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草地灌叢化研究進展

2019-12-24 06:37魏楠趙凌平譚世圖趙芙蓉
生態(tài)科學 2019年6期
關鍵詞:灌叢灌木群落

魏楠, 趙凌平,2,*, 譚世圖,2, 趙芙蓉,2

草地灌叢化研究進展

魏楠1, 趙凌平1,2,*, 譚世圖1,2, 趙芙蓉1,2

1. 河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洛陽 471000 2. 河南省飼草飼料資源開發(fā)與畜禽健康養(yǎng)殖院士工作站, 洛陽 471000

在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 灌木入侵不僅會改變草本植物的分布格局, 還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產(chǎn)生重要影響。灌叢化的成因、影響、時空動態(tài)一直是植被生態(tài)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這些問題的探究將有助于理解灌木在天然草原中的作用和地位, 對干旱半干旱區(qū)植被的保護和恢復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綜述了灌叢化的成因、入侵后對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植被與土壤的影響、草地灌叢化空間動態(tài)變化和草地灌叢化演替過程, 以期為將來草地灌叢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途徑。

灌叢化; 形成機制; 異質性; 演替進程

0 前言

灌叢化(bush /shrub encroachment) 一詞由van Auken[1]提出, 是指本土木本植物或灌木的密度、蓋度和生物量增加的現(xiàn)象。人們最早發(fā)現(xiàn)“灌叢化”現(xiàn)象, 是在200多年前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屬于草原中的原生物種木本植物出現(xiàn)。到20世紀80年代, 灌木的數(shù)量明顯增加, 并保持持續(xù)擴張的趨勢, 開始引起生態(tài)學家的重視。此后草地灌叢化現(xiàn)象引起全球廣泛關注, 國內(nèi)外學者開始真正探索灌叢化的形成機制以及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

草地灌叢化是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干旱半干旱區(qū)植被變化的主要表現(xiàn), 已經(jīng)威脅到草原及畜牧業(yè)生產(chǎn)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灌木的入侵, 將會威脅到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同時會引起草地資源分布的異質性和生產(chǎn)力下降。以往對灌叢化的研究僅僅局限于區(qū)域的實地觀察, 大多比較零星, 而且涉及的區(qū)域比較窄, 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研究阻礙。近十幾年來, 許多學者發(fā)現(xiàn)木本植物入侵的數(shù)量在增多, 范圍在擴大。目前, 在亞洲、北美洲, 非洲, 地中海、澳大利亞、甚至在人煙稀少的北極地區(qū)均有發(fā)現(xiàn)灌叢化現(xiàn)象[2]。國外灌叢化研究范圍主要集中于北美、中歐和非洲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研究內(nèi)容主要集中于灌叢化形成機制和對物種多樣性的影響以及灌木與草地之間的競爭關系等。在美國西南部, 草地灌叢化研究已發(fā)展到解釋復雜內(nèi)外驅動因素的作用機制, 并探討了控制草地灌叢化發(fā)展的方法等方面[3]。灌叢化在我國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廣泛存在, 但在我國草地灌叢化的研究過程中, 針對植物群落結構、土壤結構與功能等關鍵性生態(tài)學過程和機制等方面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國內(nèi)灌叢化研究范圍主要集中于寧夏、甘肅、內(nèi)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研究內(nèi)容主要集中于灌叢化過程的驅動因子、木本植物種群結構和空間分布格局、灌叢化與土壤性質的關系研究。但是由于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屬性差異, 灌叢化的過程和影響也不盡相同。各地區(qū)草地灌叢化的研究極不均衡, 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 如草地灌叢化發(fā)生過程和機制、灌叢化是否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退化, 灌叢化草地能否恢復、哪種控制灌叢化的方法更有效等。探明這些, 對全面理解草地灌叢化的生態(tài)學意義至關重要。因此, 本文依次綜述了草地灌叢化的成因, 對植被和土壤的影響, 演替進程和空間動態(tài)的變化, 提出相應存在問題的同時并對未來主要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不僅有助于理解灌木在天然草原中的作用和地位, 而且對干旱半干旱區(qū)植被生態(tài)恢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1 草地灌叢化的形成機制

1.1 全球和區(qū)域的氣候變暖

在氣候變暖的環(huán)境下, 溫度的不斷上升和凍害的不斷減少, 受到低溫限制的灌叢死亡率也隨之減少, 為灌叢化面積擴大創(chuàng)造了更有利的條件。Sanz-Elorza等[4]以西班牙中部山脈為研究對象, 根據(jù)短時間的航空影像并結合該時段氣候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 發(fā)現(xiàn)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 灌木植物逐漸代替草本植物并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在西班牙中部山脈發(fā)現(xiàn)氣候變暖會降低灌木的死亡率, 并且灌木植物逐漸取代原本占優(yōu)勢的草本植物群落[5]。在北美西南部沙漠, 當?shù)乇頊囟冉咏?18 ℃到-20 ℃時, 優(yōu)勢種灌木三齒拉雷亞灌木()極易受到低溫脅迫而致死, 因此該物種的地理分布北緣被限制在Sonoran沙漠冬季最低等溫線為-18 ℃處, 然而近幾年溫度的升高降低了凍害對該物種的脅迫, 有利于它的生長發(fā)育[6]。還有研究指出在草地灌叢化中, 對低溫敏感的本木植物起主要作用, 例如在德克薩斯西南部和新墨西哥擴張的木本植物蜂蜜牧豆樹()[7]和在南非薩瓦納草原擴張的灌木具蜜金合歡()[8]。因此氣候變暖對木本植物生理的影響經(jīng)常作為草地灌叢化的驅動因子而被研究。但是, 該形成機制解釋不了在相同氣候區(qū)域內(nèi)草本植物向木本植物轉化的原因。

