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應對“中國銳實力說”:文化外交視角下中國的軟實力運用與國際形象塑造

2020-01-06 22:11:36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5期
關鍵詞:實力外交人文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上海,200020)

2017年年末至2018年年初,“銳實力”一詞頻繁出現于西方智庫、媒體關于中國的政策報告和相關的分析評論中。美國的《外交事務》雜志于2017年11月16日率先刊發(fā)了題為《銳實力的意義:威權國家如何投射影響力》的文章,首次提出“銳實力”概念,用此指代中國與俄羅斯投射其國際影響力的方式。同年12月5日,美國民主捐贈基金會發(fā)布了題為《銳實力:上升中的威權國家影響力》的政策報告,系統地闡述了“銳實力”的內涵,并對中國與俄羅斯在東歐和拉美等地區(qū)以“銳實力”的方式投射其影響力的手段進行了系統闡述。英國的《經濟學人》雜志也于該年12月14日刊登了兩篇有關中國“銳實力”的文章,分別討論了中國如何運用“銳實力”以及西方如何應對中國“銳實力”。隨后,“軟實力”概念之父約瑟夫·奈也專門撰文對中國“銳實力”進行評述。通過一系列討論,“銳實力”儼然已經被塑造成為西方戰(zhàn)略界和外交政策界有關當下中國對外宣傳的核心話語。如何理解西方的“中國銳實力說”?西方提出“中國銳實力說”的動因和實質是什么?中國應當如何反駁這一提法,進而如何推動國家形象的海外建構?本文嘗試回答上述幾個相互關聯的問題。

一、理解“中國銳實力說”:自由主義衰落背景下西方的焦慮

從“銳實力”的內涵來看,這一概念是借由約瑟夫·奈創(chuàng)造的“軟實力”改造而來。奈提出“軟實力”概念是用以區(qū)別于基于軍事力量的硬實力,其主要內容包括文化、政治價值觀以及外交政策。從實施手段來看,軟實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來實現對他者的影響[1]。相比之下,“銳實力”雖然也是涉及軟實力資源,比如媒體、文化、智庫、學術活動等,但卻是經過“包裝”的吸引或說服,其實際作用是干擾和操控?!爸袊J實力說”的主要觀點是,中國和俄羅斯運用國家機器的強大力量,通過過濾、審查、篩選信息,來引導、塑造外界對其國家形象的認知,其在對國內系統性地壓制政治多元和言論自由,在國際上也尋求同樣目的——通過對信息的直接審查、監(jiān)控及操縱,來滲透民主國家的政治和信息,最終塑造目標國家民眾的感知、情感、意見[2]。

西方的這些報告、文章試圖提醒:北京正在運用一種披著“軟實力”外衣的手段,通過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文活動、信息傳播等方式來實現向其他地區(qū)、特別是向新興民主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輸送威權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戰(zhàn)略企圖;與西方國家運用“軟實力”意在說服與吸引外部世界不同,中國和俄羅斯運用“銳實力”的目的是傳遞虛假的信息,欺騙世界[3]。

任何有關對外戰(zhàn)略核心話語的出現必然離不開其所嵌入的時代背景。約瑟夫·奈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軟實力”的概念時,正值西方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大獲全勝”時期。出于維護美國領導下自由主義世界秩序的需要,以約瑟夫·奈為代表的西方自由派知識分子認為,對這一秩序的維護除了需要美國保持其強大的硬實力之外,還需要靈活利用美國在文化、技術、制度等方面的軟實力,以合作、協商的姿態(tài)來說服、吸引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融入美國領導下的世界秩序、主動參與美國構建的國際機制。同理,“銳實力”話語的出現與當下國際秩序、國際格局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近年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中國的GDP 總額占世界的比重超過16%,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左右[4]。從軍事實力上看,中國的軍事力量排名,近年來已穩(wěn)定在世界第三的水平,其軍備開支也從2007年的1 084 億美元上升至2017年的2 281 億美元,超過英、法、德三國軍備開支的總和[5]。伴隨著中國國力的飛速提升,中國對外戰(zhàn)略也隨之從“韜光養(yǎng)晦”轉向“有所作為”,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加大。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國特有的治理理念不但對推進諸如聯合國維和、國際金融體制改革、全球發(fā)展援助、全球氣候治理等多個的全球治理議程做出了財力、人力和智力上的卓越貢獻,也在努力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消除霸權、平等多元、兼顧利義的方向發(fā)展[6]。

