhí)法引發(fā)的黑人抗議和種族騷亂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特朗普選情由穩(wěn)贏變得艱困。目前,美國多家媒體民調顯示拜登領先,尤其是在幾個關鍵搖擺州,如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賓西法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和佛羅里達州。據《紐約時報》報道,雖然特朗普熱情的草根支持者小額捐款數量不小,但是特朗普在疫情期間的爭議行為導致其支持率下降,一些最富有的共和黨人推遲、轉移或減少了他們的捐款。而一開始落后的拜登競選團隊的籌款活動,最近以創(chuàng)紀錄的速度充實了自己的“金庫”。聯邦文件顯示,為拜登和民主黨設立的聯合籌款委員會近幾個月來獲得了相當多筆金額超過50萬美元的捐款,籌集了大約1660萬美元。拜登大幅削弱了特朗普的財務優(yōu)勢。疫情影響之下,兩大黨都不能舉辦大型造勢活動,這也會影響到最后階段的選民動員。距離選舉還有一段時間,變數還有不少。
以往美國總統選舉中,“中國議題”僅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選舉話題之一,但今年卻成為兩黨重要拉抬選情打擊對手的選舉工具。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和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對“中國議題”的態(tài)度成了主要議題之一。目前,兩黨都在搶奪“誰比較能夠對付中國”的議題主導權,甚至互相指控親中。
特朗普打“中國議題”轉移國內矛盾。特朗普強打“中國議題”,向中國“甩鍋”,共和黨的競選策略明確把中國視為一切問題的“替罪羊”,把特朗普政府應對疫情不力而激化的社會矛盾引導轉化為美國民眾對中國的憤怒。
特朗普自2017年開始執(zhí)政以來,將中國樹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美國對華政策持續(xù)收緊。從白宮到國務院、國防部、情報部門,美國行政部門在對華政策上基本已不存在部門分歧。2020年5月,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zhàn)略方針》,將美中對抗定調在制度之爭與價值之爭。近來,特朗普政府各主要部門負責人紛紛發(fā)表公開演講,不遺余力進行政策宣示。6月24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在亞利桑納那州鳳凰城的演說,題為“中共的意識形態(tài)與全球野心”;7月7日,調查局局長瑞恩(Christopher Wray)在哈德遜研究所發(fā)表“中國與中共對美國經濟與國家安全之威脅”的演講;7月23日,國務卿蓬佩奧發(fā)表被稱為新鐵幕的演講,直指要改變中國共產黨體制。7月24日,國防部部長埃斯珀在《華爾街日報》發(fā)文,稱“對抗中國,五角大樓已經準備好了”,要求盟友及合作伙伴與美國站在一起,對抗中國,捍衛(wèi)自由開放的國際體系。
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議題”的炒作更加惡劣。與以往著重炒作中國經濟模式對美國經貿收支平衡、制造業(yè)回歸、民眾就業(yè)等造成的不利影響相比,在選舉期間通過散布、造謠有關中國抗疫的不實言論,更能有效激發(fā)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情緒,在轉嫁國內危機的同時,為美國政府后續(xù)出臺更加激進的對華舉措造勢預熱。
拜登曾經擔任過美國副總統和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對中國事務比較熟悉。2019年4月,拜登在宣布參選不久后說,“中國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引來不少批評。隨后口風一轉,強調“美中正在競爭,對華需要強硬”。2020年4月,拜登在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發(fā)表《為何美國必須再次領導世界》,表示“中國是特殊的挑戰(zhàn)”,對華應更注重在恢復以往的國際戰(zhàn)略信譽的基礎上,強化聯合盟友和“志同道合國家”從多邊層面展開對華競爭布局,并在氣候變化、防擴散和全球衛(wèi)生安全等利益交融點尋求對華合作。