1.2 空氣中CO2濃度的升高

在空氣CO2濃度升高的過程中, Derner[9]認為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有更高的凈光合效率, 會導致木本植物的生長速率高于草本植物, 這將促進草地灌叢化的進程。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 灌木植物通常具有C3光合途徑, 而草本植物是C4光合途徑。由于不同的光合途徑, C4草本植物網(wǎng)比C3灌木有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因此C4草本植物比C3灌木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有更強的競爭能力。但是隨著空氣中CO2濃度的升高, 增加了外界與植物細胞內(nèi)CO2濃度差, 提高了C3灌木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了C4草本植物的競爭能力。因此, 空氣中CO2濃度的升高支持了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草地向灌叢地的轉變。但是該形成機制也受到了挑戰(zhàn), 因為大氣CO2濃度的全球尺度變化無法解釋植被的局部尺度異質性變化。

1.3 放牧管理

草地灌叢化的發(fā)生往往與放牧強度有關。關于灌叢化的成因, 以往普遍認為過度放牧是推動干旱半干旱區(qū)草地灌叢化的主要因素。適當?shù)姆拍翆ι鷳B(tài)系統(tǒng)有促進作用, 加快了植被繁殖更新的速度, 但是不科學的過度放牧會打破生態(tài)平衡, 間接的加快了灌叢化演變的進程。在Savanna草原上, 重度放牧區(qū)的灌木密度、蓋度、生物量等指標明顯高于輕度放牧區(qū)或未放牧區(qū), 重度放牧維持了灌木在群落中的優(yōu)勢地位[10]。過度放牧會加重草地的載畜負荷, 使原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得脆弱, 不僅使結構和穩(wěn)定性呈下降趨勢, 還導致草的生產(chǎn)力下降, 甚至逐漸消失; 另一方面, 家畜的采食與灌木相比更偏向于草本植物, 或家畜采食過程中會攜帶灌木種子, 這為灌木的發(fā)展帶來了更多的機會。近期關于放牧與灌叢化入侵的關系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觀點, 在澳大利亞地區(qū)有一種灌木, 牲畜非常喜食, 但還限制了在該地區(qū)灌木的擴張[11]。在美國的Chaparral草地, 山羊重度放牧對多年生牧草沒有影響, 反而降低了灌木的蓋度, 抑制了草地灌叢化[12]。最新研究指出灌木入侵也會發(fā)生在沒有放牧的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3], 放牧引發(fā)灌木入侵草原的假說受到挑戰(zhàn), 過度放牧本身可能不是促進灌木入侵的直接原因, 而是長期放牧后, 放牧強度的減輕甚至休牧引發(fā)了灌叢化的發(fā)生。在過度放牧后實施封育措施下, 何種機制引發(fā)灌木入侵草原尚未明確。

1.4 火燒管理

火燒是對灌木的主要干擾因素之一, 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維持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低灌木密度的主要管理措施?;馃龑S持“草本-木本”群落的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馃龔姸群筒莸仡愋? 均會影響火燒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輕度低頻的火燒減少了作為燃燒原料的草本植物以及枯落物, 對木本植物的生長有促進的作用[13]。在較濕潤的草原上, 草本植物能提供大量的燃料, 導致高強度高頻率的火燒, 阻止了灌木的擴張[14]。相反, 較干旱稀樹草原上, 草本植物能提供的燃料物質較少, 火燒頻度和強度難以殺死成年或幼齡灌木, 這為灌木的擴張?zhí)峁C會[15]。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主要是草本植物增加了燃料負荷問題。因此, 滅火有利于以草本植物為代價的灌木擴張, 從而導致燃料負荷的減少以及火災發(fā)生率和強度的降低。

草地發(fā)生灌叢化可能是某一因子起主要作用, 也可能是多個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盡管以上這些形成機制都是有說服力的, 但是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 它們的相對重要性如何變化尚不清楚。另外, 草和灌木限制因子的不同增加了環(huán)境對二者競爭優(yōu)勢影響的復雜性?;馃头拍磷鳛椴莸刂饕母蓴_措施, 往往共同影響草地灌叢化進程。在北美地區(qū), 過度放牧降低了易燃草本植物的蓋度和生物量, 進而降低了火燒發(fā)生頻率, 因此為灌木的定居和擴張?zhí)峁┝擞欣麠l件[16]。另外在非洲年均降雨量大于650 mm的地區(qū), 熱帶稀樹草原在火、放牧等干擾下灌木蓋度增加, 草地中可存在灌草共存的景觀, 而在年均降雨量小于650 mm的地區(qū), 火燒、放牧等干擾則導致了灌木蓋度的降低[17]。可見, 除了放牧、火燒影響外, 草地灌叢化的發(fā)生在降雨量上存在一個閾值, 決定著草地的發(fā)展方向。因此, 在多樣的環(huán)境下, 觀察草地灌叢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至關重要。

