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隆
人的一生都在路上,時至晚年大抵都會有一種人生路上之慨,此為常情。忠信同志自傳體的《行程》一書撲面而來,給我確有一種新穎之感。行程者比之在路上,則更有一種行動感和指向性,行者之程重在于行,不在風景,注重的是內(nèi)在的信念和執(zhí)著的奮行,因而更有一種力量和情懷在其中,尤顯篤定。
忠信的書,人如其名,書如其名,忠實可信。從“故鄉(xiāng)情愫”之發(fā)萌,到戎邊軍營之歲月,再到信訪工作、慈善事業(yè)心系大眾,一脈相連數(shù)十年的行程,盡管如他所言,經(jīng)歷的都是小小浪花,點點滴滴,平平淡淡,但卻是惟有真誠才有生動,飽含著個人多少艱辛磨礪,堅守與摯情。追求理想,腳踏實地,勤奮敬業(yè),溫厚實誠,一串串堅實的腳步, 一次次奮力地攀登,鑄就著一個人看似平凡實則可贊可圈的人生。
我們生活在一個大時代。共和國幾十年的風雨歷程和偉大復興, 我們是親歷者、同行者和見證者。再宏大的歷史也是由無數(shù)個人的作為構(gòu)成的,再微小的奉獻也是歷史洪流中一朵朵不可代替的浪花。我們留不住逝去的時光,但卻可以留得住過往的足跡,記下它并行之于文, 這不僅是對個人一生的負責,也是為歷史存證,為時代助力,往大里說, 正是一種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忠信同志不嫌煩勞,爬梳數(shù)年,傾注心血, 留記行程,有一種自覺的堅持和歷史的責任感,應(yīng)該給他一個點贊。
由此使我想到了韓城的司馬遷,因為忠信就是韓城人。都說陜西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皇皇五千年,周秦漢唐龍興之地,佛家有六個祖庭,道家有老子五千言和樓觀臺,儒家有關(guān)學和橫渠四句聞名于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引以自豪和倍加珍視之處。但在我心中對以司馬遷為代表的中華史學傳統(tǒng)尤為敬重,并且內(nèi)心存在一種故鄉(xiāng)家園式的親近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獨秀于世界民族之林且?guī)浊晡拿飨慊鸩粩?,文史記載傳承便是此中的主因和支撐。修身齊家以史為傳,治國理政以史為鑒,無論是當政者還是老百姓,頭頂三尺有神明, 這就是歷史的評判,歷史的召喚。人人敬畏歷史,向上向善,國家如何不昌盛,社會如何不進步,“修齊治平”與偉大復興又如何不能實現(xiàn)?要說傳承,“史記”的優(yōu)秀文化正是今人特別需要發(fā)揚光大的傳統(tǒng)。
大時代要有大歷史。這個歷史之“大”,我以為就是國家、地方和民眾都是歷史的參與者與撰寫者。就個人而論,史傳不是各類明星大人物的專利,理應(yīng)成為普通百姓的權(quán)利與責任。我十分贊同這樣一個說法:人人有自傳,家家有家史(譜),此若真能大行于世,將會對后代子孫和家國社會產(chǎn)生多么巨大的正能量,未來的天空將會多么燦爛輝煌。忠信的囑望:“為我從事的工作,為我的戰(zhàn)友和同事,為我的親人留下一點念想,留下一個感念生活的音符?!北貙⒌玫綀髢?,因為他所留記的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后人一定會懂,奮斗鑄就人生, 亦知物質(zhì)之外,最是精神不窮。◎