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正處于相對萎縮期。美國欲通過主導阿富汗、伊拉克的國家建構來打造中東世界民主國家的樣板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鞍⒗骸币参茨芟裎鞣絿以O想的那樣,推動有關阿拉伯國家的民主化進程,反而使利比亞、敘利亞等國家相繼陷入政治動蕩與社會失序。歐盟曾引以為豪的東擴——通過吸收新成員來推廣自由、民主等自由主義規(guī)范的舉措在當下也遭遇瓶頸。匈牙利、波蘭等國對歐盟指責其國內政治和司法改革違反民主、法治原則的批評表示憤慨,并在難民分攤、“雙速歐洲”建設等問題上與歐盟齟齬不斷。西方國家在冷戰(zhàn)后借由民主、法治、人權等自由主義價值觀而建構起來的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正在逐步衰敗[7]。

由于中國的崛起,以及西方陣營實力的相對下降,國際政治的權力格局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大變化,大國力量對比更加趨于均衡。這種變化令西方有關人士認為,中國正在全球范圍內謀求更大的權勢,試圖改變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并與西方爭奪在世界政治體系中的話語權。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美方在貿易、投資、高科技等領域對中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壓制裁措施,美國將中美競爭視為國家間的戰(zhàn)略競爭。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12月18日發(fā)布了《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該報告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戰(zhàn)略競爭者,認為中國希望打造一個與美國式價值與利益對立的世界。報告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競爭對手使用宣傳和其他手段來破壞民主的名聲,推動反西方的觀點,傳播虛假信息以分化美國和其盟友的伙伴關系[8]。

在歐洲方面,近年來歐盟對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現出對中國崛起的戰(zhàn)略疑慮,歐盟對華接觸的心態(tài)體現了明顯的兩面性,雖有積極方面,但消極方面更為突出:歐盟既希望加強與中國在經貿、投資、安全、區(qū)域治理等領域的合作,又在戰(zhàn)略上和政治上表現出對華的不信任感[9]。2019年3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fā)布了《歐盟中國戰(zhàn)略展望》報告,該報告在將中國定位為“合作與協商伙伴”的同時,又稱中國為“經濟上的競爭者”與“體制上的對手”(systemic rival)[10]。歐盟對華的戰(zhàn)略疑慮表現為兩點:其一,歐盟擔憂中國在歐洲的活動對其內部團結構成威脅,這一戰(zhàn)略猜忌體現為其將“用一個聲音說話”上升為對華接觸的重要原則之一[11]。其二,面對中國日益增強的政治影響力,歐盟擔憂中國會對自己確立的規(guī)范構成挑戰(zhàn),特別是中國的發(fā)展模式對歐盟模式構成的潛在沖擊,不斷強調中國同歐洲的接觸應當遵循歐洲的規(guī)則。

由此可見,西方締造“中國銳實力”的本質是為“中國崛起的威脅論”營造輿論氛圍。表面上,西方智庫對“中國銳實力”的警覺是出于意識形態(tài)上的擔憂,有關“中國銳實力”的文章與上述的官方政策報告都在傳遞同一種聲音:應當警惕中國在用一種隱秘的手段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或曰價值觀。但從實質上來看,這種警覺體現出對大國力量變化的焦慮。從“9·11”事件開始,二戰(zhàn)后以西方為中心而建構起來的國際秩序和國際格局逐漸不穩(wěn)定。隨著中國權勢的不斷增長、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崛起被西方看作是加速這種變化的重要動因?!颁J實力”的締造者和擁躉們實際上是在呼吁,隨著實力的增長,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正加速與西方的競爭,不斷挑戰(zhàn)西方的利益?!颁J實力”話語體系的提出正是為這種冷戰(zhàn)式的現實主義思維背書,將中國形塑為西方利益、價值觀的挑戰(zhàn)者和破壞者,以此為遏制中國的戰(zhàn)略設計提供正當性理由。

