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金金大人
我一直覺得日本人有強迫癥,這一點,在他們的愛干凈和環(huán)保政策上展露無遺。
網絡上也曾盛傳過“在日本皮鞋穿一周都不用擦”“連路邊的煙頭看起來都很干凈”之類的段子。不吹不黑,關于環(huán)保,關于衛(wèi)生,日本做得確實不錯。其實,人都有惰性,那這些從骨子里散發(fā)出的愛干凈的習慣,就只能解釋為后天的養(yǎng)成了。
今天,咱就來介紹一下那些讓日本人變成“愛干凈強迫癥”的政策和法規(guī)。
按時刻表扔垃圾
日本的垃圾分類之嚴格,全世界無人能出其右。根據垃圾的材質,大致可以分為直接回收的資源垃圾(塑料瓶子和金屬罐、舊報紙)、可燃垃圾(紙屑、竹木、廚余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塑料)、有害垃圾(電池)等幾大類。
當然再細分可就多了,比如橫濱的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就多達27頁,甚至一個香煙盒子,也要把外包裝紙、紙盒和金屬鋁膜分開才能扔——我說吧,他們就是有強迫癥。日本的馬路上很少有垃圾箱,路上喝了瓶水,或者用紙擤了鼻涕,那些東西要么帶回去作為家庭垃圾處理,要么只能去便利店扔。
在日本,扔垃圾也是有“時刻表”的。一周七天,每天只能丟相應類別的垃圾,比如周二只能丟塑料瓶,你就不能丟金屬物!這也是基本的社會公德。也因為規(guī)則繁復,所以日本街角的垃圾投放點都會有相應的提示。
那家里的垃圾沒到時間的話還真不能扔?沒錯,是不能扔,得在家存著。如果亂扔垃圾,就叫作“不法投棄”,不僅違規(guī),還違法。
除了扔垃圾要按時刻表,還有一些看似麻煩的規(guī)矩。比如扔紙質的牛奶盒、瓦楞紙箱、紙質包裝盒,都需要先把盒子清理干凈,再劃開固定盒子形狀的膠紙,將盒子壓扁才能扔;舊報紙和雜志要捆在一起,扔到指定地點;塑料飲料瓶,也需要簡單沖洗、晾干、壓扁之后再一起扔……
不過看似麻煩,卻省去了很多后續(xù)處理的成本,所以在這方面,我還是很佩服日本人的。
還有一點我覺得我們可能無法理解的環(huán)保政策就是:在日本,有時候還要自己花錢丟垃圾!丟個垃圾還要自費?
是的,因為你丟棄的大型家具、電器需要國家來對其分解處理,國家處理這些東西的時候會產生危害環(huán)境的氣體和廢物,所以要向你收錢。
不過,有些縣市處理垃圾的能力較強,所以一年還是可以免費讓你丟幾件大型垃圾的。但超過配額之后還要扔,就要聯(lián)系專門的電器店和收購商來取,并且自掏腰包了。據說,有些大型垃圾的處理費用還真的挺高,真讓人丟個東西都心疼。
其實,日本也有因為想逃避處理垃圾費用的人將電冰箱之類的舊家電扔到深山里的事例,不過這種“不法投棄”被抓到了就會因違反《廢棄處置法》而被拘留,并且處以3萬~5萬日元的罰款。
二手市場大行其道
日本社會鼓勵舊物循環(huán),每個城市都有一些免費領取二手物品的“循環(huán)利用中心”,這些是公益機構,只需要辦一張簡單的卡,就可以免費從中心領取別人捐的物品,同時自己不要的書和衣服也可以捐到這里。
鼓勵舊物循環(huán)和二手市場,可以減少碳排放量,是很環(huán)保的策略。我以前在大阪上學時,就在附近的舊物循環(huán)中心辦了張卡,沒事的時候去逛逛,淘點舊書什么的。
日本人喜歡使用舊東西,既有環(huán)保的因素,也有經濟不景氣的原因,所以除了上述這類純公益機構,還有大量二手商品市場——既便宜,又環(huán)保,何樂而不為呢?
即便是賣一手商品的藥妝店,也會銷售“不帶殼”的洗發(fā)水和只有粉芯的粉餅——洗發(fā)水和粉餅這樣的快消品,消費者可以只買最簡單包裝的核心部分,回家去將洗發(fā)液灌進舊瓶子,將新粉芯換進舊粉餅盒,不影響使用的情況下也減少了塑料垃圾的產生。
除了衣服和書,最常以二手商品被交易和循環(huán)使用的大概就是車了。日本人很喜歡開二手車,主要是因為劃算。一輛不錯的二手小排量車大約只需要15萬~20萬日元,而一個上班族一個月的薪水有20多萬日元,也就是說花一個月工資就可以買輛車了,既讓自己省錢又為社會省去了一大筆大型垃圾處理成本,是不是很劃算?
除了機動車,自行車也可以買二手的。有趣的是,我在大阪買二手自行車時發(fā)現(xiàn)所有自行車上都有編號甚至芯片,購買之后也要登記個人資料綁定車子編號,以避免使用者日后將自行車“不法投棄”。當時真覺得自行車也成了我的一份責任。
除了以上這些主動選擇二手商品的情況,即使你不選擇,也會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很多循環(huán)使用的產品。比如,日本公廁中的免費廁紙、便利店的免費雜志和廣告冊,仔細看,都會發(fā)現(xiàn)上面有行小字,說明這是再生紙做的。
一步步走進循環(huán)型社會
日本還有一個關于環(huán)保的生活畫面,也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義務撿垃圾。
我以前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學校也會定期組織學生手持垃圾袋和鉗子,到校區(qū)周圍義務撿垃圾。其實也沒什么可撿的,最多就是一些煙頭,但這樣的活動本身就能給參與者灌輸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后來走在日本的街道上,我也多次發(fā)現(xiàn)有公司組織員工去撿垃圾,他們的身上套著小背心,上面印著宣傳環(huán)保理念的文字。
如果說法律的嚴苛是硬的,那么這類民間自發(fā)的宣傳就是軟的。一硬一軟地植入環(huán)保理念,才慢慢造就了日本民族的環(huán)保文化。
其實,日本關于垃圾處理和環(huán)保的這么多規(guī)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垃圾焚化爐的導入,政府就開始要求民眾在家中將垃圾分為可燃和不可燃兩類。
隨后,隨著塑料垃圾的大量焚燒,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影響,社會和政府又開始重視起了對塑料和有害垃圾的處理。
1997年,日本開始實施《容器包裝循環(huán)利用法》,規(guī)定將玻璃容器、塑料瓶、紙質包裝盒、塑料包裝盒(餐盒)、不銹鋼罐、鋁制易拉罐和紙箱等規(guī)定為可以回收的垃圾,在丟棄時需要進行單獨分類,從而完成了垃圾分類標準的細化,這種垃圾分類規(guī)則也一直沿用至今。
2000年,日本政府更是制定了《循環(huán)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鼓勵在生產環(huán)節(jié)就考慮減少垃圾的產生。
一個社會的習慣,環(huán)保觀念的形成,其實需要漫長的過程。今天,我們感嘆日本的“潔癖”社會,感嘆他們環(huán)境如此清潔的時候,也該考慮下這令人羨慕的結果的源頭——那些煩瑣到糟心的垃圾處理步驟,那些復雜的垃圾分類知識,其實都是繁重的社會成本,但正是因為大部分普通人貫徹、執(zhí)行了這些規(guī)則,自發(fā)分攤了這些成本,才最終讓自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