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奶奶叫代廣芝,滿族人,屬狗,出生在一九一一年一月十四日。這一年的十月十日,武昌起義。
我十幾歲的時候,聽見奶奶與年輕的婦女們閑聊,她毫不掩飾自己年輕時的漂亮:“我當姑娘那時候,梳個大辮兒,雙眼暴皮兒的,身段也好看……”
我一直對奶奶的身世好奇。她去世多年后,我問了一些長輩,他們都說,奶奶年輕時不但漂亮,而且善良樸實,聰慧能干,針線活兒尤其出眾。
這樣的姑娘,誰家不想娶來做媳婦呢?
代家在村北,趙家在村南。村南村北,奶奶對趙家的名聲是早有耳聞。等她嫁入趙家,她一定了解了,趙家不是本地的滿族人,而是清朝同治年間,兄弟三人,從山東登州府萊陽縣趙家村小云南,跟隨闖關東大潮,背井離鄉(xiāng),歷經(jīng)艱辛,幾經(jīng)輾轉后,其中的老大落戶于此。雖然當時房無一間地無一壟,但趙家憑著自己的勤勞、善良、樸實,最終在太子河北岸的這個村落里,得到了當?shù)厝说恼J可,站穩(wěn)了腳跟。在村南蓋起了五間草房,養(yǎng)起一掛馬車和幾頭牛。雖然租種的是村里馬喬氏的土地,可到春天青黃不接之時,馬喬氏反要借趙家的糧食吃。
正因此,土改時,沒有土地的趙家,卻被定為下中農(nóng)。
趙家表面上是太爺趙永清主事,但最難伺候的卻是太奶。她是當?shù)貪M族人,治家嚴謹,性格霸道,晚輩沒有不怕她的,三兒媳(我三奶)曾被她動手打過。而老實任干、心靈手巧又善解人意的奶奶嫁進趙家后,很快贏得了太奶的喜歡。從沒見太奶訓過奶奶,她倆也從未紅過臉。
男人們白天種地、趕車,婦女們輪流做飯、喂牲畜。
夜晚來臨,奶奶借著昏暗的油燈光,一針一針地做起針線活兒,棉衣棉褲、單衣單褲、納底做鞋、縫縫補補,不知多少漫漫長夜啊,奶奶用一針一線縫出了家人們的溫暖與體面,也慢慢地縫彎了自己俏美挺拔的身姿。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生產(chǎn)隊允許個人搞小開荒。那時爺爺在畜牧站工作,少有時間,通常都是他選好地點,最累的開荒刨地的活兒,常常由奶奶帶領爸爸、姑姑和老叔來完成。刨出來的地,第一年撒上蕎麥,第二年才能種出玉米,奶奶總是想著法兒讓開荒地長出更多的莊稼,打出更多的糧食。
油燈下,灶臺旁,田地里,都留下奶奶忙碌的身影,她用自己勤勞的汗水,換來了一大家人蒸蒸日上、和諧美滿的生活。奶奶沒日沒夜默默地付出著,如一只盡心盡力的老母雞,努力伸長雙翼,用她的懷抱,溫暖著她所能溫暖的家族里的每一個人。而無情的歲月和超負荷的勞作,粗糙了她的雙手,壓彎了她的脊背。我的奶奶,在我還不知道的時候,已經(jīng)無可逆轉地沿著那個年代的生活軌跡,在歲月的風塵中慢慢變老。但掛在她臉上的那份從容淡定,以及從骨子里透出來的溫和與慈愛,又讓她看上去無比慈祥。我似乎從一記事開始,就看到駝背的奶奶,她是世界上最慈愛、最親切、最美的奶奶,具有中國式老太太的全部優(yōu)雅和親和力。
奶奶是個小腳女人,小腳女人有大愛。她不僅孝敬長輩,撫育自己的兒女,三個小叔子及他們的孩子,都能感受到奶奶無私的愛,一直沐浴在奶奶愛的陽光里。在趙家沒分家前,他們都穿著奶奶做的衣服和鞋子。
我老爺——爺爺最小的弟弟,一九四八年參軍,先后參加了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他和老奶每次回老家探親,第一個急著要見的是奶奶,比見自己的母親還親!三爺三奶去世早,他們的小兒子(我叫金叔),奶奶像親兒子一樣疼愛他,金叔也把奶奶當作自己的母親一樣孝敬。
二
爺爺兄弟五個,他排行老二,還有兩個妹妹。
奶奶最初是嫁給了大爺趙廣山。
新婚剛三個月,村里老馬家姑娘出嫁,求大爺趕車送親。出嫁前,馬家又請了位先生,根據(jù)男女雙方生日時辰看了下日子,結果犯了紅煞。馬家不想改日子了,便按先生的指點,做了打煞,仍按原定的日子出嫁。
不知道那天是一個怎樣的天氣,是烏云遮日,還是晴天朗照,送親途中馬受驚毛了,狂奔不止。大爺從座駕的位置跳下來,拼命地連吼帶拽,想攔住驚馬,可這次他竟沒能攔住那三匹他最熟悉、最有感情的馬。大爺被拖倒,馬車從他身上碾壓過去。
