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振興路小學 夏水蘭
《語文課程標準》在習作起步階段,就明確提出:“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比欢斚?,小學生的作文卻普遍存在題材缺乏、內容空洞、語言干澀、千篇一律等不良現(xiàn)象。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常面對一篇篇低質量習作,批改無從下手。究其原因,是學生缺少生活源泉?還是不熟悉周圍世界?不是,他們太熟悉了??伞笆煜さ牡胤綗o風景”,在他們眼中,這很平淡,那也無奇,缺乏的是對周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深度體驗,同時,怎樣觀察、怎樣體驗也知之甚少。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那如何調動各種感官去體驗生活,如何把體驗付諸表達,進而開發(fā)小學中年級體驗作文課程,真的是迫在眉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研究更有針對性、準確性、深入性,我首先進行的是“聽覺”前測部分的研究,現(xiàn)將突出問題和解決策略闡述如下:
為了準確摸清三年級學生目前的聽覺表達水平,我分發(fā)了聽覺描寫前測稿紙,當堂做了聽覺表達測試。測試學生為31人,男生13人,女生18人。寫之前,沒有任何方法指導,只是布置了聽的任務。聽什么?一是安靜的地方,如早晚小區(qū)里的鳥鳴、家里的聲響、小河邊的蛙聲等;二是熱鬧的地方,如馬路上的汽笛、廣場上的音樂和喧鬧、菜市場的討價還價、食堂吃飯時聽到的等等。
我是利用中午值班的時間讓學生寫的,時間為35分鐘,習作收上來一一閱讀,并對存在的不足和人數(shù)占比做了記錄,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歸納起來為以下幾點:
片段:我來到了大菜市場,那里人山人海,有一些人在買水果;有一些人在買雞鴨魚肉;還有一些人在討價還價;還有很多人在買別的東西。
比例:3人問題突出,占總人數(shù)的9%。
分析:由上面片段可看出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混沌一片:菜市場人山人海,買水果、買菜等等,學生大部分都在寫看的,只有“討價還價”既有視覺,也有聽覺。這也不奇怪,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接受外來的信息,視覺占83%。的確,我們對事物的體驗最直觀最便捷的方式是靠眼看,至于用耳朵去聽,常常被忽略。學生明明知道這次主要寫“聽到的”,可不知不覺還是寫成“看到的”了。
對策嘗試:放一段帶有各種聲響的音頻,讓學生體驗聽覺主要靠耳朵獲得,而不是靠眼睛獲取。告訴學生,本次習作目的主要是對“聽覺描寫”能力的訓練。至于看到的也是為了幫助寫清聽到的,是起輔助作用的。同時提醒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不要習慣性地只停留在看上,要有意識地發(fā)揮耳的作用,讓自己去仔細傾聽,還要用心去感受。
片段:鳥兒站在樹上,小聲地叫著:“嘰嘰,嘰嘰……”好像在跟同伴說著悄悄話。樹葉在樹上掛著,一陣微風吹來,發(fā)出“沙沙沙”的聲音。把小鳥的叫聲和樹葉的“沙沙”聲結合起來,就好像一段奇妙的音樂在反復播放。汽車開得飛快,發(fā)出“呼”的一聲,有時還會有喇叭聲,發(fā)出“嘀”的一聲,我都被吵死了。在食堂吃飯時的聲音也很怪,有聊作業(yè)的,聊手表的,還有聊心事的。我們吃飯時也會發(fā)出聲音。
比例:17人問題突出,占總人數(shù)的55%。
分析:學生以為只要出現(xiàn)“嘰嘰”“沙沙”“呼呼”等擬聲詞就是在聽覺描寫了,片段中出現(xiàn)了“聊”的字眼,也認為這是聽覺描寫。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對聽覺描寫的認識還很單一、片面;二是平時在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中,老師比較關注視覺,經常告訴學生要仔細觀察啦,觀察要長久啦,而很少去重視聽覺。