在“中國銳實力說”出現之后,諸多中國學者都對這一論調進行了有力的反擊,并提出了應對方法。比如,王新影提出,在戰(zhàn)略層面上中國應當保持戰(zhàn)略定力,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與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在理論層面,應當重視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為中國外交正名;在實踐層面上,仍以自身發(fā)展為工作重心,以發(fā)展帶動區(qū)域和國際社會共同發(fā)展[12]。王莉麗認為,要以加強中國公共外交為出發(fā)點應對“銳實力”的輿論宣傳[13]。胡鈺、沈沁怡從話語傳播的角度分析了“銳實力說”背后蘊藏的西方意識形態(tài)權力的內涵,并提出增強中國在國際傳播中的話語權,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創(chuàng)新[14]。在吸收和借鑒以往觀點的同時,本文認為回應西方“中國銳實力說”的起點是指出該論斷中存在的謬誤和概念的曲解;以文化外交的視角來論證“中國軟實力說”實質上是個偽命題。在此基礎之上討論中國應當如何通過文化外交,在增進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同時,更好地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

二、駁斥“中國銳實力說”:軟實力、銳實力與文化外交

西方炮制“中國銳實力說”的核心部分即是中國在海外開展諸如教育、學術等文化活動是由中國政府操控,且必須與中國政府的論調保持一致:中國政府通過篩選信息來引導海外對中國的認知。在諸多實例中,孔子學院被視為是中國運用此種“銳實力”的典型。例如,有學者認為,孔子學院是受中國政府(國家漢辦)的監(jiān)管,其通過資金渠道、政治壓力等途徑限制了孔子學院的學術自由,并有意回避敏感問題,從而成為威權主義政府壟斷思想、壓制不同聲音的政治工具[15]。也有學者認為,“孔子學院變得更為銳利……它們通常通過轉移討論敏感問題的方式來限制有關中國的辯論”[16]。從上述論斷來看,西方把中國運用其文化軟實力資源刻畫成銳實力的主要論據是:中國政府是文化軟實力資源的主要施動者,且刻意回避異議,傳播虛假的中國形象。

(一)政府主導仍是文化軟實力輸出的重要途徑

將政府主導文化軟實力輸出等同于“銳實力”,是對軟實力概念的有意或無意地誤讀。軟實力輸出并非意味著要將國家機構、政策等工具手段排除在外。恰恰相反,文化軟實力的運用在很多情況下都與政府主導、政府參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文化軟實力輸出雖然被貼上了不同的標簽,如公共外交、大眾外交或文化外交、人文外交等,但在實踐中其已經構成大國外交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將國家主導文化軟實力輸出界定為“銳實力”刻意混淆了文化交往與文化(人文)外交之間的區(qū)別。從內容來看,文化(人文)交流與文化外交,似乎并無實質性區(qū)別,文化(人文)交流是“以人員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交流為主要內容的跨國交流現象”[17],而文化外交也具有這一功能——其是“思想、信息、藝術以及其他文化層面的國家及其人民之間的交往,以此來增進相互間理解”[18];但從目的來看,兩者則大不一樣?!拔幕涣魇亲匀坏?、逐漸地發(fā)展,沒有政府的干預。文化外交則是……要為不同文化之間的流動塑造和建立渠道,以此推進國家利益?!盵19]政府主導的軟實力輸出是各國在文化外交實踐中的通行做法,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大國正是文化外交的先驅者。

