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旸
傳承之魂,在于匠人;創(chuàng)新之魄,在于匠心。
乾隆花園最北端的倦勤齋,是乾隆皇帝晚年休養(yǎng)之地。正是在這座建筑中,能工巧匠們留下了一件170平方米的巨大珍寶:布滿室內(nèi)頂棚及西墻、北墻上的圖畫——“通景畫”。
2001年,倦勤齋作為乾隆花園中第一座被修復和保護的建筑,其“通景畫”的修復工作也相繼展開。由于年代久遠、雨露侵蝕、蟲嚙蟻咬,通景畫不僅色彩灰暗,而且落滿了塵土,因此修復工作需要去灰塵、上顏料。
可是,如果絹畫被揭裱下來之后,不加上新的背紙,怎么填補顏色呢?拉力強、不斷裂、不褪色、防蟲、無毒性且吸水力強的紙在哪兒能找到呢?
故宮的文保專家四處尋訪,終于在安徽省一家偏遠的紙廠找到了合格的古紙——潛山桑皮紙。
桑皮紙古時稱“漢皮紙”,起源于漢代,距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因其以桑樹皮為原料,故也稱“桑皮紙”。野生桑樹皮屬強纖維皮類,能夠根據(jù)需求做到厚薄不一、顏色多樣、規(guī)格不同。紙質手感柔潤質堅,不生蟲、不腐蝕,天然環(huán)保。
桑皮紙既能作為高檔書畫及裝裱用紙,也可用于一般書寫印刷、制傘制扇、糊簍包藥,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其中,桑皮書畫紙更是堪稱“紙壽千年”。
桑皮紙制作技藝歷史悠久,操作繁雜,是古人集體研究的成果。經(jīng)過數(shù)代多家造紙作坊的秘密傳承、縝密改良與精心保護,桑皮紙制作技藝流傳至今,被譽為人類紙業(yè)的“活化石”。
2000年,故宮博物院開展書畫修復工程,劉同煙老師生產(chǎn)出來的桑皮紙在20多家紙樣中脫穎而出,得到各國專家們的認可,最終入選為修復倦勤齋通景畫專用紙。
為了探尋給桑皮紙帶來榮耀與新生的背后的工匠,我們從潛山縣城出發(fā),沿著崎嶇的山路,前往官莊鎮(zhèn)壇畈村,來到了造紙作坊。
在低矮簡陋的磚瓦房內(nèi),錯落有致地安放著簡單樸實的傳統(tǒng)設備。剛一走進,一股千年沉淀的古韻便泉涌而至。劉同煙老師就是在這里,堅守著深山里的一“紙”工藝。
古法制作而成的桑皮紙要經(jīng)過多少道工序呢?劉同煙老師現(xiàn)場為我們展示了這種古老而神奇的“造紙術”。
首先,取桑樹皮反復浸泡、蒸煮,直至樹皮軟爛,再遴選出潔白純凈的桑皮纖維;接著,經(jīng)過漂洗和打漿,用紙簾將紙漿撈起,掛漿厚薄均勻,一張桑皮紙便已初步成形;之后,送入烤房用火焙干,紙干后進行整理;最后,經(jīng)過裁紙機的裁切,一張張成品的、百折不損且色澤光潔的桑皮紙就新鮮“出爐”了。前后要經(jīng)過20多道工序,歷經(jīng)3個月才能完成。
抄紙時,簾床入水,水量的多少全靠手藝人的一雙眼和一雙手掌控;撕紙時,要小心翼翼把疊在一起的濕紙一層層分離開;曬紙時,要用刷子把這些很薄的皮紙迅速碼平,防止起皺……這些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考驗著手藝人多年來熟能生巧的本領。
這個生產(chǎn)車間可以生產(chǎn)三種紙張。上等桑皮紙用作書畫和典籍用紙;只要物件不太大,一般都可用中等質量的桑皮紙來包裝;而粗制的桑皮紙則常常用作糊天窗或制皮靴的輔料等。
“每一種紙張都是采用純手工的傳統(tǒng)工藝制作。因為受到制作工藝口口相傳的影響,我們多以家庭式手工作坊的形式進行生產(chǎn),從剝桑樹皮到出成品紙,歷時較長,規(guī)模較小,所以產(chǎn)量不多……”
秋去冬又來,半個世紀以來,劉同煙老師一直默默地秉承祖訓,堅守著桑皮紙的古法制作工藝。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手工造紙的過程,劉同煙老師開辦了桑皮紙制作技藝傳習所。2015年3月,這里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習基地,面積近千平方米。
在他的傳授下,妻子和侄兒也掌握了桑皮紙制作的技藝,均被評為省級“非遺”傳承人,還有20多名徒弟也成為縣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劉同煙老師將其產(chǎn)品注冊了“紫煙”商標,雇用了6名造紙師傅在作坊勞作,每年為上海、深圳等地的客戶進行訂單式生產(chǎn)。
“我家?guī)状际窃旒埥常瑐鞒兄拇蟀l(fā)明之一的造紙術。沒有紙,就沒有書;沒有書,就沒有未來。雖然工作辛苦,但是苦中有樂……”
讓傳統(tǒng)的技藝走出去,傳承下去,是所有像劉同煙老師一樣的文化傳承人心底最質樸和純真的愿望。
傳承千年的桑皮紙,如同一部可以觸摸的歷史書,它見證著文化的滄桑與變遷,深藏著無數(shù)手藝人的堅守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