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劉華彬
在安徽省天長市眾多合作社中,豐倉機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顯得很“另類”,其特別之處就是對科技的不懈追求,而這源于其有一個愛琢磨的理事長張建昌。張建昌從事過建筑、礦山開采,2009年3月牽頭成立合作社,提供育秧、機插秧、植保等農事服務,如今有成員86戶,年服務面積2萬畝。在張建昌的帶領下,合作社致力于農機農藝“軟硬”融合,搭建為農服務平臺,把科學種田做成了合作社的“金字招牌”。
在回家種地前,張建昌掌握的關于種地的知識并不比其他農民多,但勤學肯干讓他很快變得不一樣。通過學習培訓,張建昌取得了“高級農機修理員”“高級植物保護員”“高級農作物保護員”“高級信息化農技師”證書,還報考了安徽省工商管理學院MBA班。張建昌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在水稻育秧插秧環(huán)節(jié)。張建昌經過觀察摸索,總結出“機插秧彈性秧齡育苗技術”,解決了秧齡過長無法栽插的問題;應用、示范、推廣“稻種印刷和缽苗育秧結合”技術,秧苗返青期短,分蘗快,還可以增加秧齡彈性,減少勞動力投入,畝均減少用種1.5斤,節(jié)省成本50元左右。如今,合作社的育秧成了天長市的一張名片,每年育秧面積近8000畝。
2.在秸稈處理環(huán)節(jié)。張建昌摸索出了“水稻留高茬小麥免耕條播技術”,解決了由于秸稈禁燒,全量還田,造成麥田失墑、小麥出苗難、冬天容易凍死等問題,還提高了小麥產量。該項技術已申請了實用技術專利,在當地得到大面積推廣。
3.在施肥環(huán)節(jié)。張建昌與化肥企業(yè)合作,倡導綠色用肥,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產品質量。一是示范推廣有機無機復合菌肥。通過施用復合菌肥,每畝減少用肥氮、磷、鉀22斤,經市土壤肥料檢測站檢測,土壤中“堿解氮含量167克/公斤,全氮1.97克/公斤,有機質32.1克/公斤,有機磷21毫克/公斤,速效鉀166毫克/公斤,PH6.5”,指標數據為全市最好,2019年推廣面積達1.5萬畝。二是示范推廣緩控釋肥。通過側深施緩控釋肥料,水稻1季只施1次肥料,即可滿足整個生育期的營養(yǎng)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20%,減少用工10%,降低了肥水富養(yǎng)化。三是綜合利用廢棄物。對烘干房的廢棄物進行高溫發(fā)酵,生產育苗基質,畝均節(jié)省成本15元,還解決了廢棄物處理難題。
張建昌坦言,時代在進步,即便做一個農民,也要不斷學習。很多農民思想傳統(tǒng),認為不就是種幾畝地,種子撒下去就能長出莊稼,并且思想保守,請他來觀摩推托沒時間,教他怎么做還沒做就說你的方法不行,這樣的話肯定會被社會淘汰。另外,作為高素質農民,不僅要懂種地,會管理也很重要,比如水稻生產出來了,就要會怎樣賣上高價錢。
如今,張建昌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土專家”,被市廣播電視學校聘為兼職教師,除已擁有1項專利,還有2項實用技術專利正在申請。除自己學習,張建昌還積極組織成員參加農機、農技、植保等培訓,請專家上門指導,與兄弟單位長年開展業(yè)務交流;與南京農業(yè)大學合作,承擔建設優(yōu)質綠色高產小麥生產攻關基地,探索優(yōu)質高產小麥種植模式。
如果說科學種田解決了“如何種”,機械化則是要解決“誰來種”。天長緊鄰江蘇,工業(yè)經濟發(fā)達,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現象普遍。針對這種情況,張建昌將合作社的主攻方向放在了作業(yè)全程機械化。
從事農業(yè)前,張建昌就懂一些機械常識,因此經常結合田間作業(yè)需求與面臨的問題,對農業(yè)機械進行改進。2018年,合作社引進水稻印刷播種機器。所謂水稻印刷播種,就是把玉米淀粉制成的食用膠涂在紙上,然后像印字一樣,把一粒粒稻種整齊準確地固定在紙上,再把紙鋪到田里,灑上一層薄土。剛開始時,水稻印刷后,鋪紙、灑土全靠人工,張建昌就和廠家交流,在機器上加裝1個裝置,實現了機器鋪紙、灑土,節(jié)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此外,張建昌還有多項創(chuàng)新與率先之舉:與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合作,引進水稻側深施肥機械,肥料利用率提高20%;對插秧機進行改造,實現了插秧、施肥、噴灑除草劑一次性完成;組裝“施肥、穴點播、除草劑封閉處理一體機”,減少了作業(yè)程序,提高了機具利用率,節(jié)省了用工;與安徽農業(yè)大學工程機械學院合作,研制水稻輕簡化栽培機械,突破了水稻播種不均勻、旱育穴播的技術瓶頸;在全市率先引進無人駕駛插秧機,翻開了智能化農機新篇章;對合作社農機具加裝GPS設備,實現了作業(yè)全程監(jiān)控、實時糾正。
這些年來,合作社在農機服務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13年,合作社被認定為天長市農機示范社;2014年,被認定為省農機示范社;2015年,被認定為省統(tǒng)防統(tǒng)治示范組織,建立了滁州市級農事服務中心1座;獲得了滁州市第四屆步進式機插秧比賽一等獎和第六屆高速乘坐式機插秧比賽一等獎。
在發(fā)展中,張建昌深切地感到,如果一家合作社什么都做,不但做不了、做不好,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因此,要想有更大的發(fā)展,必須搭建平臺、整合資源。
1.強強聯合,組建聯合社。張建昌與其他合作社組建了天長市大地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聯合社,被選為副理事長兼總經理。聯合社為張建昌及其合作社提供了更大的平臺,比如聯合社建設了倉儲容量達1.2萬噸的倉庫,購買了批次烘干能力達350噸的循環(huán)干燥式烘干機20臺,合作社的糧食烘干全部放在了聯合社;張建昌全面負責聯合社技術工作,自己的技術專長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2.搭建平臺,實現多方共贏。合作社與上下游企業(yè)對接,通過村集體發(fā)展訂單種植,帶動了500多戶小農戶,水稻按市場加價0.13元/斤收購,小麥按市場最高價收購,農戶畝均增收180元,村集體向企業(yè)收取一定服務費用,壯大了集體經濟。
火車跑得快,離不開車頭帶。在張建昌領導下,合作社做給農戶看、帶著農戶干、幫助農戶賣,成員年人均純收入達2.35萬元。張建昌也因突出貢獻,被推選為天長市青年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聯合會會長、天長市家庭農場協會副會長、天長市稻米協會理事,獲得“滁州市勞?!薄俺莺萌恕睒s譽,并當選天長市第十屆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