首先,以美國為例。在冷戰(zhàn)時期美國政府在國際交往中就充分地運用了文化外交。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美國的政府機構如美國新聞署、中情局是冷戰(zhàn)時期美國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這些機構通過資助美國、西歐、東歐等國家的媒體、影視廣播公司、非政府機構、基金會、民間團體、知識分子來宣傳西方文化和西方制度[20]。例如,《美國與歐洲的文化冷戰(zhàn):謝潑德·斯通的慈善、學術和外交生涯》一書以前美駐德公共事務部主任謝潑德·斯通的生平為線索,重現了冷戰(zhàn)時期美國在歐洲開展的一系列文化外交活動。斯通積極爭取美國政府與福特基金會的資金,資助歐洲知識分子與學術組織“文化自由大會”(Congress of Cultural Freedom),希望借此增進歐洲知識界對美國文化的認同,改變歐洲知識分子對美國文化的對立情緒[22]。斯坦利·霍夫曼在該書的書評中寫道:“作者聚焦于斯通活動的雙重目的:動員溫和的歐洲左派反對共產主義和反對歐洲知識分子中的反美主義。作者也強調了文化外交的重要性,以及‘私人’機構與美國政府之間密切的關系?!盵23]

其次,以英國為例。以文化以及人文交流為核心的文化外交已經被英國政府視為吸引其他國家、投射英國海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這些文化外交活動包括設立教育獎學金、具有半官方性質的教育文化機構、英國文化傳媒機構,以及展示英國文化的各類活動等。在2015年的國家戰(zhàn)略報告中,英國政府對文化外交的優(yōu)先領域做出了具體規(guī)劃:通過國際發(fā)展部和外交部繼續(xù)管理和資助志奮領獎學金(Chevening scholarship)、馬歇爾獎學金、英聯邦獎學金來建立英國同其伙伴國家的深遠關系,這對加深國家間的相互理解,推動信息與思想交流的機構例如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英國廣播公司等進行投資[24]具有重要意義。

以提供英文水平測試項目—雅思(IELTS)而聞名全球的British Council(該機構給出的官方中文名為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就是英國文化外交實踐的經典作品。早在1934年,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便在英國外交部動議下成立,其最初名稱為英國對外關系委員會(British Council for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用以替代英國官方機構進行和平時期的對外宣傳,以此加強英國的海外影響和提高其名望。雖然這一機構名義上獨立于英國政府,但無論是從資金上還是人員組織上看,其成立和發(fā)展均與英國政府有著密切關系,因而帶有非常明顯的“半官方組織”性質[25]。而且,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的近期發(fā)展顯示,該組織與英國政府之間的“距離”正在進一步縮小,朝著服務英國政府和推進英國國家利益的文化媒介發(fā)展[26]。因此,如果說運用政府主導的文化外交方式輸出文化軟實力是銳實力,那么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則是“銳實力”的先行者。

(二)文化外交中的信息篩選

中國在文化軟實力輸出過程中運用改造的、虛假的信息欺騙受眾是“中國銳實力”表現的觀點是一種主觀認定,其判斷標尺是隨意的、彈性的。文化外交中的信息塑造類似于廣告,對信息的篩選和構建都會傾向于一定的預設。各國在輸出文化軟實力時均會對信息進行遴選,選擇正面、積極的信息,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建構國家形象的目的。約瑟夫·奈在《銳實力如何威脅軟實力》一文中也提到這一問題。奈認為,銳實力和軟實力之間的區(qū)別很難發(fā)現。因為所有的說服都包括如何選擇信息。只能當建構變成欺騙,限制了受眾的自由選擇,軟實力才會轉變?yōu)殇J實力。所以公開以及對刻意批判的限制是軟實力與銳實力的區(qū)分[27]。

美國在進行國家形象海外塑造時,也會使用信息篩選和過濾的手段。9·11 事件之后,美國將文化外交作為修復其在伊斯蘭世界形象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伊拉克戰(zhàn)爭期間,為了宣傳美國形象和美國價值觀念,提高美國形象,美國政府首先通過雇傭、收購私營的伊拉克報紙、廣播等新聞媒體,通過伊拉克本地語言來發(fā)布親美的新聞;其次大肆宣傳美軍在伊拉克軍事行動中的英勇表現,放大美國為伊拉克重建做出的努力。這種模糊政府和私人之間界限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抹掉美國痕跡,避免引起當地人對美國的反感和仇恨;另一方面宣傳了美國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將美軍打造成為薩達姆腐敗政權治下伊拉克的解放者形象[28]。如果說對信息進行建構、挑選或篩選信息即是“銳實力”的體現,那么美國儼然是首先使用“銳實力”進行全球范圍內國家形象塑造的典型。由此可見,西方對“銳實力”的界定存在著雙重標準,刻意回避了自身在形象宣傳中同樣進行信息篩選和塑造的事實。

