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 要: 約翰·奧斯本的反映二戰(zhàn)后青年人反叛情緒的戲劇《憤怒的回顧》的上演,改變了英國戲劇發(fā)展的方向。此劇充斥著主人公吉米的“憤怒”感和對舊事舊人的種種回憶;“反英雄人物”吉米,欲對當下生活的時代進行反抗,卻由于不知如何有效抗爭,導致最后的憤怒、無奈、絕望和空虛。本文分析主人公吉米對往事回憶的情景、喋喋不休的怒吼和極端的行為,再現(xiàn)他的懷舊情結和憤世嫉俗的情緒。
關鍵詞: 懷舊;憤怒;反英雄人物;吉米·波特
一、引言
二十世紀戲劇和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多數(shù)由于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和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在生活中變得玩世不恭、麻木不仁,無法理解平靜、充實的普通生活,給讀者帶來的是滑稽、痛心和無可奈何的感覺。1956年《憤怒的回顧》的上演,轟動了整個劇壇。不同于早期經(jīng)典作品以社會核心人物、統(tǒng)治階級的活動為主要關注對象,這部劇為觀眾講述了一個以圍繞小人物的家庭和社會活動為核心主題的普通人生活。它的問世,使后現(xiàn)代英國戲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焦點從生活在上層社會的和出身高貴的人們,轉向那些生活在中下層的普通人和憂郁自憐的青年人,這樣的作品能夠使普通人在小說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物的生活和命運,擁有真實和親切的感受。這部劇掀起了戲劇改革的浪潮,劇作家奧斯本被看作是新文學流派——憤怒的青年的領袖。此外,與奧斯本類似的作家還有:約翰·韋恩,金斯利·艾米斯,約翰·布萊恩和阿諾德·威斯克,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每況愈下》(1954),《幸運兒吉姆》(1954),《向上爬》(1957)和《大麥雞湯》(1958)。
從主人公吉米的懷舊和憤怒情結出發(fā)的研究學術成果尚不豐富??v觀研究奧斯本《憤怒的回顧》的38篇中文文獻中,其中7篇是關于“憤怒的青年”一詞的闡釋,5篇與作者約翰·奧斯本的研究相關,2篇分析作者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風格等;在82篇英文文獻中,其中7篇文章與俄國短篇小說家和劇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相關,6篇是與“異化”主題相關,2篇英文文獻是與吉米性取向相關的話題等,綜合與《憤怒的回顧》相關的中英文文獻研究來看,關于主人公懷舊和憤怒情結研究的相關文獻少之又少。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作者將從吉米的懷舊和憤怒情結探究導致主人公吉米憤怒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奧斯本這部戲劇。
二、憶舊人往事,嘆人間冷淡
第一場第一幕敘述了吉米對大他十歲的情人——曼德琳的回憶?!安徽撌菍θ魏我患逻€是對一個人,她的好奇心簡直到了驚人的程度,那還絕不是一種無味的多管閑事。對她來說,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各方面進行觀察,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樂趣……只要是跟她待在一起,那就是一種不平凡的經(jīng)歷……”(19)回憶起情人曼德琳,吉米向往以前充滿熱情的生活,他欣賞曼德琳的激情和熱情。與曼德琳相反,吉米認為像尼格爾和艾莉森那樣的人“他們的那股腔調就表明了他們的為人:逢人巴結,軟弱無用,再加上最重要的一點謹小慎微”(23)。他們沒有堅定的頭腦,缺乏勇氣,沒有開闊的胸襟,膽小怕事,對任何事都無動于衷、一成不變,對生活沒有熱情。