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 610059)
歡愉不易為人道,太平的世道也往往難以取悅于人。大多數(shù)人喜歡將自己的烏托邦構(gòu)思得討喜,展現(xiàn)一種豐富充實的生活愿景。然而斯威夫特則推崇一種簡單的取舍,以理性為原則阻撓人的本能?;垡蜻@種生命體被憑空捏造出來,世世代代謹慎地繁衍生息,它們小心翼翼地維持人口水平,一生遠離情感和疾病的困擾,最終冷淡地迎來死亡并且以同樣的原則教育后代,這一切的努力原因何在呢? 是為了這種生命的輪回可以無盡地延續(xù)下去。那種生命本身存有意義,或者它可以創(chuàng)造自身的意義,又或者為了美好的前景犧牲自己的觀點全然不存于他們的心中。慧因國民所生活的枯燥的世界就是斯威夫特所創(chuàng)造的理想國。表現(xiàn)出他既不相信“來生”也不相信脫離了某種既定的模式生活還能產(chǎn)生一絲樂趣。但這個理想國并不是建立在作者對某種事物的追求之上,而是將宣揚對人類的某種批判作為目標而設(shè)立的。這個目標,一如既往,是通過提醒世人他們的孱弱、 荒謬等等散發(fā)著人類惡臭的陋習而這一切丑惡的動機很可能是出于一種嫉妒,嫉妒他人的生活方式,怕別人生活得比自己開心,哪怕只是比自己多一丁點歡樂,也能勾起人類的嫉妒之魂。斯威夫特的這種遠見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既不是保守派,也不是無政府主義,因為懷有這種高瞻遠矚的人往往想要阻止社會向一種用鏡花水月蒙蔽悲觀主義者質(zhì)疑社會的方向發(fā)展。這種人要阻止社會的發(fā)展,要么針砭時弊,要么就要做些逆社會發(fā)展洪流的事情。在原子彈落下的暴亂年代之前,斯威夫特只能將批評時世作為唯一可行的方法,于是導致了他的精神失常,但如我先前所說,他的政治理想是完完全全反動的。
從上文來看筆者表現(xiàn)得似乎是反對斯威夫特的,看起來像把反駁他的觀點,甚至貶低他作為筆者的目標。筆者反對筆者所理解的斯威夫特的政治觀點、甚至是他的道德感。然而說來也奇怪,他竟是筆者最尊敬的幾名作家之一,而《格列佛游記》更是一本令筆者百讀不厭的書。筆者八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準確地說起來其實還不到八歲,因為筆者是在八歲生日前一天偷偷摸摸地把我的生日禮物拿來讀的,從那以后這本書筆者絕對已經(jīng)讀了不下六七遍了,它就像有無窮的魅力一樣。如果世界上所有書都要銷毀而我只能留下六本,那么《格列佛游記》絕對會成為其中之一。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 對作者觀點認可與否與熱愛他的作品是否有關(guān)系呢?
讀者應該是可以通過理性將這兩點分割開的。一個讀者可以洞悉與他有嚴重觀點分歧的作者的優(yōu)點,但這并不影響他欣賞這個作者的作品。如果能把作品直接分成好壞兩派,那其中的精華與糟粕之分必然是直接取自于作品中,與讀者有關(guān),卻與讀者的情緒無關(guān)。由此可知,不能說一首詩今天是一首佳作,而明天就不值一文。但如果讀者由一首詩喚起的藝術(shù)觀感來評判它的優(yōu)劣也不能說就是絕對公正的,因為藝術(shù)價值或觀賞雅趣都是主觀而不能強求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哪怕是最有教養(yǎng)的人也可能不具有審美素養(yǎng),而且這種審美能力是很脆弱易毀的。當你受驚或者忍饑挨餓時,或是頂著牙疼又或者暈著船時,你就很難感受到《李爾王》與《彼得潘》的天壤之別。也許你理性上知道哪個更好一些,但只不過是你記住了這個實情,只有當你恢復正常,《李爾王》的好處才又再度浮現(xiàn)出來。人的對審美的評判能力其實還能遭到更甚前者的顛覆,因為與作者的政治觀點和道德意識有所分歧而產(chǎn)生審美上的混亂。這種因素比先前的因素更難為人察覺。如果閱讀一某本書激怒了你或者使你受傷害、感到驚慌,你就無法沉醉于閱讀它的過程或是它的優(yōu)點。如果你覺得某本書是有害無益的,會把人引上歧途,那么作為一個讀者就會引申出一套審美理論來指責它一無是處?,F(xiàn)今的文學評論界充斥著在這種雙重標準之中閃爍其詞的人。然而相反的過程也時有發(fā)生:盡管讀者清晰地感受到有些觀點有負面影響,閱讀中的認同和喜愛之情仍舊完全蓋過了可斟酌之處。斯威夫特的世界觀令人完全不能接受,可他仍然成了一個廣受追捧的作家就是這么一個例子。