2 草地灌叢化對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

2.1 草地灌叢化對植被的影響

草地灌叢化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緊密相關。隨著草地灌叢化的不斷發(fā)展, 對植被群落結構、物種多樣性以及物種組成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2.1.1 草地灌叢化對物種組成和群落結構的影響

灌叢化草地作為一種新的植被景觀, 從物種組成來看, 表現(xiàn)為由占據(jù)優(yōu)勢的草本植物向灌木的轉變, 也是物種由陽性草本植物逐漸轉變?yōu)殛幮约爸行阅颈局参锏倪^程, 使得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發(fā)生改變。夏菲[18]通過對烏?;哪脖徊菰鄥不闹脖毁Y源狀況調查得出, 物種從15種減少到12種, 蓋度從60—70%降低到30—40%, 優(yōu)勢種發(fā)生變化, 群落結構趨于簡單。但是也有研究指出: 隨著草地灌叢化的發(fā)展, 灌木優(yōu)勢群落總物種數(shù)比草本優(yōu)勢群落物種數(shù)多, 灌木優(yōu)勢群落的層物種數(shù)均比草本優(yōu)勢群落的木本層和草本層物種數(shù)多[19]。產(chǎn)生分歧的原因有很多, 可能與植被的類型、灌叢化發(fā)展的階段、地理位置以及環(huán)境因素有關, 因此灌叢化對物種組成的影響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定論。

在草地灌叢化過程中, 灌木與草本植物一直處于相互競爭狀態(tài), 灌木個體在空間上有很強的優(yōu)勢, 嚴重限制了草本植物的發(fā)展, 為自身提供了更多存活的機會。在群落尺度上, 隨著灌叢化的不斷發(fā)展, 灌木的密度、蓋度和生物量會顯著增加, 相反草本植物的會顯著降低。在南亞熱帶的鶴山草坡灌叢化過程中, 灌木優(yōu)勢群落的高度和冠幅均顯著高于比草本優(yōu)勢群落[19]。Zavaleta和Kettley[20]以加利福尼亞草原為研究對象, 發(fā)現(xiàn)灌叢化過程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呈增加趨勢。草地灌叢化過程中地上生物量會有所提高, 一方面是由于灌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畜和野生動物的采食, 減少損失, 為生物量累積提供機會; 另一方面, 灌叢化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效養(yǎng)分, 促進了灌木的生長和發(fā)育, 使生物量增多。

2.1.2 草地灌叢化對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物種多樣性一直是群落植被研究的基本內(nèi)容,草本優(yōu)勢向木本優(yōu)勢植物的轉變過程中, 物種多樣性會發(fā)生變化。Baez和Collins[21]以美國新墨西哥州為研究對象, 發(fā)現(xiàn)近100年來的草地灌叢化過程中, 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的群落穩(wěn)定性相比較弱, 而且物種豐富度呈下降趨勢。Ratajczak等[22]以北美的多個不同類型草原為研究對象, 綜合分析草地灌叢化對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結果表明灌叢化導致北美草原群落中物種多樣性顯著降低。彭海英等[23]以蒙古不同程度退化的草地為研究對象, 發(fā)現(xiàn)當草本植物占據(jù)優(yōu)勢時或灌木小葉錦雞兒占據(jù)優(yōu)勢時, 這兩種狀態(tài)下系統(tǒng)均相對穩(wěn)定, 能夠維持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以及較高的生物量, 但是灌叢化演變過程中, 在草本植物與木本植物相互作用強烈, 系統(tǒng)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 僅僅可以維持相對較低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

2.2 草地灌叢化對土壤的影響

草地灌叢化過程中, 草本植物的覆蓋面積減少, 裸地范圍擴大, 空間分布格局改變, 導致土壤水分養(yǎng)分流失和高度異質化, 形成“沃島效應”。土壤的理化性質是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地下競爭的關鍵因素。

2.2.1 草地灌叢化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

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與緊實度是反映灌叢化過程中土壤肥力以及生產(chǎn)性能的重要指標。在灌叢化的過程中, 土質決定了灌叢化的發(fā)展, 灌叢化對土壤的物理性質也有相應的反饋。以正在受灌叢化不斷威脅的埃塞俄比亞草原地區(qū)為例[24], 研究表明隨著灌叢化土壤深度的增加, 土壤含水量明顯呈上升趨勢, 同時還發(fā)現(xiàn), 土壤容重和緊實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趨勢。但是在晉西人工灌叢林地, 隨著小葉錦雞兒灌叢生長年限的延長, 土壤容重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而土壤孔隙度逐漸增大[25]。這與Li等[26]研究結果一致, 土壤容重隨灌叢生長年限的增加而減小, 而且灌木斑塊與周圍草地斑塊相比, 灌木斑塊的土壤容重較低。彭海英[23]等在內(nèi)蒙古草原研究表明, 草地灌叢化過程改變了土壤的物理性質, 增強了土壤的空間異質性, 有利于灌叢斑塊吸收更多水分并儲存在更深層土壤中。但是客觀來看, 草地植被覆蓋降低, 地表失去均一性, 從而會加速土壤侵蝕和風蝕。在逆境脅迫下, 灌木為抵御不利環(huán)境, 根部會出現(xiàn)更多沉積, 可以改變根部土壤的物理化學環(huán)境。