這一幕竭力表現(xiàn)出處于兩個不同階級的人面對生活所持有的不同態(tài)度;以艾莉森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表面優(yōu)雅克制實則思想麻木,尤其是她對什么都不在乎,受過高等教育的吉米卻是個富有上進心的年輕人,他思想敏銳,在政治上有著明顯的“左傾”意識,他憤怒于“永遠是這固定不變的一套,沒有一個人動腦子,沒有一個人在乎,沒有信仰,沒有信念,也沒有熱情,就只有下一個星期天的晚上”(15),憤怒于生活沒有激情又渴望能夠擁有普通人的熱情。曼德琳的激情和熱情與艾麗森的麻木和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于吉米而言,他更向往的是充滿激情和熱情的生活而非一成不變的星期天。
第二場第一幕描寫了吉米對父親去世前的回憶。首先是吉米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父親來自勞動者階層,是典型的工人階級一員;母親來自富有的家庭。那時,父親剛剛從西班牙戰(zhàn)場上退役,面對即將去世的父親,只有小吉米是真正地擔憂,母親毫無怨言地服侍著他,僅此而已,“她是永遠愿意與少數(shù)派站在一起,而且這些少數(shù)人是一群有派頭的時髦人物”,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揭開了吉米憤怒的序幕?!罢€月,我一直守望著我的爸爸慢慢死去”(79),目睹了父親死亡過程的吉米,從十歲開始就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叫做憤怒,“那個極不甘心但實際已經(jīng)失敗的人能找來聽他講話的,就只是那么一個年紀很小,心里非常害怕的孩子。他就那么一個鐘頭接著一個鐘頭地講著,把他生命中殘存的一切向一個孤獨的惶惑不安的孩子傾吐出來……他唯一能感覺到的只是一個垂死的人的絕望和痛苦……”(81)這一幕尤其給吉米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面對受傷的和即將去世的父親,作為妻子,母親沒有流露出對在死亡面前孤助無援的父親的關愛和關心,相反母親總是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她抱怨和后悔自己當初怎么就嫁了一個像父親這樣一事無成的男人。見識到了母親的冷酷無情、麻木不仁和父親的衰弱可憐、孤助無援,吉米徹底被父母親之間這樣的親情與愛情擊垮,對以母親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產生憎惡埋下了種子。吉米對海倫娜說道:“我可真是在極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叫做憤怒,憤怒而又束手無策,這一點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保?1)
第二幕第二場中吉米想起休的母親——泰勒大娘去世前的場景,“整整十一個小時,我一直看著一個我非常喜愛的人慢慢一步一步悲慘地走向死亡,她身邊沒有任何人,只有我在那兒陪著她,艾莉森竟沒有去送過一束花”(104)。這樣的畫面使我們想起了吉米回憶父親去世前的場景。結婚之后的艾莉森與吉米沒有錢,如果有的話也只是八鎊十先令,沒有家,連個工作也沒有,他們的新婚之夜甚至都是在休的家中度過的,而且婚后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也是泰勒大娘買給他們的糖果小攤。曾經(jīng)受益于她的艾莉森在得知泰勒大娘即將去世的消息時,除了感慨“那真是太不幸了”之外,并未表現(xiàn)出對吉米來說這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擔心和憂慮,甚至不愿意陪同丈夫前往醫(yī)院看望。同樣是吉米獨自面對她的死亡,同樣是沒有人關心她的離去,類似的情景相同的情感再次激起了吉米的憤怒。吉米的父親和泰勒大娘同屬工人階級,一個參加西班牙戰(zhàn)役為保衛(wèi)國家而奉獻自己,另一個為婚后的吉米和艾莉森提供住宿解決經(jīng)濟來源問題,他們無私奉獻、樂于助人,有著偉大的胸襟;吉米的母親和艾莉森同屬資產階級,一個在面對去世的丈夫時滿腹牢騷和麻木不仁,另一個在面對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即將去世的泰勒大娘時依舊不愿意去醫(yī)院看望問候,她們表現(xiàn)出對父親和泰勒大娘苦難遭遇的冷漠無情、麻木和無動于衷。見識到了與母親極像的艾莉森,她左右逢源和軟弱無能,沒有開闊的胸襟,對任何事都無動于衷,婚后的吉米,其憤怒更是達到了高潮,下定決心要將妻子艾莉森從墮落腐朽的泥沼中解救出來。他反對妻子艾莉森給家人寫信,反對妻子與她周圍的朋友交往,尤其是當?shù)弥惸葘⒁獣鹤≡谧约杭抑袝r,他甚至對艾麗森惡語相向。
