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成長小說這一文學類型是源自德國文學的文化舶來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文學表現手法多樣化的呈現,成長小說由傳統的“教育小說”發(fā)展到了“新潮成長小說”。在20世紀90年代,“反成長小說”盛行,更多的新潮作家更傾心于表現主人公的病態(tài)成長。本文以蘇童筆下的“反成長小說”《刺青時代》為例,分析其主題內涵,探討“反成長”背后的審美意蘊。
關鍵詞:反成長 成長引路人 暴力 死亡
蘇童1963年出生于江蘇蘇州,是先鋒文學的領軍人物,其筆下的“香椿樹街系列”更是評論界所一直熱切關注的話題。蘇童創(chuàng)作中多以少年為敘事對象,圍繞著少年的成長展開敘事。但我們可以注意到,與傳統成長小說不同,蘇童所描繪的多是“反成長”,筆下少年的成長并非是積極健康、陽光向上,而多是以“病態(tài)”的姿態(tài)成長?!胺闯砷L小說”是成長小說的一個類型,多表現成長的負面性。成長主人公在經歷磨難挫折以后,身體與心理都由無知走向知之,但主體性并未融入社會。本文以蘇童“反成長”作品的代表《刺青時代》為例,分析其中父親形象的“消失”與暴力死亡這兩個主題。
一、成長引路人的“消失”
在傳統的成長小說中,除了成長者的形象還需要成長引路人與成長伙伴等其他人物形象。其中,父母是少年成長中最好的老師,也是成長小說中被描繪最多的成長引路人。但在蘇童的成長小說中,我們卻幾乎看不到成長引路人這一形象,連其以往高大、承擔家庭重任的父親形象,在蘇童的筆下也呈現出卑微、丑陋的一面。
《刺青時代》里,小拐一出生母親就去世了,小說中的父親是猥瑣、膽小而又丑陋的形象。在小拐母親去世后,香椿樹街的婦女憐憫小拐,輪流來給小拐喂奶,但小拐的父親王德基“在那種拘謹的場合從來不回避什么,而且他有意無意地在喂奶的婦女周圍轉悠”,致使婦女不再去給小拐喂奶。①王德基的丑陋形象在被兒子天平的“野豬幫”襲擊后得以深度地刻畫。王德基受到襲擊后,想起了兒子的威脅,“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他“匆匆忙忙地把量米袋子夾在自行車后架上,跳上去像逃似的穿過了鐵路橋”“王德基騎在車上朝前后左右張望,他生平第一次對這條熟悉的街道產生了一絲恐懼之心”。②這一系列的動作加以心理描寫再次加深了王德基怯懦與卑微的父親形象。這樣的父親與以往崇高的父親形象相去甚遠,也根本起不到引路人的作用。
與卑微的父親相比,小拐的哥哥天平似乎更是小拐的榜樣,哥哥的所作所為才是小拐所追尋的目標。面對父親的毒打,天平并無畏懼,而是聲稱自己已經加入了“野豬幫”,要對父親加以報復。在小拐受到紅旗的凌辱后,小拐也是去找哥哥為自己報仇。石灰廠之戰(zhàn)爆發(fā)后,小拐也始終堅信是哥哥為自己報了“一箭之仇”,但在哥哥天平去世后,小拐度過了童年最灰暗的一段時光,姐姐們的保護無法與天平相比,生活在香椿樹街上的人幾乎都敢欺負這個瘸腿少年小拐。但小拐在見到天平手臂上的“豬頭”刺青后,心里萌生了復興“野豬幫”的夢想??梢哉f,哥哥天平是少年小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可是天平并非像以往成長小說中的引路人那樣,幫助、引導小拐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而是引導小拐走上了一條充滿死亡與暴力的不歸之路。
二、暴力與死亡
暴力與死亡是蘇童作品中所著力渲染的一個主題,也是先鋒作家所“獨愛”與傾心的創(chuàng)作主題。暴力是成長中的少年發(fā)泄過剩精力的一種途徑,也是新潮成長小說中的成長主人公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成長主人公通過暴力發(fā)泄自己的被壓抑已久的欲望,透過暴力來認識這個未知的世界,并且通過暴力與死亡打破了他們對世界與生活的憧憬。在小說《刺青時代》中也不乏暴力與死亡的描繪,這種暴力更多地呈現出一種狂歡化的模式。其中“石灰廠之戰(zhàn)”的描繪讓人膽戰(zhàn)心驚:“瘋了,那幫孩子都瘋了,他們拼紅了眼睛,誰也不拍死。他們說聽見了尖刀刺進皮肉的類似水泡翻滾的聲音……”③還有少年小拐去清塘鎮(zhèn)刺青,卻發(fā)生了一場可怕的斗毆,“他們用的都是鐵塔、鋤頭和鐮刀”,其結果是少年小拐“頭部纏著一條被血浸透的紗布”“頭上弄出了窟窿”。④這種狂歡化的暴力,打破了少年成長的五彩泡沫,勢必讓少年的成長出現病態(tài)的甚至是扭曲了的結果。因為暴力,哥哥天平失去了花一般的生命。而想要重振“野豬幫”的小拐,并未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野豬刺青,而是被人在額頭上刺了大大的“孬種”二字。因為這些恥辱的回憶,小拐另外的青春時光都是在室內的閣樓里度過的,小拐也“漸漸地變成了孤僻而古怪的幽居者”。
成長引路人的“消失”、暴力與死亡是《刺青時代》這篇“反成長小說”所表現的兩個核心主題,對于這篇小說主題的分析也是理解蘇童其他成長小說的一種解讀,為“成長未完成”式的成長小說提供了探討途徑。
注釋:
①②③④蘇童:《少年血》,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127、131、149頁。
參考文獻:
[1]蘇童.少年血[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陳亞蘭.蘇童的“成長敘事”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7.
[3]徐勇.論當前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成長寫作”與“反成長寫作”[J].當代作家評論,2014(05).
(作者簡介:張雅楠,女,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8級,研究方向:作家作品)(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