2.2.2 草地灌叢化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灌木入侵會導致草地土壤養(yǎng)分和群落組成發(fā)生高度空間異質化, 同時也會引起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碳、氮循環(huán)及其儲量發(fā)生變化。灌木屬于根系發(fā)達的植物, 大量的根系分泌物以及根部組織脫落物會在土壤內(nèi)部沉積, 這樣會增加根際土壤C、N、P等的含量。以內(nèi)蒙古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灌叢化草地為對象, 研究發(fā)現(xiàn)在相同土層的狹葉錦雞兒()灌叢群落中, 灌叢內(nèi)的土壤養(yǎng)分均高于灌叢外, 而且隨著灌木的不斷擴張, 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27]。同時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灌叢對全氮、全磷、有效磷、堿解氮含量增加效應集中于表層以下, 以土層0—10 cm的養(yǎng)分增加效應最為明顯, 草地灌叢化會影響土壤資源的空間分布, 改變土壤中養(yǎng)分和水分在灌叢及草地間的分配格局[28]。隨著灌叢化程度的不斷加深, 土壤全氮和有機質含量呈現(xiàn)逐漸增大的趨勢, 但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鉀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土壤的肥力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降[25]。另外, 還有研究表明沿著灌叢中心向外, 土壤有機碳與全氮貯量呈逐漸下降的趨勢[29]。隨著灌叢化的發(fā)展, 灌叢斑塊面積逐漸擴大, 土壤中的主要營養(yǎng)元素N、P、K、Ga和Mg等均呈現(xiàn)從灌叢邊緣向周圍遞減的趨勢, 這會顯著影響灌叢周圍土壤的養(yǎng)分狀況, 容易出現(xiàn)裸地現(xiàn)象, 因此成為土壤侵蝕頻發(fā)的地區(qū), 最終可能會引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退化。

2.2.3 草地灌叢化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土壤中最活躍的部分就是微生物, 它可以通過代謝完成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 同時還能分解有機質和礦物質, 以及調節(jié)和促進植物的生長和繁殖。根際是由植物、土壤、微生物協(xié)同組成的一個微生態(tài)系統(tǒng), 灌叢化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大量的沉淀物以及微生物活動, 會使根際的土壤酶活性發(fā)生異常變化, 灌叢化的根際土壤酶活性會高于根外, 表現(xiàn)出顯著的根際富集效應。張強[25]對小葉錦雞兒灌叢研究表明, 表層土壤的微生物總數(shù)大于底層土壤, 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由叢心、叢中到叢邊逐漸減少(細菌、真菌占總菌數(shù)的比例逐漸下降, 放線茵的比例在增加), 表現(xiàn)出明顯的肥島效應。Li等[30]研究指出, 沃島內(nèi)土壤有機質、碳、氮、磷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都明顯高于灌叢外。另外, 灌木入侵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和豐富度有顯著的影響。Maz-zarino[31]等通過對內(nèi)蒙古灌叢草原的灌木斑塊和相鄰草地斑塊進行對比, 發(fā)現(xiàn)灌木斑塊內(nèi)土壤表層的微生物數(shù)量、革蘭氏陰性菌、叢枝菌、根真菌和放線菌的數(shù)量均顯著高于草地斑塊, 土壤深層中的真菌與細菌顯著高于草地斑塊??梢? 灌木叢擴張的過程中, 不僅能影響土壤的微生物數(shù)量, 還能顯著的增加土壤中真菌、細菌、放線菌的數(shù)量, 一定程度上改變土壤結構, 增加養(yǎng)分循環(huán), 提高土壤養(yǎng)分的利用。

2.3 草地灌叢化的空間動態(tài)變化

在草地灌叢化的過程中, 草地和灌木地都存在空間異質性, 異質性的大小取決于植物之間的大小和間距。草地空間異質性的規(guī)模相對于灌木叢更為細膩, 草地的空間異質性低于灌木叢, 說明草地的群落均勻性更好, 假設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 草地群落中會形成良好的空間結構, 從而能使群落維持相對長期的穩(wěn)定。

在以草本植物為優(yōu)勢的群落被以灌木植物所替代的過程中, 植被呈現(xiàn)較多的集群分布, 土壤也越來越集中于灌叢下的沃島范圍內(nèi), 使斑塊面積增加, 草地植被和土壤資源的分布空間異質性增加。當用變異系數(shù)CV來表示水平分布空間異質性大小時, Schlesinger等[32]研究表明灌叢群落相同土層中的Cl-1、CO42-和PO43-等離子平均濃度均高于臨近草地, 可見土壤中的這些養(yǎng)分在灌叢群落內(nèi)空間異質性較大。當利用地統(tǒng)計學的變異函數(shù)模型研究灌叢和臨近草地土壤的空間異質性時, 也表明土壤養(yǎng)分分布格局比草地具有更高異質性, 這與灌叢“沃島”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密切相關。另外還有研究指出, 在灌叢群落中, 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養(yǎng)分都有強烈的空間異質性, 只有對灌叢生長重要的氮和磷有較高的變異。灌叢化群落的異質性分布, 有利于形成對抗不利因素干擾的空間生態(tài)位, 從而提高灌木的存活力和競爭力。在灌叢化演變的過程中, 群落結構的異質性與物種的多樣性密切相關。當有良好的生存空間和豐富的資源時, 這為灌木的入侵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并在合適的生態(tài)位定居生存。

