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栓
摘 要: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背景下的高等學校育人理念,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教學中貫徹思政育人功能,要求教師合理定位課程的文化屬性、文學屬性,在教學內容中精準地發(fā)掘出聯(lián)系最緊密且在實際教學中最可行的思政元素,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要盡可能具有彈性。
關鍵詞: 課程思政;中國古代文學;《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背景下的高等學校育人理念,要在公共基礎課、專業(yè)教育課和實驗實踐課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開發(fā)育人途徑,與思政類課程共同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讓當代大學生“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1],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近日,教育部專門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下稱《綱要》),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做了總體部署[2]?!毒V要》按照學科專業(yè)特點,提出七類專業(yè)課程建設目標,其中文學、歷史學、哲學類課程排在第一位。作為二級學科的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文史典籍”“中國古代名篇名著賞析”等各種相關課程是高等學校的傳統(tǒng)課程,不僅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而且是古典文獻、新聞傳播、戲曲影視、漢語國際教育等相近或相關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授課面廣、受教學生多,在本科專業(yè)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成為當下講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師們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思考。
一、課程定位要合理
《綱要》要求結合專業(yè)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其中文史哲課程“要結合專業(yè)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文化屬性”是中國古代文學各門課程的基本屬性,對于這一點教師要有明晰的認識。以此為基礎,思考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該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把握住大方向,不至于迷失在各種“思政元素”之中。比如,在講到屈原《天問》、荀況《天論》、王充《論衡》等篇章時,應當從“文化屬性”的視角關注其中蘊含的我國先人探索自然、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的人文精神,而不是從“科學屬性”視角關注篇章中具體的“科學技術”。像《論衡》中的“陽燧取火”“磁石引針”“氣括口喉”“潮汐之興”等可以講科學技術,但目的是引導學生理解中華民族早期的科學觀念和唯物思想,打破“中國古人不講求科學”“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等錯誤論調,樹立正確的民族認知,培養(yǎng)崇高的民族情感。
即便如此,還需要更進一步定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屬性?!爸袊糯膶W”,顧名思義,核心內容是“文學”,“文學屬性”才是本質屬性。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系統(tǒng)了解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知識,增強學生閱讀、分析和鑒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時,應當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否則可能使“文學”課程變成歷史學、哲學、社會學乃至于政治學等各個學科知識的“大雜燴”,反而忽視“文學”課程原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事實上,只有教師將基本的文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將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各種文學體裁的魅力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對中國文學的民族特色有所理解,激發(fā)他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愿意投身到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事業(yè)中,才可能實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思政建設目標。
二、思政要點要精準
《綱要》指出,課程思政的重點教學內容之一是“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文史哲課程是要“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2]。近三千年的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深邃浩瀚、豐富多彩,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每一堂課都要涉及思政元素,那樣不僅不會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教師需要對規(guī)模龐大、內容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學非常熟悉,從宏觀上把握好教學體系的設計,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到實際教學中,要在每個教學模塊中找出連接最緊密、實際教學最可行的思政元素。
以“中國古代文學史”這門課程為例,筆者在初步探索中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做法。首先,結合目前通行的《中國古代文學》教材[3][4],將其分為四個時段、九個單元、三十個教學模塊,使其在整體設計上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比如第一時段分為先秦文學和秦漢文學兩個單元,先秦文學細化為上古神話、《詩經》、散文、楚辭四個模塊,其他以此類推。其次,細致梳理三十個教學模塊,挖掘其中“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的思政元素,盡可能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精準地連接到一起。比如,“楚辭”這一模塊,重點是突出楚辭的地域風格,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世說新語”模塊突出魏晉風流是中國文人傳統(tǒng)的人格追求之一,陶冶學生高尚的生活情操;唐代和宋代“古文運動”模塊強調求新求變是中國文學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動力,引導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宋詞”模塊強調中國文學的抒情性特點,與西方敘事文學各占優(yōu)勢,使學生初步建立中西文化融通的觀念;“元代戲曲”模塊強調中國戲曲的獨特形式,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明代和清代“小說”模塊強調中國敘事文學的發(fā)達性及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等等。最后,對應的思政元素整合進各個教學模塊,提煉出本門課程最核心的思政要點,比如“民族特色”“文道合一”“守正出新”“形式多樣”等。當然,不同的教師對同一門課程會有不同的教學設計,挖掘的思政元素和提煉的思政要點也會有所不同。