對策嘗試:首先,要寫出變化。和視覺訓練一樣,聽覺訓練也要細致而持久,可近聽、遠聽、早聽、晚聽;還要注意聲音的長短、粗細、高低、強弱等,感受其中的變化。如以老舍先生的《貓》為例:貓會豐富多腔地叫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在不叫的時候,它還會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這可都憑它的高興。它若是不高興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也一聲不出。這里,老舍先生筆下貓的叫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緣于貓的叫聲有變化,高興與不高興時各有不同,聲音的腔調也變化多端。因此作家筆下的聽覺描寫給人細致具體之感。
其次,要有想象與心理體驗描寫。以這次測試的描寫為例:讓我們聽一聽門外那棵樹上的葉子發(fā)出的聲音“沙沙,沙沙”。多么好聽的聲音,就像是一個個樹葉孩子一邊跳舞,一邊說話。這位同學不是簡簡單單地寫了一下聲音,而是加上了自己內心的體驗與想象,她體驗到樹葉的沙沙聲真好聽,同時由樹葉沙沙聯(lián)想到孩子跳舞和說話。雖然這體驗和想象還不夠豐富,但較其他孩子已是很優(yōu)秀了,這樣的語句不再那么枯燥無味,而是多了幾分情趣。再以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片段為例: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他會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風琴。當他翻動樹葉,樹葉便像歌手一樣,唱出各種不同的歌曲。當微風拂過,那聲音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溫柔……這么生動的語言都是因為聯(lián)系了生活,產生了美好的想象,還有真切體驗——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溫柔。有了想象和內心體驗,聽覺描寫頓時讓人感到充實,語言也有了畫面感。同時,以學過的課文片段為例,學生感到親切,愿意去想象,去用心體驗,從而欣然模仿。
片段:我聽見鳥兒在嘰嘰喳喳地叫著,下雨噼噼啪啪的聲音,大人在跳廣場舞的聲音,我聽見汽車的喇叭聲,田野里的稻谷被風吹的聲音,小區(qū)里的廣播聲,大人在打鼓的聲音……
比例:4人問題突出,占總人數(shù)的12%。
分析:學生在一個自然段中連續(xù)寫了七種聲音,每樣聲音都是簡短的一句。究其原因,其一,是與老師布置的任務要聽各種聲音有關。老師的目的是讓學生多聽聽各種聲音,希望學生多些獲得與體驗,可學生以為老師要求把聽到的全都一一寫出來。其二,學生為了湊字數(shù)。因為動筆時,我還講了選擇一種或兩種聲音重點來寫,可是,學生描寫水平有限,看著少得可憐的字數(shù),就不得不把各種聲音羅列出來了。
嘗試對策:改變這種狀況,布置任務時就應該強調只聽一至兩種聲音,但要長時間聽,近聽、遠聽、不同時間段聽,并及時簡單記錄下聲音的高低、強弱、粗細、長短和心理感受??商峁┮粋€聽覺記錄表格,讓學生連續(xù)聆聽,連續(xù)記錄某一種或一處聲音。到課堂上真正要寫時,必須要強調重點描寫一到兩種聲音。此舉似乎有些笨拙,有些機械,但也許是把聽覺表達由“單調”慢慢引向“具體”和“充實”的必要一步。
片段:風兒吹過河水,河水泛起層層波紋,發(fā)出“嘩嘩”的聲音。小魚在河里玩耍,有一些小魚跳出水面,又“砰”的一聲回到河里。來到雨后公園,小雨滴從小草的身上滑落,“滴答”的一聲來到地面。
比例:7人問題突出,占總人數(shù)的23%。
分析:這類學生大部分并未親自體驗,想當然地胡編亂造:既是波紋,又怎會有“嘩嘩”聲;既是小魚又怎會“砰”的一聲;既是小雨,又怎會“滴答”的一聲。因為不真實,才會出現(xiàn)擬聲詞不準確的現(xiàn)象。
嘗試對策:這樣的習作在評講時不出現(xiàn)名字,只出現(xiàn)習作內容,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破綻。我相信那個偷懶瞎編的同學內心一定不好受,其他學生也會深受教育,聽覺描寫不可偷懶,必須親耳聽,否則,別人發(fā)現(xiàn)破綻后會笑話你的。同時,老師設計一些動力驅動的“點子”,如評選“靈耳朵”“巧心靈”“小作家”等,并給予一些物質獎勵,激發(fā)孩子寫作的熱情。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真的,不做調查不知道,一做調查才發(fā)覺學生的“聽覺”描寫能力低弱,才發(fā)現(xiàn)“聽覺”體驗課程的開發(fā)極有價值。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要認定目標與方向,有備而來,在老師的帶領下,讓學生真切體驗,反復實踐,學生一定會豎起雙耳,用心去聆聽、記錄、想象咱們這個世界奇妙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