可見, 灌叢化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和過程的變化緊密相關。草地灌叢化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草原退化或者沙漠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灌叢化引起的土壤養(yǎng)分空間異質性作為干旱、半干旱環(huán)境荒漠化的標志[33]。大量研究都集中在草原灌木化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過程的負面影響, 灌木的入侵破壞了草地植被的相對均一性, 降低草地物種多樣性、蓋度和初級生產(chǎn)力, 減少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庫, 改變元素分布, 引發(fā)地表徑流、土壤侵蝕和荒漠化[34]。但最近的全球性集成研究表明灌叢化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中性甚至積極作用, 如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多樣性和穩(wěn)定性, 增加土壤水分的下滲, 提高土壤肥力、微生物生物量和豐富度, 加強草地生產(chǎn)力和碳固定, 以及促進氮礦化等[35]。灌木化不能等同于土壤退化甚至沙漠化[36], 甚至Maestre等[37]認為灌木化可以逆轉地中海東南部草地的沙漠化。灌木斑塊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積極作用會隨著灌木密度的增加而改變。在景觀尺度上, 入侵的植被與草原退化之間也沒有明確的相關性。灌叢化在不同地域、不同人類活動擾動情形下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尚未得到一致的結論。目前, 草地灌叢化是否會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退化以及哪種灌叢化草地可以恢復已成為研究熱點。

3 草地灌叢化發(fā)展進程

針對草地灌叢化的發(fā)展進程, 國內(nèi)外學者利用建模、空間代替等方法, 提供基礎的框架, 揭示草地演變成灌叢的過程, 為草地灌叢化過程中的管理提供理論借鑒[19,29,38]。

3.1 D'Odorico提出的草地灌叢化發(fā)展階段

D'Odorico等[38]利用了簡單的建??蚣軄斫忉尡泵赖貐^(qū)草地向灌木過渡的4個基本階段, 并論述草地向灌木轉變各個階段的驅動因素和反饋(圖1)。

3.1.1 穩(wěn)定草地階段

無論是內(nèi)源反饋還是外界干擾, 草地都處于相對穩(wěn)定階段。在未受干擾的草地上, 雖然此階段是幾乎沒有灌木的純草地, 但是仍有一些灌木的幼苗存在于土壤中[1,9], 這為灌木以后的生存和生長提供了基礎, 然而此時灌木的內(nèi)源優(yōu)勢和外源優(yōu)勢不明顯, 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資源。

圖1 D'Odoricoti提出的草地灌叢化發(fā)展階段[38]

Figure 1 Stages of the shrub encroachment process by D'Odoricoti[38]

3.1.2 入侵定居階段

隨著灌木種子散布范圍的擴大, 此階段草地上開始出現(xiàn)有限的灌木, 灌木種子的擴散主要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另外, 牛、羊和馬等家畜作為灌木種子散布的“促進者”, 為灌木的發(fā)展提供了機會。由于草本植物蓋度發(fā)生變化, 引起了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反饋, 從穩(wěn)定性草地狀態(tài)過渡到草地灌木混合狀態(tài), 但在此階段草本植物對土壤資源方面利用還是優(yōu)于灌木, 沒有發(fā)生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的轉變, 此過程是可逆的。

3.1.3 競爭優(yōu)勢階段

在外部因素(氣候變暖和空氣CO2的增加)和人為因素(持續(xù)強烈的放牧)綜合影響下, 灌木變得越來越有競爭優(yōu)勢, 草本植物蓋度持續(xù)降低。草地生物量的減少, 降低了火災的發(fā)生和灌木幼苗的死亡率, 從而給灌木提供更多的發(fā)展機會。灌木充分利用水資源和土壤養(yǎng)分, 進行積極地反饋, 引發(fā)從草到灌木競爭優(yōu)勢的轉變[19]。在這個階段, 從草地過渡到灌木是可逆的, 主要取決于灌木年齡和灌木物種。

3.1.4 相對穩(wěn)定階段

最后階段的轉變是灌木沙丘, 一般只發(fā)生在風蝕嚴重的沙質土壤中。當草的生物量損失嚴重時會引起水土流失, 隨之而來的是淺層土壤資源的流失以及進一步破壞草的蓋度, 從而使更大部分的土壤表面暴露, 風蝕加重, 一旦所有的草皮都沒有了, 形成裸露的斑塊, 最終可能就會導致不可逆的灌木沙丘。植物群落的組成發(fā)生變化, 會出現(xiàn)相應的微環(huán)境, 植被與小氣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反饋, 裸土的增加可能會導致局部地區(qū)產(chǎn)生變暖效應, 從而有利于灌木持久性的生長。世界各地的許多沙漠, 可能是由風蝕過程和灌木植被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 它們的形成被作為灌木入侵過程的后期階段。由于內(nèi)源或外源機制的不同, 因此4個階段轉變的主驅動力不同。

