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找到了骨骼肌幫助慢性病患者保持免疫系統(tǒng)功能的初步證據(jù)。
在對抗癌癥或慢性感染的過程中,免疫系統(tǒng)必須長期處于活躍狀態(tài)。然而,隨著患病時間延長,免疫防御系統(tǒng)往往會變得疲憊不堪。免疫系統(tǒng)衰弱其中一個原因是T 細胞的功能喪失,這些T 細胞的任務是識別和殺死病毒感染的細胞或癌細胞。導致T 細胞活性喪失的原因仍然無法解釋,然而有跡象表明,T 細胞與骨骼肌的損失有關。那么,骨骼肌是否可以反過來影響T 細胞的功能呢?
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員用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感染了小鼠,制造了急性或慢性感染過程的動物模型。隨后,研究人員分析了小鼠骨骼肌中的基因表達,發(fā)現(xiàn)在慢性感染過程中,肌肉細胞釋放的信使物質白介素-15 數(shù)量增加。這種細胞因子導致T 細胞前體在骨骼肌中定居。如果積極抵抗感染的T 細胞在持續(xù)的刺激下失去了全部功能,那么前體細胞就可以從肌肉中遷移出來,發(fā)展成為有功能的T 細胞。這使免疫系統(tǒng)能夠長時間持續(xù)對抗病毒。
定期進行肌肉訓練能否增強免疫功能?在這項研究中,肌肉較多的小鼠確實比肌肉較少的小鼠更能應對慢性病毒感染。這些結果是否同樣適用于人類,還有待未來的研究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