三、實施方法要靈活
《綱要》指出,教師應“提高課程思政內涵融入課堂教學的水平”,為此“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之中,最終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2]。教師也要能依據不同課程靈活運用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就中國古代文學的各門課程來說,都是基礎性理論課程,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練習為輔,要想在實際教學中既有效傳播文學基礎知識又實現(xiàn)思政育人功能,需要更加講求授課方法。這里簡單列舉幾種。
第一,畫龍點睛。在聯(lián)系思政元素時不要長篇大論,甚至完全脫離教材、教案講述思想政治方面的內容,這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乃至抵觸情緒。課程思政終究不是思政課程,不能將專業(yè)課上成思想政治課,合理的做法是在授課過程中看似無意實則有意地帶上一句兩句,起到畫龍點睛、潤物無聲的作用。第二,列舉實證。涉及國家制度、傳統(tǒng)文化、民族歷史等較為宏大的主題內容時,映射思政元素時不要只是理論講解,適當舉一些例子,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現(xiàn)代的,可以是國內的也可以是國外的,可以是文史類的也可以是理工類的,尤其是一些社會熱點、時政要聞、敏感事件、影視作品等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例子,適當聯(lián)系起來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聽課的興趣,而且可以給學生啟示,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第三,內外聯(lián)動。將教室內的教學和教室外的實踐結合起來,“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第一課堂以教師為主、以講授為主,第二課堂以學生為主、以實踐為主?!皩嵺`”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問卷調查、讀書報告、參觀學習、視頻觀摩、集體討論等,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能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啟發(fā)和教育,做到“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5]。第四,關注學生。教師授課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思政元素的帶入方式要接地氣。比如,適當使用現(xiàn)代語、流行語、網絡語、俗語俚語等解釋古人、古事和古文,使學生愛聽、愿聽、想聽;講課過程中注意學生情緒的變化,運用眼神、語氣、提問等方式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盡可能使學生與自己始終保持在同一情緒維度上;課后輔導、坐班答疑時,除解答學生的學習問題外,也要關心學生的學業(yè)目標、職業(yè)規(guī)劃、人生理想等,通過充分的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等等。
四、考核方式要彈性
《綱要》要求“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所謂“全過程”既包括“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等各個方面,又包括“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yè)論文”等各個環(huán)節(jié)[2],還包括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方式。
專業(yè)課程最終要給學生一個分數(shù),以便修滿學分、達到畢業(yè)要求。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基礎理論課程,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為輔,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通常是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做若干作業(yè)或練習以給出平時成績,學期末要求學生參加卷面考試或寫出一篇課程論文以給出期末成績,并按照一定比例計算出該門課程的最終成績。這種做法是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合理性、可操作性自不待言,但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這樣的考核方式能否檢測出“思政育人”的效果,是需要認真審視的。對于這一問題,教師還在摸索中,教學理論界處于探討階段,沒有形成通行的標準。筆者認為,對學生的考核應堅持以檢測專業(yè)學習效果為原則,切忌讓“思政育人”效果的檢測沖淡專業(yè)學習效果的檢測。在此原則下考慮如何適當融入“思政育人”效果的檢測,筆者覺得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考核方式多樣化。不能僅憑一張試卷、一份課程論文就給出考核結果,應當采用多樣化、立體式的考核方式,比如盡量開展一些課堂研討、讀書匯報、主題演說等活動,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給予評價,評價時注意思政因素占一定比例。二是考核標準開放化。對于最終成績的評定可以設定一定比例的基礎分值,這些基礎分值的獲得主要依據專業(yè)學習表現(xiàn)和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再設定一些彈性分值,這些彈性分值由教師綜合學生多方面表現(xiàn)予以評定,評定時適當考慮思政因素。三是考核模式多元化。教師應當盡可能不采用終結性的考核模式,要積極探索過程性考核模式,建立一套多元化的學習考核體系,比如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模式,制訂出合理的課程整體考核策略,最好能細化到每個知識單元或知識模塊的考核策略,在制訂這些考核策略時適當引入“思政”標準。由于這一問題言易行難,實際操作起來對于界限、程度、標準的掌控很難做到絕對合理化,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甚至給教學工作帶來負面效果,還需要一線教師不斷探索和總結。
課程思政是在中華民族復興、傳統(tǒng)文化崛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高校教育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連續(xù)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等會議上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3月,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特別強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盵5]深厚豐富的古代文學資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6],為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7]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3]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新著[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5]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6]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7]習近平會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海外委員和中方企業(yè)家委員[N].人民日報,2017-10-31.
項目:本文系2019年上海市高校課程思政精品改革領航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編號AC9103-19-4141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