3.2 熊小剛提出的草地灌叢化發(fā)展階段

熊小剛等[39]以內(nèi)蒙古退化草原為研究對象, 運用時空代替研究法, 將灌木入侵過程分為3種生態(tài)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 原生草原→灌叢化草原→沙丘灌叢化。在狀態(tài)1下, 灌叢的生態(tài)功能弱于草地基質, 但是定居成功的灌木利用自身以及環(huán)境優(yōu)勢, 為以后的入侵和擴張奠定了基礎; 由狀態(tài)1向狀態(tài)2的轉變

以植被變化為主, 生物因素為主要的驅動因子, 此時的草地基質出現(xiàn)退化, 灌叢的生態(tài)功能增加, 資源利用上遠遠優(yōu)于草本植物, 并伴隨著斑塊現(xiàn)象。由狀態(tài)2向狀態(tài)3的轉變則是以土壤變化為主, 土壤物理性質起主導作用, 此時灌叢沙丘出現(xiàn), 有比較固定的物種組成和數(shù)量比例, 地表退化嚴重, 灌叢外風沙活動強烈, 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趨于喪失(圖2) 。

綜上所述, 不難發(fā)現(xiàn)灌木入侵的早期階段是可逆的, 即此時草地發(fā)生灌叢化是可恢復的。在此階段如果進行積極管理和干預措施, 限制不科學的放牧和阻止灌木散布, 這樣很可能會促進草的生長, 限制灌木的持續(xù)擴張, 這時的管理可能是最有效的。而在草地灌叢化發(fā)生的中期和后期階段, 再進行管理和控制也較難于恢復。因此, 草地灌叢化的管理與控制應注意采取措施的時機問題。草地灌叢化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火燒、有計劃地放牧和人為去除灌木等, 其中火燒是控制灌木入侵和增加牧草比較有效的措施[40], 特別在灌木入侵的早期階段進行及時火燒效果最明顯。在美國Chihuahuan沙漠的由于灌木入侵所導致的早期退化草地上, 火燒提高了草本植物的競爭優(yōu)勢, 降低了灌木的蓋度和密度, 減慢了草場的退化速率, 有效的抑制了灌木的入侵[41]。另外, 對同一區(qū)域有規(guī)律地火燒才能達到控制灌木入侵的效果, 且注意火燒頻率, 并不是火燒越頻繁效果越好。目前, 火燒已經(jīng)成為北美中部大草原控制草地灌木化的重要手段, 大約每3-5年的火燒間隔比較合適[42]。而在潤濕草原上, 大約每隔15年的火燒更有利于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發(fā)展[43]。

圖2 熊小剛提出的草地灌叢化發(fā)展階段[39]

Figure 2 Stages of the shrub encroachment process by Xiong[39]

4 存在問題與展望

關于草地灌叢化的形成機制以及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和結構的影響, 一直是國內(nèi)外植物生態(tài)學家研究的重點。雖然關于灌叢化的驅動因素獲得了許多規(guī)律性的見解, 但關于草地灌叢化發(fā)生過程和機制的結論仍不夠系統(tǒng)和完善, 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目前灌叢化對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灌叢化草地能否恢復和控制灌叢化的有效措施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定論, 這主要與草地類型多樣、研究區(qū)域尺度和研究方法等有關。以往對草地灌叢化的研究多基于自然過程的調查研究和具體研究區(qū)域的分散研究, 因此全球尺度長期控制試驗的實施和大數(shù)據(jù)的整合分析十分必要, 這更有助于揭示草地灌叢化的過程和機制?;谀壳把芯楷F(xiàn)狀, 今后對灌叢化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草地灌叢化過程中雖然可能降低了草地的家畜承載力, 對生產(chǎn)功能造成影響, 但草地灌叢化會提高草地生物多樣性, 增加水源涵養(yǎng)和固碳功能, 因此以后厘清灌叢化對人類的利弊, 定位灌叢草地的功能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在時間上, 應該延長對灌叢化的野外控制以及研究周期, 加強長時間探討灌叢化內(nèi)源、外源因子以及植被演替之間的正反饋; 在空間上, 不應該只基于對自然過程的觀察和分析, 應該劃分不同灌叢化蓋度、不同植被演替階段和不同土質利用等; 還有灌叢化是否會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退化、灌叢化草地能否恢復、哪種控制灌叢化的方法更有效等, 同時可以利用遙感影像、航空拍攝等先進技術進行研究分析, 不僅能夠大范圍的對灌叢化的過程和機理進行闡述, 還有利于加強對灌叢化的管理。

[1] VAN AUKEN O W. Shrub invasions of North American semiarid grassland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2000, 31(1): 197–215.

[2] NAITO A T, CAIRNS D M.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global shrub expansion[J].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11, 35 (4): 423–442 .

[3] CARACCIOLO D, IATANBULLUOGLU E, NOTO L V, et al. Mechanisms of shrub encroachment into Northern Chihuahuan Desert grasslands an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vestigated using 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J].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2016, 91: 46–62.

[4] SANZ-ELORZA M, DANA E D, GONZALEZ A, et al. Changes in the high mountain vegetation of the Central Iberian Peninsula as a probable sign of global warming[J]. Annals of botany, 2003, 92(2): 273–80.

[5] GONZALEZ-MORENO P, PINO J, GASSO N, et al. Landscape context modulates alien plant invasion in Medi-terranean forest edges[J]. Biological Invasions, 2013, 15 (3): 547–557.

