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即墨
清人編寫的《三十六計》里,第一計為“瞞天過?!薄!安m天過海”字面上的意思是“瞞著天渡過大?!?,延伸出“用欺騙的手段麻痹對方,自己則暗中行動”的意思。從古至今,使用這種計策獲得勝利的案例有很多,如:《左傳》記載,春秋時齊姜和狐偃定計,把晉公子重耳灌醉,打發(fā)他離開齊國;《隋書》記載,隋將賀若弼多次大張旗鼓地進(jìn)行換防,以麻痹敵軍,最后在敵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指揮大軍偷襲并攻克了陳國的南徐州。
然而,上面這些例子,瞞的都是人,不是“天”,也沒有“過海”,明顯配不上有天有海的大場面。到底這“天”是什么天?這“?!笔悄钠D??
有學(xué)者做過考證,“瞞天過?!边@一成語誕生于明代,與元人寫的《薛仁貴征遼事略》有關(guān)。書中,有一個薛仁貴設(shè)計讓唐太宗渡海的故事。
當(dāng)年,遼東一帶有個高麗國,對唐王朝表面順從,暗地里搞小動作,漸漸對唐朝在遼東的統(tǒng)治構(gòu)成威脅。公元645 年,唐太宗李世民決定親征高麗,命大將薛仁貴在山東沿海造船,計劃跨過渤海灣直擊高麗都城。這時的李世民已多年沒打仗了,他登船后舉目遠(yuǎn)眺,見滄海茫茫望不到頭,不禁萌生退意。薛仁貴認(rèn)為此時放棄征討高麗是養(yǎng)虎為患,便心生一計。他請來樂隊和將士,陪同李世民一起在大船上飲酒作樂。聽著笙歌四起,吃著美酒佳肴,李世民很快沉浸其中,忘了渡海之憂,一杯接一杯地喝,不知不覺就醉了。也不知過了多久,李世民醒來,聽到波濤之聲便打開舷窗向外張望,才知戰(zhàn)船很快就要登陸高麗了。這時,李世民肯定不能退卻了,便指揮大軍登陸,最后攻下了高麗都城。事后,他叫來薛仁貴說:“此番出征,穩(wěn)定了遼東不是我最開心的事情,最讓我開心的是我有你這樣忠心為國的大將!”
根據(jù)這個故事,解釋“天”和“?!本腿菀琢恕T瓉?,這“天”是天子李世民,這“?!笔遣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