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群,嚴定友,魏幼紅
(1.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武漢 430079;(2.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武漢 430079)
2020年新年伊始,一場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fā)的肺炎疫情迅速波及全球,全世界陷入了一場巨大的災難,直至現(xiàn)在,疫情仍沒有得到完全控制。在這場人類與新冠病毒的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表現(xiàn)出抗疫的英勇無畏和大智慧,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科研人員爭分奪秒地對其展開調查分析與科學研究,除了研究如何預防疫情擴散和治療新冠肺炎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問題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它于何時何地首次出現(xiàn),何時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在從自然界傳染給人類之前有沒有中間宿主,以及新冠病毒為何能如此快速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等問題,并試圖從以往的公共突發(fā)事件中尋找相關的解決途徑和經驗借鑒。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環(huán)境生態(tài)復雜多樣,歷史上也多次發(fā)生過比較大的疫情災害,中國人民在與各種疫災抗爭的過程中留下很多寶貴的抗疫經驗和珍貴的歷史資料,給今天的抗疫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史料參考依據,亦為當今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防控提供了歷史借鑒。對中國疫災史料進行系統(tǒng)地收集整理,是疫災史研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但中國歷史悠久,時間跨度大,沒有專門的史料記載疫災,疫災信息分布散亂、隱蔽,致使該項工作成為學界的一個重大難題。華中師范大學龔勝生教授歷時20余年之久,以編年體的方式,分年度、分地域收集整理了我國自西周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2 700余年有確切年份的疫災流行史料,編著成《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2019年6月由齊魯書社正式出版。
該套書共分五卷,即“先秦至明代卷”“清代卷”“民國卷(上)”“民國卷(下)”“畜疫卷”。16開本裝幀,3 246頁,計280余萬字。其章節(jié)目錄如下:
第一卷 先秦至明代卷
收錄770 BC—AD 1644年的疫災史料,按歷史階段分章,各章在元代及以前按朝代分節(jié),獨立成章的朝代按前、中、后期分節(jié)
第一章 先秦兩漢時期的疫災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疫災
第二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疫災
第三章 宋元時期的疫災
第四章 明朝時期的疫災
第二卷 清代卷
收錄AD 1645—AD 1911年的疫災史料,按前、中、后期分章,各章按帝朝分節(jié)
第一章 清朝前期的疫災
第二章 清朝中期的疫災
第三章 清朝晚期的疫災
第三卷 民國卷(上)
按年分地域排列,未分章,收錄AD 1912- AD 1933年的疫災史料
第四卷 民國卷(下)
按年分地域排列,未分章,收錄AD 1934 - AD 1949年的疫災史料
第五卷 畜疫卷
收錄88 BC—AD 1949年的畜疫史料,按歷史階段分章
第一章 漢唐五代時期的畜疫
第二章 宋元明朝時期的畜疫
第三章 清朝時期的畜疫
第四章 民國時期的畜疫
該《匯編》全面系統(tǒng)而又重點突出地從時間軸線和疫災種類對中國歷史時期的疫災狀況進行了詳細梳理。一是其時間跨度長、史料條目多、史料信息全,因而其信息容量巨大。二是史料信息來源廣泛分布于正史、方志、文集、檔案、實錄、報刊、類編中。三是每一史料都進行了詳細考證,既注重史料的甄別與遴選,又注重史料的互證與補證,更注重史料的辯誤與匡正。四是在編纂體例上也進行了精心的排列,按時段進行分卷編排,按綱目進行內容編排,按紀年進行時間編排,按政區(qū)進行空間編排。盡管內容眾多,但條例清晰、層次清楚,一目了然。
如建武二十六年(50年)“郡國七大疫”條,《后漢書》卷一七《五行五·疫》記載有此句,但疫情發(fā)生的郡國名稱不詳。編者考證西漢初期郡國制度的演變后,認為東漢建武十三年(37年)郡國省并之后,仍存有豫州之梁國、冀州之趙國等10國,除長沙國和廣陵國在長江流域外,其余均在黃河流域。并據《三輔決錄》記載京師人井丹“舉室疫病”、梁松曾“自將醫(yī)藥治丹”的事跡,得出 “此說‘郡國七大疫’,具體名稱無從考證,但從封國分布來看,應在黃河流域”的結論。其論證詳實、邏輯嚴密,體現(xiàn)了編者扎實的史料功底。
該《匯編》盡可能摘錄疫時、疫域、疫因、疫果、疫情、疫種等信息,是迄今為止中國疫災最詳備的史料匯編,有效地填補了我國疫災史料收集整理、自然災害史、疫災流行史的研究空白,存在著極高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該《匯編》輯錄的34 000多條疫災史料數據,能為人口史、地方史、災害史、醫(yī)學史、經濟史、環(huán)境史的研究提供具有工具書性質的參考資料和數據支持,有利于促進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具有工具性價值的歷史醫(yī)學地理數據庫。
災害與人類相始終,具有不可完全避免性。疫病災害和其它自然災害一樣,是永遠也不會根除的。當人類能夠有效地控制天花、霍亂、鼠疫的肆虐時,令人談虎色變的愛滋病又成了人類瘟疫?,F(xiàn)代醫(yī)療科學技術較過去已有飛躍發(fā)展,但2020年流行的新冠肺炎仍成為百年難見的重大疫病,對世界各國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和影響。疫病流行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即傳染性病原體、傳染途徑和易感人群。疫災作為由生物病原體引起的生物災害,與自然環(huán)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更與人類行為和社會發(fā)展直接相關。人類可以通過了解疫災發(fā)生規(guī)律,調整飲食起居行為,改善生活衛(wèi)生條件,提高醫(yī)學科學水平等手段,達到增強防病抗病免疫能力,減輕疫病災害的侵害。從該《匯編》發(fā)掘疫災史料中的科學信息用于當今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防控是其現(xiàn)實意義所在,也是弘揚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有力佐證。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理念的弘揚。
