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梅
在小學古詩教學中,隨著教學改革走向深水區(qū),最明顯的標志是課堂教學提出以學生為主體和自主學習,要求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著力點。那么,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呢?
一、自學互助理解詩意
所謂自學就是學生借助注釋和查工具書、資料,自己逐字、逐詞、逐句來學習古詩,力求自主學習詩意,這是自主學習古詩的基礎和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自由,也可以鼓勵學生互相合作,取長補短。
如《惠崇春江晚景》這篇課文,這是蘇軾的一首題畫詩,畫作早已失傳,詩作依然膾炙人口。學生自學古詩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出以下問題來了解學生的自學結(jié)果: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畫作畫出來的?如果從詩的題目開始學習,你覺得題目中的“春江”和“晚景”在詩中的體現(xiàn)有哪些?學生按照自己自學的情況來思考問題,一般都會有一些答案,盡管可能不夠全面,但都證明了他們的自學是有收獲的。像第一個問題,學生都能夠找出古詩中出現(xiàn)的表示景物的詞語有“竹、桃花、江水、鴨、蔞蒿、蘆芽、河豚”,其中“河豚”不是畫作中出現(xiàn)的。對第二個問題,學生一般能夠回答,春江水是鴨子活動的場所,江邊是蘆蒿生長的地方,江岸是竹子和桃花出現(xiàn)的地方,它們在一起組成了優(yōu)美的面面;但學生很難從詩句中找出與“晚景”相關的內(nèi)容。從這樣的學情了解來看,學生的自學確實很有效果,尤其是在學生匯報的時候,教師盡力做傾聽者、鼓勵者、點撥者,讓學生自由地說,體驗自學的快樂。
二、自讀自悟進入詩境
進人中高年級,古詩學習中詩境的感悟逐漸成為一項教學目標。感悟與理解相比,理解時教師可以提供及時的幫助;而感悟更多的是需要學習主體的親自感受、體會,如果教師以自己的感悟來指導的話,學生從中獲得的僅僅是一些表面的、客觀的印象,不能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最終無法真正進入詩的意境之中。因此,在古詩學習中,感悟意境更需要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常見的方法有:反復朗讀,展開想象;個性感悟,有效分享;進入角色,體驗情境。
如《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詩人王維描繪的送別的場景,之所以從唐代直到現(xiàn)在都為人稱頌,是因為詩歌所營造的意境達到了情景交融的高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先要讓學生在《陽關三疊》的旋律中反復朗讀詩歌,不僅要讀出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而且還要借助想象,讀出詩人送別友人西出陽關的那份不舍、牽掛……需要關注的是,詩人此時的送別之情,為什么這么復雜呢?這是進入個性感悟時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咀嚼詩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尤其是一些容易忽略的地方,如詩人為什么從清晨寫起?酒是從什么時候喝起的?“更盡”是第一次說還是最后一次說?“出”是從哪兒到哪兒?“無故人”里有沒有更多的理解……學生在細細推敲詩句中對這些問題形成個性化的感悟,再在小組里互相交流自己的見解;因為倡導個性化感悟,在分享過程中,教師不必要求學生形成一致的意見、看法,只要學生順利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就值得肯定。
三、品析鑒賞推敲語言
“推敲”一詞正是古詩中煉字的生動體現(xiàn),古詩的語言具有形象性、音樂性等特點,讓學生自主品味古詩中的語言是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
如教學《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時,詩的第一句“籬落疏疏一徑深”中的“深”是個平常的字。學生自己容易理解的是垂直高度上的,如深井、深洞、深坑等,由此可以理解油菜的高度也是一種深,還可以聯(lián)系后面出現(xiàn)的兒童跑進油菜花叢中,“深”的意義就更明顯;接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水平角度來看“深”是伸向遠方的,兩邊的籬笆護著油菜,中間的小路彎彎曲曲,“深”的意味就出現(xiàn)了,還有那黃蝶也是落入菜花“深”處。學會自主推敲,“深”在詩中不僅帶來了一種畫面感,而且還形成了意境美。
總之,自主學習古詩需要因人而異,畢竟每個學生學習不同古詩的興趣、學習古詩的追求都不盡相同,在選擇自主學習古詩的方法和策略上必然是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