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珂
走進壹美美術館“生滅與真如—隋建國雕塑展”,你會被巨大的雕塑作品所吸引。尤其是作品《云中花園一甘瑙德瑪》,巨大的尺寸從美術館的一層延伸到二層空間,以鋼架結構架設,安置于壹美美術館天光中庭內。據隋建國介紹,這件作品由光敏樹脂3D打印、防紫外線涂料、鋼架結構組成,創(chuàng)作的步驟首先是掃描隋建國捏出的石膏造型,將其表面的細節(jié)數字化,然后以光敏樹脂打印成型。
“云中花園——流星系列” 光敏樹脂3D打印
“盲人·手跡矩陣”系列 電鍍光敏樹脂3D打印
從2013年開始,隋建國用了2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調查,探索如何將3D技術運用到創(chuàng)作里面。當時3D打印作為一種技術手段,還沒有完全進入到藝術領域。對于如今3D技術的應用,隋建國說:“3D技術已經開始慢慢地進入到雕塑創(chuàng)作和教學中,但從結果來看,多數還處在一種表面的接觸上面。3D技術在藝術領域要實現真正的價值,需要藝術家和程序員共同攜手控制,這是3D數字藝術根本的內容?!?/p>
“生滅與真如——隋建國雕塑展”展出了40多件大中型雕塑作品,集中呈現了隋建國運用3D打印技術以來作品的變化。尤其是第一次展出全新創(chuàng)作的由3D金屬打印燒結而成的《云中花園》系列。金屬3D打印依靠激光將金屬粉末熔解成型,可以直接從3D模型生成雕塑作品,不再需要經過手工轉化鑄造階段。突破了手工造型在細節(jié)表達方面的極限,徹底改變雕塑造型的生產方式。也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全新藝術形式的誕生及發(fā)展。
隋建國在此次展覽中首次運用金屬進行雕塑3D打印,這在全中國也是獨一份?!耙济烂佬g館促成了我跟航材院的合作,產生了金屬3D打印的作品。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金屬3D打印也沒有能達到70厘米的作品?!彼f。
在一些大型作品中,隋建國保留了“拼的痕跡”。一件六米高的雕塑需要打印300多塊,保留痕跡的目的是為了體現材料的特點和3D技術的特點。由于材料的脆弱性,一旦有一片碎了,隋建國就可以運用數字文件再重新打印出來一片,如果作品毀壞比較嚴重,那么還可以重新總體打印一次。這是3D數字技術和材料結合的一個特點,就是“再生性”。這也是3D材料和技術的不可替代性。
隋建國告訴記者,以3D樹脂材料 作為最終材料是他的一個新實驗。這種樹脂材料是一種很脆弱的材料,這種脆弱性其實是反雕塑的、逆紀念碑的。正是因為這種脆弱,他覺得它是3D與樹脂結合的一個特點。也許未來,樹脂材料會越來越好,越來越耐久,但至少在目前,這是它的特點,也可以說是“3D的面容”。
今年9月28日開幕的“體系的回響——隋建國1997-2019”是迄今為止隋建國藝術生涯中最大規(guī)模的個展。展覽呈現了隋建國1997年以來二十多年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思想體系的轉變歷程,以回顧展的形式全面而立體地展示出他豐富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藝術探索。同時這也是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首次將一、二、三層的全部空間用于一個展覽來呈現展示,其中包括200多件作品涉及到雕塑、行為、裝置、影像和手稿、紀錄片、文獻記錄等多種媒介和形式。
體系指的是什么呢?隋建國解釋:“‘體系的回響’其實既可以理解為我在慢慢地建成自己的體系,也可以理解為我的工作就是在不同的體系之間穿插。但是我個人更認可后面這個說法。因為我創(chuàng)作的這些系列作品,有些便是運用前蘇聯、法國的現實主義的語言來創(chuàng)作,后來又借鑒了一些波普、空間、時間的因素,同時還包含了各種觀念藝術的實踐,最后才慢慢地到了《盲人肖像》。這十年間,我基本上一直在干這一件事。現在我認為我大概找到了一種屬于我自己的方法了?!?/p>
跟隨著策展人崔燦燦的導覽,記者走進了隋建國在雕塑中的成長史。他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的美院教育,那時雕塑專業(yè)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是希望學生能成為制作紀念碑的雕塑家。當隋建國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介入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時,他從《結構系列》作品發(fā)展出《地罣》、《封閉的記憶》、《記憶空間》等一組作品,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當代藝術坐標?!?917年,杜尚把一個從商店買來的男用小便池命名為《泉》,匿名送到美國獨立藝術家展覽要求作為藝術品展出。這一舉動帶來最直接的問題是:‘什么是藝術?什么不是藝術?’這些問題的層出不窮直接推動了觀念藝術的誕生。這也對美院的學生產生了影響?!辈哒谷苏f。
