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文言文教學要實現(xiàn)“文字”“文學”“文化”三個維度的有機統(tǒng)一,真正使學生在掌握、積累文言詞義、句式,學會閱讀、翻譯經(jīng)典文言文方面,在學習、傳承深厚廣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加強道德修養(yǎng),塑造健康人格,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方面,在學習、研究文章內(nèi)容與寫法,體驗、感受作者情感與操守,學習、吸納先人處事胸襟與智慧,滋養(yǎng)實踐創(chuàng)新精神方面,都能夠有切實的長進,就必須確保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本文擬以《燭之武退秦師》教學為例探討文言文教學的增效門徑。
一、從研討課題入手,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與行文思路
雖然不是每一篇文言文的標題都擬制得非常精當,富有深意、新意,但需要盡力從尋常中見出不尋常,研讀出另一番意味來。我們可以利用課文標題來引導學生研討文章內(nèi)容的確定、材料的選擇、結(jié)構(gòu)的安排、立意的深化、情感的表達,求得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研討課文標題:“燭之武退秦師”是一個主謂式短語,“燭之武”是主語,動作的發(fā)出者,“退”是謂語,是燭之武的行為,“秦師”是賓語,是動作的承受者。由此提問:標題中哪一個詞是重點?為什么?
學生肯定知道是“退”。那么先讓學生理解“退”的意思,因為預習了課文,學生自然都知道“退”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即“使……退卻、撤退”的意思,這個沒有難度。關(guān)鍵是為什么“退”詞是重點,應(yīng)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集體研討,自由發(fā)表意見,要讓學生形成共識,明確文章是圍繞“退”字組織材料,選定敘事重點,刻劃人物,表達主題的。為什么“退”是重點呢?因為文章要交代“退秦師”的背景(原因)、接受“退秦師”的重任、“退秦師”的策略與過程、“退秦師”的結(jié)果。
如果學生能夠討論出這個結(jié)果來,就很不錯了,但教師應(yīng)進一步引導討論:一個“退”顯示出文章內(nèi)容的四個要點,事件發(fā)展的四個階段,那么這四個要點、階段,哪些是重點、需要詳寫呢?哪些不是重點,可以略寫呢?
學生從各段文字的長短篇幅中,大都能知道“退秦師”的背景與結(jié)果不是重點,可以略寫,“退秦師”的策略與過程是重點,需要詳寫,但接受“退秦師”的重任可能沒有準確把握。討論前,學生不清楚,不明白,沒有關(guān)系,關(guān)鍵是通過討論,要讓學生懂得就行了。怎樣的討論才會產(chǎn)生實際效果呢?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細讀,靜思。然后讓學生有足夠的討論時間,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尤其要讓持不同看法的同學能夠充分爭鳴。最后才由老師歸納明確,甚至不需要老師作歸納,學生就知道得非常清楚了。這樣才會產(chǎn)生實際效果。
“退秦師”的策略與過程為什么是敘事的重點?學生在討論中會認識到,這個階段的敘述是直接表現(xiàn)燭之武有謀略、有辯才,善于分析對方心理、對當事國的歷史與現(xiàn)實研究得非常透徹,能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利,邏輯嚴密地闡述自己看法,化被動為主動,一步步將秦伯套結(jié)實。