中國在國外開設的孔子學院都是孔子學院總部或中國大學與國外相關大學聯合創(chuàng)辦的,所聘用教師、使用教材也是雙方協商的結果,其過程是基于公開和自愿原則,具有明顯的公開性和透明性?!翱鬃訉W院禁止討論敏感話題、干涉學術自由因而其是中國銳實力的體現”只是一種主觀認定,美國國內也有反對這一看法的聲音?!度A盛頓郵報》前駐京首席記者潘文(John Pomfret)就認為,孔子學院運作方式的相關爭論并非不能夠通過大學自己解決。國會議員要求審查孔子學院,更多的是基于政治上的訴求,他們只不過是希望抵制中國在美國的影響,而拿孔子學院充當靶子[29]。喬治梅森大學的學生路易斯在接受《坦帕灣時報》采訪時表示,她認為孔子學院并不存在文化傾向:“我認為擁有多元文化經歷是一件很棒的事情,特別是來自那些與我們關系緊張國家的文化。”[30]圣克勞德州立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凱瑟琳·約翰遜發(fā)表評論文章認為,中國政府通過孔子學院限制學術自由、洗腦美國學生的觀點缺乏證據。孔子學院為美國學生了解中國、中國文化,學習漢語提供了機遇[31]。

通過分析文化外交的內涵以及西方國家利用文化外交的歷史經驗不難看出,西方的“中國銳實力說”刻意在概念上混淆“銳實力”與“軟實力”的區(qū)別,以一種雙重標準的立場將中國文化外交、文化軟實力輸出惡意抹黑為“隱瞞真相”“欺騙西方民眾”。西方大張旗鼓地煽動“中國銳實力說”的背后實則是西方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全球影響力、特別是在西方世界內部的影響力持續(xù)擴大的一種焦慮,希望通過建立中國的負面形象來引導輿論和公眾認同“中國威脅論”。與此同時,這種聲音的出現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建構中國國際形象的道路曲折而漫長,發(fā)展、推進我國文化外交以更好地傳播中國軟實力是中國當下外交工作中的核心任務之一。

三、應對“中國銳實力說”:利用文化軟實力提高中國的國際形象

近年來中國的文化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跨國人文交流領域,中國對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已經初具規(guī)模,建成了包括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機制等八項重大機制。“一帶一路”框架下“民心相同”的成果也相當豐碩:教育部與沿線60 多個國家簽署了教育合作協議;截至2018年初,中國已在沿線國家舉辦了37 個辦學項目,創(chuàng)建131 個孔子學院、119 個孔子課堂;文化部在沿線37 個國家、70 多個城市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近300 場[32]。在取得成就的同時,目前的文化外交工作也同樣暴露了一些問題與不足。本文認為,推進我國人文的國際交流和文化外交工作,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一)政策設計上要突出國際人文交流的“文化對話”特性

就國際人文交流工作本身而言,客觀存在的中外文化差異導致了中國與西方在對人文交流的定位和功能上的認知不完全相同。現代漢語將“人文”解釋為“人類社會的各種與人相關、由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現象”,中文語境下的“人文”簡單概括起來即人類文化活動的總和。而英文中的人文“humanism”源自拉丁文“humanitas”,指人性、教養(yǎng)。當代西方人文主義的內涵主要強調人的精神和價值?!叭宋闹髁x是一種愉悅服務的哲學,其目的在于使自然世界中的人性變得更好……人文主義往往并不是專業(yè)哲學家的一種思考方式,而是普通人尋求更快樂和更有意義生活的一種信條?!盵33]簡言之,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更為突出“人”的因素,肯定人的價值、重視人類活動對人之天性的解放和發(fā)展,大致等同于“以人為本”的道德關懷;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則強調人類社會的文化活動本身,人是文化活動的主體。前者更為突出“人”,后者強調“文”。文化上的差異使得中英兩國政府對人文交流的功能定位有著各自不同的解讀。