大爺受了重傷,沒過幾天就離開了人世。
新婚三個月,丈夫突遭不幸,撒手人寰,奶奶悲痛欲絕,整日以淚洗面。
處理完了喪事,眼見最可心的兒媳婦也要飛走了,太爺太奶怎肯放過,便向奶奶透露想讓她嫁給爺爺?shù)囊馑?。奶奶死活不同意:“哥死了,嫁弟弟,老趙家的鍋那么好刷??!”無論從情感還是倫理上,她都無法接受。
奶奶絕食了一個禮拜,以示抗爭。
奶奶沒有父親,母親眼睛看不見,大事都由他哥哥代廣發(fā)做主。太爺太奶先做通了舅爺代廣發(fā)的工作,讓他勸奶奶:“現(xiàn)在到處鬧胡子,兵荒馬亂的,能找一個像老趙家這樣的人家,過上安穩(wěn)的日子,就不錯啦……”
奶奶聽哥哥這么一說,只好接受了。
爺爺本來在下夾河村,有個姓孟的對象,還沒結婚,就得癆病早逝。奶奶比爺爺大四歲,一開始爺爺也不同意,無奈拗不過太爺太奶,便與奶奶結合了。
婚后,奶奶主內(nèi),她把自己尊老愛幼、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把趙家打理得井井有條,令人羨慕。
爺爺主外,他熱心助人,村里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常常最先到場;他樂善好施,遇到吃不上飯的人,他會領到家里一起吃飯;他還心靈手巧,會吹笛子,拉二胡,扎彩燈……
趙家的善良忠厚,遠近聞名。
只是婚后幾年,爺爺奶奶一直沒有孩子。太奶每每心不順,就會陰陽怪氣地說:“說家個騾子,不能生長!”
爺爺便領著奶奶去黑龍江尋醫(yī)問藥,給奶奶治病。
他們結婚后十二年,奶奶三十六歲才生了爸爸,又過兩年生了姑姑,又過三年生了老叔。太奶時不時又會嘟囔幾句:“要么不生,生起來還沒頭了!”
三個孩子在奶奶的懷抱里成長,趙家美好的家風浸透了他們的風骨,他們都是趙家家風最好的傳承人。
美好家風氤氳開來,我們這些晚輩一直沉醉其中。
三
我出生的時候,爸爸常年在外做廚師,媽媽要侍弄房前屋后的莊稼,我是奶奶看大的,確切地說,我是在奶奶的懷抱里長大的。等我能跑了,爺爺有時會帶我到他工作的畜牧站去玩耍。我對奶奶的依戀超過了父母。
白天瘋玩了一天,晚上睡覺,爸媽睡在南炕,我和爺爺奶奶睡在北炕,我會習慣地鉆進奶奶的被窩里,鉆進她的懷抱里,小手會摸著奶奶的乳房……對于童年的我,那里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幸福、最溫暖的地方,一掃白天的委屈、不快、疲勞,安然睡去……那里是一個男孩走向外面世界的出發(fā)地。
老叔十八歲參軍,到牡丹江穆陵鎮(zhèn)的某部隊。他每年都會給奶奶四五十元的生活費,或寄回、或探親時帶回。奶奶會用這些錢,時不時地買些蘋果、餅干、凍梨等水果點心,給我和兩個妹妹吃。當然,分給我的最多。
爸媽都在外面干活,常常是奶奶做飯。她常做的是攥湯子條。攥湯子需要先將鍋里水燒開,迎著開水升騰起來的熱氣攥湯子,奶奶的額頭和臉上很快就會冒汗,我和妹妹在一旁為奶奶擦汗、添柴……
眼見奶奶駝著背,一臉汗水,氣喘吁吁地為全家人攥湯子,我和妹妹怎能不心疼呢?我和妹妹很快就學會了攥湯子,不想讓奶奶太勞累了。
奶奶盡管年老體弱有病,但她依舊勤勞節(jié)儉。她會在秋收季,帶著我們兄妹到生產(chǎn)隊的大地里,去撿拾秋收后落下的稻穗、黃豆莢等,上好的留著家人吃,不好的喂雞。有奶奶出行的秋天總是那樣明亮高遠,興奮愉悅。穿梭在金秋的田壟間,我們的身體一會兒伸直一會兒蹲下……藍天白云下,演繹出了撿拾稻穗、黃豆莢的五線譜,直至夕陽西下。當我們挎著小筐滿載而歸的時候,奶奶就會用體貼的話語和溫暖的懷抱,給我們以愛撫和鼓勵。
那年,家里忽然來了一位收古董的北京人,一口柔軟華麗的北京話,很容易吸引人。那人總的意思是說,那些舊東西不值錢,你們留著也沒什么用。然后,他又施以小恩小惠,拿出面包給我吃。我很快被他收買了,便央求奶奶把那枚袁大頭和兩只銀手鐲賣了。奶奶是舍不得的,兩只銀手鐲是她的嫁妝,可經(jīng)我一說她竟同意了。那人用一百多塊錢買去了奶奶的心愛之物。
此時此地,買與賣,竟如此的簡單。