4月3日,美國100多名前官員及學者就新冠疫情發(fā)表聲明,認為中國有責任“回答其對新冠肺炎反應的問題”,署名人中不乏民主黨前官員,包括了前國防部部長赫格爾(Chuck Hagel)、前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賴斯(Susan Rice)、國務院前副國務卿伯恩斯(William Burn)、前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前副國家安全顧問海恩斯(Avril Haines)、前國務院政策計劃處處長蘇利文(Jake Sullivan)、以及前國防部副部長佛洛諾伊(Michèle Flournoy)等。而這其中在民主黨中許多擔任過要職的人物,如布林肯、蘇利文、賴斯、薩曼珊·鮑爾(Samantha Power)、及前國家安全顧問唐尼倫(Tom Donilon),紛紛加入拜登競選團隊。隨著選戰(zhàn)的深入,這些持對華接觸觀點前官員的態(tài)度都有所變化。如布林肯表示中國構成了一系列新挑戰(zhàn),而中國的商業(yè)與經濟做法很難令美國能再持續(xù)維持對華現狀。拜登任副總統時擔任其國家安全顧問的蘇利文發(fā)表文章,指責中國正在通過軍事競爭及影響力擴展塑造全球霸權。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鮑爾投書媒體,指中國在香港的政策及權力擴展令人擔憂。前國家安全顧問賴斯批評特朗普裂解美國同盟、背棄美國在國際體制的領導地位,在國際場域上留下權力真空,使中國得以趁虛而入。
由于美國政治極化現象和拜登團隊采用相對溫和的政策主張吸引中間選民的競選策略,拜登有可能在涉華問題的議程設置上同特朗普適當拉開距離。拜登可能通過重視盟友關系和強化人權等意識形態(tài)相關議題,展現一個不同于特朗普民粹主義相對理性的“智者”形象。但是隨著選舉競爭激烈化,拜登對華立場慢慢出現了變化。特朗普競選團隊不斷拿拜登親中立場做文章,說中國最期待拜登當選。炒作拜登“對華軟弱”,稱中國急著想讓“瞌睡蟲拜登(Sleepy Joe Biden)”贏得總統大選。拜登團隊則指責特朗普“示好中國”以作反擊,同時,拜登在言辭上也開始尖銳批評中國,在中國頒布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國家安全法之后,拜登發(fā)布聲明將禁止美國企業(yè)參與中國在當地監(jiān)控及侵害人權的行為,倘若在港美國人言論自由遭剝奪會支持加快對中經濟制裁行動。
一是拜登反對特朗普將疫情應對不力的責任“甩鍋”中國,要求特朗普自己負責。
二是拜登支持自由貿易,反對關稅壁壘,反對中美經貿“脫鉤”,認為特朗普對華發(fā)動貿易戰(zhàn)的做法是失敗的,需要全方位調整經貿談判策略。在策略上,拜登對華強硬,更多通過對特朗普對華政策的批評來體現,而非直接將矛頭指向中國。民主黨在對華政策上對沖突風險的容忍度低,拜登、賀錦麗都曾批評中國掠奪性貿易手段,但反對以可能兩敗俱傷的貿易戰(zhàn)因應。拜登自參選以來已多次指責特朗普“輸掉對華貿易戰(zhàn)”,讓美國經濟受傷更重。
三是拜登更重視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和國際形象,會在大選中推動美國戰(zhàn)略界反思特朗普時代的外交策略,推動美國適當回到傳統外交套路中來。為降低風險,民主黨偏好求同存異的方式處理對華關系。整體外交政策不依賴軍事嚇阻,主要以透過外交手段解決。
由此可見,共和、民主兩黨候選人在對待“中國議題”上并沒有本質差異,不同之處僅在對付中國的策略上。如果拜登勝選,美國對華遏制打壓的態(tài)勢不會變,但打法上會有變化,會更強調價值觀的作用,注重修復與盟友的關系,借助盟友的力量編織新的對華“戰(zhàn)略包圍圈”。而共和黨方面,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指出:“特朗普及其競選團隊正在利用中國問題來提高他贏得選舉的可能性,但一些政府高級官員還有其他目標。他們似乎希望鎖定與中國的戰(zhàn)略和制度對抗,這樣一旦拜登當選,政策也不可能改變?!痹鴵螉W巴馬白宮高級助手的麥艾文表示:“現在變得越來越清楚的是,針對中國的這一連串驚人舉措是由一伙對華鷹派人物所驅動的,他們擔心特朗普在11月選舉中落敗,正在設法捆綁下一屆總統的對華政策?!睙o論誰勝選,美國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不會改變,應對“中國挑戰(zhàn)”將是下屆美國政府對外政策的重中之重。
拜登曾長期支持對華接觸對臺策略性模糊政策。民進黨已故民意代表蔡同榮曾經在媒體發(fā)表文章回憶,在推動“臺灣安全加強法”時,2000年2月美國眾議院壓倒性通過后,送到參議院卻遭到拜登強烈反對,最終未能正式立法。后來蔡同榮和彭明敏到美國拜見拜登時,拜登表示美國對臺灣要采取“模糊政策”。2019年5月,拜登更抨擊特朗普的對中貿易戰(zhàn),質疑特朗普夸大中國對美國就業(yè)市場的威脅,強調中國“不是我們的競爭對象”。臺灣因此把拜登歸為對臺立場并不友善。