三、憶國家昔日輝煌,嘆當下社會黯淡
第一場第一幕中吉米對岳父上校昔日的回憶:“老愛德華的工作隊的確讓他們那個簡簡單單的小天地看起來很讓人羨慕……炎熱的盛夏,陽光閃耀的長晝,單薄的詩集,窸窸窣窣的亞麻布衣服,還帶有漿粉味道,真是一副富有浪漫氣息的景象……連我也有些為他感到惋惜。可我一定得說,生活在這個美國人的時代實在叫人感到有些無聊?!保?6)這樣的描述無意間流露出吉米些許的惋惜之情,盡管上校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但對于英國昔日輝煌的流逝,吉米與上校卻有著相同的情感;盡管是對上校的諷刺卻無疑表達出了吉米自己對大英帝國輝煌時光的流逝,進而淪為美國的附庸喪失主動權的惋惜。
作為戰(zhàn)后新一代青年的吉米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殘酷與無情,見證了英國由日不落帝國淪為美國附庸的轉變,飽嘗了由希望帶來的興奮,遭受了最后的失望。二戰(zhàn)之后的英國雖贏得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卻失去了昔日大英帝國的輝煌。亞、非兩洲等主要殖民地的獨立,使英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大大縮小,英國開始淪為美國的附庸;國內不斷掀起罷工斗爭和抗議運動,“日不落帝國”走向下坡路。戰(zhàn)后,為了緩和矛盾及擺脫困境,執(zhí)政的工黨推行了福利國家政策,造成了社會上出現(xiàn)一批出身中下層的年輕大學生,他們充滿斗志,本打算憑借自己的知識文化和學歷擺脫中下層身份從而擠進上流社會,但是步入社會后的他們卻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老樣子,一切都沒有變,那些舒適的位置依舊被出身高貴的和處于上流社會的人掌控。如艾莉森的哥哥尼格爾,即使沒有知識、沒有頭腦、沒有成績,也能憑借家庭的地位、上層社會的優(yōu)越和權威進入像牛津劍橋一類的大學學習,獲得很好的學歷;如吉米一般的工人階級原本以為畢業(yè)之后能像尼格爾一樣進入政府部門工作,畢業(yè)之后的他們面臨的卻是失業(yè)?!凹淄纯嗍且驗橐磺卸际抢蠘幼?,上校痛苦是因為所有都改變了,而你們倆誰都不敢面對現(xiàn)實”(96)。吉米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命運和上層社會的捉弄和嘲笑,一方面憎惡以母親和妻子艾莉森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的麻木不仁和冷若冰霜,另一方面卻一心想要融入資產階級生活實現(xiàn)自身價值;一方面想躋身上流社會尋求自身發(fā)展,另一方面那些舒適的位置依舊被出身高貴的和處于上流社會的人所掌控,始終無法得到他們的承認與尊重。妻子艾莉森的舊貴族身份讓一心想要躋身上流社會的吉米看到了希望,然而故步自封的資產階級思想觀念習俗和上層社會的盛氣凌人讓他發(fā)現(xiàn)那只不過是南柯一夢,在等級觀念濃厚的英國始終無法尋求自身發(fā)展的吉米最終變成了一個憤怒而又無奈的人。
四、殘酷的現(xiàn)實,無奈的逃避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普通人民的生活異常艱苦;戰(zhàn)后更是渴望能夠出現(xiàn)一些新的變革使自己能夠改變現(xiàn)狀和擺脫困境,但是很快他們就發(fā)現(xiàn)自己上當受騙了。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移民成了一個新的話題,持續(xù)的移民加劇了英國就業(yè)和住房問題。當英國面臨戰(zhàn)后經(jīng)濟勞動力短缺問題時,低薪資的、發(fā)展前景欠佳的工作逐漸被這些移民所“壟斷”。