[6] MARTINEZ-VILALTA J, POCKMAN W T. The vulnera-bility to freezing-induced xylem cavitation of(Zygophyllaceae) in the Chihuahuan desert[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2, 89(12): 1916–1924.

[7] SEKHWELA M B M, YATES D J. A phenological study of dominant acacia tree species in areas with different rainfall regimes in the Kalahari of Botswa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7, 70(1): 1–17.

[8] FELKER P, CLARK P R, NASH P, et al. Screening Prosopis (mesquite) for cold tolerance[J]. Forest Science, 1982, 28(3): 556–562.

[9] DERNER J D, TISCHLER C R, POOLLEY W H, et al. Seedling Growth of Two Honey Mesquite Varieties Under CO2Enrichment[J]. Rangeland Ecology & Management, 2005, 58(3): 292–298.

[10] SKARPE C. Shrub layer dynamics under different herbivore densities in an Arid Savanna, Botswana[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0, 27(3): 873–885.

[11] COSTELLO D A, LUNT I D, WILLIAMS J E. Effects of invasion by the indigenous shrub Acacia sophorae on plant composition of coastal grasslands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0, 96 (1): 113–121.

[12] SEVERSONK E, DEBANO LF.Influence of Spanish goats on vegetation and soils in Arizona chaparral[J]. 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 1991, 44(2): 111–117.

[13] RATAJCZAK Z, NIPPERT J B, BRIGGS J M, et al. Fire dynamics distinguish grasslands, shrublands and woodlands as alternative attractors in the Central Great Plains of North America[J]. The Journal of Ecology, 2014, 102(6): 1374–138 5.

[14] MIDGLEY J J, LAWES M J, CHAMAILLE-JAMMES S. Savanna woody plant dynamics: the role of fire and her-bivory, separately and synergistically[J].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2010, 58 (1): 1–11.

[15] JOUBERT D F, SMIT G N, HOFFMAN M T. The role of fire in preventing transitions from a grass dominated state to a bush thickened state in arid savannas[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2, 87(87): 1–7.

[16] RAVI S, D’ODORICO P, WANG L, et al. Post-fire resou-rce redistribution in desert grasslands: a possible negative feedback on land degradation [J]. Ecosystems, 2009, 12(3): 434–444.

[17] SANKARAN M, HANAN N P, SCHOLES R J, et al. De-termi-nants of woody cover in African sava-nnas[J]. Natu-re, 2005, 438: 846–849.

[18] 夏菲. 烏?;哪脖徊菰鄥不芯窟M展[J]. 北京園林, 2017, 33(4): 37–40.

[19] 班嘉蔚, 殷祚云, 張倩媚, 等. 廣東鶴山退化草坡從草本優(yōu)勢向灌木優(yōu)勢演變過程中的生態(tài)特征[J]. 熱帶地理, 2008, 28(2): 129–133.

[20] ZAVALETA E S, KETTLEY I S. Ecosystem change along a woody invasion chronosequence in a California grassland [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6, 66(2): 290–306.

[21] BAES S, COLLINS S L. Shrub invasion decreases diversity and alters community stability in northern Chi-hua-huan desert plant communities[J]. PLoS One, 2008, 3(6): 1–8.

[22] RATAJCZAK Z, NIPPERT J B, COLLINS S L. Woody encroachment decreases diversity across north American grasslands and savannas[J]. Ecology, 2012, 93(4): 697–703.

[23] 彭海英, 李小雁, 童紹玉. 內(nèi)蒙古典型草原灌叢化對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 生態(tài)學報, 2013, 33(22): 7221–7 229.

[24] 邢媛媛, 王永東, 雷加強. 草地灌叢化對植被與土壤的影響[J]. 干旱區(qū)研究, 2017, 34(5): 1157–1163.

[25] 張強. 晉西北小葉錦雞兒()人工灌叢營養(yǎng)特征與土壤肥力狀況研究[D]. 太原: 山西大學, 2011: 9–10.

[26] LI Xiaoyan, ZHANG Siyi, PENG Haiying, et al. Soil water and temperature dynamics in shrub-encroached grasslands and climatic implications: Results from Inner Mongolia steppe ecosystem of north Chin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3, 171/172 (8): 20–30.

[27] 關林婧, 梅續(xù)芳, 張媛媛, 等. 狹葉錦雞兒灌叢沙堆土壤水分和肥力的時空分布[J]. 干旱區(qū)研究, 2016, 33(2): 253–259.

[28] 楊陽, 劉秉儒, 宋乃平, 等. 人工檸條灌叢密度對荒漠草原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的影響[J]. 草業(yè)學報, 2014, 23(5): 107–11 5.

[29] 柴華, 方江平, 溫丁, 等. 內(nèi)蒙古灌叢化草地取樣位置對評估土壤碳氮貯量的影響[J]. 草業(yè)學報, 2014, 23(6): 28–35.

[30] LI He, ZHANG Jianhua, HU Huifeng, et al. Shift i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with shrub encroachment i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s, China[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2017, 79: 40–47.

[31] MAZZARINO M J, OLIVA L, ABRIL A,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nitrogen dynamics in a semiarid woodland (Dry Chaco, Argentina) [J]. Plant and Soil, 1991, 138(1): 85–98.