拜登核心競選團隊部分主要幕僚友臺。目前,拜登團隊里的幾位核心幕僚,如曾任國務院及白宮高階官員的布林肯及麥艾文,2015年與當時身為臺灣大選候選人的蔡英文會面,被視為美臺關系的一大突破。2020年4月,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鮑爾公開表揚臺灣在遭世界衛(wèi)生組織排擠時,仍能防堵新冠肺炎的成就。另一位幕僚、前國防部副部長佛洛諾伊在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聽證會上,建議美國應“探索臺灣取代中國大陸在供應鏈地位上的可能”。麥艾文認為,美國與其和臺灣達成幾十上百億的軍售案,不如和臺灣合作,發(fā)展不對稱軍力、改革后備及動員體系,并低調地與印太區(qū)域如日本等有力盟友強化戰(zhàn)備。
民主黨最新版黨綱刪除“恪守一中政策”條文。8月18日,美國民主黨通過最新版黨綱。根據民主黨黨綱委員會提交黨代表審議的2020版黨綱內容顯示,民主黨將以美國國家與盟友利益為指引,并以清楚、強硬及一致的方式,抵抗引發(fā)經濟、安全及人權深度關切的中國政府行為。民主黨對華政策不會訴諸不利己的單方面關稅戰(zhàn),或是讓自身陷入新冷戰(zhàn)陷阱,這些錯誤只會放大中國的重要性、過度軍事化美國政策,并傷害美國勞工?!懊裰鼽h認為中國的挑戰(zhàn)并不主要在于軍事,但我們會威懾并對侵略做出回應。我們將強調我們對全球自由航行的承諾,并抵御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恫嚇?!?/p>
與2016年版本相比較,2020年新版黨綱涉及臺灣部分刪除原有的“恪守一中政策”,但仍保留民主黨“信守對‘與臺灣關系法’的承諾”,“并支持兩岸議題以符合臺灣人民期望及最大利益的和平解決”等相關內容。2016年版本的黨綱是:“我們恪守對一個中國政策及‘與臺灣關系法’的承諾,也將持續(xù)支持臺海兩岸議題在符合臺灣人民愿望與最佳利益的情況下和平解決?!?/p>
對這一變化,蔡英文當局欣喜若狂,立即表態(tài),臺灣“與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均維持長期友好的關系”“民主黨再度在通過黨綱時列入友臺文字,充分彰顯民主黨對鞏固臺美關系與臺海和平的高度重視,也彰顯民主黨各方人士長期對我國的深厚友誼,極具正面意義”。
8月20日,臺灣外事部門發(fā)布新聞稿表示,“目前正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舉行的美國2020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在美國東部時間8月18日通過民主黨黨綱,在涉及亞太區(qū)域部分提及臺灣,重申民主黨承諾履行‘與臺灣關系法’,并將持續(xù)支持符合臺灣人民期望及最佳利益的兩岸議題和平解決方案。對于美國民主黨在黨綱中再次明確表達堅定支持臺灣,表示歡迎與感謝”,并且強調“未來將持續(xù)與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密切合作,穩(wěn)健深化奠基于共享價值的臺美全球合作伙伴關系”。
十年來美國國會的黨派化十分嚴重,但基于臺灣的戰(zhàn)略意義、美臺共同的價值觀與經濟聯系,以臺灣為棋子打“臺灣牌”遏制中國卻是共和黨和民主黨具高度共識的議題。由于臺灣民進黨當局長期的投入和游說,臺灣在美國發(fā)展的友臺網絡包括美國國會、國防部、商務部及其他利益集團,這些臺灣背后的操縱者會持續(xù)推進“挺臺”舉措,并不會因為哪一位候選人當選總統而減少。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積淀,實力早已今非昔比,在臺灣問題上的主動權不斷提高。同時,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有堅定明確的立場,反對一切外部勢力干涉,不會在事關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臺灣問題上向美國妥協。同時,中國需要明智地應對美國選舉期間針對“中國議題”對華掀起的新攻勢,避免成為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選舉工具,避免對美關系落入“對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