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先生與柴某經(jīng)朋友介紹認識。自2016年5月起,柴某多次通過微信或者打電話的方式,向田先生借款。后來,田先生多次要求柴某還錢,柴某屢次推托。
無奈之下,田先生委托北京冠領律師事務所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要求柴某償還借款。然而此時,田先生手中并無借條,只有微信聊天記錄,律師如何幫助田先生證明其與柴某之間存在借款關系?
法庭上,律師代理田先生出具了公證處作出的微信轉賬記錄公證書。
隨后,律師在法庭上指出:根據(jù)微信聊天記錄中對方發(fā)送的柴某名下接受轉賬的銀行卡照片,可以認定對方微信號系柴某使用;柴某在與田先生的微信聊天記錄中多次做出借錢的意思表示;田先生通過其名下銀行卡和微信向柴某轉賬70萬元。
最終法院采納冠領律師意見,認為上述證據(jù)足以證明原告田先生與被告柴某之間形成了借貸關系,且原告已經(jīng)交付了借款。在柴某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參加訴訟的情況下,法院作出判決:被告柴某自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償還原告田先生本金70萬,并按年利率6%支付利息。
微信證據(jù)要得到采信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在司法實踐中,微信證據(jù)要得到采信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是要確認微信使用雙方身份。由于微信并不是實名制,舉證的一方必須舉證證明當時與其聊天的另一方就是案件當事人。
二是要注意微信證據(jù)的完整性。比如一份聊天記錄,必須提交完整的記錄,不能只提交對自己有利的記錄。
三是證據(jù)搜集方式合法。也就是提交的證據(jù)必須為法律所認可,而不能是用違法的手段取得的。
(摘自《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