以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people to people dialogue)機制為例,英方認為“人文交流”所覆蓋的眾多領域都是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務[34],包括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十個議題,中英人文交流旨在通過促進上述議題中的雙邊合作來增加兩國的伙伴關系[35]。從這一意義上來看,英方把人文交流視為增進個人或曰公民福祉的一種交流和互通模式,英方的惠民考慮是其參與這一機制建設的重要動機。文化交流只是合作領域之一,因此在英方視角下,推動英國民眾了解中國文化、促成中英文明相互學習并非為中英人文交流機制的主要功能。

相比之下,我國的人文交流工作雖然也看重人的價值——提倡“以人文本”,但其政策重心更為偏重“文”的一面,“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以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為宗旨”“形成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人文交流品牌,著力推動我國吸收借鑒國外先進文明成果取得更大進展”[36]。我方更希望通過建立人文交流領域的中外合作機制來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對話。從2012年至今,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的合作領域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從最初的教育領域發(fā)展為覆蓋醫(yī)療衛(wèi)生、文化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科技革新、旅游、運動、青年、地區(qū)合作、女性與社會平等十個領域,可謂“面面俱到”。隨著議題的不斷增多,中英人文交流合作的邊界是否會與中英經貿合作、科技合作、社會事務合作產生重合?中英高級別人文合作機制與現有的中英經貿合作機制、科技合作機制的區(qū)別在哪里?因此,在政策設計上,如何保證人文交流不會稀釋文明交流的目的,是下一階段推進中文人文交流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實踐手段上要提高軟實力運用的技巧

軟實力不僅僅是以非物質形態(tài)呈現的力量,還包括物質力量的“軟使用”,即發(fā)揮物質力量產生的吸引力[37]。由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中心與華通明略(Millward Brown)、Lightspeed GMI 共同完成的調查顯示,歷史悠久、充滿魅力的東方大國和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成為中國最突出的國家形象代表,這表明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經濟軟實力都是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重要的資源。因此,中國擁有的豐富軟實力資源,不單包括諸如文化、政治價值、有吸引力的外交政策等非物質資源,還包括物質利益——比如利潤豐富的市場或對外援助所產生的吸引力。必須認識到,不同受眾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不同,不能單一地采用一種話語、一種模式、一種手段來推進軟實力輸出和國家對外形象建構。通俗說來,“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我們根據“聽故事的人”而選擇講“哪一個中國故事”,其次才是“講好”的問題。

1.如何選擇“中國故事”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根據自身發(fā)展經驗摸索、總結出的諸如民生優(yōu)先導向、在市場與政府間把握平衡等發(fā)展理念[38],使得中國模式在國際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青睞。中國模式因其高度靈活性和高效率對于急需實現工業(yè)化、現代化和經濟轉型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欠發(fā)達國家更有吸引力。民調機構非洲晴雨表(Afro barometer)就非洲對華印象的調查顯示,在非洲36 國的受訪者中,有超過6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影響是非常積極或較為積極,大部分非洲人認為中國的發(fā)展援助較好或非常好地迎合了其國家需求。根據受訪者反饋的信息,中國在基礎設施、促進社會發(fā)展以及商業(yè)投入上,構成了中國積極形象的最重要因素[39]。在制定針對這些國家的人文交往工作時,可以把經濟成就、發(fā)展模式、發(fā)展經驗作為軟實力資源,并以此為基礎建構中國形象。

與之相比,以經濟發(fā)展成就而塑造的軟實力對發(fā)達國家民眾的吸引就相對較低。《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2017》顯示,發(fā)展中國家對中國作為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以及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全球治理中的認可度分別為48%與74%;相比之下,發(fā)達國家對這兩項的認可僅為30%與55%[40]。因此,在對發(fā)達國家進行軟實力輸出時,我們更需要偏重利用基于歷史文化而生成的文化軟實力資源,來吸引西方民眾,提升其對華好感。