后來我能感覺到奶奶的后悔,但卻從沒怪罪我。隨著年紀的增長,我知道某些舊物的珍貴,深深的愧疚感,總是在懷念奶奶的那一刻涌上心頭。
奶奶在鄰里鄉(xiāng)親、老老少少中的威望無人能比。
有一天,我和鄰家男孩打架,他吃了虧,極憤怒地追趕我想報復。我跑了回來,躲在家里,他在院外用石頭砸門。奶奶聽到外面有砸門聲,推門出去,立在門前,大聲呵斥,這位來勢洶洶的小追兵被嚇跑了。
我一直沒有走出奶奶的懷抱,但我終究要走出奶奶的懷抱。初中畢業(yè)后,先是到離家一百多公里的縣城讀高中,那時奶奶也沒覺得我走得遠,因為縣城里畢竟有老爺老奶。后來,我考上了軍校,要去南方上學了,她感覺到孫子這回真要走遠了,每次臨走時,她都是那樣不舍,再三叮囑……
那次,她拄著拐杖,送我到房后的小石板橋上。我一步三回頭,看見她站在那里,佝僂的身形,深情地望著我的那雙眼淚流不止,那場景,仿佛在那一刻定格了,成為印刻在我腦海里永不褪色的一幅經(jīng)典油畫。
四
東北的嚴冬冷酷無情。
奶奶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得了哮喘病,每到冬天病情會加重,春天來了,就會好轉。
每見到奶奶犯病時上不來氣的樣子,我和妹妹不免心情有些憂傷,奶奶的病情成了我們心緒的晴雨表。我們盼著春天早點到來,盼著奶奶的病早點好起來。
為了治好奶奶的病,家人們淘換了不少偏方。老叔買來安宮丸給奶奶吃,效果并不好。有一段時間,奶奶每天晚上吃一粒速效膠囊,這樣就不會感冒了,不感冒就不會引發(fā)哮喘病。有一次她聽說狼骨頭治哮喘,便讓老叔給弄狼骨頭。老叔說,這個太難整了!
氨茶堿片,百喘朋片,咳喘寧片……這些都是我和妹妹熟悉的藥名。
夏天,奶奶經(jīng)常從廚房的窗戶進到房后的菜園里,摘各種蔬菜,做給全家吃。有一次,她從窗臺下地時,不慎一腳踩空,重重地摔在屋地上,右臂骨折。眼見奶奶呻吟著,那種疼痛啊,仿佛疼在我自己的身上!
從此,這只受了傷的胸懷博大的“老母雞”,她的右翼不能像從前那樣伸展自如了,她的懷抱不能像從前那樣有力了??墒俏抑?,她的愛從未減退……
老叔一九八四年從部隊轉業(yè)到本溪市,單位分了房。每年過冬前,老叔老嬸都把奶奶接到市里過冬,悉心照料,等春天天氣暖和了,再送奶奶回農(nóng)村。這使奶奶的病情大為緩解。
奶奶到八十歲的時候,困擾了她半輩子的哮喘病竟然好了,再沒犯過。多虧了叔嬸的功勞!
奶奶在晚年總是念叨著:“不怕兒女晚,就怕壽祿短?!蹦棠棠贻p時身體累垮了,從我們記事時就開始吃藥。晚年的她也充分享受到了兒女和晚輩們的孝順與愛戴,在這種濃濃的愛的氛圍中,她活到八十五歲高齡,無疾而終。
她去世時,我隨軍機關正在遼源參加一個演習活動,接到信,匆匆請假往回趕。一路上,我眼前恍如一個永不停歇的電影院,一直不停地播放關于奶奶的電影,那內(nèi)容主題,不只是悲傷,更多的是愛,是奶奶給予我的今生今世也用不完的善良美好的品德,是我在世間行走時,安置自己的最大的溫暖懷抱。
我趕到家時,奶奶已被裝進了花頭棺材里。棺材的四周是請當?shù)赜忻漠嫀煯嫷亩男D,凝重華美。那棺材,是十幾年前的一個冬天,她兒子帶著她孫子,到那些熟悉的山里面轉了又轉,最終選定三棵粗直的黑松,伐倒,拉回,請村里手藝最好的楊木匠給做的。棺材做好后,一直靜靜地擺放在倉房里。奶奶對自己的后事早已準備停當,坦然面對,或許還有一絲憧憬。奶奶住在里面,一定會冬暖夏涼、安穩(wěn)舒心的。
我仿佛看到了奶奶躺在里面沖著我和藹微笑的神情……
辛苦了一生的奶奶,我的好奶奶,此時此刻,你一定見到了自己的父母,你必定依偎在你母親的懷抱,笑靨如花,眉目如畫,一如自己描述的那般美麗:
“我當姑娘那時候,
梳個大辮兒,
雙眼暴皮兒的,
身段也好看……”(責任編輯 徐文)
作者簡介:趙連偉,遼寧新賓人,軍事學碩士。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解放軍文藝》《中華詩詞》《長白山詩詞》《吉林日報》《遼寧日報》《長白山日報》等,發(fā)表散文、詩詞作品。著有散文集《邊走邊暢》,主編《鎮(zhèn)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