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上海開啟了生活垃圾分類“強制時代”。繼上海之后,全國另外45座城市也跟進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從“你是什么垃圾”的網(wǎng)絡段子到“吃飯10分鐘,分類半小時”的日常吐槽,再到干濕垃圾的品類之爭,可見垃圾分類是一場從理念到行動的全方位變革。
垃圾分類是社會文明課程的“單元測驗”
“每個早晨都要接受居委會大媽的靈魂拷問:你是什么垃圾?”、“因為懶得丟垃圾,所以盡量不生產(chǎn)垃圾,所以少吃……”近日來,很多網(wǎng)絡段子道出了人們被垃圾分類“整瘋”了的情緒。垃圾分類關系到千家萬戶,涉及人們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的改變,而習慣是長期養(yǎng)成的,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從一扔了之到像整理自家衣柜一樣打理垃圾,便與不便之間無疑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垃圾分類一小步,社會文明一大步,為了山更青、水更綠、城市更美好,我們值得為此費點力。遇到麻煩調(diào)侃幾句,無關大礙,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得明白一個道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需要我們自己付出實實在在的努力。
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看似很小、很細、很具體,卻是對社會精細化治理能力以及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誠度的一次實質(zhì)性“演練”,我們應該以足夠的自信和投入,完成這場“測驗”。
推廣垃圾分類要動真格,更要有規(guī)范
垃圾分類政策好不好,十個人里可能有九個人會豎起大拇指,但是在具體的執(zhí)行過程中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還在于是否在推行上動了真格,是否讓每個人都切實感受到垃圾分類的緊迫感,是否每個人都認識到了這項舉措與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是否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的實際情況。
垃圾分類動真格值得點贊,但不能忽視執(zhí)行過程中造成的生活困擾。比如,有的地方推廣掃碼扔垃圾,但稍有不慎就會出現(xiàn)個人隱私與公共事務之間的越界;有的小區(qū)投放時間限制得太死,早出晚歸的上班族無法按時按點傾倒垃圾;更不用提不同城市垃圾分類標準不一……而垃圾分類制度只依賴志愿者短時間的提醒遠遠不夠,單靠強制手段集中推行也不現(xiàn)實。讓參與主體更加多元、更加廣泛,才能更有效果。比如,廠家可以在商品包裝上添加垃圾分類建議、將垃圾分類的理念浸潤到教育當中等。
垃圾分類從上海到全國各地,有經(jīng)驗也有教訓,有掌聲也有怨言,比起簡單的通知和要求,規(guī)范標準統(tǒng)一、更多主體參與才能營造出可持續(xù)的氛圍。
代收垃圾網(wǎng)約工讓垃圾分類更時尚
隨著“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的出臺,催生出了垃圾分類的社會需求,孵化出了“互聯(lián)網(wǎng)+代收垃圾”新業(yè)態(tài),讓人們看到垃圾分類回收既是環(huán)保事業(yè),也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更大程度激發(fā)垃圾分類的內(nèi)生動力。
代收垃圾網(wǎng)約工是一個客戶通過線上預約后,線下收廢品的小哥上門回收,并將垃圾分類打包,把紙制品送往紙廠,把塑料送往粉碎廠的職業(yè)。這一新生職業(yè)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養(yǎng)成現(xiàn)代都市生活的好風尚。
垃圾分類提倡多年,但為何一直呼聲高而收效甚微?事實上,有的人有垃圾分類意愿卻苦于缺少相應的分類指導,有的人在前端實施了垃圾分類卻被末端垃圾回收的虎頭蛇尾打消了積極性。如今,代收垃圾網(wǎng)約工通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以人們更加熟悉且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垃圾分類走進人們的視野,用“移動教科書”的方式教會大家如何分類,激發(fā)人們參與到這項工作中的積極性,引導綠色消費取向,這顯然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