那么,接受“退秦師”的重任這個要點是不是可有可無呢?它是重點嗎?應(yīng)該說這不是全文的重點,只是事件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但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很重點,為什么?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經(jīng)過討論,學生會明白,原來這個階段的敘述,可以起到豐滿人物形象的作用,也更有利于表現(xiàn)燭之武有懷才不遇的壓抑怨憤、有以大局為重的豁達心胸,也能夠表達鄭伯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知錯認錯、不甘做亡國奴、敢于與強敵抗爭的性格特點。
如果抓住標題中的“秦師”提問,也可以讓學生研討一番??梢蕴釂枺簶祟}中的“秦師”為什么不改成“晉師”?這樣,可以讓學生明了鄭國這一次國難當頭,危險突降的由來。秦國與晉國,誰是主動挑事的一方呢?學生自然會從文中找到答案,是晉國主動挑事的,秦國是晉國找來的同盟者。那么,為什么不先退主動挑事的晉師,而去退秦師呢?讓學生充分討論,自由發(fā)表意見,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最終會明白,晉軍單獨入侵,鄭國還可以全力抵抗,但強秦進攻,鄭國不堪一擊。秦軍能夠答應(yīng)晉國一同進攻鄭國,想必接受了晉國的利益許諾。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無利不起早,秦師助晉攻鄭自然是貪圖晉國許諾的好處。而晉國既然拉攏了秦國一同進攻鄭國,想必是做足了準備,志在必得。那么,退強秦,瓦解秦晉聯(lián)盟,便是挫敗晉國陰謀的最佳選擇。鄭國上下都明白,秦國為利而助晉,那么鄭國也可以喻之以利,讓秦棄晉助鄭。這正是鄭國滿朝文武官員廷議退敵的話題,這從佚之狐推薦燭之武的話中能夠得到印證。從歷史事實看,鄭國這一次確實是因退秦師而化解了一場巨大危機。
二、從朗讀感悟入手,揣摩人物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敘事性文言文刻畫人物形象,在概述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通常會敘寫人物對話,這既是再現(xiàn)場景、推動情節(jié)的需要,也是刻畫人物性格、豐滿人物形象的需要。因此,敘事性文言文教學,除了要求學生朗讀全文,熟悉文章內(nèi)容,養(yǎng)成必要的語感,更要重點引導學生朗讀人物對話,藉此揣摩人物的情感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真正進入人物心靈世界,讀活人物,進而把握文章主旨。繪景性、議論性文言文,尤其要加強對精美的景物描寫文字與精煉的哲理性文字的朗讀,通過朗讀感受優(yōu)美精練的文辭,養(yǎng)成良好的語感,進而體驗作者的情感心理,把握文章主旨。
例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只說了一句話,鄭伯居然“從之”了。這是為什么?佚之狐這句話怎么會有如此份量?讓學生讀一讀,看能讀出什么來。先讓學生自由讀,再請幾位學生來范讀,讓同學們通過他們朗讀的語氣、語速、語調(diào)來感受、點評。這樣,可以讓學生從佚之狐“國危矣”中感受到他的沉痛、憂慮,顯示鄭國形勢的危機緊迫;從“師必退”的“必”字中感受到佚之狐的堅定、自信,明確燭之武是唯一合適的出使秦國的人選,顯示佚之狐識人之明、薦才之誠、救國之切。所以,鄭伯才毫不遲疑地采納佚之狐的進諫。
燭之武面見鄭伯后有一番推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是什么意思?讓學生讀一讀,感受一下燭之武特定的情感心理。讓學生多形式朗讀之后,再自由發(fā)表感想,學生會懂得,燭之武這一番推辭,接受任務(wù)時并不情愿,倒是很有怨言,透露出他確實很有才能,但長期沉郁下僚,不被重用的遭遇。但是燭之武只是發(fā)泄自己久被壓抑的不滿情緒而已,并沒有憤恨,也不是特別計較,因為他用的是陳述語氣,只是在陳述客觀現(xiàn)實中帶上了感嘆語氣,于自身遭遇的陳述中微微帶上了不滿、無奈與遺憾之情。