[32] SCHLESINGER W H, RAIKES J A, HARTLEY A E, et al.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oil nutrients in desert ecosystems [J]. Ecology, 1996, 77(2): 364–374.

[33] SCHLESINGER W H, REYNOLDS J F, CUNNINGHAM G L, et al. Biological feedbacks in global desertification[J]. Science, 1990, 247: 1043–1048.

[34] DA SILVA F H B, ARIEIRA J, PAROLIN P, et al. Shrub encroachment influences herbaceous communities in floo-ded grasslands of a neotropical savanna wetland[J]. Applied Vegetation Science, 2016, 19: 391–400.

[35] MATTHIAS H, CHATRINA C, KUHN N J. Shrub encroa-chment by green alder on subalpine pastures: Changes in mineral soil organic carbon characteristics[J]. Catena, 2017, 157: 35–46.

[36] ELDRIDGE D J, BOWKER M A, MAESTRE F T, et al. Impacts of shrub encroachment on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towards a global synthesis[J]. Ecology Letters, 2011, 14(7): 709–722.

[37] MAESTRE F T, BOWKER M A, PUCHE M D, et al. Sh-rub encroachment can reverse desertification in semi-arid Mediterranean grasslands[J]. Ecology Letters, 2009, 12: 930–941.

[38] D’ODORICO P D, OKIN G S, BESTELMEYER B T. A synthetic review of feedbacks and drivers of shrub encroa-chment in arid grasslands[J]. Ecohydrology, 2012, 5(5): 520–530.

[39] 熊小剛, 韓興國, 鮑雅靜. 試論我國內(nèi)蒙古半干旱草原灌叢沙漠化的研究[J]. 草業(yè)學報, 2005, 14(5): 1–5.

[40] WANG Guan, LI Junran, RAVI S, et al. Post-fire redis-tribution of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at a grassland– shrubland ecotone[J]. Ecosystems, 2018: 1–15.

[41] KILLGORE A, JACJSON E, WHITFORD W G. Firein Chihuahuan Desert grassland: short–term effects on vegeta-tion, small mammalpopulations, and faunal pedoturbation[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9, 73(11): 1029–103 4.

[42] KNAPP A K, BRIGGS J M, BLAIR J M, et al. Patterns and controls of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tallg-rass prairie[C]//KNAPP A K, BRIGGS J M, HARTNETT D C, et al. Grassland dynamics: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in tallgrass prairi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93–221.

[43] LOHMANN D, TIETJEN B, BLAUM N, et al. Prescribed fire as a tool for managing shrub encroachment in semi-arid savanna rangelands[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4, 107 (5): 49–56.

Research progress on shrub encroachment in grasslands

WEI Nan1, ZHAO Lingping1,2,*, TAN Shitu1,2, ZHAO Furong1,2

1.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0, China 2. Forage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Animal Health Cultivation Academician Workstation of Henan Province, Luoyang 471000, China

Shrub invasion could chang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erbaceous plants, and affect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e causes, effects,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and succession process of shrub encroachment have become hot spot issues in vegetation ecology. The exploration of these questions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role and status of shrubs in natural grassland, and have importan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ecosystem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shrub encroachment, the effects on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shrub succession process and spatial dynamics were all reviewed, providing useful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of shrub encroachment.

shrub encroachment; formation mechanism; heterogeneity; succession process

10.14108/j.cnki.1008-8873.2019.06.030

S812

A

1008-8873(2019)06-208-08

2018-10-10;

2018-12-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302013); 河南科技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09001634)

魏楠(1995—), 女, 黑龍江佳木斯人, 碩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草業(yè)科學研究, E-mail: wn2241694346@163.com

趙凌平, 女, 講師, 博士, 講師, 主要從事牧草生態(tài)和草地管理, E-mail: zlp19830629@163.com

魏楠, 趙凌平, 譚世圖, 等. 草地灌叢化研究進展[J]. 生態(tài)科學, 2019, 38(6): 208-216.

WEI Nan, ZHAO Lingping, TAN Shitu,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shrub encroachment in grasslands[J]. Ecological Science, 2019, 38(6): 208-216.

猜你喜歡
灌叢灌木群落
灌叢化對高寒草甸土壤水力性質的影響
江埡庫區(qū)魚類群落組成和資源量評估
吉蘭泰鹽湖綠洲檉柳灌叢生長與沙堆形態(tài)特征的關系
大學生牙齦炎齦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發(fā)酵食品中的應用研究
我國西北某陸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結構
內(nèi)蒙古灌木植物多樣性及其區(qū)系分析
漯河市常見灌木類苗木的整形與修剪要點
高山灌叢草地夏季開花植物的花部特征及對頻繁降雨的適應
與世隔絕的人世
通榆县| 遵义市| 镇安县| 呼伦贝尔市| 永定县| 大兴区| 卫辉市| 油尖旺区| 汤阴县| 彩票| 连州市| 杂多县| 萝北县| 炉霍县| 平定县| 临汾市| 泰州市| 安远县| 安溪县| 龙岩市| 六安市| 潢川县| 北宁市| 八宿县| 方城县| 新乡市| 明溪县| 城市| 周至县| 黄梅县| 迁安市| 天等县| 舟山市| 修文县| 泊头市| 龙口市| 那坡县| 贡山| 二手房| 阳谷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