一本書在文學層面上的質(zhì)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與他的主題來評判。就如有的人天生沒有遣詞造句的天分而有的人生來在這方面就獨具慧眼一樣。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能否掌握時機以及自然而然地控制語氣的問題。并不是所有斯威夫特散文中那些有力而樸素的文筆或想象力都能創(chuàng)造不止一個而是一系列比多數(shù)歷史文獻更真實可信的異想世界。其他作品完全無法同斯威夫特的世界觀一樣帶給讀者強烈的醍醐灌頂之感。數(shù)百萬世界各國的讀者之中,必然有人雖然多多少少發(fā)現(xiàn)了《格列佛游記》的反人類暗示而仍不減對它的喜愛之情,哪怕是只把第一、二部分當作故事閱讀的孩子們也能領(lǐng)會人類變成只有六英寸那么矮這種情形的荒謬感。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其中原因:斯威夫特的世界觀并不是完全扭曲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有時是正確的。他是一個患了病的作家,這讓他一直停留在情緒的低谷之中。一般人只會短暫地擁有這種情緒,就像得了黃疸的病號或者流行性感冒的后遺癥并不會剝奪患者寫作的精力,但我們都知道,病患的情緒和一些其他的狀態(tài)會被這些情況影響,如斯威夫特的另一個經(jīng)典作品《夫人的更衣間》和《一位年輕貌美的少女上床睡覺》。這些詩作表達的觀點還是英國作家布萊克所暗示的“這些裸女們組成了預言” 到底哪一個它們更為真實?毫無疑問布萊克更接近事實,然而他有沒有從觀察這個騙局,這種女性的美中獲得過哪怕一次爆發(fā)的樂趣?我們的心智中有一部分對于正常人來說它們十分顯而易見,即是人類是高貴的動物而生活自有其價值。可也有一部分在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是不是會震驚于現(xiàn)實的恐怖。斯威夫特通過僅僅觀察生活的陰暗面拋棄其他來創(chuàng)造自己虛假的世界圖景,但是他從整個真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部分是真實存在的,那是廣為我們所知并且聞之畏縮的那部分世界。最令人難受的是喜悅與厭惡這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人類的肉體是美好的,可是它也會令人感到厭惡與可笑,這一點任何游泳池的場景都能證明。性器官既是欲望之物也惹人嫌惡,因此在不是所有語言至少也是多數(shù)語言之中他們的名字都被用作辱罵之用。肉食是美味,而賣肉的店鋪卻使人覺得不適。而且實際上從根本上來說所有我們吃的食物都是來自于糞土和死物這兩者比其他所有事物都來得更令人討厭。當一個孩子度過他的幼兒時期但仍還用新鮮的眼光觀察這個世界時,他是受平分秋色的驚懼和好奇共同驅(qū)使觀察這個世界的。他害怕鼻涕和唾沫,人行道上的狗屎,滿腹蛆蟲的死蛤??;害怕成人的汗臭,也害怕那些頂著禿頭面目可懼的圓鼻頭老人。在斯威夫特永無止境的病情反復中,他并沒有創(chuàng)造出什么東西,他只是不停記錄下所見世界的骯臟與畸形。人類的言行也是骯臟而畸形的,如斯威夫特所說尤其是政壇上的人尤為如此,盡管其中可能有其他重要的、他不愿承認的內(nèi)情。就我們所知而言,恐懼與疼痛對于延續(xù)這個星球上的生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正如斯威夫特所言:“如果恐懼與疼痛必與我們相伴,生活怎么可能有所改善? ”他的觀點受到基督徒的觀念影響,并沒有被“來世”的概念收買,這種觀念在信徒之間不如“生活與這個世界免不了淚流成河,墓地才是安息之地”那么得人心。我十分確定這種觀念是錯誤的。而且它會對人的行為產(chǎn)生負面影響??墒俏覀冃闹械哪撤N東西卻會對在葬禮上使用的陰暗語句和鄉(xiāng)村教堂里尸體散發(fā)的微甜氣味產(chǎn)生回應。
是否至少對于那些認同主題的重要性的人來說,一本表達了為人所察的錯誤人生觀念的書就說不上“好書”,這是一個常有爭議的論題。例如說在我們這個年頭我們常常聽到一本有著真正文學價值的書籍一般都多多少少有“激進”傾向。這忽略了一個事實即縱觀歷史所有似曾相識的激進與保守之爭都會被激化,而任何一個時代的好書都由一系列不同觀點組成,其中總有一些明顯錯得更離譜。迄今為止,作為作家就是成為傳播者,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一個要求就是他應該忠于他說的話,所以他不能說出太愚蠢的觀點。就當今世界舉例而言,一本好書可能出自一個天主教徒、共產(chǎn)黨員、法西斯黨員或者和平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老派的自由黨黨員甚至可能是普通的保守黨黨員,也就是那種不能想象一個唯心主義者、 布克曼主義者又或者一個三K 黨黨員能寫出好書的人之手。作者所持的觀點必須是一種醫(yī)學意義上的明智的兼容并包,且有堅持思考的力量,除此之外還要有天分這也能算作一種堅定的信仰。斯威夫特沒能擁有普通的智慧,但他有一種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找出零星隱藏的真相然后放大它、歪曲它。從《格列佛游記》多年來廣受好評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作者擁有一種信仰的力量,哪怕只是勉強算得上頭腦清晰的一種世界觀也足以創(chuàng)作出偉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