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亮
在所有自討苦吃的人之中,唐僧可能是最著名的人之一。讓他名垂青史的,是一段以苦難為主題的漫長旅行。自討苦吃的行走有許多種。有玄而又玄的形而上者,如信仰、修煉、尋找自我;有利益訴求的形而下者,如尋寶、探秘、追名逐利。
唐僧的理由介于兩者之間:佛教徒的身份讓他對遙遠的佛國心向往之,情愿用一路苦修來表明自己忠貞的信仰;更何況路的盡頭還有著貨真價實的寶貝——真經(jīng)。這理由足以驅使唐僧上路,一路向西。我相信,即使沒有皇帝的委派,這趟信仰的苦旅,也將注定出現(xiàn)在他的生命里,或早或晚。
苦游的苦,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重重考驗。就像唐僧的西游,在出發(fā)之前就注定了九九八十一重苦難。這苦難是信仰賦予的考驗。
苦游的苦,也是命運賭盤上未知的輪轉。賭上一生的幸福向夢想獻祭,但沒有人許諾一定能如愿所償?!段饔斡洝返诰攀嘶乩铮粕畾v經(jīng)艱險終于得到經(jīng)書,卻發(fā)現(xiàn)是一堆無字的假經(jīng),一向淡然的他也忍不住滿眼垂淚。
所以,苦游是一場豪賭,是勇敢者的游戲,是追夢者的風骨。在唐僧經(jīng)歷的苦難中,有妖魔的威脅,也有色相的引誘;有金錢的誘惑,也有名利的挽留。但唐僧的苦,很大一部分來自他亙古不變的善良。因為善意,太容易相信別人,結果一次次被欺騙,陷入危險。
如何來評價這種善良?《西游記》給出了答案。三個徒弟是唐僧的旅伴、保護人,同時又是聽命于他的受教者。唐僧一次次依賴于他們將自己從危難中解救出來,卻仍堅持以自己的信條去規(guī)訓他們。徒弟們對他從惱怒、氣憤到最終折服。最后他們都成了“佛”——真善美的佛,善良立于其中。
許多人把《西游記》的讀者群圈定為孩子,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個寫給成年人的寓言。因為只有成年人才能夠理解,人生就是一場苦游,而對這場苦游唯一的祝福,是始終保持一顆良善之心。這并不容易,但唯有如此,才能獲得庇佑,取得生命的“真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