疫災本質上是生物災害,實質上是生態(tài)災害,協(xié)調人與自然關系,是防控疫災流行的根本手段。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禍不單行”。從發(fā)生學上看,這是災害關系的真實寫照。災害間復雜的伴生、次生與衍生關系,使災害彼此關聯(lián),構成一張災害鏈網。疫災作為災害鏈網中的頂級災害,它的發(fā)生與其他災害的關聯(lián)性更加明顯。我國古語所謂“大兵之后,必有大兇” “大荒之后,必有大疫”,以及“兵疫”“旱疫”“水疫”“饑疫”等聯(lián)稱,就足以說明這點。如歷史上關于瘧疾流行的記載,多有“歲大熱,瘧疾遍野” “八月,人多瘧疾,黃水為害” “春夏淫雨,人多瘧疾” “秋霖雨,大疫,人多死”的描述,可見夏秋氣候異常時是疫病爆發(fā)高峰期,需加強疾病預防。
疫病在古代就已存在人畜之間或畜畜之間傳染的現(xiàn)象?!秴R編》“畜疫卷”記載了兩漢至民國時期的畜疫災害2 000多條,其中,不少是人畜共患的疫災。如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江淮之間與長江中游地區(qū)牛疫,“不但牛而已,雖虎豹、獐鹿、猿猱、野獸等棄死山林原野,所在皆有。”耕牛疫死,百姓多不敢食。雖然不明確這次動物間的普遍爆發(fā)的瘟疫是否由耕牛引起,但該地域不同種動物同時疫死,應存在交叉?zhèn)魅粳F(xiàn)象。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江西南安府(即今大余縣)“災眚盛行”,老人和小孩受感染較多,“或一家俱病,或數口俱死,下至牛畜,俱各被災”,人患疫病也會傳給牛畜,造成人畜共患的疫災。而同年在江西上猶縣,自弘治十五年(1502年)十二月以來,“本縣坊廂、龍下、童子等里耕牛豬畜沾患時氣,俱已災死。今年正月初旬,市井村團軍民多感風痰咽喉急癥,朝病暮死,全家遍染,湯藥無人,葬無虛日”。動物染疫在前,隨后人亦患急癥,很難說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聯(lián)。在新冠肺炎肆虐的今天,人們也認為病毒是從動物宿主傳播到人類身上致病,這也為疫病防治提供更廣泛的思路,要警惕畜疫對人類的感染后果。
二是有利于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防控。
“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可以知今,總結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xiàn)在、預測未來。該匯編能為當今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防控提供歷史借鑒,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通過《匯編》疫災記載,我們可以分析疫病的發(fā)病規(guī)律,提早做出防控預案。人類通過災前預防、災后救治等災害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減輕疫災的危害。宋代開始設置惠民藥局、漏澤園、安濟坊來預防疫災,清代預防疫災上更重視刊刻醫(yī)書、改善飲食起居等務實措施,如在清末東三省鼠疫盛行時,初創(chuàng)防疫檢疫制度。民國時期的疫災,對社會發(fā)展也體現(xiàn)出了“毀滅性”和“激發(fā)性”的雙重屬性。一方面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產生巨大破壞作用,百業(yè)蕭條、虛耗財富、倫理崩潰、政亂文頹,但另一方面卻也對公共衛(wèi)生體系的完善、公共衛(wèi)生意識的刺激以及預防醫(yī)學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客觀上的激發(fā)推動作用。
同時,疫病的世界性流行也為我們在疾病防控上開拓國際化視野提出了新的要求。15世紀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天花在“新世界”的美洲大陸周期性流行,而在15~16世紀的中國,天花也是當時流行的主要傳染病之一。明末吳有性《瘟疫論》中指出天花是一個罪不可赦的瘟神。而且,和美洲大陸一樣,天花“痘疹”的流行往往是氣候寒冷的時期。《匯編》記載明崇禎年間旱災、蝗災災害頻繁,全國鼠疫大流行,山東、浙江、南北兩直隸患者尤多,有“遍地生鼠,貓過之弗顧” “死者無數”等描述。而從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正是鼠疫第二次世界性大流行的主體時期,在歐洲是所謂“黑死病”異常猖獗的時期。因此,自明以來,世界各大陸因“地理大發(fā)現(xiàn)”而交往頻繁,疾病也出現(xiàn)世界范圍內傳播的趨勢。如霍亂就是一種在清代才傳入中國的外來病?!秴R編》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疫災條下,引用宋如林《痧癥全書·序》“此癥始自廣東,今歲福建、臺灣患者尤甚?;蛟谱圆摆s海來,此言未盡無稽”,佐證了霍亂于清中期從海路傳入廣東,然后蔓延全國。民國時期,為了防止疫病國外輸入,醫(yī)學家伍連德幫助建立了嚴格的港口檢疫制度。通過史料記載,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的疾病與健康格局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處于一個傳染性疾病大融合的時代,疫情防控也需國際化合作。
該《匯編》被列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是龔勝生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研究與編制(12&ZD145)》的重要階段性成果。值此全球控防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我國的疫情防控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匯編》的出版也是對人類疫情防控行動的重要貢獻,必然受到學術界及政府相關部門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