2.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有豐富的文化軟實力資源,中餐、中醫(yī)藥、武術、中國的古典神話、書法繪畫、中國傳統工藝、藝術品都是中國文化中最鮮活的元素?!?018年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顯示,中餐、中醫(yī)藥、武術依次是海外受訪者認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發(fā)達國家受訪者傾向于選擇中餐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而發(fā)展中國家受訪者對中醫(yī)藥和武術的選擇比例更高[41]。但在“講好故事”這一問題上,需要重視宣傳視角與傳播主體的選擇。

首先,在宣傳視角的選擇上,我方普遍的做法是以國家視角展開宏大敘事,以此反映中國在經濟、社會、文化、體育等領域獲得的成就和進步。但敘事手段單一、敘事方法模式化,這不但不利于跨文化受眾對中國的了解,而且還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比如,有研究認為,我國有些紀錄片在對外傳播文化時的表達具有宏大敘事和說教意味,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傳達優(yōu)越感,缺乏平等的視角對待受眾,這樣的表達方式自然不能被很好地被接受[42]。

其次,我國的對外宣傳工作往往以政府作為主導力量,忽視了非官方和民間力量。《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健全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機制體制,充分調動中央與地方、政府與社會的積極性,進一步挖掘各地方、各部門、各類組織和群體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潛力和資源[43]。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自媒體逐漸成為傳播媒介中越來越重要的力量。相比官方宣傳,自媒體因其非官方屬性以及其內容的靈活開放的特點,能吸引更多的受眾。以西方主流視頻網站YouTube 為例,中國官媒“CCTV 記錄”僅有57 萬訂閱量和1.56 億次觀看數,而教授中國菜肴烹飪的自媒體“美食作家王剛”,以及展示中國鄉(xiāng)村勞作、飲食起居的自媒體“李子柒liziqi”分別擁有 119 萬訂閱量、2.49 億次觀看數,和871 萬訂閱量、11 億次觀看數。因此,需要利用好自媒體這一渠道向世界“軟性”地展示中國的形象。具體而言,中國官方可以適當地在官方平臺推廣優(yōu)秀的自媒體欄目,給予自媒體在拍攝、剪輯、文字翻譯等技術工作上的幫助,為中國自媒體與國外媒體的合作搭建平臺。

四、結語

歷史經驗表明,文化外交是大國外交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建構國家形象、傳播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這一領域已經積攢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相比之下,我國文化外交的起步較晚,經驗相對缺乏。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應該建構中國文化外交的話語體系,旗幟鮮明地反對、駁斥西方刻意抹黑中國文化軟實力輸出的行為;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從西方的文化外交中汲取經驗,使其服務于我國文化外交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活動。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認識到文化軟實力發(fā)揮作用的過程雖然漫長、曲折,但其影響深遠而又深刻。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提倡的“新型大國關系”首先應當是大國之間的文化關系,只有加強文明之間的對話和相互理解,才能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創(chuàng)造更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不僅有賴于我們對文化軟實力資源的發(fā)掘,也取決于我們如何利用與傳播文化軟實力,這是中國新時代外交面臨的一項長期的、重要的任務。

猜你喜歡
實力外交人文
人文
北京紀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見證創(chuàng)新實力的躍升
軟實力致勝
實力搶鏡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悠悠歲月外交情
涉僑外交二三事
提升文化軟實力是當務之急
人文紹興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人文社科
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探索| 汝南县| 保德县| 襄城县| 石家庄市| 叶城县| 广东省| 长阳| 宁远县| 衡水市| 长岛县| 丽江市| 乌审旗| 江西省| 河源市| 泸定县| 东兰县| 新丰县| 清丰县| 台前县| 长宁区| 迁西县| 凤山市| 雷波县| 治县。| 双城市| 涞源县| 福泉市| 东台市| 桓仁| 渝中区| 祁东县| 乌拉特后旗| 襄垣县| 卫辉市| 疏勒县| 固阳县| 正阳县| 惠来县| 小金县|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