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曾提到:“北方竹子少,冬筍是外來的,相當貴重。在北平館子里,叫一盤‘炒二冬(冬筍冬菇),就算是好菜……過年的時候,若是以一蒲包的冬筍、一蒲包的黃瓜送人。這份禮不輕,而且也投老饕之所好。我從小最愛吃的一道菜,就是冬筍炒肉絲,加一點韭黃、木耳,臨起鍋加一杓紹興酒,認為那是無上妙品──但是一定要我母親親自掌杓。”梁老是位食家,對于飲食割烹,很有自己見地,加上吐屬不凡,文筆流暢雋永,因而寫起吃來,特別耐人尋味,像這本《雅舍談吃》就令我捧讀再三,一再流連其中,摘章尋句玩味體會,進而賞味。
所謂的“炒二冬”,或者叫“燒二冬”,此菜早年在江浙菜館,每到隆冬時節(jié),乃是桌上珍饈,而且是高檔菜,每見于酒席中,一直吃到仲春。家父雖薪水有限,請客卻十分大方,家母手藝極高,舍得用上等料,是以食者恒夸贊,并視為莫大口福。我則因緣際會,嘗到些“富貴菜”,“燒二冬”滋味絕美,一旦端上桌,必一掃而空。
“二冬”中的冬菇,主產(chǎn)中國東南各地,自古即半人工栽培,后來全改人工。適合培養(yǎng)的樹木,雖有檀香木(白檀)、橡、栗等,卻以白檀品類最好,從每年重陽節(jié)左右起,至清明節(jié)止,為其栽培時期,天氣愈冷愈好,質(zhì)量肉厚又香,最適合燒冬筍。
冬筍是冬至以后生出的竹筍,滋味極鮮美?!霸娛ァ倍鸥Πl(fā)秦州,曾吟“密竹復冬筍”句,似乎品過不少。然而,冬筍生長在土里,從地下莖之上發(fā)芽,生長過程漫長,自炎夏至深秋,冬天已可挖食。
由于深藏不露,所以質(zhì)地很細密,其量因而有限,售價自然昂貴,施之于菜肴中,通常用來點綴。而今居然和冬菇同納盤內(nèi),同時各居其半,逐一夾起送口,至鮮至香之味,環(huán)繞唇齒不絕,久久不能自己。
這道菜的重點在燒不在炒。而燒一盤素菜,中菜大師羅俊先生在《中餐烹飪的方法》一書,指出:“燒一盤素菜,不管用料是蔬菜類、豆腐類、鮮菌類(包含干貨),必須將菜料從滾水中燙一下,然后以冷水漂涼回鍋略炒,加入適量的調(diào)味品與湯、水,燜燒至水分收干即好。若不然,則素菜中必含有異味。并且蔬菜易老,豆腐類易碎,菌類不軟?!鼻掖藷?,可分為白燒、紅燒與干燒等類別。其要旨是白燒的食物,不用醬油增色,而干燒的食物,但以酒來代替,其名菜有“干燒冬筍”等。
燒二冬顯然是運用紅燒及干燒的技法。色紅通而褐亮,整個收干盛盤,且置白瓷盤中,顏色對比強烈,各呈不同口感,冬菇香味濃郁,冬筍松脆帶爽,如此絕妙組合,真是巧奪天工,充滿富貴氣象。
當下北京便宜坊,有一道姐妹品,名“干燒冬筍鮮蘑”。冬筍肉厚而嫩,先切成長條狀,鮮蘑清脆適口,以其本相呈現(xiàn)。經(jīng)庖人烹制后,色澤赤金茶黃,渾然似成一體,置“蝙蝠捧壽”的瓷盤內(nèi),平添些許“福”氣。我看了很喜歡,忍不住猛下箸,吃得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