展覽現場
記者在此次展覽中看到了隋建國多年前的成名作《衣缽》,那件鑄鋁材質的、巨大的中山裝,在這件“中山裝”兩側陳列著多件中山裝系列的作品。隋建國第一次用寫實的手法介入了急劇變動中的中國社會現實。策展人分析隋建國的變化時說:“在1997年時,他突然意識到,過去的創(chuàng)作手法只是‘回避’了系統(tǒng),是一種被動的‘對抗’,直到他接觸到3D打印,這個問題才遇到被消解的可能。而《衣缽》代表這一系列的開始?!?/p>
到了2000年,中國進入到了一個全球化消費主義全面迸發(fā)的時代。隋建國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中有一組多彩中山裝,他以此表達消費時代的到來。顯而易見的是,在2000年前后,隋建國的作品從傳統(tǒng)的單純對雕塑語言和歷史的描述、塑造走向了對社會的描述。他在這一時期的作品映襯了新世紀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進程。據策展人介紹,在這個時期,隋建國意識到最初要創(chuàng)造“中國現代雕塑”的企圖是一種虛妄,他開始第二次解放自己。隨著新的科技時代、消費時代的到來,隋建國創(chuàng)作出了《Made in China》,紅色大恐龍雕塑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視野中的代表之作。
2006年,隋建國已經成為中國雕塑在現代主義道路上走得最遠的人,這時候的他已經年過半百,他突然對時間的觀念變得敏感起來。2006年的圣誕節(jié),作品《時間的形狀》的誕生讓做了30年雕塑的隋建國重新思考“什么是雕塑”這個問題。而這期間的隋建國在創(chuàng)作中的目的已不再是為了塑造,從消費主義到觀念藝術,隋建國進入到一個新時期,而觀念藝術也為隋建國之后十年的創(chuàng)作埋下了一個新的伏筆。
2008年開始,隋建國完全拋開視覺控制,他蒙住雙眼,僅憑身體直接觸摸材料所反饋的觸覺和體量信息來把握作品的形狀,在控制力和隨機性之間尋求一種可以抵達的平衡。多年來,隋建國一直圍繞這一核心進行反復摸索與試驗,產生了《盲人肖像》等一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中,雕塑品的要素包括了媒介、空間、體積和造型諸因素。藝術家身體運動過程占據了核心的地位,作品的完成正是媒介與身體互動的過程中任何瞬間的凝結。
在隋建國看來,雕塑就是一個三維的“人造物”。從“物”這一屬性上來說,雕塑是與天地萬物連為一體的?!叭嗽臁币馕吨伺c世界、與萬物的接觸。通過人與世界的接觸以及人對世界的參與,人類的文明才逐漸形成,人類文明的全部物質部分是雕塑的外延,人類文明與自然相結合構成了天地萬物。
此外,展廳中陳列了不同材質的作品,這讓人很快意識到每一種材質所帶來的不同效果,材質與藝術表達之間的神秘語言。隋建國還將同一形狀的作品以不同比例放大,表現不同比例帶來的人們認識事物的不同。有的視頻或者雕塑作品呈現了隋建國創(chuàng)作的過程,這又讓人們思考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的藝術價值。
三維“人造物”如何能產生出理想的藝術效果是雕塑家需要思考的根本問題。不管是《盲人肖像》,還是《盲人》,抑或是《肉身成道》,隋建國其實一直都在尋找雕塑制作媒介、空間和造型中肉體真正所充當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品似乎是隋建國有意地拼合在一起,但是其拼合的縫隙又極為精細,這種驚喜感超乎于人為的準確。事實上這些作品多使用3D打印制作而成,藝術家完成泥稿后,經歷了掃描、放大、3D打印、拼合等步驟,最終呈現出如此樣貌。隋建國說:“借助3D技術,我才完整展示了‘泥’的形象,同時也強調出人的參與——印在泥塑上的我的手紋。從文化角度去理解,雕塑作為一種媒介,在這里成為天地萬物的一次具體化身?!?/p>
正如策展人站在大型3D打印作品前說的話:你不知道它將是什么,但它就這樣出現在你面前,你還未來得及清晰地定義它。眼前的作品讓人們看到了藝術家的探索,并帶著大家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