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梅
(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東方實驗小學 江蘇徐州 221300)
焦慮是指人們遇到刺激的事情,但是卻無能為力的面對的痛苦的一種反應,比如學習壓力大、工作壓力大、自尊心受到傷害等,都可以讓人產(chǎn)生焦慮。適當?shù)慕箲]可以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從而激發(fā)人們的積極性,讓人們對學習和生活重拾信心。但是過度的焦慮,會讓人產(chǎn)生很多的心理問題,對人體有著巨大的危害。而當下的小學生面臨著社會飛快的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社會競爭力越來越大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對小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不利于小學生以后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在我國現(xiàn)在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依舊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教師傳授的知識。教師教學的目的依舊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學校只注重學生的分數(shù)和升學率,不在乎學生的各項基本能力有沒有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更不在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考試,分數(shù)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教師為學生拓展了不計其數(shù)的知識,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多的壓力,也讓教師感覺到身心俱疲,久而久之,在無形中教師的心理壓力就落在了學生的身上。[1]
我國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有著過高的要求和期望,為自己的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學習班,比如舞蹈班、音樂班、美術班等等,將孩子僅有的一點點課余時間全部安排得滿滿當當。還有很多家長都認為只有讓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學,才能成才,家長認為教師給學生留很多的作業(yè)、上很多的課是一種極其負責的表現(xiàn)。即便是有的家長認為繁瑣的家庭作業(yè)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依然用“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的心態(tài)去教育孩子。無可奈何之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2]
不管是學生生活的家庭環(huán)境,還是學生受教育的學校環(huán)境,都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有著嚴重的影響,不論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錯誤,都會對小學生的心理造成影響。因此,教師應該縱觀全局,科學、合理地改善學生學習的綜合環(huán)境,讓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做到可以保證學生健康的成長。同時,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溝通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形成團結合作的意識,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互幫互助,共同發(fā)展。
首先,教師應該增進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逐漸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抵觸心理,讓學生和教師逐漸地成為朋友,培養(yǎng)學生無論在班級中還是社會上都應該具有的適應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教師還應該教育學生要理解家長和教師的所作所為,理解家長和教師的批評都是為了自己好,讓學生多與人進行溝通,培養(yǎng)自己的交流溝通能力,對人產(chǎn)生信任感,這樣自然而然地,學生就會理解家長和教師的做法。教師和家長應該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及時清楚地知道學生真實的想法,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其次,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幫助學生消除內心的焦慮和恐慌。第一,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提高;第二,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提高自身的受挫折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第三,教師應該為學生多設計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擴大學生的交流范圍,讓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有利于消除學生的焦慮恐慌的負面情緒。最后,教師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對待態(tài)度。因為每個學生與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同的認知水平,所以教師不能用同一種方式去對待每個人。教師利用差異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還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消除學生焦慮恐慌的心理有著重要的作用。[3]
保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當今教育面臨的一大難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配合,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氛圍。面對學生心理出現(xiàn)的問題,學校和家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為保護學生的心理不受影響,不受傷害,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才能確保學生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健康快樂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