鄭伯正是聽出了燭之武為番情感心理,所以放低姿態(tài),很溫和地勸解燭之武一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编嵅倪@兩句對話,很值得研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一下,可以感受鄭伯的理智、冷靜,能夠?qū)捜菀粋€無名之輩在朝廷公堂之上發(fā)牢騷、泄私憤,他不但不覺得燭之武的話是對自己的大不恭,反而放下姿態(tài),坦然承認“不能早用子”的過失,這是給了燭之武發(fā)泄郁悶不滿情緒的渠道。鄭伯在照顧到燭之武的不滿情緒之后,才以鄭亡“子亦有不利”的義利勸說燭之武。既然鄭伯給了自己下臺階,讓自己發(fā)泄了不平之氣,燭之武自然在國家利益面前,不能做一個失去道義的人,不能做一個置大局于不顧的人,所以,他當即答應(yīng)出使秦國,擔當起解除鄭國眼前危機的重任。
接受“退秦師”重任這個要點,只寫佚之狐的推薦與鄭伯的同意,不寫燭之武與鄭伯的對話,可以么?從情節(jié)上看,是可以的,但從人物刻劃上看,不可以。讓學生多朗讀,就會懂得的,沒有這一番對話,燭之武的形象就顯得單一化,得不到立體化的豐滿的表現(xiàn),也不能見出鄭伯的虛懷納諫、理智冷靜、知錯認錯與忍耐性、寬容心。所以,燭之武與鄭伯的對話,這個材料要不要,是否需要詳寫,牽涉到是否有利于表現(xiàn)文章主題的問題了。由此可以學到如何圍繞主題選材、安排詳略。
燭之武退秦的結(jié)果,使得晉侯無奈撤兵離去。撤離之前,晉侯對子犯說的一番話,也值得讓學生反復朗讀。對于子犯請求襲擊秦軍的建議,晉侯脫口就是一句“不可”,很果斷地否定了。接著給出了不能做“不仁、不義、不武”之事的三個理由,算是安撫子犯的情緒,平息子犯心中對秦軍背棄盟約的憤恨,但為什么最后還要來一句“吾其還也”?這句話如何理解呢?不妨讓學生多朗讀一番,引導學生通過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語速,揣摩出晉侯此時此境的情感心理?!拔崞溥€也”可以讀成陳述語氣,它是晉侯權(quán)衡復雜的內(nèi)外形勢作出的決策,這一撤軍號令是他沉著理智、深謀遠慮、有長遠政治眼光的表現(xiàn)?!拔崞溥€也”可以讀成商量語氣,是晉侯就自己的決策征詢子犯的意見,表明晉侯充分尊重信任將士、平易民主有仁義情懷、懂得以退為進有忍耐性?!拔崞溥€也”還可以讀成猜測語氣,看成晉侯的自言自語,流露出晉侯撤軍之前的猶豫、糾結(jié)心理。晉侯撤軍之前的這種復雜糾結(jié)心理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燭之武退秦師之舉收到了顯著奇效,表明燭之武憑借卓越智慧與杰出辯才成功解除了鄭國的空前危難。
三、從精研語段入手,落實詞義與翻譯,能學以致用
精短文言文,可盡量做到全文精研全譯、熟讀背誦,但篇幅較長的文言文,不要求也沒有必要全譯全解、全文背誦。為此,應(yīng)當選取重點語段,進行精細研讀,落實詞義與翻譯,并通過重點語段中的詞語帶動全文重要實詞虛詞、重要句式的歸納整理,通過梳理重點語段的內(nèi)容要點,邏輯層次,學會段落的展開方法,寫人敘事的技巧,掌握生動繪景的表現(xiàn)手法與思路安排,熟練掌握各種論證方式的恰當運用,提升思維品質(zhì)。這樣長期訓練下去,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就容易形成扎實的文言文閱讀技能。
例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我們可以選取第三段“退秦師”的策略與過程作為重點研讀對象,本段重點敘述燭之武游說秦伯的一番話,之前交代了燭之武“見秦君”的方式“夜縋而出”,之后交代了游說的結(jié)果“秦伯說,與鄭人盟”。我們以這兩句為源點,引導學生通過翻譯,歸納本文中涉及的古漢語特點。