海外留學生和海外移民給英國人民造成就業(yè)壓力的同時,這些受過一定資產階級教育的出身中下層的青年作家,離開學校后絕大部分很難找到合乎理想的職業(yè),有的在外省的大學或者普通的中學任教,有的在圖書館一類的機關里找個工作勉強糊口,有的在一些不出名的劇團里充當演員,更有一些則只能像劇中的吉米那樣被迫做個小買賣來維持生活。處于被壓迫、被剝削地位的他們認為自己在等級觀念濃厚的英國已無發(fā)展前景,最終變得絕望與憤怒,面對現(xiàn)狀卻又無能為力;想改變現(xiàn)狀卻苦于無門,最后只能成為憤青。變成憤青的他們只能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憤怒,卻不知如何抗爭如何改變現(xiàn)狀和擺脫困境,除了一味地增加自己的煩惱和憤怒,根本無益于改變。當我們看到劇中的吉米只是一味地向妻子艾莉森埋怨抱怨和嘮叨,彼此互相折磨外,他們的處境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最后只能求助于一種游戲的假象——彼此以動物的身份共處。
劇中共十二次提到了吉米參與的摔跤和躲藏游戲;在躲藏游戲中,吉米變作大熊、艾莉森化為松鼠,彼此以動物的關系相處,這是他們?yōu)榱颂颖芤磺腥耸罒赖霓k法,一種不圣潔的處世之方。對于無法再忍受社會給他們帶來的各種痛苦,吉米和艾莉森寧愿選擇讓自己幻化為一種呆呆的、毛茸茸的小動物,彼此只有動物間簡單和純真的熱愛,以動物的身份生活在他們?yōu)樽约簞?chuàng)造的“理想國”——動物園中。這樣的游戲雖看起來幼稚卻不乏為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生活模式,正如作者所言:“這對于不再能忍受痛苦的人們,是一曲傻呵呵的交響樂。”
五、結語
《憤怒的回顧》中,主人公吉米反復追憶往事,是自身適應社會變革的方式和對身份斷裂的回應。置身于二戰(zhàn)后英國社會的吉米,既想融入資產階級生活成為上層社會的一員,又想擺脫和改變現(xiàn)狀實現(xiàn)自身價值,努力尋求歸屬感,卻發(fā)現(xiàn)那只不過是癡人說夢;劇中的多次回顧,展現(xiàn)了吉米對自己無法適應戰(zhàn)后社會的怨憤和惱怒。面對如此困境,處于夾縫中生存的吉米變得無奈和絕望。這類“反英雄”人物如劇中的吉米,就是生活里的普通人。他們不具有英勇無畏和舍己為人等高尚品質使其區(qū)別于他人,也不具有成為領袖的氣魄與能力,最后只能選擇以動物的身份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圈”——動物園中。
參考文獻:
[1]奧斯本,約翰.憤怒的回顧[M].黃雨石,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
[2]關羽含.解析《憤怒的回顧》中的吉米的多重身份[J].現(xiàn)代交際,2017(11):93.
[3]張可.無盡的憤怒,無限的鄉(xiāng)愁[D].長春:吉林大學,2007.
[4]李倫.從憤怒到頹廢——解讀約翰·奧斯本《憤怒的回顧》[J].戲劇文學,2010(12):28-29.
[5]陳琛,陳惠良.必然的憤怒,絕望的心聲——《憤怒的回顧》中吉米式憤怒的社會探源[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4(01):110-113.
[6]戚濤.懷舊[J].外國文學,2020(02):87-101.
[7]Nandi Bhatia. Anger, Nostalgia, and the End of Empire: John Osbornes Look Back in Anger[J]. Modern Drama,1999,42(3).
[8]Ercüment Ya? ar. The Alienation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ost-War British Society in Light of Look Back in Anger by John Osbor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Culture and Literature,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