讓學生自行翻譯這兩句話,展示兩三位學生的翻譯句子,應(yīng)該沒有難度。在展示學生翻譯的過程中,應(yīng)引導學生明確前一句“夜縋而出”中的“夜”是名詞活用作狀語,意為“在夜里,夜晚時”;“而”是承接連詞,表示前后兩個動作之間在時間上有先后關(guān)系。后一句“秦伯說,與鄭人盟”中的“說”,是通假字,同“悅”,高興的意思;“盟”是名詞活用作動詞,“結(jié)盟,結(jié)成盟友”的意思。由此,讓學生歸納整理文中古漢語特點(如文言實詞的活用現(xiàn)象、通假現(xiàn)象、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文言句式類別等)。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查看,互相補充,共同完成。這樣,促成學生主動查找,積極歸納,共同完善。文中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有“軍、鄙、封、盟”。名詞作狀語的有“夜、朝、夕、東、西”。形容詞活用作名詞的有“遠、乏困”。表動詞的使動用法的有“亡”。通假字有“共其乏困”的“共”、“秦伯說”中的“說”、“失其所與,不知”中的“知”。文中“而、以、其、之”有多種用法。文中的特殊句式有介詞結(jié)構(gòu)(狀語)后置、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判斷句、定語后置、賓語前置。還可以挑出幾個重點句子做翻譯訓練,讓學生學會抓句中的關(guān)鍵詞,準確流暢翻譯。
在基本落實詞義、句式與翻譯的基礎(chǔ)上,再重點研讀燭之武對秦伯說的一番話,讓學生多讀幾次,梳理這段話的要點,把握前后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體會燭之武的游說藝術(shù)。本段第一句,說“秦、晉圍鄭”的最終結(jié)局是鄭亡;第二至五句,說亡鄭對秦國沒有好處,其中第二句是總說,后三句是解釋,一是“越國以鄙遠”有難度,二是“亡鄭陪鄰”勞而無功,得不償失;第六句,是說保存鄭國對秦有好處;第七句,說歷史,指出晉國言而無信,曾欺騙了秦國;第八、九句,說未來,指出貪得無厭的晉國必將“闕秦”;第十句,讓秦伯在“闕秦利晉”之間,自己作出抉擇。歸納起來,燭之武這段話,從鄭亡的最終結(jié)局說起,緊接著說鄭亡對秦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存鄭對秦有益,說得情真意切,完全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分析事實,闡述道理,揭示真相;再挑撥秦晉之間的矛盾,先說歷史事實,晉曾對秦言而無信,暗示秦伯晉國不能偏信,次說未來趨勢,貪心不足的晉國終將侵損秦土,從歷史與未來兩方面替秦國揭示晉國的虛偽本性與侵略本質(zhì),以利害關(guān)系不著痕跡地挑撥秦晉矛盾,最終讓秦伯自己表態(tài),該不該助晉攻鄭。秦伯最終高興得“與鄭人盟”,并主動派兩員大將幫助鄭國“戍之,乃還”。這一結(jié)果,表明燭之武以高超的游說藝術(shù),瓦解了秦晉聯(lián)盟,締結(jié)了秦鄭聯(lián)盟。燭之武游說的成功,在于緊緊圍繞一個“利”字,采用“攻心術(shù)”,一步步擊跨了秦伯的心理防線,一開口直說鄭亡的結(jié)局,滿足秦伯志在滅鄭獲利的心理期待,在無對抗中營造寬松的對話氛圍,使得秦伯放松了戒備來聽燭之武的陳述;次說亡鄭于秦無益有害的事實與道理,令秦伯對晉懊悔、惱怒,重新權(quán)衡自己的助晉滅鄭行為;再說晉國的不守信用與貪得無厭,令秦伯心驚猛醒,恐懼冒汗,令秦伯感激燭之武的及時提醒,最終堅定地掉轉(zhuǎn)槍口嚴防晉國入侵鄭國。這樣,燭之武的這番游說,讓秦伯經(jīng)歷了“滿足、放松→懊悔、惱怒→心驚、恐懼”的三個心理階段。從這里,可以讓同學們悟出一種高超的談話藝術(shù),即注意營造寬松平和的談話氛圍,應(yīng)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照顧對方利益,抓住對方心理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展開談話。
從課題研討入手,以問題深究層層推進,從朗讀感悟入手,以言語細品讀活人物,從精段研討入手,以細部精讀固基培能,經(jīng)由這三個路徑,必能使文言文課堂教學走向開闊開明境地,增強教學實效。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邳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